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硒蛋白P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1
作者 周雪梅 吴颖慧 +2 位作者 温大蔚 辛苗苗 梁宏达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271-27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硒蛋白P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RA病人96例为研究对象(RA组),根据疾病活动度评分分为稳定期49例,活动期47例;选取同期健康查体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硒蛋白P浓度。结果RA组与对照组血清硒... 目的探讨血清硒蛋白P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RA病人96例为研究对象(RA组),根据疾病活动度评分分为稳定期49例,活动期47例;选取同期健康查体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硒蛋白P浓度。结果RA组与对照组血清硒蛋白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9,P<0.001);RA稳定组与活动组血清硒蛋白P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4,P<0.001),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Z=-4.796、-4.194,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硒蛋白P、高CRP的RA病人疾病活动度增高的风险增加(OR=1.286~1.368,P<0.05)。结论血清硒蛋白P是RA病人疾病活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硒蛋白P 免疫 预后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与两侧盆地结合地带深部电性结构与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梁宏达 高锐 +4 位作者 侯贺晟 金胜 韩江涛 韩松 刘国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96-1704,共9页
横跨大兴安岭与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结合地带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盆山构造的深部电性结构.剖面西起海拉尔盆地东缘,向东延伸穿过大兴安岭中部,一直到达松辽盆地西缘.本文对剖面测点的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 横跨大兴安岭与海拉尔盆地和松辽盆地结合地带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盆山构造的深部电性结构.剖面西起海拉尔盆地东缘,向东延伸穿过大兴安岭中部,一直到达松辽盆地西缘.本文对剖面测点的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M模式的数据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划分出三个典型构造单元:海拉尔盆地、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东缘和松辽盆地西缘浅部都呈低阻特征,但松辽盆地西缘深部电性结构比较复杂,而大兴安岭整体呈高阻特征.海拉尔盆地东缘可能属于兴安块体,松辽盆地西缘与大兴安岭接触关系复杂.海拉尔盆地东缘岩石圈厚度约为110km,大兴安岭岩石圈厚度约为110~150km.大兴安岭上地壳基本呈高阻特征,可能为多次叠置的岩浆岩,代表大兴安岭经历了多期次岩浆作用;中下地壳横向存在较大范围低阻体,可能反映了大兴安岭地壳内部非刚性的特点;残存在岩石圈地幔的高阻异常,说明其下地壳可能发生过拆沉作用.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结合带存在一个岩石圈尺度的西倾低阻带,向下延伸到岩石圈底部,可能是早期松嫩地块向兴安地块俯冲并以软碰撞形式拼合的构造遗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大兴安岭 松辽盆地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岩石圈尺度构造关系
下载PDF
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电性结构 被引量:12
3
作者 梁宏达 金胜 +5 位作者 魏文博 高锐 侯贺晟 韩江涛 韩松 刘国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1-1520,共10页
横过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两块体结合带附近的深部电性结构.本文对剖面测点做了标准化数据处理,并对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M模式的数据进行... 横过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两块体结合带附近的深部电性结构.本文对剖面测点做了标准化数据处理,并对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二维反演方法对TM模式的数据进行了反演,获得了该剖面的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划分出三个典型构造单元:松嫩地块东缘、碰撞拼合带和佳木斯地块西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基本呈高阻特征,可能为岩浆岩,代表其经历了多期次岩浆作用,而松嫩地块东缘和佳木斯地块西缘的中下地壳的高导体可能与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拼合带下方存在西倾的高导体和高阻体,可能是佳木斯地块向西俯冲到松嫩地块下方的构造遗迹;研究区可能发生了拆沉作用,与之伴随的地幔物质上涌可能是后期伸展作用的一个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地块 佳木斯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俯冲碰撞
下载PDF
碰撞后的地壳尺度伸展记录——中亚造山带南缘-华北克拉通北缘深部电性结构的揭露 被引量:6
4
作者 梁宏达 高锐 +4 位作者 候贺晟 李文辉 韩江涛 刘国兴 韩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43-652,共10页
