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鸡毒支原体抗体间接ELISA检测技术的应用
1
作者 果磊 关晓辉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3期64-67,共4页
该文主要探究ELISA检测试剂盒在鸡毒支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使用血清样品、鸡毒支原体菌株和SPF鸡等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灵敏性实验、重复性实验、抗体持续期检测、临床样品检测准确性检测和保存期实验。结果表明,ELISA试剂盒的灵敏性较... 该文主要探究ELISA检测试剂盒在鸡毒支原体检测中的应用。使用血清样品、鸡毒支原体菌株和SPF鸡等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灵敏性实验、重复性实验、抗体持续期检测、临床样品检测准确性检测和保存期实验。结果表明,ELISA试剂盒的灵敏性较好;重复性实验的稳定性达到预期;鸡在接种弱毒性疫苗后的35 d内,血清中抗体水平有明显上升;临床样品检测准确性较高;在保存期320 d内,ELISA试剂盒内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分析可得,使用ELISA试剂盒测试血清中的鸡毒支原体是可行的,并且具有操作简便、成本较低、效率较快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毒支原体 ELISA检测 灵敏性试验 重复性实验 抗体持续期监测
下载PDF
谷氨酰胺(GLN)对烧伤大鼠肠道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果磊 贺光照 黄崇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03-405,412,共4页
目的:观察肠饲谷氨酰胺(GLN)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Ⅲ°烧伤大鼠早期肠道喂养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GLN组(n =10)和NON-GLN(n =10)组,一周后处死动物,无菌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统计细菌移位... 目的:观察肠饲谷氨酰胺(GLN)对烧伤大鼠肠粘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Ⅲ°烧伤大鼠早期肠道喂养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GLN组(n =10)和NON-GLN(n =10)组,一周后处死动物,无菌取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统计细菌移位率;取门静脉血检测内毒素;对回肠粘膜行光镜检查,并用显微图像分析仪对大鼠回肠粘膜的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GLN组大鼠回肠粘膜的厚度、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较NON-GLN组明显增加;GLN组门静脉血内毒素含量及GLN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率明显低于NON-GLN组。结论:提示肠道补充GLN能有效地维护严重烧伤后肠道粘膜的结构,减少细菌移位和减少内毒素进入门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烧伤 大鼠 肠道粘膜损伤 保护作用 肠粘膜结构 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
下载PDF
谷氨酰胺在肠道的代谢及其作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果磊 黄崇本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5-307,共3页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肠道代谢 GLN 氨基酸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Ⅰ期乳房重建 被引量:8
4
作者 果磊 历红元 任国胜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47-149,共3页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 乳房重建
下载PDF
bFGF多肽敷料促进烧伤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果磊 贺光照 沈为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06-107,共2页
目的 :观察bFGF多肽敷料对浅Ⅱ°烧伤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选择无特殊异常情况的浅Ⅱ°烧伤患者 30例为受试对象 ,A区为试验创面用无菌多肽敷料、B区为对照创面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 ,... 目的 :观察bFGF多肽敷料对浅Ⅱ°烧伤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选择无特殊异常情况的浅Ⅱ°烧伤患者 30例为受试对象 ,A区为试验创面用无菌多肽敷料、B区为对照创面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 ,观察相同环境中多肽敷料中低浓度的bFGF对浅Ⅱ°烧伤创面是否有加快愈合的作用 ,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用多肽敷料的A区创面平均愈合日数为 13.0 6± 4 .86天 ,B区创面平均愈合日数为 15 .36± 4 .97天 ,A区比B区创面愈合日数明显缩短 ;A区创面分泌物及创周炎明显轻于B区创面 ;两组创面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多肽敷料组总有效率达 10 0 %。结论 :bFGF多肽敷料可促进浅Ⅱ°烧伤创面愈合 ,缩短愈合时间 ,使用方便 ,无明显不良反应 ,是一种安全、无刺激的理想敷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FGF多肽敷料 浅Ⅱ°烧伤 创面愈合
下载PDF
锶^(90)β射线预防病理性瘢痕形成两种方案的比较 被引量:2
6
