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氟中毒对小儿心、脑的影响(附10例报告)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利基 吕英 +5 位作者 肖昕 何国玲 聂林 柳文鉴 张桂英 吴惠勤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6期339-340,共2页
报告9个月~9.4岁患儿灭鼠药氟乙酰胺、氟乙酸钠中毒共10例,其中7例合并心脑改变,表现为心律失常及血清心肌酶谱升高,神志改变,精神异常,语言障碍,感音性耳聋,抽搐及瘫痪,认为灭鼠药有机氟中毒对小儿心脑造成的损害严重,值得... 报告9个月~9.4岁患儿灭鼠药氟乙酰胺、氟乙酸钠中毒共10例,其中7例合并心脑改变,表现为心律失常及血清心肌酶谱升高,神志改变,精神异常,语言障碍,感音性耳聋,抽搐及瘫痪,认为灭鼠药有机氟中毒对小儿心脑造成的损害严重,值得全社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氟中毒 儿童 氟乙酰胺 氟乙酸钠
下载PDF
小儿胡桃夹现象与肾小球疾病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方 柳文鉴 +2 位作者 何国玲 郭志强 黄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32-234,共3页
 目的:探讨胡桃夹现象与肾小球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6例经彩色B超确诊为胡桃夹现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6例存在胡桃夹现象患儿中8例不伴肾小球疾病,其中单纯性血尿7例,直立性蛋白尿1例;8例伴肾小球疾病,其中肾病综合...  目的:探讨胡桃夹现象与肾小球疾病的相互关系。方法:对16例经彩色B超确诊为胡桃夹现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6例存在胡桃夹现象患儿中8例不伴肾小球疾病,其中单纯性血尿7例,直立性蛋白尿1例;8例伴肾小球疾病,其中肾病综合征2例,急性肾小球肾炎3例,迁延性肾炎2例,肾小球轻微病变1例。2)不伴肾小球疾病组及伴肾小球疾病组的患儿左肾静脉受压后扩张部与狭窄部静脉内径之比分别为4 64±1 15、4 03±1 36,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小儿胡桃夹现象可与肾小球疾病并存,是否与某一特定的遗传因素有关,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因此对持续或反复血尿、蛋白尿,包括已确诊肾小球疾病患儿,建议做腹部彩色B超检查,注意是否存在胡桃夹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桃夹现象 肾静脉 肾小球疾病
下载PDF
小儿肾病综合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方 柳文鉴 +3 位作者 刘平平 何国玲 郭志强 刘佩玲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6-251,共6页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肾脏疾病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用PCR方法检测4 0例肾病综合症患儿及5 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结果:①血管紧张素M2 35T基因多态性MM、MT、TT基因型肾病组分... 目的: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肾脏疾病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用PCR方法检测4 0例肾病综合症患儿及5 0例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结果:①血管紧张素M2 35T基因多态性MM、MT、TT基因型肾病组分别为37 5 %、2 7 5 %、35 0 % ;对照组分别为6 6 0 %、18 0 %、16 0 %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基因多态性AA、AC、CC基因型肾病组分别为4 5 0 %、2 7 5 %、2 7 5 % ,对照组分别为6 8 0 %、2 0 0 %、12 0 %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③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Ⅱ、DI、DD基因型肾病组分别为4 5 0 %、4 2 5 %、12 5 % ,对照组分别为4 6 0 %、4 4 0 %、10 0 %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其中难治性肾病组(2 0例)与非难治性肾病组(2 0例)比较、激素敏感组(2 9例)与激素耐药组(11例)比较,血管紧张素M2 35T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 >0 0 5 )。结论:血管紧张素M2 35T基因TT型可能与小儿肾病综合症的发病密切相关;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基因多态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小儿肾病综合症的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综合症 肾素 血管紧张素 基因多态性 儿童
下载PDF
扫描电镜检查尿液红细胞形态及尿蛋白测定对小儿泌尿道疾病诊断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佩玲 柳文鉴 +5 位作者 周宇 刘惠敏 郭祖文 卓海江 黄又真 王冰彦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27-329,共3页
