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别康桥”与谁惜别——徐志摩《再别康桥》情感指向考辨 被引量:2
1
作者 桑绍龙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4-55,共2页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这首精致的抒情佳作使诗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大多数评论文章认为:作品抒发了诗人“热爱和留恋康桥的情怀”、“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笔者以为,...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篇之一,这首精致的抒情佳作使诗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大多数评论文章认为:作品抒发了诗人“热爱和留恋康桥的情怀”、“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等。笔者以为,仅仅把全诗的情感指向理解为对一个学校及其自然风光的留恋而忽视其中的爱情因素,乃皮相之见。实际上,这首诗与徐志摩的康桥之恋有密切关系,是一首爱情诗,而非咏物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别康桥》 情感指向 徐志摩 考辨 评论文章 自然风光 爱情诗 诗篇
下载PDF
元稹与韦丛情感考辨——从《遣悲怀三首》等悼亡诗谈起 被引量:1
2
作者 桑绍龙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S期60-61,共2页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名威明,行九,世称元九,祖籍洛阳,六世祖迁居长安,唐代著名诗人。韦丛(783--809年),字蕙丛.京兆杜陵人,元稹元配,太子宾客韦夏卿小女。贞元十九年(800年)元稹与韦丛结婚,元和四年(809年)七...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名威明,行九,世称元九,祖籍洛阳,六世祖迁居长安,唐代著名诗人。韦丛(783--809年),字蕙丛.京兆杜陵人,元稹元配,太子宾客韦夏卿小女。贞元十九年(800年)元稹与韦丛结婚,元和四年(809年)七月,年仅27岁的韦丛病故于长安。同年,元稹作《遣悲怀三首》,元和六年作《六年春遣怀八首》等诗歌悼念韦丛。这组诗凡三十余篇,从追忆生前、伤怀身后,到自嗟身世,真挚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稹 悲怀 悼亡诗 考辨 情感 长安 元和 祖籍
下载PDF
架阁库及其制度在我国档案发展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桑绍龙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S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机关档案室 架阁库 发展史 档案史料 档案工作 档案分类 军事活动 财政档案
下载PDF
林徽因的诗歌及其对徐志摩的情感
4
作者 桑绍龙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73,共2页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慕与追求是众所周知的。目前,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问题在于林徽因是否爱过徐志摩。对此,金岳霖、陈岱孙、陈意、文洁若、费慰梅、陈学勇教授等予以否定;著名学者、现代文学史料专家陈子善先生则认为徐志摩和林徽...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慕与追求是众所周知的。目前,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问题在于林徽因是否爱过徐志摩。对此,金岳霖、陈岱孙、陈意、文洁若、费慰梅、陈学勇教授等予以否定;著名学者、现代文学史料专家陈子善先生则认为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有段“令双方都刻骨铭心的爱情”。著名学者韩石山也认为“他们的感情达到了爱的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林徽因 情感 诗歌 著名学者 文学史料 金岳霖 陈岱孙
下载PDF
先秦采桑女研究
5
作者 桑绍龙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19-120,共2页
探讨“桑林”、“桑中”等词语在古代的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分析先秦时期采桑女的三种类型,探究出现贵族采桑女和幽约私奔采桑女形象的具体原因。
关键词 桑林 采桑女 贵族妇女 劳动妇女 幽约私奔妇女
下载PDF
杨修之死与秘书三忌
6
作者 桑绍龙 《当代秘书》 2001年第4期42-42,共1页
杨修是三国时期太尉杨彪之子,曹操的行军主薄(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以现代标准看,杨修可谓是一名才华横溢、能力很强的秘书人员,据《三国演义》介绍。
关键词 秘书人员 办公室主任 能力 曹操 才华 《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 现代
下载PDF
高校文秘专业教学:必须适应市场需求
7
作者 桑绍龙 《当代秘书》 2001年第6期37-39,共3页
近年来,秘书职业成为最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有关人才市场的调查统计资料表明:秘书的需求量在当前39类职业中位居前五名。可以说,秘书工作前途光明,而作为培养秘书人才的高校秘书教学则必须面向市场。
关键词 高校 文秘专业 教学方法 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改进措施
下载PDF
中外企业聘用秘书的差异入世后我国企业秘书的调整
8
作者 桑绍龙 《当代秘书》 2002年第2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中外企业 入世 企业秘书 秘书聘用 职业技能 学历
下载PDF
“五鬼”之一,岂有“匡救”之志——关于冯延巳《鹊踏枝》主题的再认识
9
作者 桑绍龙 《阅读与写作》 2001年第4期19-20,共2页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首《鹊踏枝》是冯延巳词作中的名作。清代冯煦《阳春集序》认为:冯延巳词“揆之六义,比...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首《鹊踏枝》是冯延巳词作中的名作。清代冯煦《阳春集序》认为:冯延巳词“揆之六义,比兴为多”,因为“周师南侵,国势岌岌,中主即昧本图,汶暗不自强,强邻又鹰瞵而噪鹗睨之”“翁负其才略,不能有所匡救,危苦烦乱之中,郁不自达者,一于词发之”。这一观点得到后来许多专家读者的赞同,尤其对《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一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廷巳 《鹊踏枝》 主题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论晚唐采桑女形象的质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桑绍龙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0年第3期88-90,共3页
从先秦时期,采桑女就活跃于文学作品中,她们浪漫多情,美丽动人。在桑林母体的影响下,被有意识的淡化了劳动意味,赋予了浓郁的艳情色彩。本文认为,晚唐时期,采桑女的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她们消除了艳情色彩,重新回归现实生活,成为普通的... 从先秦时期,采桑女就活跃于文学作品中,她们浪漫多情,美丽动人。在桑林母体的影响下,被有意识的淡化了劳动意味,赋予了浓郁的艳情色彩。本文认为,晚唐时期,采桑女的形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她们消除了艳情色彩,重新回归现实生活,成为普通的劳动妇女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 采桑女 质变 原因
原文传递
论冯延巳词中悲凉情感的寄托指向
11
作者 胡淑芳 桑绍龙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年第8期184-185,共2页
本文主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对冯延巳词中的情感寄托指向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冯词中的"儿女伤春怨别之情",并无寄托其忠君爱国之慨,而是抒发了他对自己前途命运的焦虑和愁苦。
关键词 冯延已 匡救 寄托 焦虑 愁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