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经锁骨上入路切除斜角肌和第一肋方法治疗非特异性胸廓出口综合征 被引量:4
1
作者 栗鹏程 王志新 +4 位作者 陈山林 薛云皓 易传军 李玉成 荣艳波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经单一锁骨上入路切除斜角肌和第一肋治疗非特异型胸廓出口综合征(DTOS)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2例DTOS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32(15~53)岁。左侧8例,右侧... 目的探讨经单一锁骨上入路切除斜角肌和第一肋治疗非特异型胸廓出口综合征(DTOS)的中期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12例DTOS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32(15~53)岁。左侧8例,右侧4例。12例患者均采用经单一锁骨上入路,探查松解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起点,切除前中斜角肌和第一肋的手术方式。利用X线判断有无第7颈椎横突过长、颈肋等骨性异常。体格检查采用Adson试验、反向Adson试验及Wright试验。采用前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QuickDASH)评估手术前后上肢功能。结果随访24个月以上。术前X线检查未发现第7颈椎横突过长、颈肋等骨性异常。上肢张力试验阳性12例,锁骨上窝斜角肌三角间隙内神经压迫试验阳性12例,Adson试验阳性8例,反向Adson试验阳性5例,Wright试验阳性8例。电生理检查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域异常电位8例。术后伤口均顺利愈合,未发生血肿、气胸、淋巴漏及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症状完全消除5例,明显改善5例,有改善1例。术后中位QuickDASH评分较术前改善38分。结论经单一锁骨上入路切除斜角肌和第一肋治疗DTOS效果显著,单一手术入路可同时显露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臂丛神经病 手术入路
下载PDF
张力带法治疗PIP关节掌侧骨折脱位 被引量:1
2
作者 栗鹏程 胡琪 +2 位作者 田伟 陈山林 田光磊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介绍张力带方法治疗PIP关节掌侧骨折脱位的技术,评价其疗效。方法对2004年6月-2011年6月间的10例PIP关节掌侧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治疗,随访其远期功能情况,记录关节活动范围,采用TAM评分进行手指的客观运动... 目的介绍张力带方法治疗PIP关节掌侧骨折脱位的技术,评价其疗效。方法对2004年6月-2011年6月间的10例PIP关节掌侧骨折脱位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张力带固定治疗,随访其远期功能情况,记录关节活动范围,采用TAM评分进行手指的客观运动功能评价.采用VAS评分进行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6-84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PIP关节屈曲平均100°(90°~110°),伸直平均2.5°(0°-10°)。按TAM法评分:优6例。良4例.优良率100%。VAS主观满意度9.2分。结论采用张力带法治疗PIP关节掌侧骨折脱位方法简便,结合术后早期功能练习,最终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P关节骨折脱位 指骨骨折 张力带
下载PDF
血管吻合器在上肢动脉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武竞衡 陈山林 +2 位作者 田光磊 李文军 栗鹏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46-3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吻合器应用在上肢动脉损伤中的效果,明确吻合器的应用范围及适应证,达到优化血管吻合器在动脉损伤修复上的效果。方法:自2013年3月至9月,应用COUPLER血管吻合器对18例19条上肢动脉开放性损伤的男性患者进行血管修复,19条... 目的:探讨血管吻合器应用在上肢动脉损伤中的效果,明确吻合器的应用范围及适应证,达到优化血管吻合器在动脉损伤修复上的效果。方法:自2013年3月至9月,应用COUPLER血管吻合器对18例19条上肢动脉开放性损伤的男性患者进行血管修复,19条上肢动脉包括肱动脉3条、尺动脉6条及桡动脉10条。术中记录动脉损伤的部位、情况及有无合并性损伤、使用吻合器吻合血管的时间以及血管吻合的效果,术后随访患者的手部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专科检查检测动脉通血情况。结果:在18例患者的修复中,使用COUPLER吻合器吻合动脉平均手术时间278 s,术后患者随访时间最长116 d,最短14 d,平均(71.5±40.9)d,未发现因局部血管原因再次手术病例。18例中未发现栓塞和肢体血循环障碍的患者,Allen试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动脉吻合部位通畅,吻合血管两端均为动脉血流频谱。18例患者中仅3例桡动脉吻合患者主诉吻合部位有压痛,其余患者均告知肢体康复满意,达到了如期的治疗效果。结论:初步观察验证了COUPLER血管吻合器可快捷、有效、安全地用于上肢动脉损伤的修复,临床疗效较为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吻合术 外科 上肢 动脉损伤
下载PDF
不同超薄游离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效果比较 被引量:9
4
