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体肠道菌群对大豆皂苷Ⅱ的体外代谢转化 被引量:5
1
作者 桑尚源 光翠娥 江波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0-474,共5页
为考察人体肠道菌群对大豆皂苷Ⅱ的体外代谢转化作用,在牛脑牛心培养液(BHI)和磷酸盐缓冲液(PBS)两种离体模型下,研究了大豆皂苷Ⅱ在48 h内被肠道菌群代谢转化过程,并用HPLC/MS系统对其转化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大豆皂苷Ⅱ先被... 为考察人体肠道菌群对大豆皂苷Ⅱ的体外代谢转化作用,在牛脑牛心培养液(BHI)和磷酸盐缓冲液(PBS)两种离体模型下,研究了大豆皂苷Ⅱ在48 h内被肠道菌群代谢转化过程,并用HPLC/MS系统对其转化产物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大豆皂苷Ⅱ先被菌群酶转化为大豆皂苷Ⅳ,在48 h被最终转化为大豆皂苷元B,表明大豆皂苷在肠道微生物作用下,其糖基被逐步水解生成相对分子质量更小、疏水性更强的代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苷Ⅱ 大豆皂苷元B 肠道菌群 高效液相 质谱
下载PDF
大豆皂苷Ⅱ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桑尚源 光翠娥 江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0-134,共5页
为研究吸收进入人体血循环的大豆皂苷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机理。采用圆二色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和分子模拟方法检测表征皂苷Ⅱ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圆二色光谱结果显示,大豆皂苷Ⅱ与HSA的浓度比例为1∶2或1∶4时,HSA的二级结... 为研究吸收进入人体血循环的大豆皂苷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机理。采用圆二色光谱、内源荧光光谱和分子模拟方法检测表征皂苷Ⅱ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圆二色光谱结果显示,大豆皂苷Ⅱ与HSA的浓度比例为1∶2或1∶4时,HSA的二级结构α螺旋含量上升,β折叠含量下降。荧光光谱显示,大豆皂苷Ⅱ对HSA的立体构象有影响。分子模拟显示它们之间的结合作用力以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为主,HSA与皂苷糖基链中葡萄糖醛酸基(Glc A)和鼠李糖基(Rha)部分形成氢键作用的氨基酸残基包括Glu153、Ser192、Gln196、Glu450、Asp451和Ser454等,与皂苷配基三萜烯部分形成疏水相互作用的氨基酸残基主要有Ala、Leu、Val和Trp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苷Ⅱ 人血清白蛋白 相互作用 圆二色光谱 分子模拟
下载PDF
皂苷类似物与肾素的分子对接和结合能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海玲 光翠娥 +2 位作者 江波 汪俊卿 桑尚源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56-1062,共7页
肾素是治疗高血压疾病的重要靶标之一,对肾素抑制剂大豆皂苷I及其类似物大豆皂苷II、甘草皂苷、单葡萄糖醛酸甘草皂苷元与肾素进行分子对接,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对接复合物的结合自由能,并且对各部分贡献能以及... 肾素是治疗高血压疾病的重要靶标之一,对肾素抑制剂大豆皂苷I及其类似物大豆皂苷II、甘草皂苷、单葡萄糖醛酸甘草皂苷元与肾素进行分子对接,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对接复合物的结合自由能,并且对各部分贡献能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范德华力和静电相互作用是复合物形成的主要驱动力,S2和S3是肾素和皂苷相互作用重要的活性口袋,Ala229、Asp38、Asp226、Gly228和Tyr83是肾素中与这类抑制剂形成疏水作用的重要氨基酸残基,Ser230、Tyr231、Ser84则可与抑制剂形成氢键。对接结果与皂苷抑制能力吻合性较好,可为新的肾素抑制剂的发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素 大豆皂苷I 分子对接 动力学模拟 结合自由能
下载PDF
光谱法及分子模拟分析大豆皂苷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光翠娥 桑尚源 +2 位作者 干建平 林芳 李志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19,共5页
采用内源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以及分子模拟表征了大豆皂苷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内源荧光光谱显示,大豆皂苷Ⅱ使BSA最大发射波长略微蓝移且出现荧光猝灭,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疏水性增加,蛋白质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大豆皂... 采用内源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以及分子模拟表征了大豆皂苷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内源荧光光谱显示,大豆皂苷Ⅱ使BSA最大发射波长略微蓝移且出现荧光猝灭,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疏水性增加,蛋白质分子构象发生改变;大豆皂苷Ⅱ也使BSA的圆二色光谱负椭圆率下降,肽链伸展,改变了BSA的二级结构。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显示了两者稳定的结合,大豆皂苷Ⅱ的阿拉伯糖基及鼠李糖基与BSA形成氢键作用,参与其中的重要氨基酸有Asp108、Asp111、Arg144和Arg458,皂苷的三萜烯部分则伸进由1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疏水腔中形成疏水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苷Ⅱ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圆二色光谱 分子模拟
下载PDF
基于Caco-2细胞单层与大鼠小肠模型的大豆皂苷Ⅰ和Ⅱ经上皮传递的变化研究(英文)
5
作者 光翠娥 王世强 +3 位作者 桑尚源 张海玲 杨红飞 程水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4-179,共6页
