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穀梁春秋哲学构建及其意义
1
作者 栗志恒 王璇 《人民论坛(中旬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6-219,共4页
《春秋》激励人们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通过拨乱反正而达到尊王攘夷。《穀梁》继承了《春秋》的基本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文章建构穀梁春秋哲学,并认为它对社会的失范(脱序)作出解释,并为引导礼崩乐坏的社会走向规范和秩序提出解决方法,... 《春秋》激励人们勇于担当、奋发有为,通过拨乱反正而达到尊王攘夷。《穀梁》继承了《春秋》的基本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文章建构穀梁春秋哲学,并认为它对社会的失范(脱序)作出解释,并为引导礼崩乐坏的社会走向规范和秩序提出解决方法,这对于我们时代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冲突有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穀梁 春秋 天下儒学 义的冲突 仁义礼乐
下载PDF
从“人之所以为人”到理想社会构建——论荀子“分义”概念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栗志恒 《邯郸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73-79,共7页
站在人类"最为天下贵"的角度,荀子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表述集中在两个概念,一为"辨",一为"义","辨"是人人生而具有的对事物进行区别和分类的判别能力。"分"基于"辨&qu... 站在人类"最为天下贵"的角度,荀子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表述集中在两个概念,一为"辨",一为"义","辨"是人人生而具有的对事物进行区别和分类的判别能力。"分"基于"辨",但其范围主要针对人类社会。"分义"作为由"分"和"义"这对相反相成的概念组成的全新概念,在荀子思想中是个充满了辩证色彩的因素,荀子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和把握,把人作为群体中的人来考察。"分义"的辩证中介作用既体现在它处于"性""伪"之间,更重要地体现在它处于个人与社会的中间环节。一方面,"分""义"相须构成完整的人。另一方面,"分义"将每个人对自身和对社会的整体构想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落实到制度设计和完善上,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和把握,通过社会的分工和每个人各尽本分这两点,达到了高度有机统合。在"分义"的要求下国君、儒者、民众都有各自使命:国君"明分使群""管分之枢要",儒者"曲辨",君子"本分而理",每个人"敬分安制"、"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整个社会"容天下而治",理想社会由此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义 性伪之间 人之所以为人 理想社会构建
下载PDF
公孙龙的“图型”(Schema)从康德“图型法”(Schematismus)入手,揭示“二无一”为《通变论》中类图型的先验的时间规定
3
作者 栗志恒 王璇 《青年与社会(中)》 2014年第12期320-322,共3页
公孙龙的《通变论》是一篇探讨个体与类、类与类之间关系的文章,传统的解释多从逻辑方面进行解读,《通变论》还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涉及到个别与一般这一公共的哲学话题,公孙龙对抽象数字和具象事物的关系的解读十分接近康... 公孙龙的《通变论》是一篇探讨个体与类、类与类之间关系的文章,传统的解释多从逻辑方面进行解读,《通变论》还可以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解读。涉及到个别与一般这一公共的哲学话题,公孙龙对抽象数字和具象事物的关系的解读十分接近康德的图型法,从图型法的角度对《通变论》进行挖掘,或许是重新认识公孙龙哲学的一个突破口。同时,对《通变论》暗含的先验时间结构的揭示也可以很好地回应有些论家认为公孙龙否认变化发展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型 图型法(范型论) 一般 个别 范畴 二无一
下载PDF
浅议儒学在网络和电视媒体上发展情况
4
作者 栗志恒 王璇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377-379,共3页
随着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传播手段的变迁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文化的变迁,即催生适应此种传播手段的新形态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更大可能抑制与它不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观察... 随着信息化浪潮迅速席卷全球,文化传播的手段发生了巨大的革新。传播手段的变迁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文化的变迁,即催生适应此种传播手段的新形态文化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有更大可能抑制与它不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观察儒学在新媒体上的发展状况、思考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实质就是探讨传统文化正在以及将要以怎样的方式与速度与现代传播技术结合,在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依托互联网、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更广泛和深入地传播,在媒体所能覆盖到的区域内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继续做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文化传播 信息化时代 现代传媒 现状 发展战略
原文传递
公孙龙研究辨正之一种的分析
5
作者 栗志恒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年第9期165-168,共4页
公孙龙的《坚白论》试图通过视觉和触觉的不同分工来证明坚与白各自独立,坚白石三者不能一体共存,只可说坚石或白石。这是用认识论的方法来证明存在论的问题。其中将坚、白普遍化而使之不限定于石头的倾向又是同《白马论》论中不定所白... 公孙龙的《坚白论》试图通过视觉和触觉的不同分工来证明坚与白各自独立,坚白石三者不能一体共存,只可说坚石或白石。这是用认识论的方法来证明存在论的问题。其中将坚、白普遍化而使之不限定于石头的倾向又是同《白马论》论中不定所白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公孙龙子研究》中有所谓的"坚自体"和"白自体"以及"物自体不可知"的说法,似乎是将公孙龙比喻成康德,而这时不恰当的。庞先生在未能深入了解康德哲学的情况下,拿物自体的概念来比附公孙龙的坚白论,是对两者的双重误解,这种做法既是不严谨的,也是不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孙龙 康德 坚白石 物自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