中亚造山带作为地球上规模宏伟的造山带之一,是显生宙以来陆壳增生和伸展作用强烈的地区。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陆块之一,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伸展作用。中亚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南北相连,悠久的构造演化进程使这一地区成... 中亚造山带作为地球上规模宏伟的造山带之一,是显生宙以来陆壳增生和伸展作用强烈的地区。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陆块之一,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大规模的伸展作用。中亚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南北相连,悠久的构造演化进程使这一地区成为研究大陆造山及造山后伸展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对新近完成的横过中亚造山带南缘一华北克拉通北缘(洪格尔-怀来)的600 km大地电磁长剖面,进行了严格规范的数据处理、分析和反演,获得了深部电性结构模型,研究了中亚造山带南缘和华北克拉通北缘深部壳幔结构,进而为该区构造演化提供新的依据。沿剖面,上地壳高阻体与分布的花岗岩对应;中、下地壳向北倾斜的高导层与其下方高导体相连,指示出地幔物质上升的通道,该套高导层与高导体可能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伸展环境,反映出地幔物质的上升作用是碰撞后构造伸展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南缘 华北克拉通北缘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伸展构造 地幔上升通道
下载PDF
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电性结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梁宏达 金胜 +5 位作者 魏文博 高锐 侯贺晟 韩江涛 韩松 刘国兴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4-574,共11页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解决东亚大陆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中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位于东北地区西部,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横过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夹持在西伯利亚板块、华北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是解决东亚大陆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其中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位于东北地区西部,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横过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揭示了两块体结合带附近的深部电性结构,进而为该区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电性依据.本文通过对剖面测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并对二维偏离度、构造走向等进行计算与分析,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算法对TE+TM模式的数据做了二维反演,获得了该剖面的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模型,划分出三个典型构造单元:额尔古纳地块东缘、碰撞拼合带和兴安地块西缘.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地壳基本呈高阻特征,可能为岩浆岩,代表其经历了多期次岩浆作用,而额尔古纳地块东缘和兴安地块西缘中下地壳的高导体反映其地壳非刚性的特点,可能形成于后期伸展环境;拼合带中下地壳存在大范围高导体并与上地幔高导体相连,指示出地幔物质上升的通道,反映出地幔物质的上升作用可能是后期构造伸展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尔古纳地块 兴安地块 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电性结构 地幔上升通道
下载PDF
大地电磁反演方法对比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梁宏达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2年第5期537-543,共7页
大地电磁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近些年来被广泛的地应用于勘察实践中。在野外大地电磁勘察资料解释的重要手段是大地电磁反演,反演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解释结果的正确与否。本文研究对比4种目前常用的大地电磁反演方法,即BOS... 大地电磁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近些年来被广泛的地应用于勘察实践中。在野外大地电磁勘察资料解释的重要手段是大地电磁反演,反演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解释结果的正确与否。本文研究对比4种目前常用的大地电磁反演方法,即BOSTICK反演、RRI反演、OCCAM反演和NLCG反演,分析4种反演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并对大地电磁正演模型数据进行反演,分析4种反演方法的反演效果,直观上对反演结果进行评价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 反演方法 分析 对比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壳幔电性结构及构造变形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韩松 韩江涛 +2 位作者 刘国兴 王海燕 梁宏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126-4138,共13页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的壳幔电性结构,研究祁连造山带、鄂尔多斯地块及六盘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布设一条甘肃陇西至陕西黄陵的近东西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取了9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响应.经过对全剖面观测资料的数据处... 为了获取青藏高原东北缘至鄂尔多斯地块的壳幔电性结构,研究祁连造山带、鄂尔多斯地块及六盘山构造带的构造变形,布设一条甘肃陇西至陕西黄陵的近东西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获取了91个大地电磁测深点的响应.经过对全剖面观测资料的数据处理、分析及二维反演,获得了剖面壳幔电性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剖面横向可划分为三个区块,分别对应祁连造山带、六盘山构造带与鄂尔多斯地块;祁连造山带东段可能残存沟弧盆体系的构造格架,青藏高原北东向生长可能是在这一先存格架上的叠加与改造;六盘山构造带壳幔结构复杂,以中地壳拆离断层为界,上地壳发育拆离断层系统而下地壳挤压缩短增厚;鄂尔多斯地块成层性较好,地块总体较为稳定,但局部经历了与地幔上涌相关的物质与结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地块 六盘山构造带 大地电磁测深 壳幔电性结构 构造变形
下载PDF
