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及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宇 周沛红 +2 位作者 曹伟红 柳晓义 李建省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26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意义及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甲状腺肿瘤患者48例。结果直径≤1cm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4例,其他类型如甲状腺腺瘤34例。经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高...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超声诊断意义及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甲状腺肿瘤患者48例。结果直径≤1cm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4例,其他类型如甲状腺腺瘤34例。经过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高分辨地显示出肿瘤的外部形态及其内部回声情况,两组结节的包膜、周围声晕、后方衰减及其内部微小钙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边缘粗糙毛刺状、形态不规则、结节内部存在微小钙化灶等3个重要特征,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的重要指标,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鉴别甲状腺微小乳头癌与其他类型肿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彩色多普勒 超声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孕产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分析及手术时机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学强 赵频 +3 位作者 柳晓义 宋冬冬 丁威利 王海波 《临床外科杂志》 2012年第6期398-400,共3页
目的分析孕产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方法及不同手术时机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收诊的孕产期女.陛分化型甲状腺癌47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其分为生育前组(34例)、生育后组(13例),... 目的分析孕产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诊治方法及不同手术时机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收诊的孕产期女.陛分化型甲状腺癌47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时机将其分为生育前组(34例)、生育后组(13例),对其临床特点及其对妊娠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两组诊治年龄、手术方式、肿瘤病理类型、病理学TNM分期、肿瘤多灶性、包膜外侵犯、局部复发率、死亡率及分娩期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产期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良好,产后手术对患者妊娠及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妊娠 预后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与辅助化疗对乳癌病人生活质量影响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真 曲慧利 +2 位作者 王新刚 柳晓义 刘晨 《齐鲁医学杂志》 2014年第6期507-509,共3页
目的比较新辅助化疗与辅助化疗对乳癌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F-36),分别于治疗前后对118例接受新辅助化疗和改良根治术的乳癌病人及120例接受改良根治术和辅助化疗的乳癌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组... 目的比较新辅助化疗与辅助化疗对乳癌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一般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F-36),分别于治疗前后对118例接受新辅助化疗和改良根治术的乳癌病人及120例接受改良根治术和辅助化疗的乳癌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皆明显低于治疗前(t=2.187~7.146,P〈0.01);治疗后新辅助化疗组病人生理健康方面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4个维度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精力维度评分明显高于辅助化疗组(t=2.419~3.881,P〈0.01)。结论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乳癌病人较接受辅助化疗者可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疗法 辅助 乳房肿瘤 生活质量 数据收集
下载PDF
携带IL-18基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琳 李福年 +3 位作者 柳晓义 姜丹丹 吕志栋 曲慧利 《齐鲁医学杂志》 2014年第6期475-477,480,共4页
目的构建携带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为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工具。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MSCs,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hUMSCs细胞免疫表型。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表达IL-18基因的慢病毒转染至hUMSCs,利用R... 目的构建携带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为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工具。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MSCs,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hUMSCs细胞免疫表型。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表达IL-18基因的慢病毒转染至hUMSCs,利用RT-PCR及Western方法检测IL-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在体外分离和培养了hUMSCs,FACS检测结果显示,hUMSCs表达CD29、CD44和CD105,而不表达CD34和CD45,符合hUMSCs的表型。成功构建携带IL-18基因的hUMSCs,RT-PCR及Western方法检测结果显示,IL-18基因转染至hUMSCs并能稳定表达。结论构建了携带IL-18基因的hUMSCs并稳定表达IL-18,为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实验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8 间质干细胞 转染
下载PDF
甲状腺球蛋白基因多态性对甲状腺非髓样癌易感性的影响
5
作者 李建国 柳晓义 +2 位作者 王宇 胡建霞 曹明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0-43,共4页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的种系变异促使良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危险性增加。良性甲状腺疾病是甲状腺非髓样癌(non-medullary thyroid cancer,NMTC)的...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和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TSHR)的种系变异促使良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危险性增加。良性甲状腺疾病是甲状腺非髓样癌(non-medullary thyroid cancer,NMTC)的高危因素。有研究发现Tg基因和TSHR基因与人甲状腺增生和甲状腺肿瘤有关,基于此原因,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基因多态性与NMTC危险性的相关性。方法:本院于2004年6月-2008年6月期间共收集176例NMTC患者,同时收集本院健康查体中心筛选的184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Tg A7589G及TSHR C253A多态性,分析NMTC组与对照组的Tg和TSHR多态性等位基因频率与NMTC危险性的关系。结果:NMTC组与对照组TSHR C253A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 A7589G在人群中分布存在差异,NMTC组AG+GG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33,P=0.037)。NMTC组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891,P=0.009)。结论:甲状腺球蛋白基因A7589G在NMTC组和对照组存在多态性,G等位基因可能为中国北方甲状腺非髓样癌发病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非髓样癌 甲状腺球蛋白基因 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 多态性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YTHDF1、USP28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6
