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截瘫1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陆川 孙军 +3 位作者 肖达荣 何学雄 林震旦 杨次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6期479-480,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脑血管造影术 截瘫 并发症
下载PDF
4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向东 韩丽雅 +5 位作者 陈卫东 孙军 陆川 林震旦 陈茂华 陈献东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7-308,共2页
目的探讨颅外颈动脉等植入50个自膨胀式支架及10个保护伞。方法42例患者运用套管技术、保护伞技术等植入50个自膨胀式支架及10个保护伞。结果所有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出现,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剩余狭窄率均小于30%... 目的探讨颅外颈动脉等植入50个自膨胀式支架及10个保护伞。方法42例患者运用套管技术、保护伞技术等植入50个自膨胀式支架及10个保护伞。结果所有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无并发症出现,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剩余狭窄率均小于30%;术后随访,并颈部X线、超声波检查及部分血管造影随访,1例再狭窄,其余支架形态好,无移位,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介入
下载PDF
颅脑损伤后脑脊液TNF-α、IL-6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陆川 孙军 +3 位作者 陈献东 蔡建勇 何学雄 林震旦 《浙江创伤外科》 2008年第3期191-194,共4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51例患者伤后不同时期脑脊液中IL-6、TNF-α的变化。方法检测5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IL-6、TNF-α含量的变化,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分级脑脊液中IL-6、TNF-α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变化趋势。结果:与正...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51例患者伤后不同时期脑脊液中IL-6、TNF-α的变化。方法检测51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IL-6、TNF-α含量的变化,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急性颅脑损伤分级脑脊液中IL-6、TNF-α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变化趋势。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颅脑损伤患者伤后第1、3、7、14天脑脊液IL-6均有明显增高(P<0.01)。重型组明显高于轻、中型组;在轻型组IL-6早期升高,后期下降迅速;中型组于14天接近正常,重型组下降较慢,于14天时仍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发现TNF-α在颅脑损伤后的早期在脑脊液中升高,随即迅速回落至基础值;没有产生与脑水肿高峰期相吻合的第二个峰值或持续升高。结论对于临床诊断和严重程度判断以及指导不同颅脑损伤在某时段遏制炎症,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水平监测颅脑损伤后患者脑脊液中IL-6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监测TNF-α水平价值不如IL-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TNF—α IL-6
下载PDF
人工脑膜行硬脑膜修补5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献东 肖达荣 +3 位作者 何学雄 孙军 陆川 林震旦 《浙江创伤外科》 2005年第1期50-51,共2页
关键词 人工 硬脑膜减张缝合 Dura-Guard 硬脑膜缺损 患者 回顾性分析 观察 修补
下载PDF
依达拉奉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学雄 陆川 +7 位作者 陈献东 孙军 蔡建勇 林震旦 陈茂华 林建虎 巴华君 肖达荣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69-1270,共2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患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GCS评分和综合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2例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颅内压、患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GCS评分和综合生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增加脑血流、改善微循环、缩短昏迷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远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颅脑损伤 治疗
下载PDF
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军 陆川 +5 位作者 林震旦 刘建民 陈献东 肖达荣 扬次文 何学雄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6期563-565,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的效果。方法经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法,将导引管送至C2以上,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可脱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36例用GDC,6例Metrix,18例DCS,2例ORBIT,3例EDC,4例配合支...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可脱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的效果。方法经股动脉Seldinger穿刺法,将导引管送至C2以上,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腔,结合不同的方式,进行可脱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结果36例用GDC,6例Metrix,18例DCS,2例ORBIT,3例EDC,4例配合支架栓塞;65例患者,59例康复,3例后遗偏瘫,1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59例随访,头颅平片GDC均在瘤腔,无再出血,5例患者复查DSA,无复发。结论微弹簧圈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弹簧圈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型术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军 陆川 +5 位作者 林震旦 陈献东 蔡建勇 肖达荣 扬次文 何学雄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163-166,共4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型术的适应证 ,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选择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5 0 %的患者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70 %的患者 ,使用自膨胀式支架。结果  4 0例患者 ,植入 4 8枚支架 ,术中及术后无并发... 目的 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型术的适应证 ,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选择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5 0 %的患者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 70 %的患者 ,使用自膨胀式支架。结果  4 0例患者 ,植入 4 8枚支架 ,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出现 ,即刻血管造影显示满意 ;术后随访颈部X线及超声波检查 ,支架形态好 ,位置无移位 ,血流通畅 ,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安全、有效。防止血栓脱落及再狭窄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介入
下载PDF
支架植入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军 陈茂华 +7 位作者 陆川 陈献东 蔡建勇 巴华君 林建虎 林震旦 肖达荣 何学雄 《浙江医学》 CAS 2010年第12期1785-1786,1792,共3页
目的 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5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4例患者成功植入球囊扩张支架,1例未能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椎动脉开口狭窄程度明显改善... 目的 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35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4例患者成功植入球囊扩张支架,1例未能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 术后见椎动脉开口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作临床随访,症状改善,9例患者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出现约50%的再狭窄.结论 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狭窄 支架 成形术
下载PDF
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植入成形术 被引量:1
9
作者 孙军 陈茂华 +7 位作者 陆川 陈献东 蔡建勇 巴华君 林建虎 林震旦 肖达荣 何学雄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7期395-396,400,共3页
