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8年西藏自治区鼠疫监测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麻占军 扎西 +2 位作者 格龙 陈自强 巴桑泽仁 《西藏医药》 2019年第5期83-85,共3页
目的分析2018年西藏自治区鼠疫监测数据和资料,掌握疫情流行态势,为鼠疫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鼠疫疫情报告和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无人间鼠疫病例报告。动物鼠疫监测:旱獭密度为0.02只/公顷;小... 目的分析2018年西藏自治区鼠疫监测数据和资料,掌握疫情流行态势,为鼠疫监测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8年鼠疫疫情报告和监测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无人间鼠疫病例报告。动物鼠疫监测:旱獭密度为0.02只/公顷;小型鼠捕获率为0.63%;洞干染蚤率为0.76%,蚤指数为0.01;鼠体染蚤率为5.7%,蚤指数为0.09;病原学检测各类病死动物534份,阳性10份,阳性率1.88%,阿里地区阳性检出率最高(75%);检验各类动物血清5864份,阳性1份,阳性率0.02%。结论 2018年西藏自治区无人间鼠疫发生,动物鼠疫呈下降趋势但仍持续发生,且局部地区活跃流行,人间鼠疫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监测 西藏
下载PDF
蚤雌雄同体畸形一例(昆虫纲:蚤目) 被引量:2
2
作者 马立名 格龙 +2 位作者 平措江才 顿月 王身荣 《华东昆虫学报》 2007年第3期239-240,共2页
报道蚤雌雄同体畸形一例。
关键词 蚤目 雌雄同体畸形
下载PDF
继新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栉眼蚤科)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厚永 格龙 兰晓辉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43-245,共3页
记述采自我国西藏继新蚤属 1新种 :支英继新蚤Genoneopsylla zhiyingi sp .
关键词 继新蚤属 新种 记述 蚤目 栉眼蚤科
下载PDF
茸足蚤属一新亚属和中国一新纪录种(蚤目:细蚤科) 被引量:1
4
作者 格龙 马立名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114-115,共2页
本文记述茸足蚤属一新亚属和中国一新纪录种。新亚属为额刺亚属 Spinopsylla subgen.nov.,新纪录种为三角茸足蚤 Geusibia triangularis Lewis。
关键词 茸足蚤属 新亚属 额刺亚属 细蚤科
下载PDF
我国西藏怪蚤属一新种及对该属的分类讨论(蚤目:细蚤科)
5
作者 刘泉 格龙 兰晓辉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本文记述了怪蚤属一新种——长方怪蚤Paradoxopsyllus longiquadraius sp.nov.,其正模及配模标本采自西藏通麦,宿主为白腹巨鼠;在分类讨论中把我国已知的26种怪蚤划分为5个种团。
关键词 蚤目 怪蚤属 新种 分类
下载PDF
西藏蚤类二例生殖器官畸形 被引量:1
6
作者 格龙 美郎江村 马立名 《华东昆虫学报》 1996年第1期15-16,共2页
本文报道西藏蚤类二例生殖器官畸形:(1)斯氏新蚤NeopsyllastevensiRothschild.1915雄性阉割畸形,(2)人蚤PulexirrittansLinnaeus.1758雌性受精囊畸形。
关键词 阉割 生殖器官 受精囊 畸形 西藏 雄性 雌性 蚤类
下载PDF
基于CO1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在中尼边境鼠类物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春生 张晓龙 +8 位作者 张雪莲 范泉水 牛文忠 胡小兵 格龙 房键慧 曹晓梅 潘其礼 王静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2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了线粒体CO1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鼠类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方法将从中尼边境采集到的42个鼠类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鼠类物种的DNA条码进行BLAST比对,并构... 目的探讨了线粒体CO1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鼠类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方法将从中尼边境采集到的42个鼠类标本,提取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鼠类物种的DNA条码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本研究中有17个标本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1基因条带,17个标本的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35,种间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47,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以上。根据BLAST比对法,将采集到的17个标本分到不同的鼠种中。结论 CO1基因序列能够对鼠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类分类 CO1基因 DNA条形码 分子进化树
下载PDF
西藏盖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角叶蚤科)
8
作者 格龙 马立名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483-485,共3页
