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组元合金成分设计方法 被引量:6
1
作者 王清 查钱锋 +3 位作者 李群 王英敏 羌建兵 董闯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31-837,共7页
合金成分设计是发展新型复杂合金材料的关键步骤.系统总结了在材料研发过程中常用的合金设计方法,如Hume-Rothery规则、当量法、电子理论、计算机模拟计算等,并详细介绍了各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同时指出了基于原子团簇的合金... 合金成分设计是发展新型复杂合金材料的关键步骤.系统总结了在材料研发过程中常用的合金设计方法,如Hume-Rothery规则、当量法、电子理论、计算机模拟计算等,并详细介绍了各设计方法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同时指出了基于原子团簇的合金设计方法——"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得出了该方法在不同合金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具有普适性的结论,为多元复杂合金成分设计提供了一个更为简单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金 多组元 成分设计 “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
下载PDF
低Nb含量Ti-Mo-Nb-Zr-Sn BCC低弹性模量固溶体合金的成分设计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恩雪 王清 +3 位作者 马仁涛 查钱锋 冀春俊 董闯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378-3385,共8页
依据BCC结构中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确定Ti-Mo二元团簇式[MoTi14]Mo1为基础成分式,根据合金化组元Sn、Zr和Nb与基体Ti的混合焓实现其在基础成分式中的组元替换,从而形成多元成分式[(Mo,Sn)(Ti,Zr)14]Nb1。利用铜模吸铸快冷... 依据BCC结构中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确定Ti-Mo二元团簇式[MoTi14]Mo1为基础成分式,根据合金化组元Sn、Zr和Nb与基体Ti的混合焓实现其在基础成分式中的组元替换,从而形成多元成分式[(Mo,Sn)(Ti,Zr)14]Nb1。利用铜模吸铸快冷技术制备d 6 mm合金棒状样品,并对其进行950℃保温2 h并水淬。组织结构分析和拉伸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低模量Sn、Zr和Nb分别取代基础成分式中高模量的Mo时形成的三元BCCβ-Ti合金结构稳定,且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当Mo0.5Sn0.5占据团簇心部,Nb作为连接原子,Zr替代部分Ti时形成的低Nb含量的β-Ti合金[(Mo0.5Sn0.5)(Ti13Zr)]Nb1(Ti68.10Mo5.25Sn6.50Zr9.98Nb10.17,质量分数,%)具有最低的弹性模量(为43 GPa),且断裂强度σb为569 MPa,应变ε为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o-Nb-Zr-Sn合金 β-Ti固溶体 成分设计 低弹性模量
下载PDF
基于团簇模型的高强度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成分设计 被引量:17
3
作者 王清 查钱锋 +4 位作者 刘恩雪 董闯 王学军 谭朝鑫 冀春俊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01-1206,共6页
利用"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研究了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的成分特征,结果表明,此类钢的基础三元Fe-Ni-Cr高温奥氏体下限成分对应团簇成分式[NiFe_(12)]Cr_3,其中NiFe_(12)为fcc结构,Ni为中心原子,其与12个Fe原子配位构成立... 利用"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研究了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的成分特征,结果表明,此类钢的基础三元Fe-Ni-Cr高温奥氏体下限成分对应团簇成分式[NiFe_(12)]Cr_3,其中NiFe_(12)为fcc结构,Ni为中心原子,其与12个Fe原子配位构成立方八面体团簇,Cr为连接原子.以[NiFe_(12)]Cr_3为基础成分式,根据团簇式自洽放大和相似组元替代原则,添加C,Mo,Nb和Cu形成多元新合金,采用铜模吸铸快冷技术制备合金,并在1323 K保温2 h进行固溶处理后水淬,然后再在753 K保温4 h进行时效处理.结果表明,固溶和时效后的系列合金的组织和性能随合金化组元的种类及含量发生变化,其中{[(Ni_(13)Cu_3)Fe_(192)](Cr_(45)Mo_(2.5)Nb_(0.5))}C_1合金在时效处理后具有较高的硬度和拉伸强度,其硬度为397 HV,屈服强度为971 MPa,抗拉强度为1093 MPa,该成分合金在3.5%NaCl(质量分数)中性溶液中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 “团簇加连接原子”结构模型 合金化 成分设计 高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