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例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柳青 曾学思 +4 位作者 姜祎群 林彤 桑红桂 李阿梅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722-725,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分析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其常规组织病理变化及CD31、CD34、Ⅷ相关因子(FⅧ)免疫组化标记特点。结果:该病发病年龄平均71.4岁,男:女为2:1,临床早期常在头面部出现淤斑样皮损,... 目的:探讨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分析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其常规组织病理变化及CD31、CD34、Ⅷ相关因子(FⅧ)免疫组化标记特点。结果:该病发病年龄平均71.4岁,男:女为2:1,临床早期常在头面部出现淤斑样皮损,后期发生浸润性暗红斑,伴结节及溃疡,易破溃出血。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广泛血管增生及浸润,组织形态变异较大,常见细胞异形。CD31、CD34、FⅧ均可标记内皮细胞,在管腔明显区域表达强,实体瘤区域表达弱或不表达。结论:老年人头面部出现淤斑样皮损时,应及时做组织病理检查,早期明确诊断。CD31、CD34、FⅧ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明确其来源。目的:探讨老年人头面部血管肉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分析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其常规组织病理变化及CD31、CD34、Ⅷ相关因子(FⅧ)免疫组化标记特点。结果:该病发病年龄平均71.4岁,男:女为2:1,临床早期常在头面部出现淤斑样皮损,后期发生浸润性暗红斑,伴结节及溃疡,易破溃出血。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广泛血管增生及浸润,组织形态变异较大,常见细胞异形。CD31、CD34、FⅧ均可标记内皮细胞,在管腔明显区域表达强,实体瘤区域表达弱或不表达。结论:老年人头面部出现淤斑样皮损时,应及时做组织病理检查,早期明确诊断。CD31、CD34、FⅧ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明确其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血管 诊断
下载PDF
皮脂腺痣、大汗腺痣及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同时并发1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建方 刘季和 +4 位作者 邸晓丹 曾学思 高新元 李阿梅 桑红桂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4-244,共1页
皮脂腺痣、大汗腺痣及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同时并发1例孙建方,邸晓丹,李阿梅,高新元患者女,32岁。出生后右颞部即有一黄豆大浅黄色小结节,略高出皮面,表面较平滑,随年龄缓慢长大,16岁时皮损明显增大,高出皮面呈疣状。较痒,... 皮脂腺痣、大汗腺痣及生乳头汗管囊腺瘤同时并发1例孙建方,邸晓丹,李阿梅,高新元患者女,32岁。出生后右颞部即有一黄豆大浅黄色小结节,略高出皮面,表面较平滑,随年龄缓慢长大,16岁时皮损明显增大,高出皮面呈疣状。较痒,抓后易破渍、渗液、结痂。曾在外地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汗腺 汗孔瘤 皮肤肿瘤 病例报告
下载PDF
53例汗管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孙建方 田惠迪 +4 位作者 曾学思 李阿梅 高新元 桑红桂 刘季和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2-24,共3页
53例汗管瘤临床病理分析孙建方,田惠迪,曾学思,李阿梅,高新元,桑红桂,刘季和汗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本文对53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3例患者中,男18例,女35例,男女之... 53例汗管瘤临床病理分析孙建方,田惠迪,曾学思,李阿梅,高新元,桑红桂,刘季和汗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本文对53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3例患者中,男18例,女35例,男女之比为1∶1.94;发病年龄6~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管肿瘤 皮肤肿瘤 病理学
下载PDF
囊状疣状角化不良瘤 被引量:4
4
作者 薛燕宁 陈浩 +4 位作者 顾黎雄 关杨 桑红桂 曾学思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08-709,共2页
报告1例囊状疣状角化不良瘤。患者男,54岁。左颊部疣状增生物1年余,皮损为0.5cm×0.5cm疣状物,质地较硬。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真皮乳头层及网状层上部有一囊腔结构,囊壁为鳞状上皮,局部可见棘层松解及角化不良,囊腔内为角质物,囊壁... 报告1例囊状疣状角化不良瘤。患者男,54岁。左颊部疣状增生物1年余,皮损为0.5cm×0.5cm疣状物,质地较硬。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真皮乳头层及网状层上部有一囊腔结构,囊壁为鳞状上皮,局部可见棘层松解及角化不良,囊腔内为角质物,囊壁有放射状排列的基底细胞条索,周围绕有纤维组织。诊断为囊状疣状角化不良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不良瘤 疣状 囊状
下载PDF
恶性黑素瘤的端粒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应作霖 孙建方 +2 位作者 张行 姜祎群 桑红桂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8,共2页
