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31
1
作者 曹莉萍 林鄞 +4 位作者 李烜 郭扬波 老帼慧 梁卉薇 饶冬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13-717,共5页
目的: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来自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和住院部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双相障碍Ⅰ型诊断标准的稳定期患者160例,以及来自本院或其他单位/学校的正常对照145名... 目的: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来自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和住院部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双相障碍Ⅰ型诊断标准的稳定期患者160例,以及来自本院或其他单位/学校的正常对照145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A(TrailMakingTestA,TMT-A)、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再生检测受试者的注意、记忆功能,用连线测验B(TrailMakingTestB,TMT-B)和数字广度(倒背)检测执行功能,特别是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结果:(1)患者组数字符号[(46.3±11.9)vs.(57.3±12.5)]、数字广度[顺背:(7.7±1.3)vs.(8.1±1.5)、倒背:(4.8±1.3)vs.(5.6±1.8)、总分:(12.5±2.2)vs.(13.68±2.9)]、视觉再生[(9.3±3.1)vs.(10.26±3.3)]、TMT-A[(54.1±19.0)vs.(42.6±16.9)]、TMT-B[(81.8±30.7)vs.(67.0±28.0)]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s<0.01)。(2)按有(n=98)和无(n=62)精神病性症状将患者组进一步分层分析,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检验,2个患者亚组的数字广度(倒背、总分)、TMT-A、TMT-B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再生成绩也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3)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上述认知指标均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或Young躁狂量表评分弱相关(|r|=0.15~0.26,Ps<0.05),数字符号与病程评分弱相关(r=-0.18,P<0.05);未发现发病年龄和稳定期时间与任何认知功能指标相关(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并与临床症状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或相关性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认知功能 稳定期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执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林鄞 曹莉萍 +4 位作者 温光池 李烜 梁卉薇 老帼慧 饶冬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15例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和115名正常对照,采用言语流畅性测验(动物)、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Test,WSCT)、汉诺塔(Tower of Hanoi,TOH)... 目的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115例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和115名正常对照,采用言语流畅性测验(动物)、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Test,WSCT)、汉诺塔(Tower of Hanoi,TOH)评定执行功能,比较组间的差异及分析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①患者组言语流畅总数、WSCT(分类数、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TOH(总分、平均执行时间)成绩均较正常对照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进一步分层分析,有和无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在言语流畅总数、WSCT(分类数、总错误数和持续错误数)和TOH平均执行时间成绩均较对照组差,且前者的TOH总分也较对照组差,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精神病性症状组TOH平均计划时间均长于有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WSCT各项指标均与发病年龄相关,言语流畅测验和TOH的各指标均分别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Young躁狂量表评分或病期相关,上述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关均不强。未发现稳定时间长短与任何执行功能指标相关(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存在明显的执行功能损害,其中WSCT指标独立于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执行功能 稳定期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汉诺塔
下载PDF
丙戊酸钠合并齐拉西酮或奥氮平对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16
3
作者 李烜 关力杰 +7 位作者 温光池 林晓鸣 梁卉薇 邓文皓 常青 欧玉芬 叶碧瑜 苗国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联合齐拉西酮或奥氮平对双相障碍I型(BD-I)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方法:将BD-I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59例,丙戊酸钠+齐拉西酮)和奥氮平组(61例,丙戊酸钠+奥氮平),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贝克躁狂量... 目的:比较丙戊酸钠联合齐拉西酮或奥氮平对双相障碍I型(BD-I)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方法:将BD-I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59例,丙戊酸钠+齐拉西酮)和奥氮平组(61例,丙戊酸钠+奥氮平),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贝克躁狂量表(BRMS)评定病情,应用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视觉图形再生测验、连线测验(TMT)、言语流畅性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汉诺塔(TOH)评估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BRM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控制BRMS评分、年龄、病程后,齐拉西酮组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数字广度总分、WCST分类数、TOH总分明显优于奥氮平组(F=3.61,10.24,12.51,4.69,4.27;P均<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齐拉西酮或奥氮平均能改善BD-I患者的认知功能,但联合齐拉西酮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Ⅰ型 认知功能 奥氮平 齐拉西酮 丙戊酸钠
