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的构建和鉴定 被引量:3
1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2 位作者 栗静 王虎杰 黎冬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背景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可导致各种眼表功能异常,严重的LSCD会导致角膜结膜化、慢性炎症、持续的角膜上皮缺失、角膜混浊和伴发的长期视力丧失。目的研究成功构建兔全LSCD模型的适宜方法和最佳时间,观察造模后各时间点模型眼角... 背景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可导致各种眼表功能异常,严重的LSCD会导致角膜结膜化、慢性炎症、持续的角膜上皮缺失、角膜混浊和伴发的长期视力丧失。目的研究成功构建兔全LSCD模型的适宜方法和最佳时间,观察造模后各时间点模型眼角膜的病理结构改变。方法选择3~5月龄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用手术刀切除左眼360。角膜缘内1mm、角膜缘外2mm的角膜缘上皮组织和剩余的全部中央角膜上皮组织和浅层基质,切除组织厚度为100~150μm。分别在术后2~5周行裂隙灯检查,以角膜混浊、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和上皮荧光素钠染色情况为观察指标,按照国际通用LSCD模型评分标准对模型眼进行评分。分别于术后2、3、4、5周获取模型眼的角膜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结构和杯状细胞的改变,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角蛋白3(CK3)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手术后不同时间点造模成功率的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术后第2、3、4、5周时的模型成功率分别为12.5%、62.5%、81.3%和87.5%,术后第3周造模成功率明显高于第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第3周与第4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第3周与第5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第4周与第5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造模成功的平均时间为(3.21±0.80)周。造模成功的标准为模型眼角膜明显混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和荧光素钠染色阳性。模型眼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角膜基质水肿,较多炎性细胞浸润和新生血管形成。过碘酸希夫染色发现,仅在造模后第5周的角膜组织中发现杯状细胞。各时间点造模成功模型眼角膜组织中均未见到CK3阳性表达。结论用手术切除角膜缘及全部中央角膜上皮的方法可以成功构建全LSCD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的时间约为手术后3.2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动物模型
下载PDF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3 位作者 栗静 李新宇 王虎杰 朱爱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50-553,共4页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评估LASIK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 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不同分为3组,LF〈...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形态的变化及影响因素,评估LASIK的安全性和可预测性。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 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不同分为3组,LF〈1.6者为A组(50眼),1.6≤LF〈1.7者为B组(25眼),1.7≤LF≤2.0者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时用Pentacam测量角膜表面变异指数(index of surface variance,ISV)、垂直不对称指数、高度不对称指数、圆锥角膜指数、中心圆锥角膜指数和高度偏心指数。结果3组患者术后ISV、垂直不对称指数和高度偏心指数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为P〈0.05),术后2~7d时达到最大,之后均有所下降,A组患者术后3个月较术后1个月仍有明显下降(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高度不对称指数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大(均为P〈0.05)。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圆锥角膜指数和中心圆锥角膜指数值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为P〈0.05)。术后3个月ISV与术前ISV的差值AISV与术前验光度数、LF和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呈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9、0.517、0.464,均为P=0.000),但与角膜实际切削量、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和角膜前表面形态因子均无线性相关关系(均为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前表面不规则性较术前明显增大,但LF〈1.6的患者术后角膜不规则性恢复情况明显优于LF≥1.6的患者。LF是综合考虑了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和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的更全面的LASIK手术安全评价指标,LF≤2.0是安全的LASIK手术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IK PENTACAM 角膜前表面 承载因子
下载PDF