目的检测恶性黑素瘤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在黑素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CR-ELISA),对黑素瘤标本进行端粒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90.0%的原发性黑素瘤和100%的转移性黑素瘤显示端... 目的检测恶性黑素瘤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在黑素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PCR-ELISA),对黑素瘤标本进行端粒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90.0%的原发性黑素瘤和100%的转移性黑素瘤显示端粒酶阳性,仅14.3%的黑素细胞痣呈阳性,而正常皮肤中均为阴性。转移性黑素瘤、原发性黑素瘤、黑素细胞痣和正常皮肤的端粒酶活性水平的平均A值分别为0.729、0.405、0.118和0.044。各组端粒酶活性A值之间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大部分恶性黑素瘤患者中存在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提示端粒酶可能在黑素瘤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黑素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端粒酶 PCR-ELISA
下载PDF
甲氨喋呤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生成IL-10和IFN-γ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杨海平 周武庆 +2 位作者 桑红桂 孙建方 叶干运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41-142,共2页
目的 : 观察甲氨喋呤 (MTX)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生成细胞因子的影响 ,加深对MTX治疗银屑病机理的了解。方法 : 全血培养法诱导细胞因子生成 ,ELISA法测定MTX对植物血凝素 (PHA)诱导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生成IL 1 0和IFN γ的... 目的 : 观察甲氨喋呤 (MTX)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生成细胞因子的影响 ,加深对MTX治疗银屑病机理的了解。方法 : 全血培养法诱导细胞因子生成 ,ELISA法测定MTX对植物血凝素 (PHA)诱导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生成IL 1 0和IFN γ的影响。结果 : MTX可明显抑制IFN γ的生成 ,对IL 1 0生成的影响可表现为抑制和促进作用 ,但抑制程度明显低于对IFN γ的抑制 ,因而IL 1 0和IFN γ的比率上升。结论 : MTX可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FN γ的分泌、增高抗炎细胞因子IL 1 0的分泌或改变两者的比例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喋呤 银屑病 细胞因子 病理
下载PDF
正常皮肤毛囊中朗格汉斯细胞的定位、定量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杨海平 桑红桂 +2 位作者 方方 李阿梅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84-86,共3页
运用抗CD1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0例正常皮肤毛囊皮脂腺单位中朗格汉斯细胞(LC)的定位和定量情况。结果显示LC主要集中于毛囊上中部:如漏斗部平均1987个/毛囊(范围8~54个)、皮脂腺导管和腺上皮中平... 运用抗CD1a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10例正常皮肤毛囊皮脂腺单位中朗格汉斯细胞(LC)的定位和定量情况。结果显示LC主要集中于毛囊上中部:如漏斗部平均1987个/毛囊(范围8~54个)、皮脂腺导管和腺上皮中平均1635个(范围7~34个),其分布密度类似于表皮;相反,在毛囊下部LC数量明显减少,平均416个/毛囊,且主要见于其上段的隆突部附近;毛球部几乎见不到CD1a阳性LC。这种分布模式与红斑狼疮、扁平苔藓和斑秃等疾病的炎症浸润模式和临床后果具有一致性;进一步支持LC可能是这些T细胞介导的炎症病变的激发相关细胞和/或靶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 毛囊 单克隆抗体 PSA CD1A
下载PDF
皮肤混合瘤1例 被引量:4
8
作者 宋亚丽 孙建方 +2 位作者 顾黎雄 李阿梅 桑红桂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16-717,共2页
患者男,23岁。因鼻唇沟出现结节,无痛痒3年,于2006年3月就诊。皮损初起为黄豆大,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亦未进行治疗。近半年来结节增大较快。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鼻唇沟一花生米大结节,高出皮面,边界清楚... 患者男,23岁。因鼻唇沟出现结节,无痛痒3年,于2006年3月就诊。皮损初起为黄豆大,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亦未进行治疗。近半年来结节增大较快。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鼻唇沟一花生米大结节,高出皮面,边界清楚,呈肤色,表面光滑无破溃,质硬,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内肿瘤细胞团块与表皮相连,形状不规则,肿瘤细胞以基底样细胞为主,呈实质性团块状或细胞巢(索)(图1A),其内可见大小、形状不一的管囊状结构,并见类似大汗腺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瘤 皮肤
下载PDF
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原位分子杂交以及PCR检测在尖锐湿疣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孙建方 刘季和 +5 位作者 李明发 麻晓迁 桑红桂 李阿梅 是元甫 高新元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8-19,共2页