本文记述在西藏昌都地区采到的盖蚤属一新种,命名为西藏盖蚤 Callopsylla xizangensis sp.nov.,新种可动突与扇形盖蚤Callopsylla kaznakovi相似,与昌都盖蚕Callopsylla changduensis不同,而不动突和阳茎钩突又与昌都盖蚤相似,与扇形盖... 本文记述在西藏昌都地区采到的盖蚤属一新种,命名为西藏盖蚤 Callopsylla xizangensis sp.nov.,新种可动突与扇形盖蚤Callopsylla kaznakovi相似,与昌都盖蚕Callopsylla changduensis不同,而不动突和阳茎钩突又与昌都盖蚤相似,与扇形盖蚤不同。新种第Ⅶ腹板后缘有一深凹,与上二种有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蚤目 角叶蚤科 盖蚤属 新种
下载PDF
微刺怪蚤雌性的描述(蚤目:细蚤科)
9
作者 格龙 马立名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1991年第4期500-502,共3页
1986年作者之一(格龙)在西藏林芝自白腹鼠Rattus coxingi(Swinhoe, 1864)和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Linnaeus, 1758)体上采到怪蚤属Paradoxopsyllus Miyalima & Koidzumi, 1909 1♂3♀♀,经鉴定为微刺怪蚤Paradoxopsyllus acul... 1986年作者之一(格龙)在西藏林芝自白腹鼠Rattus coxingi(Swinhoe, 1864)和小林姬鼠Apodemus sylvaticus(Linnaeus, 1758)体上采到怪蚤属Paradoxopsyllus Miyalima & Koidzumi, 1909 1♂3♀♀,经鉴定为微刺怪蚤Paradoxopsyllus aculeolatus Gelong & Ma,1988。♀未曾报道,今做首次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蚤目 细蚤科 微整怪蚤 雌性
下载PDF
西藏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格龙 蒋志勇 《地方病通报》 1994年第4期27-28,共2页
西藏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格龙,蒋志勇(西藏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拉萨850000)西藏人间鼠疫的流行,最早可追溯到1914年,1914年~1967年末经证实的疑似人间鼠疫约有74起,33个疫点,发病652人,死亡... 西藏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格龙,蒋志勇(西藏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拉萨850000)西藏人间鼠疫的流行,最早可追溯到1914年,1914年~1967年末经证实的疑似人间鼠疫约有74起,33个疫点,发病652人,死亡639人,病死率高达98%,波及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流行病学 西藏
下载PDF
西藏1991~1995年鼠疫监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格龙 西绕若登 +1 位作者 蒋志勇 洛桑群增 《西藏医药》 1996年第F10期37-38,共2页
关键词 西藏 鼠疫 监测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西藏加查、朗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及防治措施
12
作者 西绕若登 丹增桑布 +4 位作者 丹珍 格龙 李玉贵 刘建军 张健 《中国地方病防治》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2-43,共2页
1992年6~9月由自治区地病所、河北省鼠疫防治所和林芝地区防疫站组成联合调查队,对加查、朗县开展了疫源地调查,判定加查县为鼠疫自然疫源县,朗县发现犬血凝阳性。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概况 加查、朗县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 1992年6~9月由自治区地病所、河北省鼠疫防治所和林芝地区防疫站组成联合调查队,对加查、朗县开展了疫源地调查,判定加查县为鼠疫自然疫源县,朗县发现犬血凝阳性。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 概况 加查、朗县位于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东经90°14′~93°37′,北纬28°42′~29°40′,总面积10646Km^2,人口为26705人。 该地区隶属青藏高寒区域,气候属于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8.9~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疫源地 调查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当雄县乌玛塘乡一起人间鼠疫疫情处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志勇 格龙 桑登曲珍 《地方病通报》 2003年第2期54-54,56,共2页
2 0 0 1年 8月 2 2日~ 2 7日西藏当雄县乌玛塘乡坝嗄村牧民欧某等因宰杀患病藏系绵羊并剥食而感染鼠疫 ,6天内发病 2人 ,全部死亡。全部病例均为肠鼠疫。病例中女性 1人 ,男性 1人 ,年龄在 43~ 45岁 ,均为当地牧民。疫情经过 2 0天处... 2 0 0 1年 8月 2 2日~ 2 7日西藏当雄县乌玛塘乡坝嗄村牧民欧某等因宰杀患病藏系绵羊并剥食而感染鼠疫 ,6天内发病 2人 ,全部死亡。全部病例均为肠鼠疫。病例中女性 1人 ,男性 1人 ,年龄在 43~ 45岁 ,均为当地牧民。疫情经过 2 0天处理后 ,解除封锁。该县 1991~ 2 0 0 0年连年发生动物间疫情 ,1994年 10月发生一起因剥食病死藏系绵羊而感染鼠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鼠疫 流行病学 藏系绵羊 当雄 西藏
下载PDF