下载PDF
伴攻击行为的躁狂发作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叶碧瑜 梁卉薇 +2 位作者 李烜 林伟成 苗国栋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85-487,共3页
目的研究住院躁狂发作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102例住院患者,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其躁狂发作时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定,加权总分达4分及... 目的研究住院躁狂发作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102例住院患者,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其躁狂发作时的攻击行为进行评定,加权总分达4分及以上者入攻击组(49例),其余进入无攻击组(53例),分析患者躁狂发作时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攻击组比较,攻击组在血清总胆固醇和总T3水平、精神病家族史、物质依赖史、既往攻击史、住院次数、婚姻、父母教育方式、居住模式、个性特征、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总分及其思维奔逸因子分、自我评价因子分、睡眠因子分、情绪因子分、性兴趣因子分、敌意因子分、妄想因子分、幻觉因子分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庭结构是否完整、既往攻击史、精神病家族史阳性、敌意因子分、妄想因子分进入回归方程,显示此5个因素可能是躁狂发作攻击行为的预测因子。结论住院躁狂发作患者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对预防躁狂发作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可能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躁狂发作 攻击行为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心境障碍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蓝晓嫦 钟潇琦 +3 位作者 周永梅 苗国栋 简炜颖 梁卉薇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关系。方法:对136例心境障碍患者(抑郁组66例,躁狂组70例)以及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66人进行血清催乳素(PRL)、雌二醇(E2)、睾酮(T)、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RG...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关系。方法:对136例心境障碍患者(抑郁组66例,躁狂组70例)以及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66人进行血清催乳素(PRL)、雌二醇(E2)、睾酮(T)、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孕酮(PRG)水平检测并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抑郁组血清PRL水平显著升高(P<0.05);躁狂组血清PRL、T、E2、LH、PRG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心境障碍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境障碍 躁狂 抑郁 性腺轴
下载PDF
广州地区近20年精神病司法鉴定2596例资料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姜南 黄雄 +5 位作者 陈瑞珍 何小林 林振强 李嘉 翟丽华 梁卉薇 《广州医药》 2008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近20年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变化的特点。方法对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司法鉴定所1987年_2006年鉴定的2596例案例,以199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为界线,1987年1月1日-1997...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近20年精神病司法鉴定案例变化的特点。方法对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司法鉴定所1987年_2006年鉴定的2596例案例,以199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为界线,1987年1月1日-1997年9月30日的案例为A组;1997年10月1日—2006年12月31日的案例为B组。结果两组鉴定量比较:A组976例,B组1620例,B组鉴定量较A组明显增多;两组鉴定案由比较:B组中凶杀、盗窃、斗殴、流氓、离婚、经济案较A组减少(P〈0.01),而伤害、抢劫、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显著增加(P〈0.05);两组鉴定病种比较:B组中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应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人格障碍等较A组显著减少(P〈0.05~0.01),而诊断为情感障碍、待分类的精神病性障碍和无精神病的比例增加(P〈0.05—0.01),其他鉴定病种无明显变化;两组法定能力评定:B组中刑事责任能力鉴定较A组减少(P〈0.01),而民事行为能力、精神损伤、服刑能力的鉴定均有增加(P〈0.05—0.01),性自我保护能力、受审能力鉴定两组间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司法精神病学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鉴定工作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疾病 司法鉴定 案例比较
下载PDF
广州市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刘靖雯 梁卉薇 +2 位作者 徐世超 黄俊东 程道猛 《广州医药》 2016年第4期28-30,共3页