近年来认为尿中红细胞形态变异对判断泌尿道出血部位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国外在80年代陆续介绍应用位相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形态鉴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国内亦曾用光镜(油镜下)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变异,同样取得满意结果。我们对... 近年来认为尿中红细胞形态变异对判断泌尿道出血部位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国外在80年代陆续介绍应用位相显微镜检查尿红细胞形态鉴别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国内亦曾用光镜(油镜下)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变异,同样取得满意结果。我们对115例泌尿系统疾病小儿尿液用扫描电镜检查,不但从立体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异,还能显示红细胞成分的微细结构变化,从而为鉴别血尿来源提供诊断依据;与此同时我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尿中β_2M、Alb,和IgG的含量,判断肾小球和肾小管损伤程度,对早期诊断泌尿道疾病有一定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泌尿系统疾病 诊断
下载PDF
反流性肾病患儿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纪泽泉 柳文鉴 +1 位作者 殷光真 黄翠雯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8-29,共2页
探讨细胞免疫在反返流性肾病 (R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 (FCM ) ,应用单标和双标免疫荧光法 ,利用单克隆抗体测定 12例RN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表面膜抗原 ,从而分析RN患者T淋巴亚群及其活化情况。结果 :T淋巴细胞... 探讨细胞免疫在反返流性肾病 (RN)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 (FCM ) ,应用单标和双标免疫荧光法 ,利用单克隆抗体测定 12例RN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表面膜抗原 ,从而分析RN患者T淋巴亚群及其活化情况。结果 :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 与正常组相仿 ,CD+8增高 ,CD+4 CD+8比值低于正常 (P <0 .0 1) ;T细胞CD+2 5 表达高于正常 ,T细胞亚群活化表达CD+3CD+2 5 、CD+4 CD+2 5 、CD+8CD+2 5 分别较正常组高 (P <0 .0 1) ;活性化抗原CD+ 6 9,CD+ 71 均高于正常组 (P <0 .0 1) ;相关分析显示CD+ 4 CD+ 8比值与CD+ 8、CD+ 2 5 、CD+ 3、CD+ 2 5 均存在负相关 (P <0 .0 5 )。结论 :T细胞异常活化在RN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肾病 T淋巴细胞亚群 淋巴细胞活化
下载PDF
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纪泽泉 柳文鉴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45-147,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 5 8例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 31例 (5 3 % ) ,继发性返流 2 7例 (4 7% ) ;大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 (5 5 % ) ,无特异... 目的 探讨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 5 8例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返流 31例 (5 3 % ) ,继发性返流 2 7例 (4 7% ) ;大多数在婴幼儿期发病 (5 5 % ) ,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返流越严重 ,肾瘢痕形成率越高 ,蛋白尿及高血压与肾功能损害有关 ;持续小剂量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对返流治疗有效率达 71%。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小儿膀胱输尿管返流预后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输悄管返流 诊断 治疗 预后 儿童
下载PDF
核素直接法膀胱显像对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分级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爱民 柳文鉴 曾世荃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7-218,共2页
为了使核素直接法膀胱显像(DRC)用于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分级,使DRC更有效地指导VUR的治疗,以VUR国际分级标准为依据,结合核素显像的特点提出DRC的返流分级标准。对28例VUR患儿,同期分别做DRC和X线... 为了使核素直接法膀胱显像(DRC)用于膀胱输尿管返流(VUR)分级,使DRC更有效地指导VUR的治疗,以VUR国际分级标准为依据,结合核素显像的特点提出DRC的返流分级标准。对28例VUR患儿,同期分别做DRC和X线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MCU)检查,按DRC分级标准将返流分级与MCU分级进行对比。结果:DRC分级与MCU分级完全相同有35侧(8333%),比MCU低1级4侧(952%),比MCU低2~3级3侧(714%)。因此,DRC的返流分级标准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返流的程度,其结果基本与MCU相似,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V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 输尿管回流 放射性核素显像 VUR
