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崔娟 柴政斌 程永香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第32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提高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实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统计该段时间内的感染发生情况、清洁消毒操作合格情况以及操作考核情况。用回顾性分析对比的方法,与2016年2月—2017年...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提高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该院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实行PDCA循环管理模式,统计该段时间内的感染发生情况、清洁消毒操作合格情况以及操作考核情况。用回顾性分析对比的方法,与2016年2月—2017年2月的各类情况进行对比,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得出结论。结果未实行PDCA循环的时间内1 983例患者中85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高达4.28%,实行PDCA循环后,2 177例患者中仅有50例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30%;进行医院日常清洁消毒操作考核,实施PDCA前合格率为75.38%,实施PDCA后合格率为91.54%,实施前后的临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循环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对临床工作人员有一定的监督与加强操作规范的作用,有效提高临床工作人员的操作合格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感染管理 临床效果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崔娟 柴政斌 程永香 《系统医学》 2018年第22期29-30,33,共3页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的分布情况,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总结并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标本1682份,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分析耐药性分析结果,总结铜绿假单胞菌出现耐药的...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的分布情况,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总结并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择该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标本1682份,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分析耐药性分析结果,总结铜绿假单胞菌出现耐药的药物种类,并对上述患者的感染分布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ICU重症监护病房感染发生率最高,占19.79%,其次为杂病科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相对较高,患者中以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阿卡米星以及头孢吡肟,其中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超过40%,患者中以呼吸道标本中出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病率最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以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且发生感染的科室分布广,分布相对均匀,需临床注意院内感染的预防,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相对较高,对患者的用药需临床注意其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分布 耐药性分析
下载PDF
布鲁氏菌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的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秦晓华 柴政斌 黄海燕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20年第2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124例布病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择性别、年龄相仿的其它细菌感染者为对照组,其中葡萄球菌112例,肠杆菌科菌91例.回顾性分析各组血培养的阳性报警时间... 目的:探讨布鲁氏菌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124例布病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择性别、年龄相仿的其它细菌感染者为对照组,其中葡萄球菌112例,肠杆菌科菌91例.回顾性分析各组血培养的阳性报警时间.结果:布鲁氏菌48h内未见阳性报警者,48~72h、72~96h、96~120h、120~168h的阳性报警率分别为1.6%、14.5%、45.2%、35.5%;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科菌48h内阳性报警率分别为87.5%、94.5%,均未见超过120h阳性报警者.组血培养平均阳性报警时间分别为:布鲁氏菌117.4h(103.4h^126.8h)、葡萄球菌24h(18h^34h)、肠杆菌科菌11h(9.5h^15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鲁氏菌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明显长于于其它病原菌,对疑似布病的患者,血培养的孵育时间至少设置为7d.综合分析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与典型的菌落、革兰氏染色形态,对鉴定布鲁氏菌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血培养 报警时间
下载PDF
融合蛋白GST-PADI4可溶性表达条件的优化及纯化 被引量:7
4
作者 柴政斌 张更林 +1 位作者 王学政 韩金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404-408,411,共6页
