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夷夏之争”中的文化包容对国学复兴之启示
1
作者 柳东华 黄萌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7期124-126,共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夷夏之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面临的第一次比较激烈的冲突,起因是佛教发展超过道教,道教为争取信徒扩大势力而打击佛教。参加争论的力量按观点可分为极端排佛派、拥佛派和融通调和派,融通派的文化包容态度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夷夏之争"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面临的第一次比较激烈的冲突,起因是佛教发展超过道教,道教为争取信徒扩大势力而打击佛教。参加争论的力量按观点可分为极端排佛派、拥佛派和融通调和派,融通派的文化包容态度有利于佛教的发展及佛教的中国化。"夷夏之争"中的文化包容对国学复兴有重大启示意义:要达到国学真正的复兴,首先应该以开放的胸襟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立足于本民族立场,通过多种渠道争取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争” 文化包容 中国文化 国学复兴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客观的了解”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的几点启示
2
作者 柳东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8期30-31,共2页
牟宗三所提倡的学术研究中"客观的了解"的态度,对当今中国哲学的研究仍然有许多启示。做到"客观的了解",首先我们对传统智慧要有敬意;个人要有相应的生命性情与道统的担当意识;研究中国哲学还要牢牢立足于民族本位... 牟宗三所提倡的学术研究中"客观的了解"的态度,对当今中国哲学的研究仍然有许多启示。做到"客观的了解",首先我们对传统智慧要有敬意;个人要有相应的生命性情与道统的担当意识;研究中国哲学还要牢牢立足于民族本位,但也要吸收借鉴西方哲学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客观的了解 中国哲学研究 担当意识 民族本位
下载PDF
张载的变化观研究
3
作者 柳东华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年第6期93-94,共2页
张载的变化观对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载认为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他称这种规律为“天秩”、“天序”、“道”、“理”等等;张载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区分了“变”与“化”这两种运动变化的状态的真正内涵;... 张载的变化观对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载认为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他称这种规律为“天秩”、“天序”、“道”、“理”等等;张载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区分了“变”与“化”这两种运动变化的状态的真正内涵;张载认为“神”是宇宙运行推移、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作用者;他认为从太虚之气聚为万物要经过“感”的环节,“感”的原因和机制在于对立的“两端”;张载的变化观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变化观 “神” “感”
下载PDF
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的“反求诸己”及现代意义
4
作者 李圣雷 柳东华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98-100,共3页
分析了"反求诸己"的语源及意蕴,认为孔子、孟子所倡导的"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是行"仁"的重要方法。"反求诸己"意味着使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常"内省",行"忠恕"之道;"... 分析了"反求诸己"的语源及意蕴,认为孔子、孟子所倡导的"反求诸己"的道德修养论是行"仁"的重要方法。"反求诸己"意味着使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常"内省",行"忠恕"之道;"反求诸己"透视着儒家的家国本位,并非己本位;"反求诸己"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值得提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道德实践 反求诸己 为己 现代意义
下载PDF
年味与乡愁
5
作者 柳东华 《走进孔子(中英文)》 2023年第6期44-48,共5页
年关将至,又是一年春节到。近年来,每逢春节,总有人感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们甚至已经习惯了在外地过年或者携家人旅游过年。尽管如此,每年春运期间的客流量仍然不断在刷新着纪录,尤其是春节前后那几天,甚至出现一票难... 年关将至,又是一年春节到。近年来,每逢春节,总有人感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们甚至已经习惯了在外地过年或者携家人旅游过年。尽管如此,每年春运期间的客流量仍然不断在刷新着纪录,尤其是春节前后那几天,甚至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显然,春节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其地位仍无可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味 过年 无可取代 传统节日 客流量 日常生活 春节
原文传递
论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的“妙本”即道及其生成论诸要素之关系
6
作者 柳东华 李大华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6,共7页
麦谷邦夫早在1990年时就认定,"妙本"才是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表达世界根源性的终极存在的唯一概念。事实上,唐玄宗使用了"妙本"一词后,道在他的《道德真经》注疏中仍然具有终极性存在的意义。本文认为,唐玄宗... 麦谷邦夫早在1990年时就认定,"妙本"才是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表达世界根源性的终极存在的唯一概念。事实上,唐玄宗使用了"妙本"一词后,道在他的《道德真经》注疏中仍然具有终极性存在的意义。本文认为,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中的"妙本"就是道本身,而不是高于道的更高一层的根源性和穷极性存在;注疏中的"冲和之气"就是道之用,也就是德。本文还对唐玄宗关于老子生成论"道生一"和"三生万物"的中间过程即"一生二,二生三"的解释进行辨析后认为,在唐玄宗的语言逻辑中,"一生二"和"二生三"的施动者都是"冲和之气","二生三"的过程是"冲和之气"生出阴气,而不是由阳气生出阴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本 体用 冲和之气 道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