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百年有成:论南社研究的传承与新变 被引量:1
1
作者 林香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9-124,共6页
本文对百年南社与南社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提出要开掘南社的整体价值,并对南社研究的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
关键词 南社 整体价值 成就
下载PDF
论南社社员姜可生的侠情小说
2
作者 林香伶 陈木青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4-29,共6页
南社作家姜可生曾任报刊主笔与创办者,在近代文学具有一定贡献,然学界长期缺乏关注。其小说作品,尤以侠情题材最受注目。侠情之"侠",可上溯中国"侠义"文化传统,在其有关"侠"之作品,不只展现救国赤诚,亦... 南社作家姜可生曾任报刊主笔与创办者,在近代文学具有一定贡献,然学界长期缺乏关注。其小说作品,尤以侠情题材最受注目。侠情之"侠",可上溯中国"侠义"文化传统,在其有关"侠"之作品,不只展现救国赤诚,亦具革新、救国意识。此外,其作品对个人性情之重视,才子佳人题材之描写,均可见情感与其作品之关连。本文探讨姜可生侠情小说革新意识与当时革命思潮、社会风气间的关系,并对其中之男女情感、女性角色等新旧过渡风格进行讨论,进而了解近代小说创作特色与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可生 南社 侠情小说 近代
下载PDF
从《南社丛刻》浅谈南社的几个问题——以文类分布为核心 被引量:11
3
作者 林香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8-96,共9页
关键词 文学 近代文学 南社 南社丛刻 柳亚子
下载PDF
千载有余情——从南社诗歌看唐代游侠诗的足迹 被引量:2
4
作者 林香伶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78-88,共11页
南社诸子游侠诗的写作与唐代的游侠诗相互辉映 ,对照之下 ,笔者发现二者颇多相似之处 ,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相异的游侠诗风貌 ,站在唐代游侠诗的研究基础及目前研究旨趣的南社之间 。
关键词 南社 唐代 游侠诗 诗歌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过表达CD99后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L428细胞蛋白表达变化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及验证 被引量:2
5
作者 林香伶 孙清灿 +3 位作者 陆茵 韩西群 赵彤 周新华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0-496,共7页
目的探索稳定过表达CD99前后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L428细胞中差异表达的蛋白,并分析验证差异蛋白的功能。方法采用荧光差异凝胶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检测L428细胞稳定过表达CD99前后蛋白表达的差异,采用GOfact开放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聚... 目的探索稳定过表达CD99前后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L428细胞中差异表达的蛋白,并分析验证差异蛋白的功能。方法采用荧光差异凝胶双向电泳和质谱分析技术检测L428细胞稳定过表达CD99前后蛋白表达的差异,采用GOfact开放软件对差异蛋白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在细胞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并分析验证其功能。结果筛选鉴定得到38个差异蛋白,其中在稳定过表达CD99的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株L428(L428-CD99细胞)中与CD99表达呈正相关的蛋白21个,呈负相关的蛋白17个,所得的38个差异蛋白中有32个蛋白参与了细胞的生物过程,35个蛋白参与了细胞的组成和构建,28个参与了抗氧化、蛋白结合、催化活性、酶调节、信号转导、结构分子、翻译调节和离子转运等多个方面,结论筛选得到38个差异蛋白,其中关于细胞骨架、细胞分化、信号通路、调节基因表达等蛋白的改变与H/RS细胞和B淋巴瘤细胞转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99基因 霍奇金淋巴瘤 L428细胞 质谱分析 H/RS细胞
原文传递
Frankfurt Consensus
6
作者 柏睿晨 孙康宜 +16 位作者 冯铁 高利克 葛浩德 金洙京 朗宓榭 林立 林香伶 林宗正 罗然 梅道芬 钱南秀 施吉瑞 孙之梅 吴盛青 杨吴昇 杨治宜 张辉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4期507-509,共3页
For too long the specter of Darwinism has haunted the narrative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It is told as a story of "evolution," a triumphant confluence of folk and vernacular literature, along a chain of genre de... For too long the specter of Darwinism has haunted the narrative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It is told as a story of "evolution," a triumphant confluence of folk and vernacular literature, along a chain of genre development from dynasty to dynasty. The 1917 New Culture Movement is seen as the teleological end of this evolution. Accordingly, vernacular literature has been taken to represent literary modernity, hence enjoying a monopoly in academic research. Classical-style poetry that continued to be written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has been almost entirely neglected. Generations of writers produced verse in various classical-styles and genres over the last century. Many poets, known for their vernacular verses, turned to traditional forms and expressions, especially in moments of hardship or distress, to reinvent a voice or to find an emotional outlet. Little of their endeavor, however, has been honored by literary historiography. It is true that the winner writes history. But it is a scholar's obligation to address selective cultural amnesia.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