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61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5
1
作者 沈洪 姚晨玲 +6 位作者 陶振钢 栾骁 宋振举 施东伟 孙湛 童朝阳 刘骏桢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99-502,共4页
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减少急诊诊疗过程中的误诊。方法回顾性收集361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诊疗手段。结果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呈正态分布,临床以疼痛为主要表现(87.8%),非疼痛症状12.2... 目的研究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减少急诊诊疗过程中的误诊。方法回顾性收集361例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以及诊疗手段。结果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呈正态分布,临床以疼痛为主要表现(87.8%),非疼痛症状12.2%;首次阳性检查:冠脉造影0.8%,胸片4.7%,超声心动图19.9%,CT66.8%,MRI7.8%。胸片阳性率77.1%,超声心动图阳性率97.9%,CTA和MRI阳性率100%。异常心电图70.1%。结论主动脉夹层可发生于成人任何年龄段,临床以疼痛为主要表现,超声心动图可以作为初筛方法,CTA和MRI可以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临床表现 检查方法 诊断
下载PDF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中脂质过氧化物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振威 高风英 +4 位作者 樊帆 季勇 蔡春 栾骁 薛渊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10-312,共3页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中脂质过氧化物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检测27例健康成年人静脉血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中脂质过氧化物及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检测27例健康成年人静脉血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和丙二醛(MDA)的浓度,与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治疗前的此5项指标进行对应比较;选择6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前均监测静脉血全血SOD、GSH-Px和CAT的活性及血浆LPO和MDA的浓度以及右室压(RVP)、平均肺动脉压(mP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评价心功能。试验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合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d,稀释后静脉滴注,疗程2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2周后,复测上述指标,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的全血SOD、GSH-Px和CAT的活性比对照组低,而血浆LPO及MDA的浓度比对照组高(均P<0.05)。(2)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试验前后比较,全血SOD、GSH-Px和CAT活性明显增高,且血浆LPO和MDA浓度明显降低(均P<0.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3)还原型谷胱甘肽组试验前后比较,PVP、mPAP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4)还原型谷胱甘肽组心力衰竭纠正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消除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起到降低肺动脉和右心室压力、纠正心力衰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型谷胱甘肽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 脂质过氧化物 抗氧化物酶
下载PDF
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及机制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振威 高风英 +5 位作者 汤罗嘉 洪慧慧 张育红 栾骁 薛渊 樊帆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4-915,共2页
目的:观测红花注射液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前均评价心功能及监测动脉血气、右室压(R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全血高切粘度、全血... 目的:观测红花注射液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机理。方法:选择78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前均评价心功能及监测动脉血气、右室压(RVP)、平均肺动脉压(mPAP)、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定量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然后,红花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合并给予红花注射液20ml/d,稀释后静脉点滴,疗程2周;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2周后,复测上述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红花组心力衰竭纠正动脉血气改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红花组治疗前后比较,RVP、mPAP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3)红花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定量和红细胞计数等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具有纠正心力衰竭、降低肺动脉和右心室压力、改善血液流变和动脉血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注射液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 疗效 血液流变
下载PDF