六盘山断裂带及其邻区地壳结构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文辉 高锐 +8 位作者 王海燕 李英康 李洪强 侯贺晟 熊小松 郭晓玉 徐啸 邹长桥 梁宏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65-2278,共14页
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陆内造山和强烈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物质侧向移动被鄂尔多斯地块所阻,在六盘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斜冲断裂.断裂带周缘... 新生代期间,中国大陆西部受印度一欧亚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影响,以地壳缩短、增厚、陆内造山和强烈地震活动等为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物质侧向移动被鄂尔多斯地块所阻,在六盘山地区发育了一系列左旋斜冲断裂.断裂带周缘构造变形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是研究青藏高原横向扩展控制大陆内部弥散变形的理想场所.本文对穿越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六盘山断裂带一鄂尔多斯地块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资料使用层析成像和射线反演算法进行成像,获得了研究区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其结果反映出六盘山断裂带两侧地壳结构、构造特征差异显著:1)上地壳层析成像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一侧地壳上部速度较低,等值线呈近水平状,具有典型的沉积盆地特征,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上地壳速度相对较高,横向变化剧烈,呈褶皱状,二者的分界为海原一六盘山逆冲走滑断裂;2)全地壳射线反演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地块地壳速度梯度大,下地壳底部速度高由铁镁质物质组成,具有典型稳定古老克拉通的特征,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速度总体较低,主要由长英质及长英-铁镁质过渡物质组成,具有典型造山带的特征,而六盘山断裂带下方地壳速度结构复杂,层面呈拱形,部分层出现速度逆转,为两个构造单元的接触过渡带;3)青藏高原东北缘一侧地壳厚度~50 km,鄂尔多斯地块地壳厚度~42 km,六盘山断裂带下方莫霍面发生叠置,揭示出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在六盘山下汇聚,较薄且刚性的鄂尔多斯地壳挤入较厚且塑性的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中的构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 六盘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地块 地壳结构
下载PDF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3
9
作者 肖玉翠 王吉波 +4 位作者 董静 高宏 梁宏达 王丽 辛苗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3489-3493,共5页
背景:目前有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对各个脏器的影响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MRL/lpr狼疮鼠的疗效及对免疫系统和各个脏器的影响。方法: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环... 背景:目前有关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对各个脏器的影响报道较少。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MRL/lpr狼疮鼠的疗效及对免疫系统和各个脏器的影响。方法:MRL/lpr狼疮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对照组给以生理盐水,其他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治疗。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h尿蛋白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干扰素γ、PDGF、抗ds-DNA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水平;常规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的肾脏病理改变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在肾脏、肺脏、脾脏中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②32周时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尿蛋白定量低于环磷酰胺组和对照组(P<0.01)。③32周时环磷酰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抗ds-DNA抗体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肾小球硬化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均较对照组为轻。⑤32周时肾脏、肺脏、脾脏中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CD44、CD105表达为阴性。提示,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MRL/lpr狼疮鼠可以显著降低狼疮活动指标,对狼疮肾炎具有治疗作用,同时可以通过降低促炎因子的水平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移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小鼠 近交MRL/lpr
下载PDF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华 王吉波 +2 位作者 成强 王丽芹 梁宏达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5-226,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32例老年SLE与56例中青年SLE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老年组出现乏力、发热、肌痛、口眼干燥、浆膜炎、肺部受累、血液系统异常及抗SSA抗体(抗-SSA)、类风湿因子(RF)... 目的探讨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32例老年SLE与56例中青年SLE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老年组出现乏力、发热、肌痛、口眼干燥、浆膜炎、肺部受累、血液系统异常及抗SSA抗体(抗-SSA)、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Ig)的阳性率与中青年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皮疹、雷诺现象、光过敏、肾损害、神经系统受累、补体C3降低及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Sm抗体(anti-Sm)的阳性率与中青年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SLE具有轻型化和非典型化的临床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老年人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奇正青鹏膏治疗急性痛风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9