下载PDF
药物致聋及肾损害的研究
8
作者 刘佩玲 柳文鉴 唐依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2期47-50,共4页
对某聋哑学校的31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由药物引起聋哑者153人,占50%,第一次尿检查采用尿潜血试纸及尿四联试纸同时进行,结果阳性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及菌尿共11例;第二次尿检查采用尿液分析仪及光学显微镜进行,结果阳性蛋白尿、血... 对某聋哑学校的31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由药物引起聋哑者153人,占50%,第一次尿检查采用尿潜血试纸及尿四联试纸同时进行,结果阳性蛋白尿、血尿、白细胞尿及菌尿共11例;第二次尿检查采用尿液分析仪及光学显微镜进行,结果阳性蛋白尿、血尿3例;第三次进行肾功能检查,结果均正常。药物致聋及肾损害经过8~16年后作远期观察,表明其对肾的影响并不大,但随着抗生素应用日增,药物致聋及肾损害的研究更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 肾损害 儿童
下载PDF
长效丙酮缩去炎舒松治疗肾病综合征6~10年随访观察
9
作者 杨方 何国玲 柳文鉴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364-1365,1369,共3页
目的观察长效丙酮缩去炎舒松(T-A)替代口服泼尼松在小儿肾病综合征(NS)维持治疗中的远期疗效。方法原发性NS25例(单纯型10例,肾炎型15例)。采用泼尼松治疗4~8周诱导缓解,未缓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诱导缓解后改为隔日晨口服。减量2周,予... 目的观察长效丙酮缩去炎舒松(T-A)替代口服泼尼松在小儿肾病综合征(NS)维持治疗中的远期疗效。方法原发性NS25例(单纯型10例,肾炎型15例)。采用泼尼松治疗4~8周诱导缓解,未缓解者加用免疫抑制剂诱导缓解后改为隔日晨口服。减量2周,予小剂量T-A(0.5~1.0mg/kg)深部肌肉注射,第1年1次/月,次年隔月1次,其中8例频复发者,第3年每3个月1次,另17例第3年停肌肉注射T-A2周后停服泼尼松。观察T-A治疗前、治疗期间25例NS患儿的临床表现、尿常规、血生化改变及T-A治疗停药后6~10a其抗复发效果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T-A治疗剂量:平均剂量0.97mg/(kg.次),总剂量18.1mg/kg(13.5~24.4mg/kg)。2.T-A治疗前予泼尼松口服长程疗法治疗,16例复发;T-A用药2a期间仅7例复发,2组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T-A治疗第2、3年各2例复发,复发率与第1年的5例复发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T-A治疗停药后追踪观察6~10a,仅4例复发,与用T-A治疗前16例复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治疗过程与停药后的复发率低于常规泼尼松口服的复发率,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用小剂量T-A替代口服泼尼松维持治疗小儿NS可减少复发,是简便安全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质激素 长程 维持治疗 肾病综合征 复发 儿童
下载PDF
返流性肾病淋巴细胞经活化后CD69、CD71和HLA-DR表达及其意义
10
作者 纪泽泉 柳文鉴 曾耀英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4-5,共2页
操探讨返流性肾病的发病与免疫致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全血体外培养法,对12例返流性肾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活性化抗原CD69、CD71和HLA-DR。结果:在分裂原PDB或PHA刺激下... 操探讨返流性肾病的发病与免疫致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全血体外培养法,对12例返流性肾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淋巴细胞活性化抗原CD69、CD71和HLA-DR。结果:在分裂原PDB或PHA刺激下,正常组淋巴细胞与Control组对比,CD69+、CD71+、HLA—DR十显著增殖(P<005),返流性肾病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CD69除外)。结论:返流性肾病存在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失调,与该病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流性肾病 淋巴细胞活化 流式细胞术 CD69 CD71
下载PDF
12例小儿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及病理分析
11
作者 刘佩玲 柳文鉴 周宇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50-251,267,共3页
在儿科肾脏疾病中以肾小球疾病为最常见,近年来肾脏病学家们认为间质性肾炎并非少见。目前国内有关这方面资料报道较少,过去临床医师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虽已有足够的间质性肾炎证据,仍不能及早诊断,或仅诊断为肾炎或肾衰。本文就严重... 在儿科肾脏疾病中以肾小球疾病为最常见,近年来肾脏病学家们认为间质性肾炎并非少见。目前国内有关这方面资料报道较少,过去临床医师由于对本病认识不足,虽已有足够的间质性肾炎证据,仍不能及早诊断,或仅诊断为肾炎或肾衰。本文就严重感染所致经病理确诊的12例小儿间质性肾炎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炎 间质性 病理 儿童