目的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8例患者均成功地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症状... 目的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8例患者均成功地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症状均得到改善。6例患者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出现约50%的再狭窄。结论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支架 成形术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CT上环池消失征的临床意义
10
作者 孙军 肖达荣 +7 位作者 何学雄 陆川 林震旦 杨次文 洪瑞镇 黄崇权 徐立文 赵美花 《浙江创伤外科》 2001年第3期185-185,共1页
为研究 CT影像学上环池消失征在急诊神经外科中的临床意义,提高对环池消失征的认识,我们于 1997.6~ 1998.12将 72例经 CT证实环池消失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72例患者,男 53例,女 19... 为研究 CT影像学上环池消失征在急诊神经外科中的临床意义,提高对环池消失征的认识,我们于 1997.6~ 1998.12将 72例经 CT证实环池消失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72例患者,男 53例,女 19例;年龄 3~ 85岁,平均 48.2岁;脑外伤 47例,高血压性脑出血 21例,其他原因 4例;幕上 63例,幕下 9例;入院时 GCS≤ 5分 32例, >5分 40例;瞳孔表现:双侧等大,对光反应迟钝 20例,一侧瞳孔散大 29例,双侧瞳孔散大 18例,双侧瞳孔缩小 5例; 2、结果:死亡 47例,其中 8例脑干出血或挫裂伤者均死亡,存活 25例。 CT影像学上表现:位于中脑两侧的环池闭塞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池 上环 临床意义 CT影像 回顾性 患者 急诊 消失
下载PDF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军 陆川 +7 位作者 林震旦 陈献东 肖达荣 蔡建勇 陈茂华 巴华君 林建虎 何学雄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69-572,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为其适应证。使用自膨胀式支架和保护装置,进行支架置入成形术。结果61例患者,置入70枚支架,配...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为其适应证。使用自膨胀式支架和保护装置,进行支架置入成形术。结果61例患者,置入70枚支架,配合28个保护装置。支架成功率100%,术中无中风并发症出现,即刻血管造影显示满意,平均术后血管残留狭窄约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分别采用颈部X线及超声波检查及血管造影,再狭窄1例,其余支架形态好,位置无移位,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效、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血管成形术
原文传递
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学雄 陆川 +3 位作者 孙军 肖达荣 林震旦 蔡建勇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3年第12期1264-1265,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置管吸引术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采用微创置管吸引术 (5 6例 )和骨瓣开颅术 (40例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远期疗效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 ,神经功能恢复快 ,ADL评定优于...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置管吸引术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 采用微创置管吸引术 (5 6例 )和骨瓣开颅术 (40例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 ,远期疗效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 ,神经功能恢复快 ,ADL评定优于骨瓣组。结论 微创置管吸引术方法简单 ,创伤小 ,疗效确切 ,能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置管吸引术 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 脑室 手术
原文传递
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联合机械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1例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茂华 孙军 +6 位作者 陆川 林震旦 蔡平平 陈献东 蔡建勇 肖达荣 何学雄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6年第7期991-992,共2页
目的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联合机械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局部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联合机械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结果预后好的患者共有18例(85.7%),血管完全再通的11例(53%),部分再通的9例(4... 目的观察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联合机械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局部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联合机械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结果预后好的患者共有18例(85.7%),血管完全再通的11例(53%),部分再通的9例(41%)。颅内出血率9.5%,病死率4.8%。结论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联合机械溶栓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可以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输注 动脉内 血栓溶解疗法 脑梗死/治疗
原文传递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椎动脉狭窄七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军 刘建民 +5 位作者 肖达荣 扬次文 林震旦 蔡建勇 何学雄 陆川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8-249,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颈动脉狭窄 椎动脉狭窄 影像学检查 适应证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首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5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陆川 孙军 +3 位作者 陈献东 蔡建勇 何学雄 林震旦 《临床医学》 CAS 2008年第5期7-8,共2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血管造影为阴性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出现的经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现象的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对全脑血管造影阴性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35例造影阴性患者中33例重复查DSA全脑血管造...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血管造影为阴性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上出现的经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现象的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对全脑血管造影阴性发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35例造影阴性患者中33例重复查DSA全脑血管造影,其中6例还行CTA检查,2例还行MRA检查,12例还行头和颈MR I检查;5例发现颅内动脉瘤,1例发现颈髓AVM。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时,要考虑到假阴性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阴性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原文传递
颅内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军 巴华君 +6 位作者 陆川 陈献东 陈茂华 蔡建勇 林建虎 林震旦 林群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3期8-10,共3页
目的评价颅内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应用的操控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治疗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5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致密栓塞21例,瘤颈残留8例,瘤体显影4例... 目的评价颅内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栓塞过程中应用的操控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治疗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5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致密栓塞21例,瘤颈残留8例,瘤体显影4例。获脑血管造影随访,共12例,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支架应用于栓塞颅内动脉瘤过程中,操作性好,在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的情况下,提高动脉瘤的治愈率,有效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栓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