抑制枯否细胞对脓毒症大鼠肝脏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杜施霖 姚晨玲 +5 位作者 栾骁 张亚平 樊帆 薛渊 李鑫 童朝阳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抑制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对脓毒症大鼠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前1d和2d经尾静脉注射三氯化钆(GdCl3)去除KCs。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对... 目的探讨抑制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对脓毒症大鼠肝脏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制备大鼠脓毒症急性肝损伤模型。造模前1d和2d经尾静脉注射三氯化钆(GdCl3)去除KCs。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LP组)和GdCl3组(CLP+GdCl3组)。各组动物于术后24h处死。检测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内毒素(ET)、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的水平。提取肝组织RNA,采用RT~PCR方法检测ET—1、eNOS、INOS及HO—1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脓毒症大鼠血中ALT、AST、ET、ET-1及NO水平显著升高(P〈0.05);去除KCs后,脓毒症大鼠血中ALT、AST、ET、ET—1及NO水平显著降低(P〈0.05)。脓毒症大鼠肝组织ET-1、eNOS、iNOS及HO-1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去除KCs后,肝组织中iNOS及HO-1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KCs在脓毒症时肝脏的微循环障碍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否细胞 脓毒症 微循环障碍 三氯化钆
下载PDF
龙芽楤木皂甙对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杜施霖 张亚平 +4 位作者 姚晨玲 薛渊 栾骁 樊帆 童朝阳 《中国临床医学》 2010年第6期847-848,共2页
目的:探讨龙芽楤木皂苷(As)对乙醇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乙醇灌胃法制备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模型。5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乙醇性肝损伤模型组、As低剂量干预组(30mg.kg-1)和As高剂量干预组(6... 目的:探讨龙芽楤木皂苷(As)对乙醇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乙醇灌胃法制备小鼠急性乙醇性肝损伤模型。5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急性乙醇性肝损伤模型组、As低剂量干预组(30mg.kg-1)和As高剂量干预组(60mg.kg-1)。比较各组小鼠肝脏指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含量及肝组织病理形态变化。结果:10d时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SOD、GSH-Px活性降低(P<0.01),血清ALT、AST活性、肝脏脂质及肝组织MDA含量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给予不同剂量As后,急性乙醇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SOD、GSH-Px活性均升高(P<0.01),血清ALT、AS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降低(P<0.05),肝脏组织病理损伤不同程度地改善。结论:As能有效地改善肝功能、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乙醇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芽楤木皂甙 乙醇 急性肝损伤 脂质过氧化作用 预防和控制 小鼠
下载PDF
伊曲康唑对合用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振威 杨小亮 +5 位作者 施东伟 孙湛 王传军 栾骁 樊帆 薛渊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对健康成年人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1 A2、3A4活性的作用,探讨伊曲康唑对合用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机制,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联合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健康成人肝细胞微粒体,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伊...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对健康成年人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1 A2、3A4活性的作用,探讨伊曲康唑对合用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机制,为临床上安全有效的联合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健康成人肝细胞微粒体,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伊曲康唑组,共12组,每组10个样本,伊曲康唑组分别加入血药浓度范围内不同对应浓度的伊曲康唑,对照组仅加入培养液,孵育30min 后,再加入CYP450同工酶1A2和3A4的相应底物(分别为非那西丁和睾酮)再孵育40 min。反应终止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量代谢产物(分别为对乙酰氨基酚与6β-羟基睾酮)的峰面积代表1A2和3A4的相对活性。结果:各处理组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1A2的相对活性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同功酶3A4的相对活性百分比随伊曲康唑浓度增加逐渐减小,各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3A4的相对活性百分比减小到对照组50%时(IC50)伊曲康唑的浓度为0.14 μg/ml。结论:伊曲康唑在临床应用血药浓度范围内,对健康成年人肝细胞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同功酶1A2的活性无显著影响,然而对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3A4的活性有抑制作用,直接影响经3A4代谢的合用药物的血药浓度、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曲康唑 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1A2 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3A4
下载PDF
Ⅶ因子激活蛋白酶(FSAP)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薛明明 宋振举 +7 位作者 徐云洁 栾骁 陈斌 樊帆 陈东旭 姚晨玲 童朝阳 陶振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6-559,564,共5页