下载PDF
返流性肾病尿微量蛋白变化与肾损害的关系
12
作者 杨方 柳文鉴 王又真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104-106,共3页
目的 :了解返流性肾病尿微量蛋白变化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对确诊为返流性肾病病儿尿β2 微球蛋白 ( β2 -M)、白蛋白 (Alb)及免疫球蛋白G (IgG)、Tamm -Horsfall蛋白(THP)等 4项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尿β2 -M、Alb、IgG... 目的 :了解返流性肾病尿微量蛋白变化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对确诊为返流性肾病病儿尿β2 微球蛋白 ( β2 -M)、白蛋白 (Alb)及免疫球蛋白G (IgG)、Tamm -Horsfall蛋白(THP)等 4项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尿β2 -M、Alb、IgG在返流性肾病的患儿均较正常组增高。重度膀胱输尿管返流的返流性肾病病儿尿THP明显降低 ,而轻度者尿THP未见降低。结论 :返流性肾病病儿除肾小管损害外 ,亦累及肾小球 ,同时检测尿 β2 -M、THP能更好地反映肾小管功能 ,若结合Alb、IgG测定则更能了解返流性肾病的严重程度 ,有助于对预后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流性肾病 尿蛋白 肾损害 儿童 肾衰 VUR RN
下载PDF
返流性肾病肾瘢痕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_(16)^+和CD_(56)^+细胞的变化
13
作者 纪泽泉 柳文鉴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 探讨返流性肾病肾瘢痕形成与外周血NK细胞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0例有瘢痕形成、12例无瘢痕形成的返流性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_(16)^+和CD_(56)^+细胞的表达,并与10例正常儿童比较。结果 返流性肾病单纯组PBM... 目的 探讨返流性肾病肾瘢痕形成与外周血NK细胞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10例有瘢痕形成、12例无瘢痕形成的返流性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_(16)^+和CD_(56)^+细胞的表达,并与10例正常儿童比较。结果 返流性肾病单纯组PBMC中CD_(16)^+,CD_(56)^+细胞分别为15.8%和17.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瘢痕组PBMC中CD_(16)^+,CD_(56)^+细胞分别为26.8%和28.6%,均明显高于单纯组(P<0.05)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近流性肾病肾瘢痕患者PBMC中CD_(16)^+和CD_(56)^+细胞显著升高,提示NK细胞免疫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流性肾病 瘢痕 细胞 CD^+16 CD^+56
下载PDF
细胞免疫在Tamm-Horsfal蛋白所致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组织损伤中的作用
14
作者 张成 柳文鉴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5-29,共5页
采用Tamm-Horsfal蛋白(THP)直接肾内注射建立大鼠的小管间质性肾炎(TIN)模型,TIN组9只动物均发生小管间质性组织病理损伤,局灶性单核、淋巴细胞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仅1只轻度炎症改变。外周血T淋巴细胞... 采用Tamm-Horsfal蛋白(THP)直接肾内注射建立大鼠的小管间质性肾炎(TIN)模型,TIN组9只动物均发生小管间质性组织病理损伤,局灶性单核、淋巴细胞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仅1只轻度炎症改变。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术后7dTIN组与对照组间CD+4、CD+8、CD+8-CD+25、CD+8-Ia+抗原的表达及CD4/CD8的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14d、TIN组均见升高,与对照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TIN组出现T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反应和活化性细胞毒T细胞明显增加,从而证实THP在致TIN免疫发病机制中,确实存在免疫系统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小管 间质性肾炎 THP 肾功能衰竭 细胞免疫
下载PDF
200例新生儿尿液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15
作者 刘佩玲 柳文鉴 黄利基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4期74-76,共3页