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原位分子杂交以及PCR检测在尖锐湿疣诊断中的意义孙建方,刘季和,李明发,麻晓迁,桑红桂,李阿梅,是元甫,高新元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邮政编码210042)尖锐湿疣(CA)是HPV引起的一种性... 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原位分子杂交以及PCR检测在尖锐湿疣诊断中的意义孙建方,刘季和,李明发,麻晓迁,桑红桂,李阿梅,是元甫,高新元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邮政编码210042)尖锐湿疣(CA)是HPV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多数情况下可根据典型的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组织病理 诊断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以四肢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蕈样肉芽肿1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彤 孙建方 +3 位作者 曾学思 桑红桂 李阿梅 姜祎群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43-544,共2页
报告1例以四肢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男,56岁。手足及四肢伸侧黑褐色斑4年,境界不清楚,进行性加重,伴轻度瘙痒。组织病理检查见多个深染的单一核细胞侵入表皮,并形成Pautrier微脓肿,真皮内单一核细胞带状浸润,浸润细胞... 报告1例以四肢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的蕈样肉芽肿。患者男,56岁。手足及四肢伸侧黑褐色斑4年,境界不清楚,进行性加重,伴轻度瘙痒。组织病理检查见多个深染的单一核细胞侵入表皮,并形成Pautrier微脓肿,真皮内单一核细胞带状浸润,浸润细胞轻度异形,免疫组化提示为CD4(+)T细胞来源的肿瘤。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氮芥外用,皮损略缓解。临床随访6年,病情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覃样肉芽肿 色素沉着
下载PDF
蕈样肉芽肿的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增殖指数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应作霖 孙建方 +2 位作者 张行 姜祎群 桑红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 : 检测蕈样肉芽肿 (MF)的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情况 ,探讨它们在MF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关系。方法 : 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情况 ;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 肿瘤期M... 目的 : 检测蕈样肉芽肿 (MF)的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情况 ,探讨它们在MF肿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关系。方法 : 使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情况 ;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 肿瘤期MF、斑块期MF、斑片期MF、扁平苔藓和正常皮肤的PCNA细胞增殖指数分别为 2 2 .8、12 .1、8.8、1.7和 0 ;端粒酶活性的A值分别为 0 .737、0 .313、0 .2 4 0、0 .0 4 5和 0 .0 4 4。端粒酶阳性的MF的PCNA细胞增殖指数高于端粒酶阴性的MF。结论 : 端粒酶活性存在于大部分MF标本中 ,端粒酶活性与MF的恶性程度及分期有关。端粒酶活性与细胞增殖指数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增殖 蕈样肉芽肿 PCNA 端粒酶 细胞核抗原 MF 细胞增殖指数 皮肤T细胞淋巴瘤 CTCC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泛发性结节性痒疹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宁静 蒋明军 +5 位作者 孙叶梅 姜文华 曾学思 桑红桂 李阿梅 王千秋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52-653,共2页
报告1例泛发性结节性痒疹。患者男,26岁。2年前双大腿伸侧出现许多质地坚实的小丘疹,剧痒,并逐渐累及四肢及躯干,就诊前20d皮损突然增多、增大。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结节性痒疹样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100蛋白染色阳性的树突状细... 报告1例泛发性结节性痒疹。患者男,26岁。2年前双大腿伸侧出现许多质地坚实的小丘疹,剧痒,并逐渐累及四肢及躯干,就诊前20d皮损突然增多、增大。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结节性痒疹样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100蛋白染色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在表皮内显著增多,真皮内可见数量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S-100蛋白染色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和神经结构,还有较多散在分布的富含颗粒的肥大细胞。抗酸染色示增生的表皮内可见大量抗酸染色阳性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痒疹 结节性
