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针联合电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及对其血清IL-4、TNF-α的影响 被引量:24
1
作者 桂星花 马朝阳 +7 位作者 高英 李熳 毛红蓉 李凌霄 王青青 曹梦 韩婷 程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2399-2404,共6页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电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IL-4、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带状疱疹患者40例,中心随机分为火针联合电针组(12例,予火针联合电针治疗)、电针组(12例,予单纯电针治疗)、西药组(21例,其中脱落5例,...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电针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细胞因子IL-4、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带状疱疹患者40例,中心随机分为火针联合电针组(12例,予火针联合电针治疗)、电针组(12例,予单纯电针治疗)、西药组(21例,其中脱落5例,予单纯西药治疗),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一次,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评价其疗效、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症状体征量化记分表评分,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因子IL-4及TNF-α的变化水平。结果:总有效率:火针联合电针组为100%(12/12);电针组为83.33%(10/12);西药组为68.75%(11/16)。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及疼痛持续时间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火针联合电针组、电针组较西药组时间短,且火针联合电针组时间更短。在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症状、体征方面,3组患者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火针联合电针组对病症改善优于电针组、西药组(P<0.05);电针组与西药组对病症改善无明显差异(P>0.05)。测定血清IL-4及TNF-α的水平变化,在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比较血清IL-4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组内资料中对血清TNF-α水平进行比较,火针联合电针组、西药组有差异(P<0.05),电针组比较无差异(P>0.05);组间比较,3组治疗前后TNF-α的水平均无差异(P>0.05)。结论: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的火针联合电针疗法能快速缓解患者病痛,其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针联合电针法 带状疱疹 临床观察 IL-4 TNF-Α
下载PDF
毫火针结合低频电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的疗效及其对血清IL-10、CXCL10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凌霄 马朝阳 +7 位作者 高英 李熳 毛红蓉 桂星花 王青青 曹梦 韩婷 程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2093-2097,共5页
目的:观察毫火针结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的疗效及该疗法对血清IL-10(Interleukin-10)、CXCL10(CXC chemokine ligand 10)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5例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患者按照1:1:2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2组... 目的:观察毫火针结合电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的疗效及该疗法对血清IL-10(Interleukin-10)、CXCL10(CXC chemokine ligand 10)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5例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患者按照1:1:2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2组各12例,治疗3组21例。治疗1组给予毫火针联合低频电针治疗,治疗2组给予单纯低频电针治疗,治疗3组给予更昔洛韦钠针静脉滴注、鼠神经生长因子肌注。3组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10 d),在治疗前后分别评价3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疱疹观察指标(止疱、结痂及脱痂时间),同时测定患者血清IL-10、CXCL10浓度。结果: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治疗后的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5),其镇痛强度有显著性差异(P 〈0. 05),由高到低依次为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 3组患者在止疱、结痂、脱痂时间上有显著性差异(P〈0. 05),其中治疗1组、2组的时效均短于治疗3组,治疗1组时效最优。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组、3组血清IL-10浓度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 〈0. 05),治疗3组血清CXCL10含量明显降低(P 〈0. 05)。结论:毫火针结合低频电针疗法疗效颇佳,能明显缓解带状疱疹急性期神经痛,并有效控制疱疹增长,促进皮损结痂、脱痂,缩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带状疱疹 神经痛 IL-10 CXCL10
下载PDF
冬病夏治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鼎 黄烈弥 +5 位作者 桂星花 黄波 丁敏 张伦 陶继平 曾鹏丽 《陕西中医》 CAS 2021年第4期527-530,共4页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温针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针刺足三里(双侧)、中脘、关元穴后,予温针灸法治疗,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予隔姜灸法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伏予10次... 目的:观察冬病夏治温针灸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针刺足三里(双侧)、中脘、关元穴后,予温针灸法治疗,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予隔姜灸法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伏予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中医证候评分与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治疗前后患者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测定及治疗后12个月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积分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各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IL-6、PCT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优于对照组的8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冬病夏治温针灸能显著减轻虚寒型胃痛患者症状,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并可降低炎性因子PCT、IL-6水平,缓解炎症反应,极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病夏治 温针灸 脾胃虚寒型胃痛 足三里 降钙素原 白介素6
下载PDF
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血流速度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48
4
作者 桂星花 马朝阳 +4 位作者 唐雷 万文俊 王艳富 徐芬 赵顺玉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3-167,共5页
目的:观察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颈部血流速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59例CS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改良组29例。常规组采用人迎穴常规针刺法,改良组采用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均每日治疗1次,6d为1个疗程,治疗2个... 目的:观察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颈部血流速度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59例CSA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30例、改良组29例。常规组采用人迎穴常规针刺法,改良组采用人迎穴改良针刺法,均每日治疗1次,6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经颅多普勒中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血流速度(Vs)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LVA、RVA、BA的Vs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P<0.01,P<0.05),且改良组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总有效率为93.1%(27/29),常规组为70.0%(21/30),改良组疗效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人迎穴改良针刺法用于治疗CSA能有效增快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病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针刺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 人迎穴 经颅多普勒
原文传递
改良针刺单/双侧人迎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对患者血浆NPY与UⅡ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艳富 马朝阳 +3 位作者 李凌霄 张婷 桂星花 陈号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目的:观察改良针刺单/双侧人迎穴和常规针刺单/双侧人迎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尾加压素Ⅱ(UⅡ)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改良针刺双侧组、改良针刺单侧组、常... 目的:观察改良针刺单/双侧人迎穴和常规针刺单/双侧人迎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临床疗效差异,以及对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尾加压素Ⅱ(UⅡ)浓度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改良针刺双侧组、改良针刺单侧组、常规针刺双侧组、常规针刺单侧组,每组40例。改良针刺双侧组采用改良针刺双侧人迎穴方法,改良针刺单侧组采用改良针刺单侧人迎穴方法,常规针刺双侧组采用常规针刺双侧人迎穴方法,常规针刺单侧组采用常规针刺单侧人迎穴方法。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 d为一疗程,间隔休息1 d,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和血浆NPY、UⅡ浓度,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改良针刺双侧组临床疗效[90.0%(36/40)]优于改良针刺单侧组[80.0%(32/40)]、常规针刺双侧组[77.5%(31/40)]、常规针刺单侧组[65.0%(26/40)均P<0.05];治疗后各组VA、BA的Vs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高于其他组(均P<0.01);治疗后各组ESCV评分均明显增加(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ESCV评分及改善指数均高于其他组(P<0.05,P<0.01);治疗后各组血浆NPY、UⅡ浓度均明显下降(均P<0.01),且改良针刺双侧组血浆NPY、UⅡ浓度低于其他组(均P<0.01)。结论:改良针刺双侧人迎穴可有效调节椎基底动脉供血,改善大脑循环,优于单侧人迎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改良针刺 人迎 神经肽Y 尾加压素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