作者 果磊 沈为民 +1 位作者 张恒术 黄崇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锶^(90)β射线预防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最佳方案。方法:将病理性瘢痕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切除瘢痕后,采用锶90β射线短程与长程照射病人切口部位,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年,共治疗例,其中组为短程1999200076 A照射组共例,组... 目的:探讨锶^(90)β射线预防病理性瘢痕形成的最佳方案。方法:将病理性瘢痕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手术切除瘢痕后,采用锶90β射线短程与长程照射病人切口部位,并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年,共治疗例,其中组为短程1999200076 A照射组共例,组为长程照射组共例,经~月随访,组总有效率为,组总有效率为。39 B37 418A87.2%B89.2%结论: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但短程照射可以缩短治疗周期,在临床上是一种对病员方便的预防瘢痕形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锶^90β射线
下载PDF
电穿孔法转染原代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果磊 刘波 +1 位作者 魏东山 任国胜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2-93,共2页
目的:通过电穿孔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质粒导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探讨影响外源基因电转染效率的参数,如电压、脉冲长度、DNA剂量以及转染后时间长度等。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 目的:通过电穿孔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质粒导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探讨影响外源基因电转染效率的参数,如电压、脉冲长度、DNA剂量以及转染后时间长度等。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选择不同的电压梯度、脉冲长度及DNA剂量,采用电转仪将pEGFP-N1质粒导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后不同时间pEGFP-N1瞬时表达情况及细胞存活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效率。结果:在电压为250v、脉冲数1、脉冲长度150μs、DNA质粒6μg时,电穿孔法将pEGFP-N1质粒导入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染率最高,细胞存活率最高,转染后24h明显表达,48h后表达最强。结论:在适当的电压、脉冲长度下,选择适当的DNA用量,在转染后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电穿孔法转染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可使目的基因获得较高的转染率,且细胞死亡最少。电穿孔法是研究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较为理想的转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穿孔法 绿色荧光蛋白 转染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对原代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果磊 刘波 +1 位作者 张恒术 任国胜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93-94,共2页
目的:观察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后对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建立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示踪方法。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采用电转仪将pEGFP-N1质粒转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 目的:观察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后对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建立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示踪方法。方法:在大肠杆菌中扩增pEGFP-N1质粒,采用电转仪将pEGFP-N1质粒转入原代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转染过程及瞬时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转染效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转染24h后得到了明显表达,48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达率为32.6%,细胞周期无明显的变化,且未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贴壁过程。结论:经pEGFP -N1质粒转染的原代培养的人癜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仍能在体外存活,对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pEGFP-N1是转染原代培养的人成纤维细胞较为理想的瞬时表达载体,是研究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良好示踪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转染 人成纤维细胞 细胞周期
下载PDF
Nd:YAG激光联合锶^(90)β射线防治病理性瘢痕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果磊 沈为民 张恒术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0-81,共2页
目的 : 观察Nd :YAG激光联合锶90 β射线防治病理性瘢痕的疗效。方法 :将病理性瘢痕病人分为两组 ,手术切除瘢痕后 ,分别采用Nd :YAG激光联合锶90 β射线与单纯锶90 β射线照射病人切口部位 ,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1998年 2月至 2 0 ... 目的 : 观察Nd :YAG激光联合锶90 β射线防治病理性瘢痕的疗效。方法 :将病理性瘢痕病人分为两组 ,手术切除瘢痕后 ,分别采用Nd :YAG激光联合锶90 β射线与单纯锶90 β射线照射病人切口部位 ,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1998年 2月至 2 0 0 2年 8月 ,共治疗病理性瘢痕患者2 18例 ,其中A组为Nd :YAG激光联合锶90 β射线治疗组 ,共 112例 ;B组为单纯锶90 β射线治疗组 ,共 10 6例 ,经 2年以上随访 ,A组总有效率为89.2 9% ,B组总有效率为 76.41% ,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 (P <0 .0 5 )。结论 :Nd :YAG激光联合锶90 β射线能有效防治病理性瘢痕 ,适宜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AG激光 锶^90β射线 病理性瘢痕 疗效观察