Ⅶ因子激活蛋白酶(factorⅦ-activating protease,FSAP)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存在于外周循环血浆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初始FSAP是无活性的酶原,它可由阴离子聚合物如肝素、右旋糖酐硫酸盐、钙离子等细胞内成分激活,也可由细胞外RNA、组蛋白激... Ⅶ因子激活蛋白酶(factorⅦ-activating protease,FSAP)是近年发现的一种存在于外周循环血浆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初始FSAP是无活性的酶原,它可由阴离子聚合物如肝素、右旋糖酐硫酸盐、钙离子等细胞内成分激活,也可由细胞外RNA、组蛋白激活,单链无活性的酶原变为双链有活性的酶。FSAP的生物学功能也可被多种物质抑制,如TFPI、C1-抑制剂、α2抗纤维蛋白溶酶等。FSAP基因含有13个外显子,长35 kb,位于染色体10q25-q26,两个主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是G534E(MⅠ)和E393Q(MⅡ)。前者为当前研究热点,与血管栓塞性疾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Ⅶ因子激活蛋白酶(FSAP) 激活 抑制 血管栓塞性疾病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外周血TSP-1和D-dimer水平比较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肖子亚 薛渊 +7 位作者 顾国嵘 王豪俊 栾骁 尹俊 宋振举 施东伟 童朝阳 姚晨玲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6年第32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和D-二聚体(D-dimer)联合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ACS组患者120例、AAD组... 目的:探讨凝血酶敏感蛋白-1(thrombospondin-1,TSP-1)和D-二聚体(D-dimer)联合检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ACS组患者120例、AAD组患者120例和正常对照组60例,取血清,分别检测TSP-1和D-dimer在三组中的血清水平,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TSP-1和D-dimer在ACS组、AAD组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TSP-1在ACS组升高更明显,D-dimer在AAD组升高更明显。结论:TSP-1和D-dimer联合检测可以协助ACS和AAD这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主动脉夹层 凝血酶敏感蛋白-1 D-二聚体
下载PDF
液氢加注系统低温管道中的两相流仿真与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栾骁 马昕晖 +2 位作者 陈景鹏 孙克 宋建军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0-23,73,共5页
在液氢加注输送过程中,由于其具有低温和高压的特性,极易产生气液两相流,而使管道发生过压故障。因此,对液氢管道的仿真研究有着重要作用。文中对裸态和防护后的液氢管道进行建模计算,并通过AMESim软件的两相流库对氢物理属性和管道模... 在液氢加注输送过程中,由于其具有低温和高压的特性,极易产生气液两相流,而使管道发生过压故障。因此,对液氢管道的仿真研究有着重要作用。文中对裸态和防护后的液氢管道进行建模计算,并通过AMESim软件的两相流库对氢物理属性和管道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然后对系统的对液氢输送管道进行了应用改进与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液氢在裸管道中输送是十分危险的,加保温层的管道微小漏热对液氢没有影响,通过改进使用氮气防护的管道更有助于液氢的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 两相流 AMESIM 仿真
下载PDF
基于AMESim在液压千斤顶和液压钻床工作台系统仿真技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栾骁 陈景鹏 孙克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12年第2期37-40,共4页
为了深入学习并掌握液压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利用它指导工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本文在理论上阐述了液压千斤顶系统和液压钻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且利用液压仿真软件AMEsim对液压千斤顶系统和液压钻床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实... 为了深入学习并掌握液压系统的理论知识,并利用它指导工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本文在理论上阐述了液压千斤顶系统和液压钻床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并且利用液压仿真软件AMEsim对液压千斤顶系统和液压钻床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实物建模和信号仿真,并且总结归纳出了相应的结论,同时对AMEsim软件的功能实现和应用范围有了更深刻的掌握,对液压的进一步研究起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ESIM 液压千斤顶 液压钻床
下载PDF
液体火箭共底破裂爆炸安全设防距离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景鹏 韩斯宇 +1 位作者 孙克 栾骁 《火灾科学》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31-136,共6页
针对航天发射场一旦发生低温推进剂泄漏而导致火箭爆炸,会对人员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采用TNT当量模型和TNO(The Netherlands Organization)多能模型计算不同摩尔百分比的氢氧推进剂混合反应时产生爆炸冲击波的危害性,并模拟爆炸... 针对航天发射场一旦发生低温推进剂泄漏而导致火箭爆炸,会对人员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采用TNT当量模型和TNO(The Netherlands Organization)多能模型计算不同摩尔百分比的氢氧推进剂混合反应时产生爆炸冲击波的危害性,并模拟爆炸冲击波造成的事故影响范围,然后对两种模型的仿真结果加以对比分析,根据最不利原则选取出最终需要的结果,最后划分出安全设防距离。由仿真结果可知,不同的氢氧混合摩尔百分比造成的爆炸后果不同,同时TNT当量模型在爆炸近场处高估了爆炸超压值,在爆炸远场处低估了爆炸超压值,而TNO多能模型在理论上有效地对这一缺陷进行了弥补。对航天发射场的安全布局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T当量模型 TNO多能模型 摩尔百分比 爆炸 危害性 设防距离
下载PDF
航天发射场液体推进剂的泄漏扩散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柳宁远 崔村燕 +1 位作者 辛腾达 栾骁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4-69,共6页