Pentacam测量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2 位作者 栗静 李新宇 徐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6-468,471,共4页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 目的研究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和前房形态的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52例(102眼)施行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按照承载因子(loadingfator,LF;LF=术前中央角膜厚度/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分为3组,LF<1.6为A组(50眼),1.6≤LF<1.7为B组(25眼),LF≥1.7为C组(27眼),分别于术前、术后2d、7d、1个月和3个月用Pentacam测量角膜后表面最适参考球面(posterior best fitsurface,PBFS)、后表面最高点(posterior elevation,PE)、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和最小前房角的变化。结果 PBFS:A、B、C3组术后PBFS均较术前明显降低,A组在术后3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3个月时仍较术前降低。术前PBFS和术后7d时PBFS的差值ΔPBFS与术前中央角膜厚度、屈光度数、术后剩余基质床厚度、LF和术后7d时的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线性相关关系。PE: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PE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ACD:A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C两组术后3个月内ACD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最小前房角:3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最小前房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术后7d内角膜后表面有前移,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后移,3个月时大多可恢复至术前水平,未恢复者与1个月时相比也无进行性发展。LF≥1.6的患者术后ACD变浅,可能与术后调节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PENTACAM 角膜后表面 前房
下载PDF
以纤维蛋白凝胶为载体培养兔角膜缘上皮细胞 被引量:1
4
作者 柯红琴 刘磊 +2 位作者 栗静 王虎杰 徐曼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研究兔角膜缘上皮细胞(corneal limbus epithelialcell,CLEC)在纤维蛋白凝胶上的最佳接种方式及其生长情况。方法取角膜缘上皮组织块进行细胞培养。用针对鼠抗兔角蛋白3(CK3)的单克隆抗体AE5和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行间接免... 目的研究兔角膜缘上皮细胞(corneal limbus epithelialcell,CLEC)在纤维蛋白凝胶上的最佳接种方式及其生长情况。方法取角膜缘上皮组织块进行细胞培养。用针对鼠抗兔角蛋白3(CK3)的单克隆抗体AE5和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行间接免疫荧光鉴定。MTT法测定CLEC增殖活性。将传第二代的细胞分A、B两组分别接种到纤维蛋白凝胶表面和凝胶体内进行培养,在接种后5d、10d、15d时将凝胶溶解离心后计数细胞数,比较两种接种方式下细胞的增殖力。结果传第一、二代细胞培养3~5d后胞浆AE5染色阳性,胞核PCNA染色阳性,传第一代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31%、65%,传第二代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45%、79%。传第一代细胞在接种后6h内贴壁,1~2d时处于潜伏期,2~3d时处于快速生长期,3d时达85%以上汇合,细胞增殖活性最高,4d时细胞汇合达95%以上,增殖活性逐渐降低。接种后5d时A组细胞数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d和15d时A组细胞数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以纤维蛋白凝胶为载体培养CLEC时将细胞接种在凝胶表面比包埋在凝胶体内更有利于细胞增殖,适合用于CLEC移植培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缘上皮细胞 纤维蛋白凝胶 角膜移植
下载PDF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一家系患者二例
5
作者 柯红琴 胡竹林 +1 位作者 张书林 刘海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23-724,共2页
先证者,男,36岁,因驾校体检发现左眼视力差及双眼色觉异常数月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5,矫正后为0.8,左眼0.15,矫正后为0.25;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中等,瞳孔直径约为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瞳孔等大等圆,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扩瞳... 先证者,男,36岁,因驾校体检发现左眼视力差及双眼色觉异常数月就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为0.5,矫正后为0.8,左眼0.15,矫正后为0.25;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中等,瞳孔直径约为3 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瞳孔等大等圆,晶状体及玻璃体透明.扩瞳后查眼底可见视盘边界清晰,色正常,杯盘比为0.2,动脉变细,反光增强,动静脉比为1∶2,视网膜呈青灰色,后极部散在大量结晶样闪光小点,密度较高,向周边视网膜闪光小点逐渐减少,周边视网膜散在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图1).患者主诉夜间视物不清加重.查色觉图谱示红绿色觉明显异常,患者拒绝其余眼部辅助检查.诊断:双眼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ietti crystalline corneoretinal dystrophy,BCD),未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 患者 周边视网膜 家系 色觉异常 眼部检查 瞳孔直径 前房深度
下载PDF
结膜瓣遮盖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莹婷 胡竹林 +3 位作者 刘海 张文佳 柯红琴 李妍 《系统医学》 2017年第17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结膜瓣遮盖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选择2015年6月—2017年5月间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86眼)难治性角膜溃疡患者当做研究对象,遵循患者入院顺序分甲组和乙组,每组43例(43眼),乙组患者进... 目的探讨和分析结膜瓣遮盖术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选择2015年6月—2017年5月间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6例(86眼)难治性角膜溃疡患者当做研究对象,遵循患者入院顺序分甲组和乙组,每组43例(43眼),乙组患者进行病灶切除,而甲组患者通过结膜瓣遮盖术进行治疗,并按患者的角膜溃疡位置、是否角膜穿孔来进行不同手术,总结甲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视力变化情况。结果乙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58.14%)小于甲组患者(95.5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术后视力小于0.02的发生率(23.26%)、视力在0.02~0.05间的发生率(18.60%)、视力在0.06~0.09间的发生率(30.23%)、视力在0.1~0.3间的发生率(18.60%)、视力在超过0.3的发生率(9.30%)明显优于乙组患者[44.19%、39.53%、11.63%、4.65%、0.