目的分析影响广州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自杀行为青少年为观察组,选100例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青少年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自身人格特征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自杀行为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青少年... 目的分析影响广州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因素。方法选取100例自杀行为青少年为观察组,选100例健康青少年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青少年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自身人格特征等指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自杀行为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青少年抑郁量表、焦虑量表、攻击性人格及冲动性人格量表分值均高于对照组高;单亲家庭或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学校无健康心理教育课、抑郁或焦虑、冲动或攻击性人格、负面事件、消极应对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家长及学校应正确引导青少年处事方式,积极面对生活,打消自杀意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教育 自杀行为 人格特征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微小躯体异常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林鄞 李烜 +6 位作者 郑朝盾 杨婵娟 张晓菲 邓文皓 李卓丽 梁卉薇 曹莉萍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5年第4期228-230,共3页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SZ)和双相障碍(BD)患者微小躯体异常(MPAs)及其差异。方法:采用爱丁堡利手量表、部分躯体异常量表及新增条目对126例SZ患者(SZ组)、117例BD I型患者(BD组)及120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评定;计算利手偏侧化系数(LI)...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SZ)和双相障碍(BD)患者微小躯体异常(MPAs)及其差异。方法:采用爱丁堡利手量表、部分躯体异常量表及新增条目对126例SZ患者(SZ组)、117例BD I型患者(BD组)及120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评定;计算利手偏侧化系数(LI)。结果:LI显示3组均为右偏侧化,BD组最为明显,SZ组最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间内眼距、外眼距和右手第二指长度∶右手第四手指长度(2D∶4D)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内眼距SZ组最大,BD组次之;外眼距BD组明显大于其他两组;2D∶4D SZ组明显大于比其他两组;SZ组和BD组内眦赘皮率明显多于NC组。头顶漩涡位置NC组多偏右侧,SZ组和BD组多在中间;SZ组耳末粘附、尖耳和第一、二趾间隙过宽明显多于其他两组。结论:SZ和BD患者有较多MPAs,可能存在神经发育偏侧化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 微小躯体异常 神经发育
下载PDF
青少年学生自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靖雯 梁卉薇 +2 位作者 徐世超 黄俊东 程道猛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第14期194-196,共3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发生原因、危险因素以及早期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集的100例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甚至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学生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100例健康... 目的:分析青少年学生自杀的发生原因、危险因素以及早期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集的100例有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甚至自杀未遂的青少年学生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同期选取100例健康的青少年自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对象进行面访及问卷调查,统计比较两组对象的自杀危险因素(包括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不良生活事件以及不良家庭环境等)评分,危险行为(抑郁症、学习压力重、成绩差以及恶意欺凌)的发生比例,探讨社会防控干预措施,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结果:对照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应付方式评分(CSQ)、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以及家庭环境量表(FES)均显著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抑郁、学习压力重、成绩差以及恶意欺凌等危险行为的发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学生自杀危险因素众多,主要有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不良生活事件以及不良家庭环境等方面,应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自杀行为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学生 自杀 危险因素 预防控制措施
下载PDF
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微小躯体异常的研究
10
作者 李烜 李卓丽 +6 位作者 梁卉薇 邓文皓 张晓菲 罗添云 饶冬萍 曹莉萍 林鄞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73-676,共4页
目的:调查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微小躯体异常(minor physical anomalies,MPAs),了解双相障碍患者是否存在神经发育异常。方法收集16-45岁双相障碍I型患者118例,健康人群101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躯体异常量表的部分条目及新增条目进行MPA... 目的:调查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微小躯体异常(minor physical anomalies,MPAs),了解双相障碍患者是否存在神经发育异常。方法收集16-45岁双相障碍I型患者118例,健康人群101名作为对照组,采用躯体异常量表的部分条目及新增条目进行MPAs评定。结果患者组头顶漩涡对称者较对照组多(52.1%vs.31.4%)而偏右者少(30.9%vs.50.0%);内眦赘皮者较对照组增多(23.7%vs.11.9%);外眼距较对照组增宽[(10.13±0.59) mm vs.(9.88±0.5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头围、内眼距、耳际过低、耳末粘附、外耳廓曲线不规则、舌裂纹、通关掌、长的大拇指、右手第二指长度与右手第四手指长度之比(2D:4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可能存在神经发育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微小躯体异常 神经发育
下载PDF