西藏1995年鼠疫重点疫区灭獭活动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志勇 西绕若登 +4 位作者 格龙 阮水良 白建斌 西绕维色 张志茹 《西藏医药》 1996年第F10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西藏 鼠疫 重点疫区 灭獭活动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西藏牧区包虫病感染及患病情况抽样调查
15
作者 胡汝国 罗布旺堆 +18 位作者 李茂吉 常锦雄 陈全红 穷达 格龙 斯曲 贡确 旦增欧珠 曲扎 宋卫东 仓决 央珍 桑珍 秦晓玲 拉巴 周敏 戴霞 色利米 郝劲伟 《西藏医药》 1999年第4期11-12,共2页
本资料对一个牧区县(当雄县)和一个牧区乡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共3.3万人,进行了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20160例受检人数占总人口61.09%,均作Casoni试验。阳性1428人,阳性率7.08%,对734例Casoni试验阳性者,与200例Casoni试验阴性... 本资料对一个牧区县(当雄县)和一个牧区乡墨竹工卡县门巴乡共3.3万人,进行了包虫病流行情况调查。20160例受检人数占总人口61.09%,均作Casoni试验。阳性1428人,阳性率7.08%,对734例Casoni试验阳性者,与200例Casoni试验阴性者,行B超复检。前者检出病患48例,患病率6.54%,后者结果均为阴性。48例中对33例住院手术治疗,术前casoni试验均为阳性,手术证实全部患有CE,未发现泡球蚴患者。本资料提示,西藏高原地区为全国包虫病感染高发区,casoni试验假阳性率高,但在基层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包虫病 流行病学
下载PDF
隆子县雪莎乡一起人间肺鼠疫暴发流行调查报告
16
作者 罗布顿珠 西绕若登 +4 位作者 姜祖刚 洛桑群增 格龙 次仁顿珠 格桑欧珠 《西藏医药》 1994年第2期50-51,共2页
1991年9月7日~26日,在西藏山南隆子县雪莎乡发生人间肺鼠疫流行,发病6人,死亡5人,治愈1人,发病者均为男性藏族牧民,年龄最小11岁,最大58岁。首发病例因剥食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而感染,其余继发病人皆因直接接触... 1991年9月7日~26日,在西藏山南隆子县雪莎乡发生人间肺鼠疫流行,发病6人,死亡5人,治愈1人,发病者均为男性藏族牧民,年龄最小11岁,最大58岁。首发病例因剥食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Himalayana)而感染,其余继发病人皆因直接接触鼠疫病人而患病。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是一起人间肺鼠疫暴发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青藏铁路沿线及其他地区褐家鼠调查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贵昌 孟凤霞 +7 位作者 张贵 蒋志勇 林华亮 刘京立 顿月 格龙 刘起勇 王健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13-215,共3页
目的调查青藏铁路沿线代表性地区鼠类种群构成,确定是否有褐家鼠分布。方法户外用鼠夹法,室内用鼠夹法、鼠笼法和粘鼠板法,分别在拉萨、那曲、林芝地区的居民区室内外、垃圾场、粮库、宾馆饭店等场所捕获鼠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计算鼠... 目的调查青藏铁路沿线代表性地区鼠类种群构成,确定是否有褐家鼠分布。方法户外用鼠夹法,室内用鼠夹法、鼠笼法和粘鼠板法,分别在拉萨、那曲、林芝地区的居民区室内外、垃圾场、粮库、宾馆饭店等场所捕获鼠类,并进行形态学鉴定,计算鼠密度和鼠种构成。结果青藏铁路沿线的拉萨、那曲和林芝地区共布放1817个鼠夹(鼠笼、粘鼠板)/夜,捕鼠126只,未捕获褐家鼠。拉萨和林芝地区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分别占84.1%和70.0%,那曲县以小家鼠为主,占98.1%。结论3个地区的居民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鼠种,未发现褐家鼠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家鼠 调查 青藏铁路
原文传递
青藏铁路沿线喜玛拉雅旱獭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志勇 李景中 +2 位作者 西绕若登 扎西 格龙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09年第5期321-323,共3页
目的研究青藏铁路沿线鼠疫宿主动物喜玛拉雅旱獭生态学规律的,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评价依据。方法对喜玛拉雅旱獭野外栖息环境、活动规律、洞巢的结构、食性生态指标进行现场观察和实验室分析和研究。结果旱獭为家族式群栖动物,营昼间活... 目的研究青藏铁路沿线鼠疫宿主动物喜玛拉雅旱獭生态学规律的,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评价依据。方法对喜玛拉雅旱獭野外栖息环境、活动规律、洞巢的结构、食性生态指标进行现场观察和实验室分析和研究。结果旱獭为家族式群栖动物,营昼间活动;活动范围随旱獭个体、季节不同而异,6月活动范围广,9月活动范围小,雄性大于雌性,成体大于幼体。食物以羊胡草、苔草、紫花针茅等植物为主,繁殖期4~6月,平均子宫瘢5.3个,平均胎数3~7只,总体性别比接近1∶1。依据臼齿面磨损程度、体长、体重等特征划分年龄组,即1~9龄,种群年龄组为金字塔型。结论喜玛拉雅旱獭主要栖息在海拨3 000~5 460 m之间的高原草原、高山草甸、谷地灌丛草甸草原,喜玛拉雅旱獭属松鼠科旱獭属,在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属优势种群,其生态学特点与鼠疫在动物间的流行存在紧密关联,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喜玛拉雅旱獭 青藏铁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