为了实现对有毒推进剂泄漏扩散浓度的快速估算,对液体推进剂偏二甲肼在发射场泄漏蒸发扩散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建立扩散模型,并从泄漏源、沉积效应、地面反射、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对扩散模型进行完善;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仿真,将数... 为了实现对有毒推进剂泄漏扩散浓度的快速估算,对液体推进剂偏二甲肼在发射场泄漏蒸发扩散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分析,建立扩散模型,并从泄漏源、沉积效应、地面反射、大气稳定度等方面对扩散模型进行完善;应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仿真,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气体扩散模型与数值模拟及实验结果基本一致,但扩散模型计算结果偏小,这是由于推进剂进行了燃烧和氧化反应,扩散区域温度上升,大气稳定度降低,实际浓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模型 数值模拟 偏二甲肼 扩散参数
下载PDF
低温液体火箭塔台爆炸事故危害性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克 陈景鹏 +1 位作者 赵继广 栾骁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9-113,共5页
研究低温液体火箭塔台爆炸事故危害性预测问题。国内外对火箭起飞前爆炸事故影响范围的预测通常依赖TNT爆炸经验公式,具有一定的误差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利用事故后果建立爆炸事故模型,并仿真冲击波危害性的特点。首先建立TNT当... 研究低温液体火箭塔台爆炸事故危害性预测问题。国内外对火箭起飞前爆炸事故影响范围的预测通常依赖TNT爆炸经验公式,具有一定的误差性。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利用事故后果建立爆炸事故模型,并仿真冲击波危害性的特点。首先建立TNT当量模型,并对不同混合比的液氧/煤油推进剂混合反应的爆炸后果进行仿真,得出对应的最大危害半径,再结合TNT爆炸超压计算公式验证仿真结果的可靠性,从最不利的仿真结果中选取出一组最保守的危害距离值,并结合相关规定划分出安全区域。由仿真结果可知,不同混合比的LOX/煤油爆炸造成的后果不同,在LOX质量固定的条件下,参与反应的煤油质量越大,即混合比越小,形成的危害范围就越广。改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预测爆炸事故的可行性,同时弥补了TNT爆炸经验公式对远场超压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 危害性 后果模型 液氧 煤油 危害距离 安全区域
下载PDF
液氢加注系统中过滤器漏热故障仿真与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昕晖 栾骁 +1 位作者 陈景鹏 孙克 《低温与超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21,共5页
液氢管道输送需要在极低温度下进行,需要较高的保温措施,而且出现漏热故障的时候将十分危险。发生漏热后的液氢会迅速产生气液两相流,其对加注系统中的器件造成很大的冲击与危害,造成加注系统损坏等事故。因此,对液氢加注系统进行仿真... 液氢管道输送需要在极低温度下进行,需要较高的保温措施,而且出现漏热故障的时候将十分危险。发生漏热后的液氢会迅速产生气液两相流,其对加注系统中的器件造成很大的冲击与危害,造成加注系统损坏等事故。因此,对液氢加注系统进行仿真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过滤器漏热的影响大约是管道漏热的三倍,所以研究过滤器漏热更具有防范风险的指导意义。本文依据AMEsim工程仿真软件,对液氢加注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并置入过滤器故障仿真进行对比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 加注 过滤器 两相流
下载PDF
氧化反应对偏二甲肼泄漏扩散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柳宁远 崔村燕 +3 位作者 赵蓓蕾 王岩 栾骁 辛腾达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7年第5期124-128,共5页
针对液体推进剂偏二甲肼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对其泄漏扩散过程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偏二甲肼长贮库房为研究区域,分别对不考虑氧化反应和考虑氧化反应的库房内偏二甲肼气体泄漏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库房内偏二甲肼浓度的分... 针对液体推进剂偏二甲肼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对其泄漏扩散过程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偏二甲肼长贮库房为研究区域,分别对不考虑氧化反应和考虑氧化反应的库房内偏二甲肼气体泄漏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库房内偏二甲肼浓度的分布规律,并分析自发氧化反应对偏二甲肼泄漏扩散的浓度分布和温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偏二甲肼与氧气自发发生的氧化反应对库房内的流场有显著影响,在库房内偏二甲肼泄漏扩散600s后,氧化反应导致泄漏源上方0~1.2m区域温度上升12K,偏二甲肼浓度为未考虑氧化反应条件下的8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二甲肼 氧化反应 泄漏扩散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液氢加注系统用阀门的失效仿真与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昕晖 栾骁 +1 位作者 袁鹏 孙克 《阀门》 2013年第1期12-15,18,共5页
以航天发射场液氢加注系统阀门为研究对象,从仿真角度研究加注稳态过程中,阀门在不同失效程度时,压力和流量变化对加注系统的影响。
关键词 阀门液氢 加注系统 失效
下载PDF
液氢加注系统漏热故障对火箭发射的影响
17
作者 马昕晖 栾骁 +1 位作者 陈景鹏 孙克 《装备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5-68,共4页
以AMEsim面向对象软件作为建模工具,以液阻与摩擦损失方程Darcy-Weisbach公式、挤压与漏热模型为基础,基于发射场液氢加注系统,建立液相流动和气液两相流动模型,分析了不同漏热率,管路、器件漏热故障时对火箭贮箱的影响变化情况。研究... 以AMEsim面向对象软件作为建模工具,以液阻与摩擦损失方程Darcy-Weisbach公式、挤压与漏热模型为基础,基于发射场液氢加注系统,建立液相流动和气液两相流动模型,分析了不同漏热率,管路、器件漏热故障时对火箭贮箱的影响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液氢流动实际数值相比,两相流模型中气化液氢的压力、阻力、流量等参数的作用,改变了火箭贮箱的加注工位高度和贮箱气枕压力;两相流模型可进行加注系统漏热故障仿真,并能预示加注故障过程与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氢加注系统 漏热故障 两相流 火箭贮箱
下载PDF
Effect of plasma o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oron
18
作者 张鹏 钟文丽 +3 位作者 李倩 杨波 李忠光 栾骁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1期111-119,共9页