抗抑郁药临床试验受试者脱落情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钟潇琦 汪钦林 +2 位作者 梁卉薇 李烜 杨婵娟 《四川精神卫生》 2021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分析抗抑郁药临床试验受试者脱落情况,讨论受试者脱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3年-2020年完成的9项抗抑郁药临床试验受试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自编调查表采集受试者人口学资料、疾病特点及试验完成情况... 目的分析抗抑郁药临床试验受试者脱落情况,讨论受试者脱落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3年-2020年完成的9项抗抑郁药临床试验受试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自编调查表采集受试者人口学资料、疾病特点及试验完成情况,分析受试者的脱落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157例,完成120例,脱落37例。脱落原因分别为:疗效差13例(35.14%),发生不良反应12例(32.43%),撤回知情同意书8例(21.62%),失访4例(10.8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受试者脱落与焦虑程度(r=0.224,P<0.01)和不良事件(r=0.158,P<0.05)呈正相关,与受教育程度(r=-0.209,P<0.01)和总体疗效(r=-0.545,P<0.01)呈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β=-0.611,OR=0.543,P<0.05)、就诊次数(β=-1.831,OR=0.160,P<0.01)和总体疗效(β=-2.286,OR=0.102,P<0.01)是受试者脱落的影响因素。结论受教育程度低、首次就诊、疗效不佳、焦虑程度重以及发生不良事件是抗抑郁药临床试验受试者脱落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抑郁药 临床试验 受试者 脱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孤独症儿童胃肠道症状影响因素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梁卉薇 成三梅 +3 位作者 汪芳 陈华兵 岑超群 陈碧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52-656,共5页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出现胃肠道症状及饮食、睡眠问题的情况,以及分析母乳喂养和出生方式等多种因素对孤独症合并胃肠道症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纳入2~10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患儿92例,并按照年...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出现胃肠道症状及饮食、睡眠问题的情况,以及分析母乳喂养和出生方式等多种因素对孤独症合并胃肠道症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纳入2~10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患儿92例,并按照年龄匹配纳入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ing,TD)儿童84名为对照组,采用6项胃肠道症状严重程度指数量表(six gastrointestinal severity index,6-GSI)调查胃肠道症状,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饮食偏好、睡眠问题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ASD组6-GSI中便秘症状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分层分析显示,在ASD组中,剖宫产出生者胃肠道症状总分(P=0.030)、大便气味异常(P=0.028)及腹痛(P=0.022)得分高于经阴道生产者;而在对照儿童中,只有腹痛评分是剖宫产组高于经阴道产组(P=0.016)。ASD组中,有偏食与无偏食习惯的患儿比较,6-GSI中大便不成形(P=0.048)和腹痛(P=0.013)症状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有睡眠异常与无睡眠异常的患儿比较,6-GSI中便秘(P=0.008)、大便不成形(P=0.020)和气味异常(P=0.027)症状得分有统计学差异。所有受试者以1岁前是否母乳喂养为主分组,6-GSI中便秘症状评分在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6)。结论孤独症儿童便秘症状的严重程度高于对照组,合并挑食或睡眠异常者出现更多的胃肠道不适,而母乳喂养可能减少其胃肠道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胃肠道症状 饮食习惯 母乳喂养 剖宫产
下载PDF
社区医院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情绪障碍与行为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梁卉薇 叶碧瑜 +3 位作者 钟潇琦 冯雪莹 汪钦林 李烜 《新医学》 2020年第3期180-184,共5页
目的了解社区医院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心理问题情况及其与不同人格行为模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州市某社区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A型以及... 目的了解社区医院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心理问题情况及其与不同人格行为模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州市某社区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A型以及D型性格量表。结果入选11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者分别为16例(13.9%)和44例(38.2%);A型和D型人格行为模式者分别为37例(32.1%)和19例(16.5%)。相关性分析中,D型行为与重度焦虑相关(rs=0.331,P <0.001),与重度抑郁无关(rs=0.170,P=0.069),A型行为与重度抑郁、重度焦虑均无关(P均> 0.05)。不锻炼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SAS及SDS总分均高于有锻炼的患者(P均<0.05);而有躯体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与无躯体疾病的患者比较,SAS及SDS总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社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情绪障碍患病率较高,且与D型人格行为模式存在显著相关性,锻炼可一定程度改善情绪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 焦虑 抑郁 A型人格 D型人格
下载PDF
运动对抑郁障碍治疗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梁卉薇 杨婵娟 +3 位作者 汪钦林 钟潇琦 曹莉萍 李烜 《四川精神卫生》 2018年第3期246-250,共5页
目的探讨运动对抑郁障碍治疗的协同作用,探索抗抑郁治疗新方向。方法连续纳入6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并接受规范用药的患者,采用微信监督运动并随访6周,按运动是否达标分为运动组(n=35)和对照组(n=25... 目的探讨运动对抑郁障碍治疗的协同作用,探索抗抑郁治疗新方向。方法连续纳入6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障碍诊断标准并接受规范用药的患者,采用微信监督运动并随访6周,按运动是否达标分为运动组(n=35)和对照组(n=25)。于基线期和干预6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尊量表(SE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定。结果干预6周后,运动组和对照组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P=0.040),HAMD-17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P=0.720);运动组HAMD-17和HAMA评分减分率≥25%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5.93、6.25,P均<0.05);两组GSE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52,P=0.001);两组腰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2,P=0.006)。结论运动干预联合药物治疗较单用药物治疗可能更有助于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及自我效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障碍 运动治疗 代谢 自我效能感
