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灰胸竹鸡和棕胸竹鸡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分析及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黄族豪 坫华 柯娩娟 《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00-106,共7页
竹鸡属包括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和棕胸竹鸡(B.fytchii)两种鸟类。两种竹鸡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726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 RNA、2个r RNA和1个控制区。基因排列顺序与红原鸡(Gallus gallus)一致,属于典型的鸟类... 竹鸡属包括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和棕胸竹鸡(B.fytchii)两种鸟类。两种竹鸡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6726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 RNA、2个r RNA和1个控制区。基因排列顺序与红原鸡(Gallus gallus)一致,属于典型的鸟类排列顺序;碱基组成存在明显的AT偏向性。两种竹鸡线粒体基因组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序列长度和终止密码子都完全一样,但部分编码基因的起始位置以及起始密码子存在差异;两种竹鸡的线粒体基因组基因排列紧密;两种竹鸡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之间共有1132个变异位点,其中缺失位点24个,遗传距离为0.0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 基因组 灰胸竹鸡 棕胸竹鸡 比较
下载PDF
上海青浦地区3种鹭科鸟类活动性和栖息地利用的卫星追踪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天天 邝粉良 +8 位作者 袁晓 薄顺奇 刘雨邑 王正寰 谭坤 柯娩娟 钟晨威 唐晓东 马志军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1-237,共7页
为了解上海青浦地区混群繁殖鹭类的活动规律以及夜宿地和觅食地利用的种间差异,本研究选择青浦地区3种鹭类优势种——池鹭(Ardeola bacchus)、白鹭(Egretta garzetta)和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6月和7月在青... 为了解上海青浦地区混群繁殖鹭类的活动规律以及夜宿地和觅食地利用的种间差异,本研究选择青浦地区3种鹭类优势种——池鹭(Ardeola bacchus)、白鹭(Egretta garzetta)和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6月和7月在青浦郊野公园捕捉鹭类并佩戴GPS-GSM追踪设备,截至2019年7月底,共获得了5只追踪时间在86~377天之间的活动信息(1只池鹭、2只白鹭和2只夜鹭).结果显示:这5只鹭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长距离迁徙,仅扩散到离巢区不远的范围,最远达淀山湖以南的沪浙交界处,活动范围的面积存在较大的种内和种间差异.池鹭与白鹭的活动节律相近,均为白天活动、夜晚休息,但栖息地利用具有明显差异,池鹭夜晚和白天的主要栖息地分别是林地和莲池水塘,白鹭夜晚和白天的主要栖息地分别是林地和农田.夜鹭多在夜间活动,但两只夜鹭个体在夜间的栖息地也存在很大不同.连续追踪一整年的白鹭个体的每日移动距离在冬季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冬季食物资源较少有关.本研究表明鹭类主要利用农田和莲池水塘等人工栖息地,适宜强度的农业活动可能并不影响鹭类的种群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扩散 活动范围 巢区 人工湿地
下载PDF
基于形态特征判定五种鹬类性别的可靠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柯娩娟 张守栋 +5 位作者 马强 吴巍 薛文杰 汤臣栋 李欣海 志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5-564,共10页
快速准确地鉴定两性同型鸟类个体性别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2008年春季迁徙期在崇明东滩停歇的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红腹滨鹬(C.canutus)、红颈滨鹬(C.ruficollis)、尖尾滨鹬(C.acuminata)及翘嘴鹬(Xenus... 快速准确地鉴定两性同型鸟类个体性别在鸟类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2008年春季迁徙期在崇明东滩停歇的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红腹滨鹬(C.canutus)、红颈滨鹬(C.ruficollis)、尖尾滨鹬(C.acuminata)及翘嘴鹬(Xenus cinereus)5种两性同型的鹬类,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性别鉴定,并基于个体的形态特征(体重、翅长、喙长、头喙长及跗跖长)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性别进行判定。结果表明,尖尾滨鹬雄性各形态特征均显著大于雌性,其他4种鹬类则相反。5种鹬类形态特征的性别差异指数在0.5%~25.3%之间,重叠度在29.4%~98.6%之间。5种鹬类判别分析判定性别的准确率在(0.69±0.06)^(0.96±0.01)之间,其中,尖尾滨鹬判别准确率(0.96)最高,翘嘴鹬判别准确率(0.69)最低。形态特征在两性间的差异程度影响性别的判别准确率。另外,两性性比对性别判别的准确率也有影响:性比偏雄性鸟类的雄性判别准确率高于雌性,而性比偏雌性鸟类的雌性判别准确率高于雄性。采用判别分析估测的性比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相似,表明判别分析在判定种群的性比方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鹬类 形态特征 判别分析 性别判别 准确率 性比
原文传递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中杓鹬的迁徙追踪 被引量:3
4
作者 曹文华 柯娩娟 +6 位作者 邝粉良 梁嘉善 HASSELL Chris MAGLIO Grace MINTON Clive 李永涛 马志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5-783,共9页
追踪候鸟的迁徙活动是全面认识其生活史年周期的重要途径。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在全球广泛分布,但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迁徙活动一直缺乏追踪研究。2018年2月,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布鲁姆为捕捉到的中杓鹬成鸟佩戴平台发... 追踪候鸟的迁徙活动是全面认识其生活史年周期的重要途径。中杓鹬(Numenius phaeopus)在全球广泛分布,但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迁徙活动一直缺乏追踪研究。2018年2月,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布鲁姆为捕捉到的中杓鹬成鸟佩戴平台发射终端或全球定位系统-全球移动通讯系统追踪器,以确定其迁徙日程、迁徙路线以及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的地理位置。我们从成功追踪的7只个体获取了6378条精度高于1 km的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春季,中杓鹬的迁徙时长为(36±4)d,其间在1~3个迁徙停歇地的停留日期为(23±2)d,从越冬地到繁殖地的迁徙距离为(9795±346)km(n=7)。追踪的中杓鹬在俄罗斯东部和中部区域繁殖,不同个体的繁殖地纬度相近而经度范围较广。在秋季,中杓鹬的迁徙时长为(90±27)d,相比春季迁徙时长更长;其间,在2~4个迁徙停歇地停留(79±29)d,从繁殖地到越冬地的迁徙距离为(10101±520)km(n=5)。无论在春季还是秋季迁徙,迁徙停歇地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沿海及内陆区域。大部分个体春季和秋季的迁徙路线相近,成功追踪的个体均在秋季返回了上一年的越冬地,这表明中杓鹬对越冬地具有很高的忠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杓鹬 迁徙路线 迁徙日程 迁徙停歇地 澳大利亚 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