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耕地质量对耕地水田化的空间响应
1
作者 张慧 栾思雨 丛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7-334,共8页
[目的]耕地水田化过程对耕地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明确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对耕地水田化的空间响应,是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方法]构建LESA耕地质量评价体系,采用CRITIC模型、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揭... [目的]耕地水田化过程对耕地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明确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对耕地水田化的空间响应,是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方法]构建LESA耕地质量评价体系,采用CRITIC模型、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揭示耕地质量和耕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空间响应关系。[结果](1)研究区耕地水田化现象剧烈,呈现出东部最强、西部次之、中部最弱的时空分异格局;(2)研究区耕地质量变化显著,耕地质量下降比例低于质量提升比例,表现出中部下降最高、西部下降次高、东部下降最低的时空格局;(3)研究区耕地质量对水田化的响应具有双重效应,负向响应更为敏感,整体呈现出东部耕地质量响应程度高于其他区域的空间格局。[结论]研究区耕地水田化对耕地质量具有正、负两种效应,依据效应方向进行耕地利用结构调整,是保护黑土耕地的重要途径。对于具有正向效应的区域应适度推进旱改水项目,而针对具有负向效应的区域应停止旱改水工程,积极进行水田休耕,并可适当地将其恢复为旱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耕地水田化 CRITIC模型 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 黑土区 富锦市
下载PDF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隋虹均 张慧 +6 位作者 于诗雯 邱凯玉 刘浩然 姜佩林 栾思雨 宋雪晴 章桂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4-290,共7页
为使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农村居民点高效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度,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八五九农场为研究区,以研究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利用佳木斯市抚远市与双鸭山市饶河县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为使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农村居民点高效服务农业生产的同时提高居住用地的集约度,以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所辖八五九农场为研究区,以研究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利用佳木斯市抚远市与双鸭山市饶河县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以及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运用空间分析、耕作压力系数与农村居民点规模预测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八五九农场进行了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过大的农村居民点耕作半径是导致八五九农场产生大量田间散居住宅,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严重超标的重要因素;八五九农场应在适宜耕作半径的基础上,建立高耕作压力区即农村居民点拆旧区与低耕作压力区即农村农民居民点建新区的增减挂钩,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进行空间布局调整;研究区应建立农村居民点共计22个,第1至第11管理区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应分别为2,3,1,2,2,2,2,2,2,2,2个,平均规模应依次为8.96,2.77,12.87,8.23,8.10,8.44,7.07,12.80,12.89,16.63,21.60 hm^2,平均可承载人口分别为597,185,858,549,540,563,471,853,859,1109,1440人,共可腾退农场居住用地544 hm^2。以耕作压力系数为导向并结合农村居民点规模预测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土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空间布局优化 耕作压力系数 农村居民点
下载PDF
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的科技情报质量控制——以专题核动力知识图谱构建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黄禹 栾思雨 +2 位作者 兰洋 张玥 黄粲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22年第6期18-22,共5页
本文以船用核动力知识图谱构建为例,从知识图谱构建的实际流程出发,阐释构建过程中的科技情报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手段。首先,提出基于DIKW层次结构的船用核动力知识图谱构建流程;然后,根据知识图谱构建流程,提出图谱构建过程中的科技情报... 本文以船用核动力知识图谱构建为例,从知识图谱构建的实际流程出发,阐释构建过程中的科技情报质量控制的原理和手段。首先,提出基于DIKW层次结构的船用核动力知识图谱构建流程;然后,根据知识图谱构建流程,提出图谱构建过程中的科技情报质量控制过程模型,将整个流程划分为“知识获取——知识表示——知识存储与可视化”三阶段,并针对过程不同阶段提出了相应的情报质量控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情报 知识图谱 构建流程 图谱构建 知识获取 层次结构 知识存储 质量控制手段
下载PDF
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域农村居民点格局差异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隋虹均 张慧 +7 位作者 刘浩然 乔广印 邱凯玉 栾思雨 姜佩林 汲春雨 韩晶 章桂芳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8-178,共11页
为探寻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即垦区与传统农业区即农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的差异及农业发展状态对居民点格局的影响,基于抚远市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现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类农村居民点即聚居居民... 为探寻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区即垦区与传统农业区即农区农村居民点格局的差异及农业发展状态对居民点格局的影响,基于抚远市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现状,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类农村居民点即聚居居民点与田间散居住宅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现代农业区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标准差椭圆的长短轴差值、形状指数以及居民点规模全局聚类值与显著性检验分别为:8 743.39与13 426.64 m、10.98与15.18、0.107 478与0.000 015、2.26与0.67,田间散居住宅的数量依次为1 742与487个现代农业区散居住宅核密度远高于传统农业区,表明二者的农村居民点格局存在显著的差异,现代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规模呈现出全局高值的集聚特征,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形状较为简单,其田间散居住宅密度较高分布较为密集,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随机,形状相对复杂,其零星分布散居住宅;现代农业区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较大耕作强度较高耕种期内农民选择在田块间建立散居住宅以提高耕作效率,即水田种植比例与耕作半径是导致现代与传统农业区田间散居住宅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传统农业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尚不完善,而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布局对农业生产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即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特征是造成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聚居态主要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差异的关键因素。未来黑龙江省在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时应对现代与传统农业区进行分区整治,现代农业区应充分考虑耕地结构与耕作半径,传统农业区应注重农田基础设施与田块的特征,以实现黑龙江省现代与传统农业区土地的高效与集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现代农业区 传统农业区 土地管理 农村居民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