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盆骨折的低剂量CT扫描图像质量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马云彪 韦吉风 +6 位作者 梁华滨 吕永章 冯经旺 叶卫东 范淑玉 刘伟业 刘旭 《实用医技杂志》 2015年第8期797-799,共3页
目的评价低剂量CT扫描技术与扫描图像质量关系,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不同组别的低剂量CT扫描技术对65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CT扫描,对图像质量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观察对比图像中组织结构的显示差异,以及对剂... 目的评价低剂量CT扫描技术与扫描图像质量关系,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不同组别的低剂量CT扫描技术对65例骨盆骨折患者进行CT扫描,对图像质量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观察对比图像中组织结构的显示差异,以及对剂量的统计并计算出相应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对照。结果保证图像质量满足诊断基础上,CT扫描剂量与患者BMI呈正相关,低剂量CT扫描的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扫描组。结论 BMI对骨盆骨折患者选取不同组别低剂量CT扫描方式有重要参考价值,既不影响图像质量,又有利于患者的辐射防护,对临床工作和患者意义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图像增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梁华滨 欧卫谦 《中外医疗》 2013年第29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壁内血肿临床患者病例34例,对其采取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对...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壁内血肿临床患者病例34例,对其采取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患者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均得到明确诊断,其中A型者6例,B型者28例;壁内钙化内移者2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厚度(8.79±3.21)mm,受累主动脉管径(32.62±6.63)mm;合并主动脉溃疡者6例。结论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进行明确诊断,准确性高,影像学特点明显,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壁内血肿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诊断 临床价值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MSCT的诊断 被引量:6
3
作者 梁华滨 马云彪 吕永章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4期42-44,共3页
目的认识、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MSCT(多排螺旋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RO的资料,所有病例均实行MS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MSCT特点。结果所有8例RO均为单发,CT平扫,平均CT值41HU,所... 目的认识、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RO)的MSCT(多排螺旋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例RO的资料,所有病例均实行MS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MSCT特点。结果所有8例RO均为单发,CT平扫,平均CT值41HU,所有各病例均无钙化灶。病灶直径3.2cm-6.5cm,6例(75%)病灶边缘清楚,形态规则,无分叶,2例(25%)病灶边缘部分不清楚,形态规则,无分叶。3例(37.5%)见星状或条索状瘢痕。增强扫描,RO病灶均呈中高度强化,皮质期平均CT值约115,实质期平均CT值约128,排泄期平均CT值约105,强化特点为"速升缓降"改变,2例病灶内瘢痕呈延迟强化表现,2例病灶增强扫描皮质期与实质期、排泄期"强化逆转"(图2-4);结论RO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MS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肾嗜酸细胞腺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小肠克罗恩病的MSCT的诊断分析
4
作者 梁华滨 马云彪 韦吉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246-247,共2页
目的认识总结小肠克罗恩病(Crohn desease,CD)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CD的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病理证实,分析病灶MSCT的影像特征,观察病灶的部位、范围,肠管的改变,肠管周围血... 目的认识总结小肠克罗恩病(Crohn desease,CD)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CT诊断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CD的资料,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病理证实,分析病灶MSCT的影像特征,观察病灶的部位、范围,肠管的改变,肠管周围血管的改变,周围淋巴结有无增大,有无肠管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等。结果 2例(16.67%)病灶位于回肠(不包括回肠末端及回盲部),10例(83.33%)病灶位于回肠(包括回肠末端及回盲部),2例(16.67%)病灶位于回盲部、升结肠。所有12例CD均表现为肠管增厚、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肠壁呈明显层样或整体强化,肠管轴位像见"靶"征,系膜血管增多、粗大。8例(66.67%)见"梳样"征。4例(33.33%)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边缘清楚。未见肠周围脓肿或蜂窝织炎形成。结论 CD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MSCT检查能很好地显示病灶及病灶周围的病变,对提高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克罗恩病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