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后复发性胸腰椎结核的病例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梁利川 赵晨 +2 位作者 罗磊 张承旻 周强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7期581-583,588,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胸腰椎结核复发患者资料,总结其病例特点,为临床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69例胸腰椎结核复发的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年龄5~67岁,平均(37.5±14.5... 目的回顾分析胸腰椎结核复发患者资料,总结其病例特点,为临床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69例胸腰椎结核复发的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9例;年龄5~67岁,平均(37.5±14.5)岁。胸椎结核13例,胸腰段结核20例,腰椎结核32例,腰骶椎结核4例。统计分析他们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复发的患者中,55.1%(38例)的患者出现疼痛,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89.9%(62例)患者出现椎旁脓肿,为影像学最常见的表现。53例患者行结核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共有22例患者出现耐药,耐药结核占41.5%。28例患者合并肺结核,2例患者合并肺结核及泌尿系统结核,1例患者合并结核性腹膜炎。初次复发的时间:6个月以内32例,6~12个月9例,12~18个月8例,18~24个月4例,24~36个月3例,36~48个月5例,48~60个月3例,60个月以上5例,最长时间为84个月(7年)。43例患者只复发了1次,26例患者发生多次复发,复发的患者中再次出现复发的发生率为37.7%。结论行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术后2年是复发最集中的时间节点,如出现疼痛、窦道、局部包块及神经症状,术后3个月血沉、C反应蛋白高于正常值,应警惕术后复发的可能。结合MRI、X线片及CT检查,若发现椎旁脓肿、内固定松动、骨质破坏等,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胸腰椎结核 复发性结核 病例特点
下载PDF
椎管减压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临床疗效
2
作者 罗磊 刘列华 +4 位作者 赵晨 李培 周强 梁利川 高永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673-678,共6页
目的:评估椎管减压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椎管减压以及3节段以上Dynesys动态固定手术治疗的5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31例,年龄... 目的:评估椎管减压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椎管减压以及3节段以上Dynesys动态固定手术治疗的59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31例,年龄67.6±8.9岁(49~80岁)。统计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评价腰腿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腰椎功能情况,同时行腰椎X线检查并评估腰椎前凸角、固定节段活动度及上端邻近节段活动度,计算固定节段活动度保留百分比。结果:3节段Dynesys动态固定44例,4节段13例,5节段2例。手术时间259±58min,失血量593±296mL,随访7.2±1.3年(5~9年)。患者术后3个月VAS腰腿痛评分以及ODI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4例患者出现螺钉(6枚)松动,但无腰痛症状;1例患者术后34个月发生深部感染,经穿刺排脓、灌洗以及静脉使用抗生素4周后治愈;无翻修手术病例。末次随访时,固定节段活动度为13.1°±4.7°,较术前(28.9°±8.1°)平均保留了43.8%的活动度;上端邻近节段活动度及腰椎前凸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管减压Dynesys动态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创伤较小,术后腰椎活动功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多节段 动态固定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经椎弓根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14
3
作者 罗磊 赵晨 +9 位作者 周强 刘列华 李培 梁利川 高永建 张慧林 董博赞 罗飞 侯天勇 何清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217-1226,共10页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高度下降≥1/3,或MRI提示突出椎间盘超过椎管矢状径的50%,或基底宽度&...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高度下降≥1/3,或MRI提示突出椎间盘超过椎管矢状径的50%,或基底宽度>6 mm,或ModicⅠ型终板炎)患者96例,采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动态固定组)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每组48例。术后2年、5年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MacNab疗效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发症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86例完成5年随访,其中动态固定组44例、融合组42例。动态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59.61±37.29)min,较融合组的(177.42±39.90)min短(t=2.140,P=0.035);术中出血量为(151.78±50.88)ml,小于融合组的(197.74±76.55)ml(t=3.293,P=0.001)。随访期间动态固定组发生螺钉松动2例、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5例,均无临床症状;融合组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12例,其中症状性邻椎病2例;两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1.4%和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P=0.045)。术后5年,两组MacNab优良率分别为95%及93%,疗效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5,P=0.671)。术后2年及术后5年两组患者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减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术后5年,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43°±0.85°、4.59°±0.48°,均大于融合组(t=19.783,P<0.001;t=36.841,P<0.001)。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11.19±2.07)mm降至术后2年的(9.98±2.02)mm和术后5年的(9.86±1.64)mm(F=6.462,P=0.002)。术后5年时,动态固定组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为9.74°±3.29°,小于融合组的11.69°±3.89°(t=2.514,P=0.014)。结论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动态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可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与融合手术相比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前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结核的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晨 黄兴舟 +6 位作者 梁利川 蒲小兵 罗磊 侯天勇 罗飞 许建中 周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8-143,共6页