作者 曾德斌 栗鹏程 +3 位作者 邱勋永 吴开丘 陈鹏 王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3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超薄游离穿支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2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超薄游离胸脐穿支皮瓣修复)和研究组(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超薄游离穿支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2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超薄游离胸脐穿支皮瓣修复)和研究组(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每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感觉功能、手部功能及甲襞微循环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感觉功能、手部功能及甲襞微循环指标均持续改善,且研究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效果较好,在血供、感觉及功能改善中的作用更好,因此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薄游离胸脐穿支皮瓣 超薄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 手部软组织缺损 修复效果 功能改善
下载PDF
综合干预对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曾德斌 栗鹏程 +4 位作者 邱勋永 林崇正 吴开丘 陈鹏 王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1期119-121,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手部感觉功能、活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手部感觉功能、活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4周观察组患者的手部感觉功能、活动功能及关节活动度持续改善,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干预对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预后恢复效果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干预 腹部带蒂皮瓣 手部软组织缺损 感觉功能 活动功能 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胸_(1)脊神经根切断治疗手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杨辰 李文军 +3 位作者 李峰 栗鹏程 薛云皓 王树锋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探讨胸_(1)脊神经根切断治疗手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胸_(1)脊神经根切断术治疗的7例手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脑外伤5例,脑瘫2例;从脑外伤或脑瘫发... 目的探讨胸_(1)脊神经根切断治疗手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21年7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胸_(1)脊神经根切断术治疗的7例手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3例;脑外伤5例,脑瘫2例;从脑外伤或脑瘫发病到手术的时间为1~18年,平均(6.7±5.9)年。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肢体受累,屈指肌肌张力3级6例、2级1例,屈指肌肌力4级4例、3级3例。观察术后患者屈指肌肌张力和肌力的恢复情况,以及手功能改良House上肢功能分级(House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HFC)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4±10.3)个月。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屈指肌肌张力均较术前降低2个等级且肌力无减弱,疗效评定均为优。术后早期屈指肌肌力均有明显降低,至末次随访时均恢复到术前水平。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手功能改良HFC分级由术前的2级增至5级或以上,恢复了手的主动抓握及日常使用功能。7例患者最终的手功能改良HFC分级由术前的(1.6±0.8)级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4.0±1.7)级。术后第1天7例患者均有小指及前臂内侧感觉麻木,至末次随访时均恢复正常。结论胸_(1)脊神经根切断术治疗手屈指痉挛性瘫痪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神经元损伤 手痉挛性瘫痪 屈曲挛缩 胸1脊神经根切断
下载PDF
经纵隔内切取长段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重建全臂丛撕脱伤的伸指功能 被引量:8
7
作者 王树锋 栗鹏程 +1 位作者 陆健 李玉成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7年第2期70-72,F0003,共4页
目的为全臂丛神经撕脱伤的伸指功能重建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神经移位方法。方法经纵隔直视下切取一段膈神经,以增加其长度。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联合切口,截断锁骨,找到下干后股,向近端干支分离后切断,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本... 目的为全臂丛神经撕脱伤的伸指功能重建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神经移位方法。方法经纵隔直视下切取一段膈神经,以增加其长度。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联合切口,截断锁骨,找到下干后股,向近端干支分离后切断,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本组12例臂丛神经撕脱伤,男10例,女2例;年龄6~39岁,平均28岁。伤后到手术时间2~11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全臂丛神经撕脱伤11例,中、下干撕脱伴上干不全损伤1例。术前需胸透及电生理检查均证实患侧膈神经功能良好。结果经纵隔内直视下切取膈神经可使其长度增加3~7cm,平均4cm。12例均实施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的直接吻合,其中3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有2例指总伸肌肌力恢复到2级,另1例吸气时指总伸肌内有新生电位出现。结论经纵隔内切取膈神经可使其长度明显延长,可与下干后股进行直接吻合重建伸指功能,初步临床应用证实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 膈神经 创伤与损伤 下干后股 纵隔
