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β淀粉样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4
1
作者 果巍 蒋智林 +2 位作者 王晓宏 李聪 万婷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22期2790-2793,2800,共5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β淀粉样蛋白(Aβ)的表达及其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3月到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42例拟行颅脑血肿清除术的HICH患者。根据发病到接受手术的时间,将42例患者分为A组(<6h,20例)、B...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β淀粉样蛋白(Aβ)的表达及其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3月到2016年3月该院收治的42例拟行颅脑血肿清除术的HICH患者。根据发病到接受手术的时间,将42例患者分为A组(<6h,20例)、B组(6~<12h,9例)、C组(12~<24h,6例)、D组(24~48h,4例)和E组(>48h,3例)。以血肿周围组织为研究标本,以远离血肿脑组织为对照标本。分别予以HE染色,DNA断裂的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各组血肿周围组织凋亡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血清和血肿周围组织Aβ的表达。结果与对照标本比较,A、B、C、D、E组血肿周围组织凋亡细胞个数均增多(P<0.05);与A组比较,B、C、D、E组血肿周围组织凋亡细胞个数均增多(P<0.05),且随着HICH发病时间到接受手术时间的延长,血肿周围组织凋亡细胞个数呈先增多后减少,以24~48h血肿周围组织凋亡细胞个数最多;与A组比较,B、C、D、E组血清Aβ的表达均升高(P<0.05),血肿周围组织Aβ阳性细胞个数均增多(P<0.05),且随着HICH发病时间到接受手术时间的延长,血清和血肿周围组织Aβ的表达呈先升高后下降,以12~<24h血清和血肿周围组织Aβ的表达最高;与对照标本比较,A、B、C、D、E组血肿周围组织Aβ阳性细胞个数均增多(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Aβ含量和血肿周围组织凋亡细胞个数之间呈正相关(r=0.482,P=0.001),血肿周围组织Aβ阳性细胞个数和血肿周围组织凋亡细胞个数之间呈正相关(r=0.940,P<0.05)。结论 HICH患者血肿周围组织中存在着大量凋亡细胞,HICH血清和血肿周围组织存在Aβ高表达。血清Aβ含量、血肿周围组织Aβ阳性细胞数目与血肿周围组织凋亡细胞数目呈正相关,提示Aβ可能参与HICH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Β淀粉样蛋白 血肿周围组织 细胞凋亡
下载PDF
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李聪 代英杰 +3 位作者 郭东 果巍 吕关健 蒋智林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9-731,共3页
卒中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在我国,卒中发病率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约占全部卒中的80%,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性 临床观察 阿替普酶 银杏内酯 注射液 急性缺血性卒中 治疗
下载PDF
血栓心脉宁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3
作者 果巍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20期95-98,共4页
目的:观察血栓心脉宁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以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 目的:观察血栓心脉宁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该院收治的9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予以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血栓心脉宁胶囊口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D-D)]、神经功能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以及丙二醛(MDA)]和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13%,高于对照组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PT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FIB、D-D、NSE、S100-β蛋白、MBP、MDA、IL-6、IL-8、IL-10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心脉宁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降低神经功能指标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优于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栓心脉宁胶囊 丁苯酞 阿替普酶 凝血功能 神经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果巍 《中国民康医学》 2022年第5期1-3,58,共4页
目的: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5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丁苯酞氯化钠注... 目的:观察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5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38/42),高于对照组的72.09%(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 h、1 d及14 d时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水平高于对照组,而MDA、hs-CRP及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采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联合丁苯酞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效果较好,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和氧化应激反应,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效果优于单用丁苯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超早期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 丁苯酞 氧化应激 炎性因子
下载PDF
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37
5
作者 李聪 代英杰 +3 位作者 果巍 吕关健 林述洋 蒋智林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17年第6期764-768,共5页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3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0%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iv,其余90%在1 h内...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3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0%注射用阿替普酶(0.9 mg/kg)iv,其余90%在1 h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iv,24 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试验组48例,在相同方法静脉溶栓后立刻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6 m L加入250 m 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 d,溶栓24 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90 d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后14、90 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1次、检测BI指数1次。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行分类,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用药后90 d,试验组的NIHSS评分、m 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试验组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90 d的NIHSS评分、m 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而小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性高,且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静脉溶栓 银杏内酯 阿替普酶 大动脉粥样硬化 小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丁苯酞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崔玉环 张朝东 +1 位作者 果巍 魏玉磊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5期3235-3237,共3页
目的 探讨丁苯酞(NBP)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NBP(0.1、1.0、10、100 μmol/L)作用到经Aβ诱导或未经诱导的PC12细胞上,然后分别采用细胞存活率检测(MTT)及PI单染、透射电镜... 目的 探讨丁苯酞(NBP)对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NBP(0.1、1.0、10、100 μmol/L)作用到经Aβ诱导或未经诱导的PC12细胞上,然后分别采用细胞存活率检测(MTT)及PI单染、透射电镜方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Bcl-2和Cyt-C蛋白的表达,进而观察NBP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结果 MTT显示不同浓度(0.1、1.0、10、100 μmol/L)NBP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76.5%±1.1%、84.2%±1.3%、89.5%±1.3%、81.9%±1.9%,明显高于模型组(71.7%±1.4%),其中10 μmol/LNBP组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流式细胞学结果显示10 μmol/L NBP组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 电镜下模型组细胞凋亡特征明显,10 μtmol/L NBP组细胞形态接近正常 Western印迹显示:10 μmol/L NBP组Bcl-2蛋白表达增加,而模型组Bcl-2表达明显减少(P<0.05) 模型组胞质Cyt-C表达最强,而10μmol/L NBP组有较弱的Cyt-C表达(P<0.05).结论 NBP对Aβ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和NBP增加Bcl-2蛋白水平,抑制Cyt-C从线粒体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Β25-35 凋亡 丁苯酞 PC12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