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愁乌托邦: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 被引量:4
1
作者 古世仓 桂尽贤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6-73,共8页
"乡愁"、"乌托邦"这两个概念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乡愁乌托邦作为1920年代的情感结构的核心概念,它具有两个向度:乡愁指向过去的乡土中国,乌托邦却指向未来社会制度、人类合理的生存状态。乡愁乌托邦其实就有了... "乡愁"、"乌托邦"这两个概念都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乡愁乌托邦作为1920年代的情感结构的核心概念,它具有两个向度:乡愁指向过去的乡土中国,乌托邦却指向未来社会制度、人类合理的生存状态。乡愁乌托邦其实就有了过去和未来叠合在1920年代当下的特征。过去、未来和当下相互叠合的时间结构,城市和乡村的相互交织、紧密缠绕的空间结构,共同建构了1920年代乡土小说的情感结构。关注乡土中"人"的生存状态、主体生命价值和对乡土的眷恋纠缠在一起,成为1920年代乡愁乌托邦的核心指向。这对全球语境下文学创作的本土化也具有一定的镜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0年代乡土小说派 现代性 情感结构 乡愁乌托邦
下载PDF
逃离与回归——张存学小说《白色庄窠》中的“存在”之思 被引量:1
2
作者 桂尽贤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25-29,共5页
张存学的小说建构中始终带有存在主义的烙印,但他并没有流于"存在"的玄思,而是在对人类精神的深层次探索中,主动转化为"内心的尺度"。用以审视现代人因生存意义匮乏所导致的当今日益加剧的时代焦虑,并努力表达着在... 张存学的小说建构中始终带有存在主义的烙印,但他并没有流于"存在"的玄思,而是在对人类精神的深层次探索中,主动转化为"内心的尺度"。用以审视现代人因生存意义匮乏所导致的当今日益加剧的时代焦虑,并努力表达着在当代生存感知与存在哲思之间人类艰难的精神抗衡。本文在对张存学长篇小说《白色庄窠》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逃离与回归"为主线,以"家族""时间""藏地小城"三个维度为切入点,对他的作品中"存在"主题进行阐释,同时进一步挖掘其文本背后所蕴涵的人性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存学小说 生命意识 边际叙事 存在之思
下载PDF
论作为“文学事件”的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
3
作者 桂尽贤 《兰州学刊》 CSSCI 2019年第7期76-85,共10页
20世纪20年代正处于中国新旧文学的断代分期上,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事件频繁发生,乡土小说派的形成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事件之一。文学事件论视域下将乡土小说文本作为'事件',一系列文本串连起来组成'事件群',它们... 20世纪20年代正处于中国新旧文学的断代分期上,在剧烈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事件频繁发生,乡土小说派的形成是这个时期重要的事件之一。文学事件论视域下将乡土小说文本作为'事件',一系列文本串连起来组成'事件群',它们与历史现实之间构成多维互动的网状结构。文本不再是可以脱离其语境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是与社会历史语境相互构成的过程性存在;同时文本作为与历史交织的'文学事件',也是历史生成的能动力量之一。故把乡土小说派的创作研究拓展到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含量的'文学事件'的领域中,作为'文学事件'的乡土小说派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新的'文学事件'的意义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派 文学事件论 文学社会学 连通性
下载PDF
浅论刘勰实用主义的文学观
4
作者 桂尽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194-195,共2页
刘勰在其文论专著《文心雕龙》中,用五十篇妙文从文学的本质、创作、阐释等方面分别入手,构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在概念的界定、尺度的分野,甚至是具体的论述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哲学特色。刘勰整合了从孔子老... 刘勰在其文论专著《文心雕龙》中,用五十篇妙文从文学的本质、创作、阐释等方面分别入手,构建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文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在概念的界定、尺度的分野,甚至是具体的论述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古典哲学特色。刘勰整合了从孔子老庄到大小毛公等先哲的理论建树,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从孔子开始的以"教化"为核心的实用文学观,也对刘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本人的文学观从总体来看,也颇具实用主义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实用主义 文学观
下载PDF
“反思”和“修复”:两种乡愁乌托邦的现代生成和文学表达——以1920年代鲁迅与废名的乡土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桂尽贤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年第1期381-396,539,共17页
"乡愁乌托邦"是现代性体验的重要构成,充当了一种心灵防卫机制,弥合现代性造成的断裂。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剧烈变化造就了中国1920年代独特的情感结构,并在其具体的形成过程中裂变为不同的类型,鲁迅的"反思型"和... "乡愁乌托邦"是现代性体验的重要构成,充当了一种心灵防卫机制,弥合现代性造成的断裂。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剧烈变化造就了中国1920年代独特的情感结构,并在其具体的形成过程中裂变为不同的类型,鲁迅的"反思型"和废名的"修复型"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类型。"乡愁乌托邦"是一个时空综合体的现代情感结构,这两种类型对时间上的回溯可分为"意愿记忆"与"非意愿记忆";在空间想象上分别对应着绘画中的"乡村木刻版画"与"山水写意画"。"乡愁乌托邦"是带有中国经验的审美意识形态,其特殊性是通过回望过去从而获取一种抵抗现实困境与建设未来的精神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结构 “反思型”乡愁乌托邦 “修复型”乡愁乌托邦 中国现代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