下载PDF
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5掌骨颈和掌骨干骨折 被引量:4
8
作者 杨勇 于冰 +1 位作者 栗鹏程 田光磊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4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5掌骨颈和掌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单枚髓内针固定方法治疗闭合性第5掌骨颈及掌骨干骨折15例。随访观察指标包括:骨折愈合时间、掌指关节活动度;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掌骨成角及掌骨短缩。掌指... 目的:探讨应用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第5掌骨颈和掌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单枚髓内针固定方法治疗闭合性第5掌骨颈及掌骨干骨折15例。随访观察指标包括:骨折愈合时间、掌指关节活动度;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掌骨成角及掌骨短缩。掌指关节活动度和影像学指标均与健侧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6.4个月(3~24个月)。术后6~8周,所有骨折均出现明显骨痂。最终随访时,患侧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87.5±176;±177;3.4±176;,健侧88.8±176;±177;2.6±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X线结果显示所有骨折均愈合。患侧第5掌骨背侧成角5.9±176;±177;2.1±176;,健侧为4.7±176;±177;1.3±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第5掌骨长度(51.9±177;3.2) mm,健侧为(52.7±177;2.6) 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掌骨平均短缩0.8 mm。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1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手背支刺激症状,骨折愈合拔针后症状改善。结论髓内针固定方式治疗第5掌骨颈和掌骨干骨折创伤小,固定强度好,并发症少,是治疗该类型骨折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骨 骨折固定术 髓内
下载PDF
全臂丛神经损伤残留神经根与下干直接缝合重建屈指功能疗效 被引量:3
9
作者 王树锋 栗鹏程 +2 位作者 薛云晧 李文军 郑炜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3-5,9,共4页
目的:观察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残留神经根与下干直接缝合术后屈指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1年11月,对11例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患侧下干与残留神经根直接缝合术。C5与下干或内侧束或C8神经根直接缝合5例;C6与下干或... 目的:观察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残留神经根与下干直接缝合术后屈指功能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1年11月,对11例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行患侧下干与残留神经根直接缝合术。C5与下干或内侧束或C8神经根直接缝合5例;C6与下干或内侧束直接缝合4例; C7与内侧直接缝合1例;上干后股起始处与内侧束直接缝合1例。结果术后随访36~60个月,平均46个月。屈指肌力达到3级或以上的比率:中、环、小指为72.7%(8/11);拇、食指为54.5%(6/11);屈腕肌力3级或以上比率为72.7%(8/11)。结论残留神经根与下干直接缝合重建屈指功能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 创伤与损伤 下干 残留神经根
下载PDF
上中下三干后股对指总伸肌及肱三头肌长头交叉支配的电生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树锋 栗鹏程 +5 位作者 李玉成 李文军 金亚娣 杨昀 薛云皓 郑炜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0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通过术中电生理检测,在臂丛神经中找到指总伸肌支配神经的相对集中区,为神经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新术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2月-2009年10月,17例臂丛神经撕脱伤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应用Keypoint型肌电图仪,术中分别... 目的通过术中电生理检测,在臂丛神经中找到指总伸肌支配神经的相对集中区,为神经移位重建伸指功能新术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年2月-2009年10月,17例臂丛神经撕脱伤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应用Keypoint型肌电图仪,术中分别对上、中、下三干后股进行电刺激,在指总伸肌及肱三头肌长头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结果指总伸肌记录到的CMAP最大波幅有76.5%(13/17)为电刺激下干后股,17.6%(3/17)为电刺激中干后股,5.9%(1/17)为电刺激上干后股。电刺激上、中、下三干后股在指总伸肌记录到的CMAP波幅平均值分别为:0.75±1.16mV,1.64±1.54mV,5.32±4.58mV。在肱三头肌长头记录到的最大CMAP波幅有53%(9/17)为电刺激中干后股,47%(8/17)为电刺激下干后股。电刺激中干及下干后股在肱三头肌长头记录到的CMAP平均波幅分别为4.57±3.84mV,5.98±8.43mV。结论支配指总伸肌的神经纤维来自下千后股比C7后股的多,而下干后股亦是肱三头肌长头的主要支配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 电生理学 神经移位 指总伸肌 下干后股