A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release boron energy completely, kinetic mechanism of boron is not clear,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studying how to accelerate boron combustion. A new semi-empirica... A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release boron energy completely, kinetic mechanism of boron is not clear,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studying how to accelerate boron combustion. A new semi-empirical boron combustion model is built on the King combustion model, which contains a chemical reaction path; two new methods of plasma-assisted boron combustion based on kinetic and thermal effects respectively are built on the ZDPLASKIN zero-dimensional plasma model. A plasma-supporting system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planar flame,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sma and boron combustion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scharge power does not change the sorts of excited-particles, but which can change the concentration of excited-particles. Under this experimental condition,plasma kinetic effect will become the strongest at the discharge power of 40 W; when the discharge power is less than 40 W,plasma mainly has kinetic effect, otherwise plasma has thermal eff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 based on plasma kinetic effec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t the discharge power of 40 W, and boron ignition delay time is shortened by 53.8% at the discharge power of 40 W, which indicates that plasma accelerates boron combustion has reaction kinetic paths, while the ability to accelerate boron combustion based on thermal effect is limi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a-assisted combustion boron ignition delay time reaction kinetics
下载PDF
D-二聚体对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及预后判断价值 被引量:34
19
作者 薛渊 肖子亚 +3 位作者 顾国嵘 张晨 栾骁 姚晨玲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35-938,共4页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急诊胸痛患者500例,其中经主动脉CTA或心脏超声确诊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250例作为AAD组,同期就诊的非AAD胸痛患者25... 目的:探讨血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早期诊断及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收集急诊胸痛患者500例,其中经主动脉CTA或心脏超声确诊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患者250例作为AAD组,同期就诊的非AAD胸痛患者2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胸痛发生72 h内检测血D-二聚体,比较两组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对AAD的诊断价值。根据AAD患者主动脉CTA表现,按照主动脉重要血管分支将主动脉分为四段,进行撕裂程度评分,进而分析其与D-二聚体水平的关系。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血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进一步按照是否手术以及Stanford分型对AAD患者进行分层,分别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血D-二聚体水平,研究D-二聚体对AAD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AAD患者血D-二聚体水平较非AAD胸痛患者明显升高(P〈0.05)。D-二聚体(〉1.14mg/L)诊断AAD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2%、72.4%、74.63%和79.39%,ROC曲线下面积为0.083。D-二聚体升高程度与AAD假腔撕裂范围呈正相关,病变范围越大,D-二聚体水平越高。所有患者以及按照是否手术和Stanford分型分层后,AAD患者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存活组,提示D-二聚体升高对判断AAD预后有指导价值。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AAD早期诊断和筛查的指标;D-二聚体升高程度对判断夹层病变范围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D-二聚体 诊断 预后 胸痛
原文传递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20
作者 沈洪 魏来 +7 位作者 姚晨玲 陶振钢 奚百顺 栾骁 施东伟 孙湛 童朝阳 王春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 分析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185例,其中男性144例(77.8%),女性41例(22.2%... 目的 分析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后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185例,其中男性144例(77.8%),女性41例(22.2%);年龄(49.46±11.04)岁.对该组患者术后转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30 d内总死亡率9.1%,单因素分析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前神经系统表现阳性(单因素OR=5.084,CI=1.792~14.426,P=0.002;多因素OR=5.538,CI=1.834~16.721,P=0.002),低血压(单因素OR=6.986,CI=1.510~32.323,P=0.013;多因素OR=1.998,CI=0.315~12.679,P=0.463),肾功能不全(单因素OR=3.594,CI=1.237~10.438,P=0.019;多因素OR=3.254,CI=1.034~10.242,P=0.044).结论 术前神经系统表现阳性、肾功能不全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STANFORD A 主动脉夹层 死亡 危险因素 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