下载PDF
运动配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病人自尊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汪钦林 梁卉薇 +5 位作者 龙绪星 张锦添 雷华为 钟潇琦 罗添云 李烜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5-167,共3页
[目的]探讨运动配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病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住院及门诊人96例,将入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6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6周的运动干预。... [目的]探讨运动配合护理干预对抑郁病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住院及门诊人96例,将入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6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6周的运动干预。干预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MD 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 AMA)、自尊量表(S ES)、自我效能感量表(G SES)进行评定。[结果]干预后,观察组HAMD 17、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ES、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配合护理干预能提高抑郁病人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水平,并能缓解病人的抑郁和焦虑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抑郁 焦虑 自尊 自我效能感 依从性
下载PDF
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与单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和血脂代谢影响比较 被引量:7
16
作者 叶碧瑜 邓妍 +4 位作者 李卓丽 林伟成 符卫仙 梁卉薇 李雪珍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7期146-147,共2页
目的评价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3例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2)和对照组(n=41),研究组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奥氮平治疗,对照组单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均治疗6周。... 目的评价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3例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2)和对照组(n=41),研究组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奥氮平治疗,对照组单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均治疗6周。应用Bech-Rafaelsen躁狂评定量表(BRMS)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减分率比较两组疗效。比较两组前后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后研究组BRMS分值明显下降,基线为(27.7±7.8),第6周末(6.0±3.4),对照组BRMS分值也下降,分别为(28.5±5.5),(7.8±2.1),但是研究组的改善一直比对照组明显。研究组第6周末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9%、28.6%,χ2=5.0,P=0.03)。但对血脂和体重的影响上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奥氮平联合丙戊酸钠缓释片比单用丙戊酸钠缓释片控制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患者疗效好和快速,可用于急性期病情的控制,但出现的血脂和体重异常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奥氮平 躁狂发作 血脂代谢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神经认知偏侧化比较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鄞 杨婵娟 +5 位作者 梁卉薇 郑朝盾 张晓菲 邓文皓 李烜 曹莉萍 《精神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神经认知功能差异。方法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SZ组)、62例双相障碍患者(BD组)和70例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爱丁堡利手量表(Edinburgh handedness inventory)评估,以及范畴流畅性测验、线段等分测验(LBT)...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的神经认知功能差异。方法对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SZ组)、62例双相障碍患者(BD组)和70例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爱丁堡利手量表(Edinburgh handedness inventory)评估,以及范畴流畅性测验、线段等分测验(LBT)、数字等分测验、沟槽钉板测验(GPT)、硬币旋转测验(CRT)和手指敲击测验(FTT)。结果三组间LBT右手偏差百分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SZ组为右偏,对照组左偏,BD组左偏更为明显。GPT左、右两侧的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左手时间SZ组和BD组均长于对照组(P<0.01),右手时间SZ组最长,HC组最短(P<0.05)。BD组的偏侧化指数大于SZ组和对照组。CRT左、右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左、右手均为SZ组成绩最差,BD组次之,对照组最好(P<0.01)。CF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显示SZ组和BD组均比对照组成绩差(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可能存在偏侧化的神经认知损害,精神分裂症可能为偏侧化不足,双相障碍可能为偏侧化过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 神经认知 偏侧化
下载PDF