下载PDF
改良的尺神经桥接健侧C_7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树锋 潘勇卫 +3 位作者 朱谨 李玉成 栗鹏程 贺继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6-8,F003,共4页
目的探讨肘上段尺神经桥接健侧C7神经修复正中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的可行性。方法尺神经在进入肘管前切断,然后将近端分离至内侧束,将尺神经经胸大肌的深面穿出,经胸前及颈部皮下隧道牵至健侧颈部切口与C7神经根缝合熏二期修复正中... 目的探讨肘上段尺神经桥接健侧C7神经修复正中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的可行性。方法尺神经在进入肘管前切断,然后将近端分离至内侧束,将尺神经经胸大肌的深面穿出,经胸前及颈部皮下隧道牵至健侧颈部切口与C7神经根缝合熏二期修复正中神经。术中观察尺神经远端的血供并测量长度。结果本组全臂丛神经撕脱伤13例,中、下干撕脱伤2例,均为男性,年龄14~45岁,平均27岁;受伤时间:1.5~11个月,平均5个月。肘上段尺神经翻转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12例;肘上段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一起翻转与健侧C7神经根缝合3例。肘上段尺神经的长度21cm~27cm,平均24.7cm,15例尺神经远端血供均良好。尺神经自穿出胸大肌处至健侧C7的距离15cm~22cm,平均17.8cm。结论肘上段尺神经桥接健侧C7神经修复正中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较传统的手术方法简便、易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神经桥接健侧C7 治疗 臂丛神经撕脱伤 可行性 尺神经
下载PDF
手术复位治疗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伴盂肱关节后脱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树锋 栗鹏程 +3 位作者 李玉成 陆健 薛云浩 孙燕琨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8年第1期3-6,I0003,共5页
目的观察肩关节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关节囊紧缩及关节盂后路截骨治疗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伴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盂肱关节脱位的7例产瘫并发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1.4~4岁,平均2岁2个... 目的观察肩关节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关节囊紧缩及关节盂后路截骨治疗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伴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盂肱关节脱位的7例产瘫并发肩关节内旋挛缩畸形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1.4~4岁,平均2岁2个月。盂肱关节畸形按照Water的标准进行分型,Ⅳ型5例,Ⅴ型2例。2例行肩关节前路松解复位,肩关节最大外旋位固定6周;5例同时行后路关节囊松解、紧缩及关节盂截骨,将后倾的关节盂向前掀起,取三角形髂骨块植骨,术后行石膏固定4周。结果2例单纯行前路松解复位者术后分别随访48,60个月,Mallent评分分别由术前6分至术后10分;CT及X线平片复查示,肱骨头前脱位,关节盂后侧部分仍后倾。5例同时后路行关节盂截骨,术后随访36~49个月,平均3年4个月,Mallant评分由术前平均5.4分至术后8.6分;经CT及X线平片复查,盂肱关节复位良好,关节盂包容良好,关节盂后倾纠正。结论对于产瘫肩关节内旋挛缩导致的肩关节脱位,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关节囊松解、紧缩及关节盂后路截骨,可使脱位的盂肱关节复位并恢复关节盂的包容同时改善其肩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瘫 肩关节 内旋挛缩 关节孟截骨
下载PDF
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前臂屈指功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山林 童德迪 +5 位作者 王树锋 栗鹏程 薛云皓 刘波 荣艳波 王志新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6年第1期39-44,共6页
目的介绍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前臂屈指功能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外伤后屈指功能10例。平均年龄14(3~32)岁。男7例,女3例。右侧4例,左侧6例。Volkmann挛缩6例,... 目的介绍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前臂屈指功能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外伤后屈指功能10例。平均年龄14(3~32)岁。男7例,女3例。右侧4例,左侧6例。Volkmann挛缩6例,开放伤后肌肉缺损4例。均采用带皮肤的游离股薄肌移植,神经均选择骨间掌侧神经与闭孔神经前支吻合,皮瓣动脉与肱动脉端侧吻合,静脉与肱动脉伴行静脉或浅静脉吻合。随访18~48个月。测量患肢握力并与健侧进行对比。结果1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6h。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1个月。9例肌皮瓣完全存活,没有出现血管栓塞和感染等术后并发症。1例患者远端边缘皮肤坏死,采用游离植皮覆盖。10例患者供区都没有明显功能障碍。术后3周拆石膏,开始被动活动练习。肌肉恢复功能后,开始主动活动练习。随访1年后,8例患者屈指肌力可达健侧的1/3,平均握力可达13.2kg,主动屈指充分。1例患者伸侧肌腹同时有损伤,后经全腕关节融合术和掌板紧缩术治疗后屈指功能得以改善。1例患儿因缺乏系统锻炼等原因,术后出现肌腱粘连,经肌腱松解,手指仍不能充分屈曲。结论游离股薄肌移植重建屈指功能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前臂屈肌严重损伤病例,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移植 移植 自体 修复外科手术 前臂损伤 缺血性挛缩
