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DL-C、HDL-C动态评估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中的意义
1
作者 陈清清 崔涛 +1 位作者 吴斌 桑道乾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评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其比值在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太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21例AC... 目的:探讨动态评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其比值在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太和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21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90 d后mRS评分状况分为预后不良组(n=33)和预后良好组(n=88),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内1 d、溶栓后1个月LDL-C、HDL-C水平差异,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以上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不良组的NIHSS评分、梗死体积、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合并高血压比例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体质量指数(BMI)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1个月LDL-C、LDL-C/HDL-C比值较溶栓内1d均下降,HDL-C值上升(P<0.05);且预后良好组HDL-C上升幅度优于预后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低(OR=0.730,95%CI:0.552~0.966)、梗死体积大(OR=1.088,95%CI:1.014~1.167)、发病至溶栓的时间长(OR=1.012,95%CI:1.000~1.023)、合并高血压(OR=4.911,95%CI:1.599~15.083)、HDL-C差值小(OR=0.753,95%CI:0.571~0.992)是影响A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DL-C差值预测的AUC面积为0.718(P<0.05)。结论:动态评估HDL-C的水平变化对判断ACI患者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预测价值
下载PDF
舍曲林+阿戈美拉丁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伴失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
作者 桑庆庆 骆嵩 桑道乾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1期1399-1402,共4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SD)伴失眠患者应用舍曲林+阿戈美拉丁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2-01—2022-12收治的PSD伴失眠患者52例,盐酸舍曲林单药应用作为对照组(n=26),阿戈美拉汀联合应用为观察组(n=26)。比较2组患...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抑郁(PSD)伴失眠患者应用舍曲林+阿戈美拉丁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2-01—2022-12收治的PSD伴失眠患者52例,盐酸舍曲林单药应用作为对照组(n=26),阿戈美拉汀联合应用为观察组(n=26)。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8周后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价改善失眠及抗抑郁的有效率。结果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AMD及ISI分别为(11.12±4.48)分、(11.12±4.48)分与(8.54±3.22)分、(11.08±4.34)分;观察组抗抑郁与改善失眠总有效率分别为84.62%(22/26)、88.46%(23/26),对照组抗抑郁与改善失眠总有效率均为57.69%(15/2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舍曲林+阿戈美拉丁可显著改善PSD伴失眠患者的抑郁和失眠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失眠 舍曲林 阿戈美拉丁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估
3
作者 张扬 黄晴 +5 位作者 李婷婷 桑道乾 马雅丽 王娇娇 潘伟杰 宋楚儿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052-1056,共5页
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预测模型,以期有效识别PSCI发生的高风险人群,降低发病风险。方法:选择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3-11月收治的143例新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 目的: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预测模型,以期有效识别PSCI发生的高风险人群,降低发病风险。方法:选择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3年3-11月收治的143例新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于治疗后随访3~6个月,根据病人MMSE评分将其分为认知障碍组和认知正常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分析PSCI的影响因素,并使用ROC分析对模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冠心病史、NIHSS评分高、入院时mRS评分高、D-二聚体水平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ROC分析显示,NIHSS、D-二聚体、mRS评分、冠心病史以及上述四个指标联合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认知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8、0.641、0.700、0.583、0.733。结论: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PSCI预测模型,NIHSS、D-二聚体、冠心病史和入院时mRS可能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发生PSCI的独立危险因素,对PSCI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且联合预测的效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病人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临床意义
4
作者 周晓钰 王春 +2 位作者 桑庆庆 宋传旺 桑道乾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1351-1355,共5页
目的:探讨活动期多发性硬化(MS)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4例活动期MS病人为研究对象(MS组);同时选取88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分别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为标本,比较2组之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 目的:探讨活动期多发性硬化(MS)病人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4例活动期MS病人为研究对象(MS组);同时选取88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组分别抽取5 mL空腹静脉血为标本,比较2组之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水平的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EDSS评分与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肌酐的相关性;用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证明EDSS评分与上述血液指标相关性;ROC曲线评价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对活动期多发性硬化的敏感度、特异性。结果:MS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MS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纤维蛋白原水平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B=0.623,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与EDS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B=-0.187,P<0.05)。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预测MS活动的敏感度分别为47.73%、70.45%,特异性为60.47%、80.68%。结论:纤维蛋白原升高、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缩短可能是MS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MS病人可定期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对于高水平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MS病人应警惕MS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下载PDF