作者 黄熠 张红颜 柳晓义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16期13-16,21,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YTHDF1)、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8(USP28)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103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YTHDF1、USP28 mRNA和蛋白表达。Spearma...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YTHDF1)、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8(USP28)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103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YTHDF1、USP28 mRNA和蛋白表达。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分析YTHDF1、USP28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癌组织中YTHDF1、USP28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法分析YTHDF1、USP28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乳腺癌组织中YTHDF1、USP28 mRNA及蛋白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均<0.05)。乳腺癌组织中YTHDF1蛋白表达与USP28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613,P<0.05)。不同TNM分期、分化程度癌组织中YTHDF1、USP28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YTHDF1阳性表达及阴性表达者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7.14%(54/70)、90.91%(3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P28阳性表达及阴性表达者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71%(56/73)、90.91%(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THDF1阳性表达、USP28阳性表达、TNM分期Ⅲ期、低分化程度是影响乳腺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YTHDF1、USP28表达升高,二者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有关,是影响乳腺癌患者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8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下载PDF
FGFR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金平 曹明智 +2 位作者 葛银林 马中良 柳晓义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1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第二内含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女性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等位基因扩增-聚合酶链反应(ASA-PCR)方法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2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200例正常女性(对照组...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第二内含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女性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等位基因扩增-聚合酶链反应(ASA-PCR)方法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20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和200例正常女性(对照组)进行检测,分析两组人群FGFR2基因第二内含子的三个单核苷酸位点rs2912778r、s3135718和rs11200014的多态性分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s2912778(T/T、T/C、C/C)r、s3135718(A/A、A/G、G/G)r、s11200014(A/A、A/G、G/G)的基因型分布在对照组和乳腺癌组之间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病理分型进一步分析,三个位点野生型与变异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GFR2基因第二内含子的三个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男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路扬勇 王海波 +3 位作者 张磊 曲慧利 柳晓义 吕志栋 《临床外科杂志》 2013年第7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法及Cox回归模型对30例男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生存率计算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浸润性导管癌27例,髓样癌1例,黏液癌1例,乳头状癌1例。单因...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法及Cox回归模型对30例男性乳腺癌患者进行生存率计算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浸润性导管癌27例,髓样癌1例,黏液癌1例,乳头状癌1例。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患者总生存时间与化疗(P=0.011)、内分泌治疗(P=0.005)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肿瘤分期(P=0.007)、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1)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P=0.025)、淋巴结转移情况(P=0.018)及内分泌治疗(P=0.01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临床分期较晚,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内分泌治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是男性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男性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ApoA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柳晓义 曹伟红 +2 位作者 王宇 马忠良 李福年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11年第19期1506-1509,共4页