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治疗难治性角膜溃疡使,结膜瓣遮盖术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控制炎症和保留患者的眼球,并改善视力,应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角膜溃疡 结膜瓣遮盖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羊膜移植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陈旧性眼部重度碱烧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莹婷 胡竹林 +3 位作者 刘海 张文佳 柯红琴 李妍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4期9-10,共2页
目的:分析对陈旧性眼部重度碱烧伤患者应用羊膜移植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抽选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诊的陈旧性眼部重度碱烧伤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为这些患者均采用羊膜移植联合全板... 目的:分析对陈旧性眼部重度碱烧伤患者应用羊膜移植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抽选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接诊的陈旧性眼部重度碱烧伤患者15例作为研究对象。为这些患者均采用羊膜移植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治疗的效果。结果:1)在术后早期阶段,这些患者的羊膜植片均附着良好(植片呈灰白色,后续转变为透明状)。在术后第2周,这些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羊膜植片发生脱落、溶解,并出现睑球粘连的情况,其余13例患者羊膜植片附着生长的情况较好。2)在术后1周内,这些患者中有5例患者的角膜植片处出现持续性水肿的情况。在术后2周内,这些患者中有2例患者患眼角膜缘处的球结膜出现溶解坏死的情况(其角膜植片的周边可见少量新生血管生长,但中央仍存在无血管区),并出现轻度的排异反应,其余13例患者的角膜植片恢复至透明状态。3)在术后1周内,这些患者中有14例患者患眼的视力呈渐增趋势(有10例患者患眼的视力处于0.05~0.4之间),其脱盲率为66.67%。结论:对陈旧性眼部重度碱烧伤患者应用羊膜移植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进行治疗的效果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移植联合全板层角膜移植术 陈旧性 眼部重度碱烧伤
下载PDF
德宏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现状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8
作者 母凤婷 母昌宏 +5 位作者 何利平 李晓梅 张文佳 喻箴 杨庆欢 柯红琴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8期54-59,共6页
目的了解德宏州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患病现状,分析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为其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降低患病率。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德宏州面对面调查1607名40岁及以上的傣族和景颇族。单因素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多因素... 目的了解德宏州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患病现状,分析高血压患病的影响因素,为其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降低患病率。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德宏州面对面调查1607名40岁及以上的傣族和景颇族。单因素分析方法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调查对象高血压患病率为24.2%,其中傣族患病率为27.8%,景颇族为20.7%。调查对象服用降压药的比例较高(99.3%)。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大、教育程度低、BMI值高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傣族和景颇族高血压患病率稍低,但仍存在一些公认的危险因素。由于高血压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更多的关注老年人、教育程度低、超重或肥胖的人群,从而促进其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景颇族 高血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云南省文山州40岁及以上壮族和苗族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9
作者 柯红琴 张文佳 +7 位作者 刘海 何利平 杨极 张乾 母凤婷 王莹婷 段聪 胡竹林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7-351,共5页
目的:调查云南省文山州40岁及以上壮族和苗族人群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手持式裂隙灯和Keratograph-D眼表综合分析仪对云南省壮族和苗族目标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户... 目的:调查云南省文山州40岁及以上壮族和苗族人群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手持式裂隙灯和Keratograph-D眼表综合分析仪对云南省壮族和苗族目标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户外活动和民族等因素对翼状胬肉的影响。结果:于2019-03/11选取调查对象共1239人,确诊翼状胬肉437人,翼状胬肉总体患病率为35.27%。双眼翼状胬肉占59.27%,单眼翼状胬肉占40.73%。胬肉患病率在壮族人群为34.84%(224人),在苗族人群为35.74%(213人),两者无差异(P=0.7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睑板腺开口有无堵塞是翼状胬肉发生的影响因素(P=0.019),优势比OR=1.348。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户外活动、高血压和饮食习惯不是翼状胬肉的影响因素。用等级资料的Logistic回归进行胬肉侵入程度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泪河高度是翼状胬肉侵入程度的影响因素(P=0.048),泪河高度值越低,侵入程度越大。结论:云南省文山州40岁及以上壮族和苗族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较高,睑板腺开口有无堵塞、泪河高度影响翼状胬肉的发生和侵入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患病率 云南省 苗族 壮族