MS相关的hsa-miR-17-5p靶基因预测和关键基因筛选
5
作者 冀彩丽 桑道乾 宋传旺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对人类miR-17-5p(hsa-miR-17-5p)靶基因预测和富集分析,并结合基因的差异表达寻找多发性硬化症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hsa-miR-17-5p靶基因,对预测结果进行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和基因... 目的对人类miR-17-5p(hsa-miR-17-5p)靶基因预测和富集分析,并结合基因的差异表达寻找多发性硬化症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hsa-miR-17-5p靶基因,对预测结果进行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图(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再结合多发性硬化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进一步筛选出hsa-miR-17-5p对多发性硬化症影响的关键基因。最后,利用RNA22 v2验证关键基因是否存在结合位点。结果不同网站预测后,取交集获取376个公共靶基因,这些靶基因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主要存在于胞浆与核质,参与多种转录调控和蛋白质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同时也与癌症、病毒感染和免疫系统等信号通路相关;靶基因和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相对下调基因有三个共同基因PDLIM5、KCNB1、BTBD7。进一步验证上述关键基因结合位点,发现仅有PDLIM5存在P值小于0.05的结合位点。结论hsa-miR-17-5p靶基因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而且PDLIM5、KCNB1、BTBD7基因很可能是hsa-miR-17-5p对多发性硬化症产生影响的重要桥梁,其中PDLIM5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 hsa-miR-17-5p 生物信息学 基因
下载PDF
中国先天性副肌强直一家系致病基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桑道乾 谈昕煜 +4 位作者 陈静 时鹏 许文芳 陈齐鸣 胡松年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0期8-10,共3页
目的对收集的中国先天性副肌强直(PC)一家系致病基因进行初步筛查。方法采用测序的方法对中国PC家系的患者和正常人的SCN4A基因24个外显子测序,分析比较中国PC家系的患者和正常人与正常人群的差异。结果未发现该中国PC家系在SCN4A基因2... 目的对收集的中国先天性副肌强直(PC)一家系致病基因进行初步筛查。方法采用测序的方法对中国PC家系的患者和正常人的SCN4A基因24个外显子测序,分析比较中国PC家系的患者和正常人与正常人群的差异。结果未发现该中国PC家系在SCN4A基因24个外显子存在致病突变。结论该中国PC家系的发病与SCN4A基因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病基因 肌强直 先天性 家系 中国 SCN4A基因 正常人群 初步筛查
下载PDF
3D微视频在神经病学总论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桑道乾 王磊 +4 位作者 叶明 许文芳 王春 桑庆庆 杨小迪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455-1456,1461,共3页
目的:探讨3D微视频在神经病学总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2018级临床试验班本科生作为观察组,2018级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班本科生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以3D微视频资源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的:探讨3D微视频在神经病学总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2018级临床试验班本科生作为观察组,2018级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班本科生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以3D微视频资源为主的混合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阶段性测试、典型病例分析和调查问卷评价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阶段性测试成绩、典型病例分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课堂兴趣自我评价、课堂注意力自我评价、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我评价、课堂氛围、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教学效果总体评价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3D微视频在神经病学总论教学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教育 微视频 混合式教学 神经病学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3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桑道乾 韦道祥 +3 位作者 殷亮 汪文英 李敏 吴国林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533-534,共2页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14天为1个疗程。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和28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ationalinstitute of ...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14天为1个疗程。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和28天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ational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观察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4天和28天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治疗后14天PT、APTT和FG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有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依达拉奉
下载PDF
鞘内注射甲氨喋呤、地塞米松治疗神经精神狼疮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桑道乾 杨积保 《实用全科医学》 2007年第7期581-582,共2页
目的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神经精神狼疮(NPSLE)方法。方法36例NPSLE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甲泼尼龙(MP)静脉冲击1g3d,实验组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10mg和地塞米松(DXM)10mg,每周1次,≤3次。对照组每周应用环磷酰胺(CTX)0.4g1次,≤3次。... 目的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神经精神狼疮(NPSLE)方法。方法36例NPSLE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甲泼尼龙(MP)静脉冲击1g3d,实验组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10mg和地塞米松(DXM)10mg,每周1次,≤3次。对照组每周应用环磷酰胺(CTX)0.4g1次,≤3次。观察两组平均住院日、治疗前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和脑脊液参数、院内感染和白细胞减少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平均住院日显著短于对照组(P=0.024);两组均能有效降低SLEDAI,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23)。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脑脊液压力、脑脊液蛋白、脑脊液细胞数,实验组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3、0.043、0.004)。实验组发生院内感染、白细胞减少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7、0.019)。结论MP静脉冲击联合鞘内注射MTX和DXM治疗NPSLE疗效显著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精神狼疮 甲泼尼龙冲 甲氨蝶呤 地塞米松 环磷酰胺
下载PDF