目的优化融合蛋白GST-PADI4的可溶性表达条件,并对蛋白进行纯化。方法对融合蛋白GST-PADI4工程菌的诱导温度(16、20、25、30、37℃)、诱导剂IPTG浓度(0.05、0.1、0.2、0.5、1 mmol/L)、诱导时菌液A600值(0.2、0.4、0.6、0.8、1.0)、诱... 目的优化融合蛋白GST-PADI4的可溶性表达条件,并对蛋白进行纯化。方法对融合蛋白GST-PADI4工程菌的诱导温度(16、20、25、30、37℃)、诱导剂IPTG浓度(0.05、0.1、0.2、0.5、1 mmol/L)、诱导时菌液A600值(0.2、0.4、0.6、0.8、1.0)、诱导时间(8、12、16、20、24 h)进行优化,分析融合蛋白GST-PADI4的可溶性表达情况;按优化的表达条件进行大量表达后,采用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柱对融合蛋白进行纯化。结果在16℃,菌液A600值约为0.4时,以0.1 mmol/L IPTG诱导12 h,融合蛋白GST-PADI4有较高的可溶性表达;纯化的融合蛋白纯度为91%。结论优化了融合蛋白GST-PADI4的可溶性表达条件,并获得了高纯度的可溶性融合蛋白,为后续研究PADI4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酰基精氨酸脱亚胺酶Ⅳ 融合蛋白 可溶性表达 纯化
原文传递
GST-pulldown技术在蛋白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柴政斌 张更林 韩金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1354-1358,共5页
蛋白间相互作用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GST-pull down技术被广泛用于体外验证蛋白间的直接相互作用。GST-pull down技术既可用来验证已知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用来寻找与已知蛋白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虽然该技术在体外验证蛋... 蛋白间相互作用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GST-pull down技术被广泛用于体外验证蛋白间的直接相互作用。GST-pull down技术既可用来验证已知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用来寻找与已知蛋白相互作用的未知蛋白。虽然该技术在体外验证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上有着较强的特异性,但下结论时仍需慎重。本文就GST-pull down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及该技术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部分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pull DOWN 蛋白质相互作用 融合蛋白
原文传递
牙本质基质蛋白1功能片段的融合表达及其胞内定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学政 张更林 +3 位作者 崔亚洲 刘建民 柴政斌 韩金祥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构建含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不同碱基的37 kD的N-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和全长DMP1基因重组表达质粒,并分析重组蛋白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改造... 目的构建含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不同碱基的37 kD的N-牙本质基质蛋白1(Dentin matrix protein 1,DMP1)和全长DMP1基因重组表达质粒,并分析重组蛋白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及定位。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改造DMP1基因,获得DMP1基因的SNP rs10019009的不同基因型,将含SNP位点不同碱基的37 kD N-DMP1和全长DMP1基因定向克隆入含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的质粒pcDNA3.1-EGFP中,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DMP1-EGFP,通过脂质体法瞬时转染HEK293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重组融合蛋白DMP1-EGFP的表达及胞内定位。结果 DNA测序结果表明,定点突变后的DMP1基因的碱基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一致;PCR和DNA测序显示重组质粒pcDNA3.1-DMP1-EGFP构建正确;融合蛋白DMP1-EGFP在HEK293细胞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胞浆中。结论成功构建了含rs10019009-SNP位点不同碱基的37 kD的N-DMP1和全长DMP1基因重组表达质粒,并在HEK293细胞的胞浆中有效表达,为进一步研究DMP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基质蛋白1 绿色荧光蛋白 融合表达 胞内定位
原文传递
2012-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A族β溶血性链球菌分子分型特征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白爱英 刘岚铮 +2 位作者 柴政斌 刘尊玉 单晓英 《疾病监测》 CAS 2019年第5期394-397,共4页
目的了解济南市A族β溶血性链球菌(GAS)的emm分型特点,为猩红热病原学监测提供数据。方法收集2012-2018年济南市GAS菌株,应用PCR方法扩增emm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比对,获得菌株emm基因型。结果共获得GAS菌株143株,检测到5个emm基因型,... 目的了解济南市A族β溶血性链球菌(GAS)的emm分型特点,为猩红热病原学监测提供数据。方法收集2012-2018年济南市GAS菌株,应用PCR方法扩增emm基因,扩增产物经测序、比对,获得菌株emm基因型。结果共获得GAS菌株143株,检测到5个emm基因型,其中emm12占55.2%(79/143),emm1占42.0%(60/143),其他emm基因型占2.8%(4/143)。2015年和2016年仅分到11株菌,均为emm12。患者分离菌株116株,分为4种emm基因型,emm1(46株)和emm12(67株)共占97.4%(113/116),emm22(1株)和emm75(2株)共占2.6%(3/116)。143株GAS菌株中,菌株数量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市中区(85株)、槐荫区(35株)和历城区(9株)。结论2012-2018年济南市GAS菌株优势基因型为emm12和emm1。2013年和2014年以emm1为主,其余年份以emm12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族Β溶血性链球菌 猩红热 分子分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