目的:探讨ApoA1-75G/A和+83C/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乳腺癌组217例,对照组221例。PCR-RFLP法检测ApoA1-75G/A和+83C/T基因多态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均存在ApoA1-75... 目的:探讨ApoA1-75G/A和+83C/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乳腺癌组217例,对照组221例。PCR-RFLP法检测ApoA1-75G/A和+83C/T基因多态性,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均存在ApoA1-75G/A和+83C/T基因多态性。ApoA1-75G/A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尤其是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发病明显相关(OR=1.270,P=0.020;OR=1.445,P=0.003),与乳腺癌临床特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状态)无明显相关。+83C/T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明显相关(OR=1.517,P=0.005),与乳腺癌临床特征(月经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以及雌孕激素受体状态)无明显相关性。结论:ApoA1-75G/A和+83C/T基因多态性增加了乳腺癌发病的危险性,可能为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载脂蛋白类 多态现象 遗传 疾病遗传易感性
原文传递
TNFR Ⅱ基因-196M/R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柳晓义 胡建霞 +1 位作者 王宇 曹明智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2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TNF-α受体Ⅱ(TNFR Ⅱ)基因第6外显子-196M/R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女性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TNFR Ⅱ基因-196M/R多态性,分析212例乳腺癌患者(实验组),218例乳腺良性病... 目的探讨TNF-α受体Ⅱ(TNFR Ⅱ)基因第6外显子-196M/R多态性与中国北方女性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TNFR Ⅱ基因-196M/R多态性,分析212例乳腺癌患者(实验组),21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和2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TNF-α受体Ⅱ(TNFR Ⅱ)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结果(1)650例研究对象中存在TNFR Ⅱ基因-196M/R多态性。(2)-196M/R位点的TG+G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在良性病变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乳腺癌组则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和对照组(均P(0.05)。结论TNFR Ⅱ基因-196M/R在乳腺癌组和对照组存在多态性,第6外显子-196M/R位点T/G多态性可能为乳腺癌发病的易感基因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为中国北方女性乳腺癌发病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坏死因子α受体Ⅱ 多态现象
原文传递
自体负载肿瘤抗原树突状细胞治疗大鼠甲状腺癌
11
作者 柳晓义 房俊平 +1 位作者 王宇 李福年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22-724,共3页
目的 观察自体负载肿瘤抗原树突状细胞(DC)对大鼠甲状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Wistar荷瘤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输入负载肿瘤抗原DC、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检测分析2组血清中自细胞介素(IL)-12、IL-8表达... 目的 观察自体负载肿瘤抗原树突状细胞(DC)对大鼠甲状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Wistar荷瘤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静脉输入负载肿瘤抗原DC、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检测分析2组血清中自细胞介素(IL)-12、IL-8表达水平,以及瘤重、瘤体体积及大鼠存活.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瘤重、瘤体体积、存活期、IL-12及IL-8表达水平分别为:(3.56±0.79)g比(4.97±0.56)g、(3.98±0.84)cm^3比(5.06±0.58)cm^3、(36.0±3.0)d比(28.0±3.2)d、(368.9±21.7)ng/L比(227.7±13.4)ng/L和(218.9±19.3)ng/L比(371.2±24.1)ng/L(P值分别〈0.01、〈0.01、〈0.05、〈0.01、〈0.01).结论 自体负载肿瘤抗原DC对甲状腺癌具有较好的抑瘤效应,可延长荷瘤鼠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生物治疗 甲状腺癌 树突状细胞
原文传递
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的频发突变5589del8 被引量:7
12
作者 胡震 李文凤 +13 位作者 柳晓义 张斌 曹明智 王永胜 赵林 宋传贵 陆劲松 吴炅 狄根红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目的研究在中国大陆乳腺癌人群中是否存在BRCAI/2基因突变的“热点”。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77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426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前期研究中已发现的BRCAI/2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变性高... 目的研究在中国大陆乳腺癌人群中是否存在BRCAI/2基因突变的“热点”。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77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426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根据前期研究中已发现的BRCAI/2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和DNA测序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已知位点的突变检测。结果在前期研究的7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本研究的177例患者(共247例)中,共发现3例BRCAl5589del8突变的携带者,在426例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也发现了2例BRCAl5589del8突变的携带者。单倍型分析的结果显示这5例患者具有相近甚至相同的单倍型。结论BRCAl5589del8突变是中国人群中BRCAl基因的频发突变,它是否是中国人群中的“始祖突变”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RCAl基因 BRCA2基因 基因突变 始祖突变
原文传递
中国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和散发性乳腺癌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震 李文凤 +14 位作者 柳晓义 张斌 曹明智 王永胜 赵林 杨文涛 陆洪芬 陆劲松 吴炅 狄根红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89-490,共2页
BRCA1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证实,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但中国人群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本研... BRCA1基因是一个抑癌基因,其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很多研究证实,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但中国人群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鲜有报道,本研究对中国家族性或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的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与非携带者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CA1基因突变 散发性乳腺癌 相关性乳腺癌 中国人群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学特点 组织病理学 抑癌基因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22及白细胞介素-22结合蛋白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宗强 柳晓义 +3 位作者 姜丹丹 吕志栋 周沛红 李福年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22-925,共4页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22及IL-22结合蛋白(IL-22BP)表达水平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95例乳腺癌患者和2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IL-22和IL-22BP表达水平,用免...