抗SSB抗体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桑道乾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8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抗SSB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了解其与SLE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线型免疫印迹(LIA)法检测SLE患者与对照组血清抗SSB抗体,并记录SLE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分析其与抗SSB抗体的关系。结果74例SLE患者... 目的探讨抗SSB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了解其与SLE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线型免疫印迹(LIA)法检测SLE患者与对照组血清抗SSB抗体,并记录SLE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分析其与抗SSB抗体的关系。结果74例SLE患者血清中25.7%抗SSB抗体阳性,30例对照组仅3.3%阳性,抗SSB抗体在SLE中检测的敏感性25.7%,排除类风湿关节炎(RA)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后抗SSB抗体在SLE中检测的特异性为96.7%。抗SSB抗体阳性组的SLE患者颊部红斑、脱发、浆膜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SS)、周围血象减低、IgG升高、抗SSA60抗体阳性、抗SSA52抗体阳性及两者均阳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抗SSB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抗SSB抗体对SL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与颊部红斑、脱发、浆膜炎、sSS、周围血象减低、IgG升高、抗SSA60抗体阳性和或抗SSA52抗体阳性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B抗体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线型免疫印迹
下载PDF
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肝损害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桑道乾 李志军 陈琳洁 《实用全科医学》 2006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7例SLE有肝损害患者与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无肝脏损害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07例SLE患者中合并肝损害42例(20.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7例SLE有肝损害患者与无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无肝脏损害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07例SLE患者中合并肝损害42例(20.0%),多为轻中度肝损害;其中ALT升高27例,AST升高24例,ALP升高17例,γ-GT升高38例,TBIL和(或)DBIL升高2例,符合胆汁淤积3例。肝损害多无自觉症状和体征。42例SLE肝损害合并细菌感染21例(50%),165例无肝损害患者中合并细菌感染45例(27.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和血液。结论SLE肝损害,以肝细胞损害为主,与细菌感染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肝损害 细菌感染
下载PDF
鞘内注射甲氨蝶呤、地塞米松治疗神经精神狼疮的随访研究
12
作者 桑道乾 陈琳洁 《中国实用医药》 2007年第24期7-9,共3页
目的观察两种方法治疗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远期疗效,并探讨NPSLE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36例NPSLE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静脉冲击甲泼尼龙冲(MP)1g3d,实验组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10mg和地塞米松(DXM)10mg每周1次,≤3次。对照组每周... 目的观察两种方法治疗神经精神狼疮(NPSLE)的远期疗效,并探讨NPSLE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36例NPSLE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静脉冲击甲泼尼龙冲(MP)1g3d,实验组联合鞘内注射甲氨蝶呤(MTX)10mg和地塞米松(DXM)10mg每周1次,≤3次。对照组每周应用环磷酰胺(CTX)0.4g/1次,≤3次。观察两组1年内NPSLE的复发率和NPSLE复发时与未复发患者随访6个月和1年时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不计神经精神评分)和泼尼龙维持量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内实验组18例患者有2例复发,对照组16例有8例复发,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NPSLE复发时与未复发患者随访6个月、1年时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EDAI)和泼尼龙维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冲击MP联合鞘内注射MTX和DXM治疗NPSLE复发率低;NPSLE复发与SLEDAI和泼尼龙维持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精神狼疮 甲泼尼龙 甲氨蝶呤 地塞米松 环磷酰胺
下载PDF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恶化性脑梗死病人血流流变学及颅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赵奎 蒋宏俨 +1 位作者 许航 桑道乾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7期859-863,867,共6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恶化性脑梗死病人学血流流变学及颅内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2例恶化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联合组病人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恶化性脑梗死病人学血流流变学及颅内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92例恶化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联合组病人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仅加用阿司匹林,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前,2组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平均流速及血栓弹力图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全血黏度高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病人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MCA、ACA及PCA降低(P<0.05~P<0.01),联合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MCA、ACA、PCA、M、Ma、α角、NIHSS分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凝血启动至血凝块形成之间的潜伏期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脑DSA显示动脉狭窄已明显缓解。对照组全血黏度低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纤维蛋白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不良反应均较轻,未出现颅内出血或消化系统出血(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治疗恶化性脑梗死病人,有助于提高血液流动性,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及防止颅内动脉进一步狭窄堵塞,改善恶化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血液流变学
下载PDF
胼胝体梗死的MRI诊断 被引量:7
14
作者 石士奎 陈俊清 +2 位作者 谢宗玉 桑道乾 路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2期1519-1522,共4页
