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模态融合的肝脏纤维化自动分类的算法
1
作者 曹鹏 徐军 +2 位作者 张腾 查俊豪 李子昂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3年第4期791-797,837,共8页
针对传统临床检查中血清生化物指标诊断精度较低,以及视觉评估磁共振图像无法精确对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的缺点,设计了一种肝脏纤维化分级的多模态多通道融合的深度学习算法(MCMD-Resnet18)。该算法充分利用磁共振图像数据和临床文本数... 针对传统临床检查中血清生化物指标诊断精度较低,以及视觉评估磁共振图像无法精确对肝脏纤维化程度分级的缺点,设计了一种肝脏纤维化分级的多模态多通道融合的深度学习算法(MCMD-Resnet18)。该算法充分利用磁共振图像数据和临床文本数据二者之间的语义信息,在网络的分类器阶段将图像文本两个通道数据实现融合,结合了两种模态的特性信息,最后对深度特征进行可视化,使得分类模型具有可解释性。实验证明,与单一模态的数据和临床通用方法相比,该算法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准确率等指标上有更好的结果,模型性能更加稳定。该算法可以有效实现无创评估患者临床显著肝脏纤维化,具有广泛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融合 深度学习 肝脏纤维化 多通道
下载PDF
异常凝血酶原联合甲胎蛋白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价值 被引量:21
2
作者 查俊豪 陆建 郭金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1-594,共4页
TACE是肝癌非手术切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原发性肝癌(PHC)患者TACE治疗的评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且仍存在诸多局限性,结合特定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可弥补这种局限性。研究表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下降程度与mRECIST标准强相关,如异... TACE是肝癌非手术切除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原发性肝癌(PHC)患者TACE治疗的评估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且仍存在诸多局限性,结合特定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可弥补这种局限性。研究表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下降程度与mRECIST标准强相关,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ntagonist-Ⅱ,abnormal prothrombin)、甲胎蛋白(AFP)。本文就PIVKA-Ⅱ联合AFP在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的疗效及预后评价价值方面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TACE 异常凝血酶原 甲胎蛋白 影像学检查
下载PDF
异常凝血酶原对肝细胞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短期疗效的评价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查俊豪 郭金和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90-1993,共4页
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肝细胞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短期疗效监测中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14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单纯接受传统TACE治疗且PIVKA-Ⅱ基线数... 目的探讨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肝细胞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短期疗效监测中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收治的114例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单纯接受传统TACE治疗且PIVKA-Ⅱ基线数值≥40.00 mAU/ml。分析TACE术前与术后第1、3、6个月之间PIVKA-Ⅱ血清学反应情况,并与同期影像学反应(采用mRECIST标准)进行对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索血清学反应与同期影像学反应的相关性。采用配对χ^2检验探索血清学反应与影像学反应评价方式敏感度的一致性。以影像学反应为金标准,分析PIVKA-Ⅱ血清学反应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评价指标。结果纳入患者的PIVKA-Ⅱ水平为7225.44(40.13~30000.00)mAU/ml。术后1、3、6个月,分别有104(91.2%)、94(90.3%)、86(90.5%)例患者分为血清学有反应组,分别有103(90.3%)、90(86.5%)、82(86.3%)例患者分为影像学有反应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影像学反应与血清学反应呈正相关(术后1、3、6个月对应r值分别为0.739、0.731、0.708,P值均<0.001)。配对χ^2检验提示血清学反应与影像学反应评价方式敏感度较为一致(术后1、3、6个月χ^2值分别为0、1.5、1.5,P值分别为1.000、0.219、0.219)。血清学反应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价指标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准。结论基于影像学反应评价标准,PIVKA-Ⅱ对肝细胞癌患者TACE短期疗效有良好的评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异常凝血酶原 治疗结果
下载PDF
CT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治疗55例腹膜后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浩 陆建 +2 位作者 陈荔 查俊豪 郭金和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70,共6页
目的评估CT引导下碘12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腹膜后肿瘤患者55例,病灶69处,均为无法手术、术后复发或转移,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1周内行CT检查,应用治疗计划系统勾画出肿瘤... 目的评估CT引导下碘12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腹膜后肿瘤患者55例,病灶69处,均为无法手术、术后复发或转移,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1周内行CT检查,应用治疗计划系统勾画出肿瘤靶区轮廓,确定粒子数量、粒子空间排布方式和植入针数目。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后每2个月随访1次,评估病灶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情况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灶均成功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首次治疗后2个月CT扫描结果显示,69处病灶中完全缓解9处,部分缓解18处,病灶稳定36处,疾病进展6处,总体病灶治疗有效率39.1%,局部控制率91.3%。术后4、6个月,总体病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0.6%、37.7%,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9%、87.0%。24例患者术前存在腰背及腹部疼痛症状,术后7 d再次评估,12例(50%)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没有出现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15例(27.3%)患者表现为术后穿刺部位疼痛,其中1例疼痛较重,给予镇痛药物治疗后缓解,其他均可自行缓解;未出现出血、肠瘘、放射性肠炎、骨髓抑制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无法手术、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腹膜后肿瘤是一种挽救性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125I放射性粒子 介入放射学 肿瘤介入 近距离放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