目前国内有关新生儿尿液成份分析的报道较少见,国外有关这方面资料报道亦较少。些肾脏病学家们认为:胎儿时期在其发育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感染、药物、物理化学等因素可造成肾脏不同程度的病损和改变细胞内核蛋白,导致肾损害或... 目前国内有关新生儿尿液成份分析的报道较少见,国外有关这方面资料报道亦较少。些肾脏病学家们认为:胎儿时期在其发育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如:感染、药物、物理化学等因素可造成肾脏不同程度的病损和改变细胞内核蛋白,导致肾损害或发生先天性肾畸形。因此在胎儿出生后的尿液中可检出阳性蛋白尿、血尿或白细胞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尿液检查 肾脏病变
下载PDF
新生儿窒息与肾损害的研究
16
作者 刘佩玲 柳文鉴 +1 位作者 曹辉 周宇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1992年第3期143-144,共0页
围产期窒息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及继发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肾脏病学家已注意到窒息对新生儿肾脏的损害甚至可并发急性肾衰。本文报告我院25例新生儿窒息后对肾功能损害的影响及其随访结果。对象及方法一、对象:1.新生... 围产期窒息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及继发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肾脏病学家已注意到窒息对新生儿肾脏的损害甚至可并发急性肾衰。本文报告我院25例新生儿窒息后对肾功能损害的影响及其随访结果。对象及方法一、对象:1.新生儿窒息组:本组病例为1990年6月至1991年6月在我院出生有窒息的新生儿共25例,其中轻度窒息组9例(指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者);重度窒息组16例(指生后1分钟Apgar评分≤3分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窒息 肾损害 围产期窒息 重度窒息 急性肾衰 神经系统发育 窒息新生儿 肾脏病学 健康新生儿 肾小球滤过
全文增补中
泌尿系感染新进展(讲座) 被引量:2
17
作者 曹辉 柳文鉴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78-279,共2页
泌尿系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近年来关于其致病因素、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不少新的进展,现将有关研究讨论如下。泌尿系感染的致病因素决定泌尿系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1)侵入泌尿道的细菌量;(2)感染菌株的毒力;(3)宿主的抵抗力或... 泌尿系感染是儿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近年来关于其致病因素、诊断及治疗方面有不少新的进展,现将有关研究讨论如下。泌尿系感染的致病因素决定泌尿系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1)侵入泌尿道的细菌量;(2)感染菌株的毒力;(3)宿主的抵抗力或防御机制。一、感染菌株的毒力因素泌尿系感染的发生以上行感染最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道感染 进展
下载PDF
尿蛋白变化与尿红细胞形态变异在诊断小儿泌尿道疾病中意义的探讨
18
作者 刘佩玲 柳文鑑 +2 位作者 周宇 黄又真 黄冰燕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72-273,共2页
近年来一些肾脏病学家认为尿中红细胞形态变异对判断泌尿道出血部位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提出对泌尿道疾病小儿在测定尿蛋白三项的同时检测尿红细胞形态。目的在于判断肾脏受损部位和程度,对诊断泌尿道疾病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现... 近年来一些肾脏病学家认为尿中红细胞形态变异对判断泌尿道出血部位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提出对泌尿道疾病小儿在测定尿蛋白三项的同时检测尿红细胞形态。目的在于判断肾脏受损部位和程度,对诊断泌尿道疾病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现将资料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泌尿系统疾疾 尿蛋白 红细胞
下载PDF
返流性肾病患儿淋巴细胞体外活化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纪泽泉 柳文鉴 +1 位作者 曾耀英 荪红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76-377,共2页
返流性肾病患儿淋巴细胞体外活化观察纪泽泉柳文鉴曾耀英荪红返流性肾病(RN)发病机理目前认为与免疫损害有关。我们通过流式细胞仪,从RN外周血淋巴细胞体作者单位: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纪泽泉);暨南大学... 返流性肾病患儿淋巴细胞体外活化观察纪泽泉柳文鉴曾耀英荪红返流性肾病(RN)发病机理目前认为与免疫损害有关。我们通过流式细胞仪,从RN外周血淋巴细胞体作者单位:510260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儿科(纪泽泉);暨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柳文鉴),组织移植与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疾病 返流性 淋巴细胞 体外 活化 儿童
原文传递
返流性肾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化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纪泽泉 柳文鉴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23-324,共2页
关键词 肾疾病 返流性肾病 T细胞亚群 活化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