下载PDF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亚斌 柯红琴 +1 位作者 段聪 张利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38-43,共6页
目的评估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2种不同入路手术摘除肌锥内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09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6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根据术式分为A、B 2组。A组... 目的评估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2种不同入路手术摘除肌锥内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09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6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根据术式分为A、B 2组。A组为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共33例,B组为内外侧联合开眶术共35例,评估2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操作空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完整摘、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A组平均住院天数为(5.03±1.63)d,B组为(8.34±2.13)d,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6,P=0.000)。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5.62±5.43)min,B组为(109.21±13.72)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28,P=0.000)。手术操作空间用注水法测量,用所注水的体积表示,A组平均为(5.22±0.21)mL,B组平均为(16.501±1.22)m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62,P=0.000)。术中出血量:A组平均为(17.22±1.65)mL,B组平均为(59.29±6.42)m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98,P=0.000)。肿瘤完整摘除率:A组为90.9%(30/33),B组为97.14%(34/35);术后视力:A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和不变者占93.9%(31/33),术后视力下降占6.06%(2/33);B组术后视力提高和不变者占85.71%(30/35),术后视力下降或丧失者占14.3%(5/35)。结论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和内外侧联合开眶术在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中各有优缺点,正确选择手术方式是完整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关键,术前应根据影像学资料准确判断肿瘤位置和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 内外侧联合开眶术
下载PDF
毛囊性鱼鳞病伴畏光、秃发综合征继发角膜溃疡穿孔一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柯红琴 杨亚斌 +1 位作者 王莹婷 刘海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88-789,共2页
患者男性,47岁,因右眼疼痛、畏光伴视力下降2个月就诊,患者全身皮肤鱼鳞样改变、秃发、眉毛和睫毛缺失,双眼眼睑睑板腺开口闭锁,右眼角膜溃疡穿孔。诊断为毛囊性鱼鳞病伴畏光、秃发综合征。于眼科行右眼结膜瓣覆盖术和双眼睑缘融合术,... 患者男性,47岁,因右眼疼痛、畏光伴视力下降2个月就诊,患者全身皮肤鱼鳞样改变、秃发、眉毛和睫毛缺失,双眼眼睑睑板腺开口闭锁,右眼角膜溃疡穿孔。诊断为毛囊性鱼鳞病伴畏光、秃发综合征。于眼科行右眼结膜瓣覆盖术和双眼睑缘融合术,使用保湿润滑眼液和眼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鳞病 毛囊性 角膜溃疡穿孔 睑板腺 眼膏 融合术 秃发 视力下降
原文传递
三种仪器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磊 栗静 +2 位作者 王虎杰 徐曼 柯红琴 《华西医学》 CAS 2012年第1期73-75,共3页
目的对比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分别使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OrbscanⅡ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 目的对比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仪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差异。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3月,分别使用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OrbscanⅡ和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137例(274只眼)近视患者LASIK前后中央角膜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LASIK术前A型超声、OrbscanⅡ和Pentacam测量值分别为(526.6±34.1)、(516.6±34.2)、(539.8±31.5)μm,Pentacam测量值较A型超声和OrbscanⅡ测量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型超声和OrbscanⅡ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术后6个月A型超声、OrbscanⅡ和Pentacam测量值分别为(448.2±48.5)、(391.9±58.5)、(451.5±46.4)μm,LASIK术后A型超声和Pentacam测量值无差异(P>0.05),而OrbscanⅡ测量值较A型超声和Pentacam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ASIK术后Pentacam和A型超声CCT测量值呈高度相关(P<0.05)。结论 3种仪器的中央角膜厚度测量值不可互换,LASIK术后A型超声和Pentacam量值较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型超声角膜测厚仪 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仪 PENTACAM 眼前节分析仪 中央角膜厚度
原文传递