下载PDF
蕈样肉芽肿的bcl-2、p53和PCNA的蛋白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应作霖 孙建方 +4 位作者 曾学思 林彤 姜祎群 桑红桂 李阿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74-276,共3页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34例蕈样肉芽肿 (MF)中 bcl- 2、 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 bcl- 2蛋白表达于大部分标本; p53蛋白表达于 60%的肿瘤期 MF、 21%的斑块期 MF和 0%的斑片期 MF; 100%的肿瘤期 MF、 38...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 34例蕈样肉芽肿 (MF)中 bcl- 2、 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蛋白表达。结果发现 bcl- 2蛋白表达于大部分标本; p53蛋白表达于 60%的肿瘤期 MF、 21%的斑块期 MF和 0%的斑片期 MF; 100%的肿瘤期 MF、 38%的斑块期 MF和 0%的斑片期 MF的 PCNA呈中或强阳性表达。表明 PCNA和 p53均与 MF的恶性程度有关,对评估 MF的临床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BCL-2 P53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人麻风杆菌在裸鼠中的增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荷英 叶顺章 +4 位作者 喻林冲 施美琴 卢婉乔 唐美玉 桑红桂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358-362,共5页
本文报告了麻风杆菌在裸鼠(NIH/nu/nu)体内的大量增殖。麻风杆菌经足垫皮下接种(1.0×10~4)后,菌在裸鼠足垫中出现持续增高。至感染后21个月,足垫乎均菌量大于1.08×10~9,菌数增长了108000倍,每克组织含菌量大于5.4×10^(1... 本文报告了麻风杆菌在裸鼠(NIH/nu/nu)体内的大量增殖。麻风杆菌经足垫皮下接种(1.0×10~4)后,菌在裸鼠足垫中出现持续增高。至感染后21个月,足垫乎均菌量大于1.08×10~9,菌数增长了108000倍,每克组织含菌量大于5.4×10^(10);而平行接种的CFW系免疫正常小鼠的足垫平均菌量为3.68×10~?,表现为局限性增殖.麻风菌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对数期明显延长.对裸鼠体内增殖的抗酸杆菌(AFB)进行鉴定的结果表明;①不能在可培养分枝杆菌的培养基上生长;②吡啶提取试验失去抗酸性;③在鼠足垫试验中呈典型的麻风杆菌生长曲线,并对抗麻风药物如氨苯砜,利福平完全敏感。这些实验结果证明了在裸鼠体内增殖的AFB是人麻风杆菌. 从受感染的裸鼠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见.被感染了的麻风杆菌也能播散到其他脏器和非接种部位;又从接种麻风菌的足垫部位的组织切片中见许多大小菌团;呈现瘤型麻风病变. 上述结果证明了裸鼠实验麻风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对今后开展麻风病的防治研究工作更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杆菌 增殖 裸鼠 鼠定垫
下载PDF
蕈样肉芽肿中T细胞亚群、核仁组成区蛋白的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学思 刘季和 +2 位作者 是元甫 桑红桂 李阿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0-11,共2页
应用免疫组化单克隆抗体和核仁组成区蛋白(AgNOR)计数对13例蕈样向芽肿患者皮损进行观察。在13例中均以T_H细胞为主,T_H/T_s约为4.7~6.3:1。肿瘤期每个细胞核的AgNOR数值为5.06±1.25... 应用免疫组化单克隆抗体和核仁组成区蛋白(AgNOR)计数对13例蕈样向芽肿患者皮损进行观察。在13例中均以T_H细胞为主,T_H/T_s约为4.7~6.3:1。肿瘤期每个细胞核的AgNOR数值为5.06±1.25,肿瘤前期(红斑、浸润期)为2.9±0.73,二者之间差屏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因此,免疫组化T细胞亚群的分布和AgNOR计数在蕈样肉芽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是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蕈样肉芽肿 T细胞 亚群 AGNOR
下载PDF
p53、Gadd45α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小静 王震英 +6 位作者 刘毅 程芳 张磊 李阿梅 邵雪宝 桑红桂 孙建方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年第7期455-457,共3页
目的:检测p53和Gadd45α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和25例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p53和Gadd45α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53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 目的:检测p53和Gadd45α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30例皮肤鳞状细胞癌和25例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p53和Gadd45α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p53蛋白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6.67%、48%,与正常皮肤组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6;0.025);Gadd45α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表达分别为43.33%、52%,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的表达(P=0.031;0.010)。高分化皮肤鳞状细胞癌组阳性表达率为75%,高于中低分化组的22.22%(P=0.008)。结论: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组织中p53、Gadd45α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 P53 Gadd45α