下载PDF
He-Ne激光对愈合延迟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果磊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4-84,共1页
目的 :观察He -Ne激光对整形手术愈合延迟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整形术后创面愈合延迟患者 42例为受试对象 ,A组 ( 2 2例 )为治疗组 ,用He -Ne激光照射联合常规换药方法处理 ,B组 ( 2 0例 )为对照组 ,单纯采... 目的 :观察He -Ne激光对整形手术愈合延迟创面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整形术后创面愈合延迟患者 42例为受试对象 ,A组 ( 2 2例 )为治疗组 ,用He -Ne激光照射联合常规换药方法处理 ,B组 ( 2 0例 )为对照组 ,单纯采用常规换药方法处理 (观察激光对坏死或感染创面有无促进愈合作用及是否可减少再手术植皮率 ,并观察其不良反应 )。结果 :A组患者创面 3周内愈合率为 86 .82 % ,B组患者创面 3周内愈合率为 5 5 % ;A组患者再手术植皮率明显低于B组。 (P <0 .0 5 )A组创面分泌物及创周炎明显轻于B组 ;两组患者创面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He -Ne激光可促进整形术后愈合延迟创面愈合 ,缩短愈合时间 ,减少再手术植皮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NE激光 整形手术 愈合延迟创面 修复
下载PDF
谷氨酰胺(GLN)颗粒剂治疗严重烧伤病人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11
作者 果磊 贺光照 黄崇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09-512,共4页
目的 :评价谷氨酰胺颗粒剂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损害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 ,将2 2例受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每日 30 g ,对照组服相同剂量安慰荆 ,共 7天。观察血浆GLN... 目的 :评价谷氨酰胺颗粒剂对严重烧伤病人肠道损害的治疗效果和药物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 ,将2 2例受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每日 30 g ,对照组服相同剂量安慰荆 ,共 7天。观察血浆GLN浓度、肠粘膜受损程度、血浆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用药 7天后 ,GLN治疗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肠粘膜受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应用谷氨酰胺颗粒剂后患者血浆蛋白水平及免疫功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日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 :服用谷氨酰胺能显著提高血浆谷氨酰胺浓度 ,明显减轻烧伤后肠粘膜受损程度 ,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并能纠正机体负氮平衡 ,促进创面愈合 ,且无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酰胺 肠粘膜屏障 肠源性细菌内毒素移位 伤口愈合 烧伤
下载PDF
肿胀吸脂术联合小切口乳腺切除术矫正男性乳房肥大症17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果磊 《内分泌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肿胀吸脂术联合小切口乳腺切除术矫正男性乳房肥大的效果。方法:17例男性乳房肥大患者均采用肿胀吸脂术联合小切口乳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乳房肥大消除,外形满意,手术切口隐蔽。结论:肿胀吸脂术联合小切口乳... 目的:探讨肿胀吸脂术联合小切口乳腺切除术矫正男性乳房肥大的效果。方法:17例男性乳房肥大患者均采用肿胀吸脂术联合小切口乳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乳房肥大消除,外形满意,手术切口隐蔽。结论:肿胀吸脂术联合小切口乳腺切除术是一种可取的矫正男性乳房肥大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乳房肥大 肿胀吸脂术 小切口乳腺切除术
下载PDF
新兴交叉学科——医学美学美容学课程的组织与建设
13
作者 果磊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4-84,共1页
提要 :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我们开设了医学美学美容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课程。从教材的选编、教学的组织。
关键词 医学美学美容学 交叉学科 教材 教师队伍 课程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对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8
14
作者 王灿 果磊 +2 位作者 李晶 蒲晓姝 魏东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1-894,共4页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60例,其中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60例(观察组),未发生脂肪液...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分析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患者660例,其中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60例(观察组),未发生脂肪液化600例(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B组采用常规换药,重组人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C组采用碘伏清洗,敷料敷于创面。