下载PDF
重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治疗产瘫继发肘关节尺侧脱位的疗效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树锋 李峰 +1 位作者 栗鹏程 薛云皓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重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治疗产瘫后继发肘关节尺侧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例产瘫后继发肘关节尺侧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2~10岁,平均6.2岁。5例患者均有分娩性臂丛神... 目的探讨重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治疗产瘫后继发肘关节尺侧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例产瘫后继发肘关节尺侧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年龄2~10岁,平均6.2岁。5例患者均有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史,体格检查示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受限,肘关节屈曲挛缩畸形。肘关节正、侧位X线示尺骨鹰嘴向后内侧脱位,与肱骨内上髁形成假关节。5例患者均经肘后"S"形切口松解尺骨鹰嘴与肱骨尺侧之间的粘连带及韧带,充分显露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形成的假关节。纵行切开肱三头肌桡侧缘,显露肱桡关节、环状韧带及桡侧副韧带。切断瘢痕化的桡侧副韧带及环状韧带,松解掌侧关节囊。将尺骨鹰嘴向桡侧移位,复位肘关节,用异体肌腱重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环状韧带、桡侧副韧带及外侧尺幅韧带),观察肘关节的屈伸活动是否稳定。对于尺骨鹰嘴向尺侧明显倾斜者,需行楔形截骨钢板内固定。结果 5例患者术中完全复位肘关节,其中3例行尺骨鹰嘴楔形截骨钢板内固定。随访时间13~36个月,平均24.4个月。复查肘关节X线示肱尺关节位置正常。术前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40°~130°,平均88°,屈曲120°~140°,平均128°,伸直-10°~-80°,平均-40°;术后肘关节屈伸活动度50°~120°,平均92°,屈曲110°~130°,平均122°,伸直-10°~-60°,平均-30°。结论对于继发于产瘫的肘关节尺侧脱位患者,通过手术松解及重建外侧副韧带复合体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关节 脱位 臂丛神经病 韧带 关节
下载PDF
应用改良反向Sauvé-Kapandji手术治疗先天性上尺桡融合一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路 陈山林 +4 位作者 杨辰 薛云皓 栗鹏程 李文军 刘畅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1年第5期301-306,共6页
患儿,男,4岁。因发现右前臂旋转功能受限于2020年8月5日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就诊。体格检查见右前臂固定旋前畸形(图1)。诊断为右侧先天性上尺桡融合(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CRUS)Cleary-Omer 3型。收入院。使用JST上尺... 患儿,男,4岁。因发现右前臂旋转功能受限于2020年8月5日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就诊。体格检查见右前臂固定旋前畸形(图1)。诊断为右侧先天性上尺桡融合(congenital radioulnar synostosis,CRUS)Cleary-Omer 3型。收入院。使用JST上尺桡融合患者主、客观评分表对患儿前臂功能进行评估。完善术前各项检查:患侧前臂正侧位X线(图1A),双侧前臂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积水潭医院 尺桡 右前臂 手外科 体格检查 评分表 前臂功能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被引量:1
16
作者 栗鹏程 《丝路视野》 2019年第1期74-74,共1页
随着时代的信息技术化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给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这对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管理而言,也即将进行一场大的变革。本文就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 随着时代的信息技术化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给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这对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管理而言,也即将进行一场大的变革。本文就大数据时代下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图书资料管理 改革与创新
下载PDF
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
17
作者 栗鹏程 《文存阅刊》 2023年第18期157-159,共3页
本文以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即通过加强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提升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适应新... 本文以新时期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其当前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即通过加强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建立健全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机制,提升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使其适应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需求。此外,本文还强调了团队合作、知识分享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为公共图书馆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 专业素养