Q值引导个体化LASIK与标准化LASIK术对患者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曼 刘磊 +2 位作者 栗静 王虎杰 柯红琴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比较Q值引导个性化LASIK(Q-LASIK)与标准化LASIK(S-LASIK)对患者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LCVA)的影响。方法行LASIK术患者69例133只眼,其中行S-LASIK患者37例71只眼(S组),按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S1组)、中度近视组(S2组)及高度... 目的比较Q值引导个性化LASIK(Q-LASIK)与标准化LASIK(S-LASIK)对患者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LCVA)的影响。方法行LASIK术患者69例133只眼,其中行S-LASIK患者37例71只眼(S组),按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S1组)、中度近视组(S2组)及高度近视组(S3组);行Q-LASIK患者32例62只眼(Q组),同样按等效球镜度分为Q1、Q2及Q3组。对S组及Q组患者手术前后的LCVA值及主观感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S组中,术后1周各近视度组LCVA值均较术前显著增大(P<0.05);术后1个月,S1组LCVA值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术后3个月S2组LCVA值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2)Q组中,各近视度组在术后各时间段LCVA值与术前差异均无显著意义。(3)术后3个月,S3组患者ΔQ值、Δ球差值和ΔLCVA值显著大于Q3组(P<0.05)。(4)术后各时间段两组夜间视力较术前戴镜时差的主诉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Q-LASIK术能够相对减轻高度近视患者术后的夜视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低对比度视力
原文传递
影响近视患者LASIK手术前后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的因素
14
作者 徐曼 刘磊 +2 位作者 栗静 王虎杰 柯红琴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366-370,共5页
目的探索影响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lowcontrast visual acuity,LCVA)的相关因素。方法行LASIK术的患者61例122只眼。使用ZyQv视力表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暗环境... 目的探索影响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lowcontrast visual acuity,LCVA)的相关因素。方法行LASIK术的患者61例122只眼。使用ZyQv视力表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暗环境下10%对比度视力。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查裸视力、瞳孔直径、LCVA值、球镜度、等效球镜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K值、Q值和柱镜等。结果 (1)术前LCVA值与瞳孔直径、球镜度绝对值、等效球镜度绝对值、总像差及总高阶像差正相关,与K值、柱镜度、Q值及球差不相关。(2)术后3个月LCVA值与Q值、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及球差正相关,与瞳孔直径及K值不相关;ΔLCVA与Δ总高阶像差、Δ球差、ΔQ值及预矫屈光度绝对值正相关。结论近视患者LASIK术前、术后其LCVA值受眼部不同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低对比度视力
原文传递
云南省6个地区农村人群翼状胬肉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柯红琴 董宇婕 +5 位作者 刘海 张文佳 吴敏 李妍 张乾 胡竹林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69-777,共9页
目的获取云南省6个地区12个民族4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3至11月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迪庆... 目的获取云南省6个地区12个民族40岁及以上农村人群的翼状胬肉患病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3至11月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市6个地区抽取12个民族(汉族、彝族、藏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壮族、苗族、傣族、景颇族、哈尼族和拉祜族)40岁及其以上农村人群样本,对目标人群进行现场调查问卷,依据手持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诊断翼状胬肉并对其分级,用手持裂隙灯显微镜进行眼前节检查,用直接检眼镜进行眼后节检查。检查结果采用二分类两水平模型,以民族为高水平、个体为低水平,并将地理气候信息采用主成分分析,研究地区、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户外活动、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对翼状胬肉患病率的影响。两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趋势检验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共纳入受检者9617人,其中女性6568人(68.3%),男性3049人(31.7%);年龄(61.86±11.35)岁。检出翼状胬肉患者2173例,患病率为22.6%;用云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按年龄和性别同时进行校正后患病率为19.6%。校正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翼状胬肉患病率最高(29.4%),楚雄彝族自治州次之(24.4%),迪庆藏族自治州和普洱市均为17.5%,丽江市(15.7%)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15.8%)偏低,各地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50,P<0.001)。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民族、地区、吸烟史、饮酒史、饮食习惯、每日睡眠时间、是否连续使用滴眼液、温度、湿度、海拔、经度、纬度、紫外线是翼状胬肉患病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翼状胬肉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女性[比值比(OR)=1.357,95%置信区间(CI):1.173~1.568]、高龄(OR=1.540,95%CI:1.301~1.823)、地区(OR=1.713,95%CI:1.100~2.667)、连续使用滴眼液(OR=1.177,95%CI:1.034~1.340)、饮酒史≥40年(0R=1.525,95%CI:1.108~2.099),保护因素为吸烟史≥40年(OR=0.723,95%CI:0.544~0.960)。结论云南省6个地区农村人群按年龄和性别校正后的翼状胬肉患病率为19.6%。各地区之间翼状胬肉发病率差异较大,影响翼状胬肉患病的主要因素有性别、年龄、地区、吸烟史和饮酒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患病率 危险因素 云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