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及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22及IL-22结合蛋白(IL-22BP)表达水平对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95例乳腺癌患者和2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IL-22和IL-22BP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两者存乳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IL-22为(64.5±22.1)pg/ml,显著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IL-22水平[(23.7±11.4)pg/ml,P〈0.01];乳腺癌患者外周血IL-22BP为(260.6±70.9)pg/ml,显著低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IL-22BP水平[(472.1±156.3)pg/ml,P〈0.01]。IL-22在乳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1.57%,在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24.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71,P〈0.01)。IL-22B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7.37%,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7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65,P〈0.01)。11.-22在细胞组织学Ⅲ级、有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2cm、临床分期Ⅲ期、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阳性率≥14%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而IL-22BP在上述组中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IL-22的高表达或其拮抗蛋白IL-22BP的低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2 白细胞介素-22结合蛋白 乳腺癌
原文传递
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发现重复出现的BRCA1 1100delAT突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文凤 胡震 +9 位作者 张斌 曹明智 王永胜 柳晓义 赵林 刘雁冰 袁文涛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观察以前在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发现的 BRCA1基因突变是否在扩大的样本中有重复出现。方法对来自国内4个乳腺癌临床研究中心的60个独立的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进行检测,家系中至少有2个一级亲属或3个二级亲属患原发性乳腺癌... 目的观察以前在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发现的 BRCA1基因突变是否在扩大的样本中有重复出现。方法对来自国内4个乳腺癌临床研究中心的60个独立的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进行检测,家系中至少有2个一级亲属或3个二级亲属患原发性乳腺癌。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 DNA,对以前报道过的 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1100delAT、IVS17-1G>T、IVS21+1G>C和5640del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DNA 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特异性分析。选取4个与 BRCA1基因连锁的标记(D17S855、D17S1322、D17S1326和 D17S1327)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结果在来自中国北方的2个家系中发现有重复出现的 BRCA1 1100delAT 突变,并在其中一例的患病亲属中发现携带相同的突变。在检测的片段中还发现了1个新的致病性突变-BRCA1 5589del8。用与 BRCA1基因连锁的标记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显示,两个来自中国北方的BRCA1 1100delAT 突变携带病例有相同的等位基因型,而与前期研究中发现的上海地区此突变携带者的等位基因型有所差异。BRCA1 1100delAT 突变在所有检测家系中出现的频率为3.16%(3/95)。结论首次在中国大陆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发现 BRCA1基因有重复出现的突变。BRCA11100delAT 突变可能是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 BRCA1基因的突变热点;在中国北方人群中,此突变可能有"始祖效应",需要在大规模人群中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BRCA1基因 突变 始祖效应
原文传递
山东东部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曹明智 马中良 +3 位作者 柳晓义 孔滨 李文凤 邵志敏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6期1028-1030,共3页
目的:研究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取52例来自不同家系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拼接区进行PCR基因扩增,扩增产物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 目的:研究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选取52例来自不同家系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外显子与内含子的拼接区进行PCR基因扩增,扩增产物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除筛后,对发现异常的片断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52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4例(7.7%)BRCA1致病性突变(2257C>G,2229delAA,3413delT),其中BRCA1的2229delAA在两个不同的家系重复出现。3413delT突变未在Breast Cancer Information Core(BIC)数据库和相关的文献报道过。家族性乳腺癌突变率为12%(3/25);单纯早发性乳腺癌突变率为3.7%(1/27)。结论:BRCA1突变在山东东部地区家族性乳腺癌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具有家族史的乳腺癌家系进行BRCA1基因突变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BRCA1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文凤 胡震 +9 位作者 柳晓义 张斌 曹明智 王永胜 赵林 刘雁冰 袁文涛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9-504,共6页
