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变位性眼震与耳石复位法疗效及复发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查达珍 郑建明 +4 位作者 郑志雄 钟林清 彭有敬 岳增昌 陈彩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单侧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Dix-Hallpike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与耳石复位法(CRP)疗效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单侧PSC—BPPV确诊后,记录Dix—HaUpike试验诱发的眼震持续时间和眼震频率,予以CRP治疗,确定入... 目的探讨单侧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SC—BPPV)Dix-Hallpike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与耳石复位法(CRP)疗效及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单侧PSC—BPPV确诊后,记录Dix—HaUpike试验诱发的眼震持续时间和眼震频率,予以CRP治疗,确定入选病例,根据疗效分组:1循环痊愈入I组,2~3循环痊愈入Ⅱ组,4—6循环痊愈入Ⅲ组,6循环仍未愈入Ⅳ组,随访12个月,分析相关性。结果161例患者入该研究,4组例数分别为39、75、38和9。眼震持续时间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K(F=302.901,P〈0.01),I与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376),I(或Ⅱ)、Ⅲ和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震频率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526,P〈0.01),I与其他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后,35例复发,126例未复发;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眼震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震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PSC—BPPV患者Dix-Hallpike试验时,眼震持续时间较短的,CRP疗效较好;眼震频率较快的,疗效较好;眼震频率隧的,12个月内容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Dix—Hallpike试验 耳石复位法 疗效 复发
下载PDF
眩晕临床误诊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查达珍 郑志雄 郑建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79-1382,共4页
目的分析眩晕误诊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总结减少误诊的措施,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235例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选出误诊病例并进行分析,内容包... 目的分析眩晕误诊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总结减少误诊的措施,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235例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各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断,选出误诊病例并进行分析,内容包括误诊及确诊情况、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耳科学及电生理检查、脑脊液检查、误诊医院和科室。结果本组误诊93例,误诊率为39.6%,误诊病例依次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9例,梅尼埃病13例,颈椎病11例,脑梗死8例,后循环缺血8例,颅脑外伤综合征4例,前庭神经元炎4例,偏头痛眩晕3例,癔症3例;经诊断标准确诊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53例、梅尼埃病10例、前庭神经元炎7例、迟发性膜迷路积水5例、小脑梗死4例、脑干梗死3例、偏头痛眩晕3例、多发性硬化2例、听神经瘤2例、突发性聋2例、药物性眩晕1例、迷路震荡1例。结论眩晕误诊原因复杂多样,误诊率高,通过提高临床医师对眩晕症状及相关疾病的认识,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结合适当的耳科学及影像学检查,可有效降低误诊率,提高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眩晕 误诊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耳石复位法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查达珍 郑建明 +2 位作者 郑志雄 李康增 钟林清 《临床医药实践》 2010年第7X期838-839,共2页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及Semont手法对103例BPPV患者治疗。结果:103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72h后评定,痊愈92例,改善10例,有效率为99.03%。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有... 目的:探讨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应用Epley手法、Barbecue翻滚法及Semont手法对103例BPPV患者治疗。结果:103例患者经上述方法治疗72h后评定,痊愈92例,改善10例,有效率为99.03%。结论: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有效、简便、安全、经济,视为BPPV治疗的首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EPLEY手法 BARBECUE翻滚法 Semont手法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及其对患者复发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彩华 郑叶祥 +1 位作者 查达珍 郑志雄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12期1939-1942,共4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及其对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4月1月至2015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262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检出斑块组180例,未检出斑块组82例;初发患者213例,复发患者49例。随访3个...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P)及其对患者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从2014月1月至2015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262例纳入本次研究,其中检出斑块组180例,未检出斑块组82例;初发患者213例,复发患者49例。随访3个月,对比各组患者的复发情况,分析患者斑块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对比斑块组与无斑块组临床相关指标,分析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斑块组的复发率高于无斑块组,复发时间短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易损斑块组的复发率低于易损斑块组,复发时间长于易损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患者及复发患者的斑块均以BIF更为多见,且左侧较右侧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的比例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发现,影响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和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和高血脂。结论:CAP可导致ACI患者更易复发,特别是易损斑块者,更应引起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下载PDF
自发性脑干出血4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名远 李康增 +1 位作者 查达珍 郑建明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09年第2期111-111,共1页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CT出血量,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2例脑干出血病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和出血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动脉硬化为脑干出血的第1位病因占69.1%(29/42),而饮酒因素... 目的:分析自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CT出血量,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42例脑干出血病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和出血量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高血压动脉硬化为脑干出血的第1位病因占69.1%(29/42),而饮酒因素为脑干出血的第2位病因占61.9%,在脑干出血中桥脑出血最多见,占69.0%,出血量〈2ml的临床表现不典型,预后较好,出血量在2-5ml者临床表现典型,病死率较低,出血量〉5ml者预后差,病死率很高。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以及意识障碍的程度是判断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出血 临床 分析
下载PDF
进展性脑梗死与完全性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
6
作者 许名远 郑叶祥 +2 位作者 钟林清 查达珍 郑志雄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34期5-6,8,共3页
目的比较进展性脑梗死、完全性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组,完全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病史等基本资料,检测患者血... 目的比较进展性脑梗死、完全性脑梗死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组,完全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病史等基本资料,检测患者血糖、血脂、平均动脉压、白细胞计数水平,分析2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年龄、冠心病史、饮酒史及吸烟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有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水岭梗死、头颅CT早期低密度改变、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史、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差等是造成进展性脑梗死主要影响因素,分水岭梗死、头颅CT早期低密度改变、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可预测早期进展性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梗死 完全性脑梗死 相关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许名远 查达珍 +2 位作者 郑叶祥 郑志雄 李脚跟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年第3期103-104,共2页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 目的总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4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TOBS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改变,CT或MRI可以发现基底动脉顶端血管供血区双侧两处以上梗死灶,以丘脑、中脑多见。患者均行机械取栓、溶栓、抗凝等治疗,预后较好。结论 TOBS临床表现形式多样,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疾病特征 预后
下载PDF
CRP、HCY、UA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彩华 郑志雄 +2 位作者 李林立 查达珍 钟华斌 《慢性病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关系,探讨其对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18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关系,探讨其对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18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增厚组36例、斑块形成组82例(易损性斑块组64例、稳定性斑块组18例),同期入组老年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的血清CRP、HCY、UA差异。结果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对照组的CRP、HCY、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96、14.075、23.421,P<0.01);内膜增厚组的CRP、HCY、U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25、9.361、14.436,P<0.01),斑块形成组的CRP、HCY、UA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56、12.713、17.323,P<0.01);斑块形成组CRP、HCY、UA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2、3.939、6.603,P<0.01)。易损性斑块组CRP、HCY、UA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3、5.725、6.844,P<0.01)。结论 CRP、HCY、UA是评估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生物学指标,同时对预测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老年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