下载PDF
原位分子杂交检测尖锐湿疣组织中HPV DNA的研究
17
作者 孙建方 刘季和 +2 位作者 桑红桂 高新元 李阿梅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79-180,I003,共3页
本文采用HPVDNA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了30例尖锐湿疣组织标本,结果显示HPV6/11型阳性检出率为86.6%,HPV16/18型为16.6%,HPV31/33/35则为阴性,总的阳性检出率为90%。阳性结果除见于表... 本文采用HPVDNA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了30例尖锐湿疣组织标本,结果显示HPV6/11型阳性检出率为86.6%,HPV16/18型为16.6%,HPV31/33/35则为阴性,总的阳性检出率为90%。阳性结果除见于表皮浅层外,还见于棘细胞层中下部及基底细胞层内。作者认为原位分子杂交法是目前检测HPV感染及其分型的一种敏感、特异、快速且相对简便的方法,又能进行感染的组织学定位,同时这一方法还适应于对以往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 原位杂交 尖锐湿疣 DNA
下载PDF
皮肤纤维瘤中平滑肌肌动蛋白和结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18
作者 薛燕宁 顾黎雄 +4 位作者 宋亚丽 桑红桂 邵雪宝 李阿梅 曾学思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98-299,共2页
皮肤纤维瘤(dermatofibrom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其组织病理表现多种多样.有时难以与其他间叶来源的肿瘤鉴别,不典型的皮肤纤维瘤与平滑肌来源的肿瘤鉴别非常困难,这时就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来判断组织来源。许多文献报道... 皮肤纤维瘤(dermatofibroma)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其组织病理表现多种多样.有时难以与其他间叶来源的肿瘤鉴别,不典型的皮肤纤维瘤与平滑肌来源的肿瘤鉴别非常困难,这时就需要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来判断组织来源。许多文献报道皮肤纤维瘤中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SMA)普遍表达,报道结蛋白(desmin)在本病表达的文献较少。笔者分析了25例皮肤纤维瘤表达结蛋白和SMA的特点.讨论这两种免疫组化标志物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纤维瘤 结蛋白 肌动蛋白 平滑肌
下载PDF
外阴侵袭性鳞状细胞癌62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19
作者 李小静 陈浩 +4 位作者 李柳君 刘排 邵雪宝 桑红桂 孙建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外阴皮肤侵袭性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临床、组织病理资料齐全的外阴侵袭性鳞癌,对其组织病理片、临床表现、肿瘤组织病理类型、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特点及临床-组织病理联系。结果:6... 目的:探讨外阴皮肤侵袭性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临床、组织病理资料齐全的外阴侵袭性鳞癌,对其组织病理片、临床表现、肿瘤组织病理类型、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特点及临床-组织病理联系。结果:62例侵袭性外阴鳞癌中,临床表现为菜花状/疣状35例(56.5%),浸润性红斑19例(30.6%),溃疡7例(11.3%),萎缩1例(1.6%)。4种组织病理类型中,寻常型占64.5%,其次为基底细胞样型和疣状型,各占14.5%,尖锐湿疣型最少,占6.5%。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中以轻度上皮内瘤变为主(38.7%),鳞状上皮增生次之(35.5%),中重度上皮内瘤变最少(25.8%)。结论:外阴侵袭性鳞癌临床上以菜花/疣状表现最常见,组织病理类型以寻常型占优势:癌巢周边区域表皮病变以轻度上皮内瘤变、鳞状上皮增生为主,可认为是发生恶性肿瘤的早期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癌 侵袭性 组织病理特点
下载PDF
麻风菌接种树鼩的研究
20
作者 王荷英 叶顺章 +3 位作者 刘季和 喻林冲 施美琴 桑红桂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37-139,共3页
树鼩系一种低等的灵长类动物,在种系发生上与人类近缘。用取自多菌型麻风病人的麻风菌经足垫5.0×10~4/足垫)及静脉(1.0×10~7)分别接种树鼩,同时用 CEW 系小鼠的足垫接种作对照。结果发现接种12个月后,AFB 均能在体温低的足垫... 树鼩系一种低等的灵长类动物,在种系发生上与人类近缘。用取自多菌型麻风病人的麻风菌经足垫5.0×10~4/足垫)及静脉(1.0×10~7)分别接种树鼩,同时用 CEW 系小鼠的足垫接种作对照。结果发现接种12个月后,AFB 均能在体温低的足垫内增殖,此时 AFB 住 CFW 系小鼠足垫中的增殖已由上升转为明显下降,而树鼩足垫中的菌量则明显上升,到接种后18个月菌量已高达2.44×10~9/克组织,足垫还呈轻度肿胀,病理险查见大片以巨噬细胞为主的肉芽肿,并有趋于泡沫化的巨噬细胞,含有大量的 AFB 及菌团。皮神经也受侵犯;在多种脏器组织中也能找到 AFB。对树鼩体内增殖的这种 AFB 正在鉴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风菌 树鼩 多菌型麻风病 足垫 灵长类动物 巨噬细胞 鼠足 菌量 脏器组织 体内增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