[目的]通过对比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治愈率、神经功能改善、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平衡重建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结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 [目的]通过对比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治愈率、神经功能改善、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平衡重建等,评价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结核病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前路组共36例,男13例,女23例,平均年龄33.6岁,接受前路腹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路组共43例,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2岁,接受后路经椎间孔、椎旁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结核愈合、神经功能改善、局部后凸畸形矫正以及腰椎前凸重建等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1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9±11.2)个月(12~61个月),除后路组2例患者结核复发经二次手术治愈,其余患者均获得一期治愈,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两组神经功能损害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ASIA分级E级。前路组后凸畸形平均(24.73±10.05)°,术后下降至(3.58±6.54)°,末次随访时(6.63±7.64)°;后路组后凸畸形平均(34.38±23.46)°,术后下降至(-0.78±10.01)°,末次随访时(1.16±11.09)°。两组畸形矫正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后路组矫正角度更大,与前路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组有后凸畸形病例平均腰椎前凸角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无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后路手术在矫正畸形和重建腰椎生理曲度上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结核 前路 后路 病灶清除 植骨融合
原文传递
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疗效对比
5
作者 梁利川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3期11-12,共2页
探讨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分别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以2019年6月-2020年3月来院就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80例为调查对象,以非盲法均分为两组。常规组予以传统内固定术,实验组予以人工髋关... 探讨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治疗中分别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法,以2019年6月-2020年3月来院就医的髋部骨折老年患者80例为调查对象,以非盲法均分为两组。常规组予以传统内固定术,实验组予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分析手术后两组各项指标、疗效、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出血量为(206.75±17.82)mL、术后引流量为(10.49±7.19)mL、住院时间为(14.91±2.16)d,显著优于常规组(344.21±17.23)mL、(115.54±16.70)mL、(19.74±2.74)d,T=35.072、36.541、8.75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常规组低,分别为5.0%、27.5%,x2=7.439;实验组机体功能与心理功能评分为(68.7±5.8)分、(71.0±6.2)分,显著高于常规组(46.8±2.5)分、(46.8±2.5)分,T=21.930、22.629;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常规组高,分别是71.4%、45.7%,x2=4.177(P<0.05)。结论:在治疗髋部骨折老年患者时,相较于传统内固定术,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实施治疗,可缩短术中输血量与住院时间的同时,还能够改善患者预后,适宜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临床指标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动态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罗磊 赵晨 +6 位作者 周强 刘列华 李培 罗飞 侯天勇 梁利川 高永建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66-970,共5页
[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2017年4月,共113例L4椎退行性I度滑脱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2例... [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固定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2017年4月,共113例L4椎退行性I度滑脱症患者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52例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61例采用TLIF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动态组手术时间短于融合组(P<0.05),出血量少于融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腰痛和腿痛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动态组腿痛VAS评分[(1.58±0.76)分vs(2.02±0.98)分,P<0.05]和ODI指数[(16.73±8.58)%vs(20.91±11.69)%,P<0.05]均显著低于融合组。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动态组L4椎体滑移距离显著减少,复位率43.91%(P<0.05),末次随访时复位效果有一定丢失,复位率平均27.20%,但无腰椎矢状面不稳。末次随访时动态组L4/5椎间隙活动度明显高于融合组[(3.93±2.48)°vs(1.12±0.60)°,P<0.05]。[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与TLIF治疗L4椎退行性I度滑脱症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Dynesys动态固定手术时间更短,且保留了固定节段部分活动度。虽然复位效果欠佳,但Dynesys动态固定能有效稳定腰椎,阻止滑脱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滑脱症 动态固定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