目的研究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l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发生情况以及家族史在突变携带者识别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4个乳腺癌临床医疗中心的188例早发性乳腺癌病例(发病年龄≤40岁),其中39例(20.1%)有乳腺/卵巢癌家... 目的研究中国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l基因致病性突变的发生情况以及家族史在突变携带者识别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国4个乳腺癌临床医疗中心的188例早发性乳腺癌病例(发病年龄≤40岁),其中39例(20.1%)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从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l基因的全部编码区和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PER扩增。其中22例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方法进行突变初筛,166例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进行初筛;对发现的异常片段通过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确认。对发现重复出现突变的样本,选取5个与BRCAl基因连锁的标记(D17S855、D17S1322、D17S1323、D17S1326和D17S1327)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结果在15例(8.0%)患者中发现有12个BRCAl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其中BRCAl1100delAT和5589del8突变分别在3个和2个患者中发现。在39例同时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的病例中共发现有9例(23.1%)携带突变。有(无)乳腺癌家族史的早发性乳腺癌病例间BRCAl基因的突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复出现的突变在所有检测病例中出现的频率为2.7%,在所有检测到的突变中占33.3%。两个来自中国北方的BRCAl1100delAT突变携带病例有相同的等位基因型,而与来自上海地区的此突变携带者的等位基因型在D17S1322位点上有所差异。两例5589del8突变携带者在所检测的5个Silt位点上有完全相同的等位基因型。结论这是到目前为止较大规模的关于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的BRCAl基因突变的研究,有助于增加对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l基因致病性突变分布的全面认识。在中国早发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l基因致病性突变在肿瘤的发生中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尤其在伴有乳腺/卵巢癌家族史病例中该基因突变的意义尤为突出。两个重复出现的突变可能在中国人群中有始祖效应,在进行全基因检测前对其先进行检测可能非常合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乳腺癌 BRCAl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RASSF1A基因G435T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18
作者 李建国 焦玮 +1 位作者 王宇 柳晓义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1-263,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A gene, RASSF1A)第3外显子G435T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 目的:探讨肿瘤抑制基因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A gene, RASSF1A)第3外显子G435T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analysis, PCR-SSCP)法检测212例乳腺癌患者、21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及220例健康对照人群RASSF1A 基因 G435T的多态性,并分析RASSF1A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RASSF1A基因 G435T位点的TG+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的频率乳腺癌组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人群组2个对照组。而乳腺良性病变组与健康对照人群组之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ASSF1A基因第3外显子G435T位点G/T多态性可能为乳腺癌发病的易感基因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乳腺癌发病的易感基因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多态性 单核苷酸 基因频率 RASSF1A基因
原文传递
携带白介素-18基因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构建及其意义(英文)
19
作者 王琳 李福年 +3 位作者 柳晓义 姜丹丹 吕志栋 曲慧利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4年第25期4847-4851,共5页
目的:构建携带白介素-18(IL-18)基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为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一种工具。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MSCs,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hUMSCs的细胞免疫表型。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表达IL-18基因的慢病毒转染至hUMSCs,... 目的:构建携带白介素-18(IL-18)基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为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研究提供一种工具。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UMSCs,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hUMSCs的细胞免疫表型。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表达IL-18基因的慢病毒转染至hUMSCs,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在体外分离和培养了hU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hUMSCs表达CD29、CD44和CD105,而不表达CD34和CD45,符合hUMSCs的表型。成功构建携带IL-18基因的hUMSCs,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提示IL-18基因转染至hUMSCs并能稳定表达。结论:构建携带IL-18基因的hUMSCs并稳定表达IL-18,为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实验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实验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8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治疗
原文传递
家族性乳腺癌患者115例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震 李文凤 +13 位作者 柳晓义 张斌 曹明智 王永胜 赵林 宋传贵 陆劲松 吴炅 狄根红 沈坤炜 韩企夏 沈镇宙 黄薇 邵志敏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2383-2386,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特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1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包括前期研究的35例),应用DHPLC和DNA序列测定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BRCA1/2基因全编码区的突变检... 目的研究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特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1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包括前期研究的35例),应用DHPLC和DNA序列测定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BRCA1/2基因全编码区的突变检测。结果在115例患者中,共发现11例BRCA1基因突变和3例BRCA2基因突变,总的突变发生率为12.2%。根据家系中乳腺癌患者个数分层后,突变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家系中先证者和所有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早于突变阴性的家系(P〈0.01),同时家系中年轻的乳腺癌患者越多,突变携带率就越高.结论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患者的发病年龄能有效地预测BRCA1/2基因突变的携带率,但是家系中乳腺癌患者个数的预测功能却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 BRCA1 基因 BRCA2 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