下载PDF
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探究
18
作者 栗鹏程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0年第13期258-258,共1页
信息化发展是当前社会主要的研究方向,信息化发展给予当前大部分工作以全新的工作模式。而在新模式下,各行业工作人员绩效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当前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与信息化环境全面落实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本... 信息化发展是当前社会主要的研究方向,信息化发展给予当前大部分工作以全新的工作模式。而在新模式下,各行业工作人员绩效评价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当前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绩效评价标准与信息化环境全面落实前的标准有较大差距。本文就信息化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绩效评价标准进行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公共图书馆 工作人员 绩效评价
下载PDF
创伤性全臂丛撕脱伤上肢整体功能重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栗鹏程 王树锋 +4 位作者 薛云皓 李玉成 郜永斌 郑炜 孙燕琨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0-525,共6页
目的观察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结合后期手功能重建恢复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主动拾物功能的疗效。方法33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一期手术均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即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恢复肩外展,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 目的观察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结合后期手功能重建恢复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主动拾物功能的疗效。方法33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一期手术均采用多组神经移位术,即副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恢复肩外展,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蕈建屈指、屈腕功能,同时将下干发出的前臂内侧皮神经移位修复肌皮神经恢复屈肘功能,膈神经与下十后股直接吻合同时重建伸肘、伸指功能。术后选择肌力获得有效恢复(肩外展恢复到30°或以上,仲肘、仲指肌力达到3级或以上,屈肘、屈腕、屈指肌力达到4级或以上)的患者进行二期手功能蓖建恢复患手的主动抓握功能。主要包括腕关节固定术、拇外展功能最建及掌板紧缩术等。结果一期忡经移位术后平均41±7.7(36-73)个月。10例患者的肌力恢复达到二期手功能重建的条件,其中8例已进行二期手功能重建。6例患者恢复了部分主动拾物功能.1例冈爪形指纠正失败,另l例因腕融合术后仲指肌腱粘连致仲指功能丧失。结论新设计的多组神经移位术町同时恢复全臂丛撕脱伤患者的肩外展、屈肘、屈腕、屈指及伸肘、伸指的有效肌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后期手功能重建,可成功重建患侧上肢的部分主动拾物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 创伤和损伤 脊神经 膈神经 神经移位
原文传递
限制背伸支具治疗近指间关节背侧骨折脱位 被引量:3
20
作者 栗鹏程 易传军 +2 位作者 李文军 陈山林 田光磊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89-192,共4页
目的:评价限制背伸支具治疗近指间(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PIP )关节背侧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对48例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患者采用阶段性限制背伸支具治疗,随访其远期功能情况,记录关节活动范围。采用T... 目的:评价限制背伸支具治疗近指间( proximal interphalangeal,PIP )关节背侧骨折脱位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对48例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患者采用阶段性限制背伸支具治疗,随访其远期功能情况,记录关节活动范围。采用TAM 评分进行手指客观运动功能评价,采用 VAS 评分进行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48例均获4~48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关节复位满意;PIP关节屈曲110°,伸直0°;TAM评分:优48例,优良率100%;VAS主观满意度9.9分。侧方不稳定且开口征<30°的4例,支具治疗后无明显侧方不稳定,开口征<15&#176;,除侧方梭形膨胀外,无其它并发症。结论限制背伸支具治疗PIP关节背侧骨折脱位方法简单,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关节 指骨 骨折固定术 骨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