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章惠英 帕孜力亚 +5 位作者 章雅青 查丽偲 徐云 袁晓玲 金娜 王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25-1230,共6页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的奇、偶数分为A、B两组,每组18例。第1~3周A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B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第4~5周两组均不进行正...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的奇、偶数分为A、B两组,每组18例。第1~3周A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B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第4~5周两组均不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及运动想象疗法(洗脱期);第6~8周B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A组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3周、5周和8周末分别运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FMA、FAC和TG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5周和8周末,两组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治疗3周末,A组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B组(P<0.01);治疗8周末,B组各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提高康复训练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想象疗法 脑卒中 偏瘫 步行障碍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功能性电刺激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9
2
作者 顾琳 高怡 +3 位作者 查丽偲 孙晓培 牛传欣 谢青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3期77-80,共4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与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7例为研究对...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与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对脑梗死后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rTMS组(14例)和FES组(1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功能训练,每天120分钟,每周5天,共3周。FES组患者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增加FES治疗,频率为50 Hz,每天15分钟,共3周,治疗部位为上肢伸肌。rTMS组患者除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外,增加rTMS治疗,频率为1 Hz,每天15分钟,共3周,治疗部位为第一躯体运动区(primary somatomotor area,M1)。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和BI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和BI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rTMS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和BI评分差异均显著大于FES组(P<0.05)。结论 rTMS和FE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和ADL能力的提高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rTMS优于F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脑梗死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三级康复网络的冠心病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对社区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蒋旭侃 张伟明 +3 位作者 马杨 杨大鼎 查丽偲 潘惠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7-831,共5页
目的:探索基于三级康复网络的"冠心病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对社区冠心病患者在心肺运动能力、身体成分、心理状况和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一套康复管理的新模式,并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方法:将4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 目的:探索基于三级康复网络的"冠心病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对社区冠心病患者在心肺运动能力、身体成分、心理状况和生存质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一套康复管理的新模式,并验证该模式的有效性。方法:将4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除正常服药、复诊外,定期参加心脏康复宣教和科普讲座,并根据制定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在我院康复门诊、社区医疗机构或家中监督下完成。运动时和运动后对患者的心率、血压、末梢血氧饱和度、疲劳指数进行监测;对照组予以规范的冠心病药物治疗,并根据日常生活习惯自行锻炼,定期到我院进行复诊和综合功能评估。两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6个月后进行心肺运动实验、身体成分测试、心理状况和生存质量等评估,并以每公斤峰值摄氧量(Peak VO_(2)/kg),每公斤无氧阈摄氧量(VO_(2)@AT/kg),体脂百分比的变化值以及GAD-7、PHQ-9、SF-36等评估量表作为评定标准,在两组间及两组内分别进行比较分析,评定康复管理效果。结果:干预3个月、6个月后,试验组Peak VO_(2)/kg,VO_(2)@AT/kg,体脂百分比的变化值,GAD-7、PHQ-9评分以及SF-36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各项评估指标变化均较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中,随着时间的延长各项评估指标变化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社区康复管理模式"能明显改善患者心肺运动能力、身体成分、心理状况以及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并且,该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在社区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社区康复 管理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