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对双相I型患者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叶碧瑜 李烜 +2 位作者 周贤 梁卉薇 苗国栋 《中外医疗》 2015年第2期123-125,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对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I型躁狂发作的120例住院患者,随机进入奥氮平组和齐拉西酮组治疗,评定治疗第4、8、12周末两组的疗效和... 目的比较两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和奥氮平)对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I型躁狂发作的120例住院患者,随机进入奥氮平组和齐拉西酮组治疗,评定治疗第4、8、12周末两组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治疗第4周末,躁狂量表总分、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的疗效因子、疗效指数因子方面的比较,奥氮平的疗效要优于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量表中思睡因子分的比较中,奥氮平组的思睡因子分明显高于齐拉西酮组(P<0.05);在治疗第8周末,两组的疗效因子分比较,奥氮平疗效仍优于齐拉西酮组;在不良反应方面,奥氮平组的思睡因子分、体重增加因子分、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体重质量指数要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P<0.05);在治疗第12周末,两组的疗效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奥氮平组的思睡因子分、体重增加因子分、糖化血清蛋白水平、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体重质量指数、腰围要显著高于齐拉西酮组,而震颤因子分、失眠因子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的治疗方面,奥氮平早期显示出疗效优于齐拉西酮,但随着疗程的继续,奥氮平和齐拉西酮的疗效趋于相当,但奥氮平远期带来的糖脂代谢和过度镇静的不良反应远高于齐拉西酮,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I型 躁狂发作 齐拉西酮 奥氮平
下载PDF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及其与白细胞介素1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玮聪 梁卉薇 吴逢春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5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 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探讨其与白细胞介素-1(IL-1β)及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的关系.方法 入组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患者47例(病例组)及健康对照32人(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 目的 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与健康人群的差异,探讨其与白细胞介素-1(IL-1β)及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的关系.方法 入组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患者47例(病例组)及健康对照32人(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测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代谢指标,血清IL-1β及IL-1 Rα水平,比较两组的差异;以是否患糖调节异常(IGR)分组,分析组间的IL-1β及IL-1 Rα水平差异.结果 两组的空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例组餐后血糖较高(P<0.01).病例组血清IL-1β水平较对照组高(P<0.01).病例组糖调节异常(IGR)者12例,而对照组为0例;IL-1β及IL-1Rα水平在IGR患者、无IGR的患者及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已存在糖代谢异常,该异常可能和血清IL-1β及IL-1Rα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糖调节异常 白介素-1Β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α
原文传递
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饶冬萍 范敏珍 梁卉薇 《医学信息》 2021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的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结果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有精神病...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或住院部的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结果分为无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组,均进行言语流畅性测验(动物数)、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汉诺塔测验、连线测验A和B评估认知功能测评及血清皮质醇水平检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神经心理测验成绩,分析抑郁症患者神经心理测验与血清皮质醇水平、HAMD总分及因子分的关系及无精神病性症状组和有精神病性症状组神经心理测验与血清皮质醇水平、HAMD总分及因子分的关系。结果有精神病性症状组共39例,其血清皮质醇水平高于无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①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与各项神经心理测验成绩均无相关性(P>0.05);连线测验A时间与HAMD总分及阻滞因子呈正相关,WCST总错误数、随机错误数与HAMD睡眠障碍因子分呈正相关,汉诺塔测验完成任务数与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阻滞因子分呈负相关,平均执行时间与HAMD总分、阻滞因子分呈正相关,汉诺塔总得分与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阻滞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控制HAMD量表分的影响,血清皮质醇水平与各项神经心理测验成绩之间仍均无相关性(P>0.05)。②有精神病性症状组血清皮质醇水平与WCST分类数呈负相关,与WCST的总错误数、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P<0.05);焦虑/躯体化因子分与WCST分类数呈负相关,与WCST的总错误数、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P<0.05);进一步控制HAMD量表分的影响,血清皮质醇水平与WCST分类数、总错误数无相关性,与持续错误数呈正相关(P<0.05);控制血清皮质醇的影响,焦虑/躯体化因子分与WCST分类数、总错误数、持续错误数无相关性(P>0.05)。③无精神病性症状组中血清皮质醇水平与各项神经心理测验成绩均无相关性(P>0.05);阻滞因子分与WCST分类数、汉诺塔测验完成任务数及总得分呈负相关,与汉诺塔测验平均执行时间呈正相关(P<0.05);进一步控制HAMD量表分的影响,血清皮质醇水平与各项神经心理测验成绩仍无相关性(P>0.05)。结论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较不伴有精神病性抑郁症状者高,认知灵活性与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关系较抑郁症状更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皮质醇 认知功能 抑郁症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