观察三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基础疾病、腹壁脂肪厚度、手术类型、切口类型、使用高频电刀、手术时间、切口冲洗、关腹人员等资料。结果 A、B、C组患者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较B组和C组,C组较B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手术类型、切口类型、手术时间均无关(P>0.05);与基础疾病、腹壁脂肪厚度、使用高频电刀、切口冲洗、关腹人员均有关(P<0.05)。结论采用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效果较好。基础疾病、腹壁脂肪厚度、使用高频电刀、切口冲洗、关腹人员等多种因素可导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后并发症 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225例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文海 果磊 +2 位作者 王灿 蒲晓姝 魏东山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2期3883-3886,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该院收治225例慢性感染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慢性感染性创面以创伤性溃疡、压疮、术后溃疡、糖尿病性溃疡、血管性溃疡为主,占80.4%(181/225)。(2)创面细菌培养阳性... 目的探讨慢性感染性创面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该院收治225例慢性感染性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慢性感染性创面以创伤性溃疡、压疮、术后溃疡、糖尿病性溃疡、血管性溃疡为主,占80.4%(181/225)。(2)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87.1%(196/225),共培养46种,34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40.6%(139/342),革兰阴性菌57.6%(197/342),真菌1.8%(6/34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52株)、大肠埃希菌(43株)、铜绿假单胞属(44株)、肺炎克雷伯(27株)等为主,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等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率达37.1%(127/342)。从2007年后慢性创面及多重耐药菌呈迅速增加趋势。(3)201例行局部抗菌药物治疗,208例(49例行再手术)行手术封闭创面治疗,213例治愈,12例因经济等原因未愈出院。结论慢性创面感染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注重清创,合理的选择,循环、交替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创面床准备,早期手术封闭创面,能有效控制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治疗 慢性感染性创面 创面床准备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鉴定以及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蒲晓姝 果磊 +3 位作者 张敏珠 陈文海 王灿 汪燕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5-239,共5页
目的: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初步探索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诱导其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的... 目的:体外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初步探索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aFGF)诱导其向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大鼠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MTT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细胞周期并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用80 ng/ml aFGF的无血清DMEM/F12培养液诱导大鼠BMSCs向NSCs分化,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神经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结果:大鼠BMSCs贴壁生长,呈梭形,多角形。第1、3、5代BMSCs的生长曲线均呈S形,活性无明显差异。细胞周期显示94.34%BMSCs处于G0/G1期,有较强的分裂增殖能力。FCM检测CD29、CD54、CD90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诱导6 h后细胞的胞体收缩成椭圆形或球形并伸出细长突起,免疫荧光染色显示Nestin表达阳性,继续诱导发现双极和多极细胞增多,诱导6 d后相互连接成网状,成典型的神经元样细胞,NSE表达阳性。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培养出高纯度的BMSCs,细胞生长稳定、增殖快、可多次传代,具有干细胞特性。经aFGF诱导后具有向NSCs分化的潜能,NSCs能进一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培养法 诱导分化 神经干细胞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欧亚旋覆花总黄酮通过抗氧化作用降低衰老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 被引量:6
17
作者 龙媛媛 陈慧 +1 位作者 刘露 果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9-655,共7页