目的:探讨MRI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胼胝体梗死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MRI和临床表现资料,男14例,女11例,年龄17~82岁,平均53.8岁。全部病例均以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 目的:探讨MRI对胼胝体梗死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胼胝体梗死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胼胝体梗死患者的MRI和临床表现资料,男14例,女11例,年龄17~82岁,平均53.8岁。全部病例均以肢体无力、言语不清、意识障碍或反应迟钝就诊。所有患者均行常规颅脑MRI平扫,3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2例治疗后复查了MRI。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胼胝体梗死,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及FLAIR为高信号,局限或弥漫性分布,波及胼胝体全层。病灶位于压部11例、膝部3例、体部1例;同时累及膝部及体部4例、体部及压部1例;单侧胼胝体全程受累5例。梗死灶沿胼胝体偏侧性分布(22例)明显多于对称性分布(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260,P〈0.05)。3例梗死灶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2例治疗后复查MRI提示病灶明显缩小。结论:胼胝体梗死是临床急症之一,MRI可直观反映梗死灶部位及范围,是临床诊断胼胝体梗死最客观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胼胝体 梗死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乙酰谷酰胺治疗广泛性焦虑症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韦道祥 桑道乾 吴国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3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乙酰谷酰胺治疗广泛焦虑症的疗效。方法给于广泛焦虑症患者静脉滴注乙酰谷酰胺,观察10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HAMA总分分别为27.48±6.41和6.31±3.81,经t检验(P&l... 目的探讨乙酰谷酰胺治疗广泛焦虑症的疗效。方法给于广泛焦虑症患者静脉滴注乙酰谷酰胺,观察10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后HAMA总分分别为27.48±6.41和6.31±3.81,经t检验(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乙酰谷酰胺治疗广泛焦虑症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泛焦虑症 乙酰谷酰胺 治疗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相关B细胞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清清 桑道乾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7-159,共3页
多发性硬化(MS)是CNS慢性进行性免疫炎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CNS白质内多发性脱髓鞘斑块伴反应性胶质增生及轴突损伤。其临床表现具有空间和时间多发性,分型中以复发-缓解型(R-R)最为常见。长久以来,MS发病机制被认为是T细胞主导的... 多发性硬化(MS)是CNS慢性进行性免疫炎性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CNS白质内多发性脱髓鞘斑块伴反应性胶质增生及轴突损伤。其临床表现具有空间和时间多发性,分型中以复发-缓解型(R-R)最为常见。长久以来,MS发病机制被认为是T细胞主导的。而自身免疫性B细胞反应的致病性相关组织病理学结果强调,最丰富的脱髓鞘改变模式的特点是不仅有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并且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B细胞 细胞免疫 细胞反应 反应性胶质增生 脱髓鞘 病理学结果 轴突损伤 发病机制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吞噬细胞与多发性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晓钰 宋传旺 桑道乾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年第7期636-644,共9页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性脱髓鞘和神经退变性疾病,以炎症反应、脱髓鞘、轴突丢失和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等为主要病理特征。多发性硬化涉及免疫和中枢神经两大系统,其中在免疫系统中有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参...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性脱髓鞘和神经退变性疾病,以炎症反应、脱髓鞘、轴突丢失和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等为主要病理特征。多发性硬化涉及免疫和中枢神经两大系统,其中在免疫系统中有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参与。而吞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介导多发性硬化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既参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早期阶段的炎症反应、组织损伤,也涉及疾病后期阶段的抗炎反应、神经组织修复。本文主要阐述吞噬细胞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以及目前以吞噬细胞为靶向对多发性硬化治疗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吞噬细胞 小胶质细胞 巨噬细胞
下载PDF
七叶皂苷钠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晓钰 桑庆庆 +4 位作者 许文芳 叶明 王春 时鹏 桑道乾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年第22期45-47,共3页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3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BPPV患者50例,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七叶皂...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3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BPPV患者50例,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七叶皂苷钠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SI)、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7,P=0.047)。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V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的降低/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00%(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P=0.037)。结论七叶皂苷钠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PPV可有效增强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七叶皂苷钠 甲磺酸倍他司汀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桑庆庆 桑道乾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4期1509-1522,共14页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核心症状为小脑共济失调。目前该病的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患者家庭及社...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核心症状为小脑共济失调。目前该病的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为主,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因此,对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SCA各亚型的分子学机制和临床特点等方面做一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 共济失调 亚型 临床症状 致病机制 基因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下载PDF
孤立的单侧脑桥臂梗死1例报告 被引量:1
20
作者 桑庆庆 梁晓莉 桑道乾 《吉林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254-255,共2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现占据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梗死为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1]。在临床工作中,会发现一些少见的梗死-桥臂梗死。脑桥臂(pontine brachium,PBL)位于多血管支配交界区,很少发生...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现占据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梗死为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1]。在临床工作中,会发现一些少见的梗死-桥臂梗死。脑桥臂(pontine brachium,PBL)位于多血管支配交界区,很少发生梗死,PBL梗死约占急性脑梗死的0.9%,而孤立性的PBL梗死临床罕见[2-3],单纯的单侧脑桥臂梗死更少见。现报道1例孤立的单侧脑桥臂梗死,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总结,探讨单侧脑桥臂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提高对单侧脑桥臂梗死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桥臂 高血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