利用Caco-2细胞单层与大鼠小肠模型研究大豆皂苷Ⅰ和Ⅱ的吸收变化与机制。在Caco-2细胞单层中,大豆皂苷Ⅰ和Ⅱ从肠腔侧到基底侧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Papp)随时间的延长趋向平稳,前120 min近似线性,且随... 利用Caco-2细胞单层与大鼠小肠模型研究大豆皂苷Ⅰ和Ⅱ的吸收变化与机制。在Caco-2细胞单层中,大豆皂苷Ⅰ和Ⅱ从肠腔侧到基底侧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Papp)随时间的延长趋向平稳,前120 min近似线性,且随浓度增大,斜率减小,Papp值分别为(1.02×10-6~3.41×10-6)cm/s和(0.9×10-6~3.05×10-6)cm/s;传递的饱和性、双侧Papp比率>1.5以及线粒体呼吸链抑制剂叠氮化钠的抑制作用表明了两者的主动转运机制。抑制剂维拉帕米没有提高大豆皂苷Ⅰ和Ⅱ的吸收,排除了p-糖蛋白介导的外排;吸收促进剂按照冰片>脱氧胆酸钠>卡波姆934P>聚山梨酯80的强弱提高两者的吸收,壳聚糖则未能加强渗透。跨膜转运也表现出组织差异性:两者在大鼠空肠的Papp是十二指肠和回肠的2倍多。因此,控制的传递应能提高大豆皂苷Ⅰ和Ⅱ的小肠吸收以便两者实施它们的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皂苷 CACO-2 叠氮化钠 p-糖蛋白 吸收促进剂
下载PDF
理工类本科生信息分析课程教改探索——以食品学科前沿研究为例
6
作者 桑尚源 欧阳丹 +2 位作者 占欣艳 徐金怡 罗小虎 《中国食品》 2024年第8期12-15,共4页
信息的检索与提取分析是科研工作者及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更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对于学生系统理解学科概况、了解学科前沿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献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如何精准地找寻和提取出有... 信息的检索与提取分析是科研工作者及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更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对于学生系统理解学科概况、了解学科前沿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献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如何精准地找寻和提取出有效的信息成为学生科研入门及科研素质提升的关键。信息分析课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渠道,通过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提取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检索 提升教学质量 素质提升 学科前沿 文献数量 教学改革 教学效果 教改探索
下载PDF
大豆皂苷Ⅰ抑制唾液酸转移酶的分子机理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棐 张海玲 +2 位作者 光翠娥 桑尚源 杨红飞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5-360,共6页
从晶体结构出发,应用分子对接和结合自由能分析,研究了唾液酸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T)与其抑制剂大豆皂苷Ⅰ的相互作用机理,确定了它们的作用位点、作用力类型及大小。结果表明:范德华力和静电相互作用是复合物形成的主要驱动力,... 从晶体结构出发,应用分子对接和结合自由能分析,研究了唾液酸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ST)与其抑制剂大豆皂苷Ⅰ的相互作用机理,确定了它们的作用位点、作用力类型及大小。结果表明:范德华力和静电相互作用是复合物形成的主要驱动力,极性溶剂化能则起相反作用;8个氨基酸残基Gly149、Ser151、Met172、Asn173、Phe292、Trp300、His301、Ser325与大豆皂苷Ⅰ形成疏水相互作用,11个氨基酸残基Asn150、Tyr194、Ser271、Thr272、Gly273、Ile274、Gly291、Gly293、His302、Glu305、Glu324与大豆皂苷Ⅰ形成氢键作用;大豆皂苷Ⅰ占据了ST与底物胞苷一磷酸-β-N-乙酰神经氨酸相互作用的12个氨基酸残基中的11个,可起到竞争性抑制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酸转移酶 大豆皂苷Ⅰ 分子对接 结合自由能分析
下载PDF
5种还原糖与南极磷虾粉酶解液美拉德反应产物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梦云 杜婕妤 +2 位作者 桑尚源 汤海青 欧昌荣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CAS 2022年第4期15-28,共14页
为探究不同还原糖与南极磷虾粉酶解液的美拉德反应(MaillardReaction,MR)产物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以核糖、木糖、果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与南极磷虾粉酶解液进行MR,检测其中间产物含量、褐变程度和感官品质,并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 为探究不同还原糖与南极磷虾粉酶解液的美拉德反应(MaillardReaction,MR)产物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以核糖、木糖、果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与南极磷虾粉酶解液进行MR,检测其中间产物含量、褐变程度和感官品质,并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核糖MR产物的中间产物含量最高,褐变程度最大,且色泽明亮、澄清均匀,带有浓郁的虾香味.GC-IMS显示不同MR产物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有明显差异,通过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地区分.GC-MS则表明不同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和特征化合物造成MR产物的风味差异,其中糠醛、2-环戊基环戊酮、2,5-二甲基吡嗪、顺-2-甲基-2-丁烯醛和吡嗪分别是5种还原糖MR产物的特征挥发性成分,它们赋予了不同MR产物不一致的风味特征.通过聚类热图可以直观展示不同MR产物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情况.综合表明,两种技术相结合,互补优势,获得了不同还原糖MR产物更全面的风味成分信息,更加全面地反映不同还原糖MR产物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可为南极磷虾粉MR还原糖的选取和风味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糖 南极磷虾粉酶解液 美拉德反应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