目的探讨欧亚旋覆花总黄酮(IBFTF)对衰老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改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用D-半乳糖(D-galactose)诱导大鼠BMSC建立衰老细胞模型,采用(12.5、25、50)μg/m L IBFTF处理BMSC。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试剂盒测定过氧化... 目的探讨欧亚旋覆花总黄酮(IBFTF)对衰老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改善效果及其机制。方法用D-半乳糖(D-galactose)诱导大鼠BMSC建立衰老细胞模型,采用(12.5、25、50)μg/m L IBFTF处理BMSC。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试剂盒测定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裂解的胱天蛋白酶3(c-caspase-3)的蛋白水平。结果衰老组细胞的增殖率、SOD和CAT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而不同剂量的IBFTF促进D-Gal诱导的衰老细胞的增殖、增加SOD和CAT活性。衰老组的凋亡细胞比例、ROS含量、MDA水平、BAX/Bcl-2比值和c-caspase-3的蛋白表达量增加,而用不同浓度IBFTF治疗可显著降低衰老大鼠BMSC的凋亡、ROS的生成、MDA水平、BAX/Bcl2比值和c-caspase-3的蛋白水平。结论 IBFTF通过增强抗氧化作用减少衰老大鼠BMSC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旋覆花总黄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氧化应激 凋亡
下载PDF
谷氨酰胺颗粒剂对严重烧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彭曦 尤忠义 +4 位作者 王风君 贺光照 果磊 陶凌辉 赵云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58-359,共2页
目的 :评价谷氨酰胺颗粒剂对严重烧伤后肠道损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 ,将受试患者分为治疗组 (20例 )和对照组 (19例 ) ,治疗组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30g/天 ,每天3次 ,对照组口服同等剂量的安慰剂。观察两组患者血... 目的 :评价谷氨酰胺颗粒剂对严重烧伤后肠道损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 ,将受试患者分为治疗组 (20例 )和对照组 (19例 ) ,治疗组口服谷氨酰胺颗粒剂30g/天 ,每天3次 ,对照组口服同等剂量的安慰剂。观察两组患者血浆谷氨酰胺含量、肠粘膜受损程度、肝肾功能及并发症等 ,并比较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和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组患者用药7天后 ,血中谷氨酰胺含量分别较用药前和对照组升高了37 87 %和37 86 % (P<0 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一般情况较好 ,肠道损害程度明显减轻 ,肠粘膜通透性降低 ,创面愈合较快 ,住院天数明显缩短。所有受试者无1例因不良反应而停药 ,无1例死亡。结论 :服用谷氨酰胺颗粒剂能显著减轻烧伤后患者肠道受损程度 ,保护肠粘膜屏障 ,促进创面愈合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肠粘膜屏障 创面愈合 烧伤 治疗 疗效观察 安全性
下载PDF
重庆城市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3年流行趋势分析 被引量:22
19
作者 邓学洁 屈小英 +1 位作者 向林 果磊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055-2057,共3页
目的调查分析重庆城市人口幽门螺杆菌感染三年来的流行病学趋势,为胃肠道疾病的保健预防奠定基础。方法采集统计2008-2010年来我院体检人群血清标本共27177例,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将结果在男、女性别组,各年龄... 目的调查分析重庆城市人口幽门螺杆菌感染三年来的流行病学趋势,为胃肠道疾病的保健预防奠定基础。方法采集统计2008-2010年来我院体检人群血清标本共27177例,用免疫胶体金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将结果在男、女性别组,各年龄组,职业间以及各年份间分别比较分析。结果三年来,总样本的阳性感染率为34.2%;男女性别感染率分别为35.7%和31.7%;2008-2010年份的总感染率分别为37.1%,33.5%和33.1%。结论男女组性别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年龄组间比较中50-59岁年龄段的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率和职业相关;三年感染率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感染 流行病学
下载PDF
PI3K/Akt信号通路在严重烧伤大鼠血清诱导BMSCs迁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茂华 滕苗 果磊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7期3752-3755,共4页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严重烧伤大鼠模型,并制备严重烧伤大鼠血清。实验分为正常培养组(含10%胎牛血清,C组)、烧伤血清组(含10%烧伤大鼠血清,B组)、烧伤血清+阻断剂组(含10...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大鼠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严重烧伤大鼠模型,并制备严重烧伤大鼠血清。实验分为正常培养组(含10%胎牛血清,C组)、烧伤血清组(含10%烧伤大鼠血清,B组)、烧伤血清+阻断剂组(含10%烧伤大鼠血清+终浓度为10μmol/L的PI3K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B+LY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Transwell小室检测各组细胞迁移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p-Akt、Akt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微管结构。结果与C组比较,B组烧伤血清处理24h后,BMSCs细胞活性增高(P<0.01),p-Akt水平升高(P<0.05),细胞微管结构出现解聚,迁移数量增高(P<0.001);加入抑制剂后,与B组比较,B+LY组BMSCs细胞活性降低(P<0.01),迁移数量降低(P<0.001),p-Akt水平降低(P<0.05),细胞微管结构变化不明显。结论严重烧伤大鼠血清可促进BMSCs细胞迁移,可能与烧伤血清中细胞因子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进而引起BMSCs细胞微管结构变化,促进BMSCs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间质干细胞 微管 迁移 PI3K/AKT 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