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分异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栗新巧 张艳芳 刘宏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8-333,共6页
根据1996—2010年陕西省终端能源消费数据及2010年各市区单位GDP能耗数据,对陕西省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碳排放总量、人... 根据1996—2010年陕西省终端能源消费数据及2010年各市区单位GDP能耗数据,对陕西省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在1996—2000年均为小幅度下降,此后大幅度增加,而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从能源消费碳排放比例来看,煤炭消费碳排放量占绝对比重(70.47%)。(2)陕西省各市区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陕西省的碳排放总量关中最高,陕北次之,陕南最小;地级市区中:西安市、榆林市和渭南市排放量超过5.00×106 t,杨凌区的碳排放量仅有7.21×104 t;渭南市和榆林市碳排放强度较高,而商洛市和杨凌区碳排放强度较低。(3)经济产出、产业结构及人口规模对陕西省碳排放量的增加表现为正效应,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陕西省碳排放量的增加表现为负效应。其中经济增长是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的决定因素,而能源强度降低是碳排放量减少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LMDI模型 因素分解 区域分异 陕西省
下载PDF
西安市工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与驱动因子
2
作者 栗新巧 张艳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6-231,共6页
采用西安市1997—2011年工业能耗数据和2010年各区县单位GDP能耗数据进行了碳排放量的估算,通过STIRPAT模型构建驱动因子分析模型。研究表明:(1)西安市1997—2011年各类碳排放量表现出总体上升的特征。(2)各区县碳排放量、碳排放产值、... 采用西安市1997—2011年工业能耗数据和2010年各区县单位GDP能耗数据进行了碳排放量的估算,通过STIRPAT模型构建驱动因子分析模型。研究表明:(1)西安市1997—2011年各类碳排放量表现出总体上升的特征。(2)各区县碳排放量、碳排放产值、人均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Moran指数显示,西安市各区县碳排放量存在显著地空间正相关性。碳排放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碳排放量较高的区县趋向于和碳排放量较高的区县集聚,碳排放量较低的区县趋向于和碳排放量较低的区县集聚。(3)STIRPAT模型表明: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对碳排放量影响程度不同,其中经济发展对碳排放量增加具有决定作用,产业结构优化对碳排放量增加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分异 MORAN指数 STIRPAT模型 西安市
下载PDF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区域低碳经济水平及协调性评价——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5
3
作者 位贺杰 张艳芳 +1 位作者 朱妮 栗新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05-310,共6页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由低碳系统和发展系统组成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突变级数模型和协调模型,对该省2003—2011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由2003—2006年的...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由低碳系统和发展系统组成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突变级数模型和协调模型,对该省2003—2011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由2003—2006年的"差"级别转变为2007年的"一般"级别和2008—2011年的"良好"级别;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提升较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变动不稳定,技术对低碳经济的正效应逐渐凸显出来;陕西省低碳系统和发展系统在研究期内处于拮抗期,"十二五"期间,有望进入基本协调期,进而给低碳经济发展带来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突变级数模型 协调模型 陕西省
下载PDF
陕西省关中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估算 被引量:4
4
作者 位贺杰 张艳芳 +1 位作者 朱妮 栗新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1-125,2,共5页
运用改进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biosphere)模型,基于化肥、农膜、农地翻耕、农机运用4类主要碳排放,结合2010年相关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以县(区或市)为单元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净碳汇进行了测算。结... 运用改进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biosphere)模型,基于化肥、农膜、农地翻耕、农机运用4类主要碳排放,结合2010年相关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以县(区或市)为单元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净碳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区碳吸收总量约为6.44×106 t,其中6,7,8月为碳吸收高值月,12,1,2,3月为碳吸收低值月。碳吸收量高于2.0×105 t的县(区或市)分布在宝鸡市北部,咸阳市西部,渭南市中部和西南部。(2)研究区碳排放总量约为1.41×106 t,农用化肥为主要碳排放源,约占89%。碳排放量超过6.00×104 t的县(区或市)分布在渭南市中部、咸阳市中部偏南。(3)研究区净碳汇总量约为5.03×106 t,各县(区或市)净碳汇量均为正值。净碳汇总量超过2.00×104 t的县(区或市)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A 农田生态系统 碳源 关中地区
下载PDF
近30年渭南市秸秆生物能及其分布重心变化
5
作者 位贺杰 张艳芳 +1 位作者 栗新巧 朱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0-164,共5页
基于农作物草谷比系数、可收割系数和折标煤系数,测算了1978—2011年渭南市各区县秸秆资源的生物能量,利用重心模型研究了渭南市秸秆生物能的重心分布范围及其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8—2011年渭南市秸秆资源年均理论蕴藏量为3.79&#... 基于农作物草谷比系数、可收割系数和折标煤系数,测算了1978—2011年渭南市各区县秸秆资源的生物能量,利用重心模型研究了渭南市秸秆生物能的重心分布范围及其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8—2011年渭南市秸秆资源年均理论蕴藏量为3.79×106 t,年均可收集量为3.17×106 t,年均折标煤量为8.81×105 t,秸秆资源中以粮食作物秸秆为主,约占90%,其中小麦和玉米约占98%;1978—2011年渭南市秸秆生物能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整体分布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但移动幅度逐渐变缓;依据渭南市秸秆资源相关指标的地理分布情况,将其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临渭区、大荔县、富平县),适度开发区(蒲城县、合阳县、澄城县、华县和华阴市)和不宜开发区(韩城市、潼关县、白水县);渭南市秸秆生物能工厂初步选址可定在大荔县与蒲城县交界处且较为靠近临渭区的地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资源 生物能 重心 渭南市
下载PDF
产业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基于西北5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艳芳 栗新巧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430,共7页
运用西北5省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产业碳排放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影响因素与产业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①从总量来看,1999—2010年西北5省产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碳... 运用西北5省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产业碳排放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影响因素与产业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①从总量来看,1999—2010年西北5省产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碳排放量分别从1999年的3.22×107t、3.05×107t、7.80×106t、1.12×107t和3.02×107t增加到2010年的1.24×108t、6.86×107t、2.15×107t、5.76×107t和9.29×107t,从2008年起,陕西省的碳排放量开始高于全国平均值。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也呈现出波动增加趋势,宁夏的人均碳排放量在不同年份均高于其他4省。②从空间来看,西北5省之间的产业碳排放量存在内部差异,其排序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③西北5省产业碳排放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有某种相似之处,共同表现出:经济效应>人口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④不同影响因素对产业碳排放量的关联度存在省际之间的差异,人口效应表现为: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经济效应表现为:新疆>宁夏>青海>陕西>甘肃,结构效应表现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技术效应表现为:宁夏>青海>新疆>陕西>甘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数据 灰色关联分析 产业碳排放 影响因素 西北5省
原文传递
河南农田生产力时空变化的遥感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位贺杰 张艳芳 +1 位作者 朱妮 栗新巧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7-71,共5页
文章基于MODIS下MOD17A3、MCD12Q1产品,结合气温、降水数据,利用距平分析、趋势线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年至2010年农田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田生产力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 文章基于MODIS下MOD17A3、MCD12Q1产品,结合气温、降水数据,利用距平分析、趋势线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2001年至2010年农田生产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田生产力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研究期内农田生产力呈现减少趋势的面积比例为4.98%,集中分布在信阳市的潢川县、固始县;河南省大部分农田的NPP与气温成正相关,成负相关的农田集中分布在西北边缘一带;农田NPP与降水成正相关的区域分布偏北,成负相关区域分布偏南,南阳盆地一带较为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17A3 MCD12Q1 NPP 农田生产力 河南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