11
作者 王吉波 谢荣爱 +2 位作者 姜秀波 潘琳 梁宏达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12期755-756,共2页
关键词 关节炎 痛风性 中药疗法
下载PDF
细胞因子IL-1β、IL-6、IL-8、IFN-γ在中枢神经精神狼疮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莉莉 王吉波 +2 位作者 梁宏达 赵磊 董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7-251,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γ干扰素(IFN-γ)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精神狼疮(CNS-NP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CNS-NPSLE、无CNS表现SLE(non-CNS SLE)、颅内感染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和脑脊液(CSF),应用酶联免疫吸...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γ干扰素(IFN-γ)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精神狼疮(CNS-NP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CNS-NPSLE、无CNS表现SLE(non-CNS SLE)、颅内感染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和脑脊液(CSF),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及CSF中IL-1β、IL-6、IL-8、IFN-γ水平,对各组血清、CSF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比较。对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均行颅脑MRI影像学检查。以CNS-NPSLE组各种细胞因子血清及CSF水平的2.5%下限为阳性界值,比较CNS-NPSLE不同颅脑MRI影像学病变的细胞因子阳性率差异,分析细胞因子与颅脑MRI表现的关系。结果:①CNS-NPSLE组、non-CNS SLE组、颅内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年龄、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F=1.34,P>0.05;χ2=2.05,P>0.05)。②CNS-NPSLE组血清、CSF中IL-1β、IL-6、IL-8、IFN-γ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Z14=6.22、6.04、6.22、5.70;CSF,Z14=6.38、7.10、6.97、6.34,P均<0.008 3);③CNS-NPSLE组CSF IL-1β、IL-6、IL-8水平均高于non-CNS SLE组(Z12=2.73、Z12=3.18、Z12=3.86,P均<0.008 3);④CNS-NPSLE组CSF IL-1β、IL-6、IL-8、IFN-γ水平均高于血清水平(Z=3.19、6.30、5.44、3.19,P均<0.05)。⑤CSF IL-6>20.067 9 pg/ml、IL-8>87.181 1 pg/ml,发生CNS-NPSLE的风险增加(χ2=11.98,P<0.05;χ2=4.65,P<0.05)。⑥CNS-NPSLE患者中,脱髓鞘病变CSF IL-1β、IL-6阳性率显著高于MRI正常者(χ2=10.89,P<0.005;χ2=18.47,P<0.005);多发性缺血灶CSF IL-6、IFN-γ阳性率显著高于MRI正常者(χ2=5.56,P<0.005;χ2=14.59,P<0.005)。结论:CNS-NPSLE患者的IL-1β、IL-6、IL-8、IFN-γ血清及CSF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与CNS-NPSLE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精神性狼疮 细胞因子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核转录因子κB和类风湿关节炎 被引量:9
13
作者 侯春凤 梁宏达 王吉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304-1308,共5页
学术背景:核转录因子κB是普遍存在的真核细胞转录因子,已证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它的过度活化有关。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中,核转录因子κB的异常活化与滑膜组织炎性增生及其对关节局部组织的侵蚀密切相关。目的:对有关核转... 学术背景:核转录因子κB是普遍存在的真核细胞转录因子,已证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它的过度活化有关。在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机制中,核转录因子κB的异常活化与滑膜组织炎性增生及其对关节局部组织的侵蚀密切相关。目的:对有关核转录因子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01/2007-07的相关文献,检索词"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 κB,rheumatoid arthritis,pathogenesis,treatment",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2000-01/2007-07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核转录因子κB,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治疗",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72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与核转录因子κB和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30篇文献中,7篇综述,23篇基础或临床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核转录因子κB是一组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参与调节许多与免疫功能和炎症有关的基因,许多基因的启动子中都有功能性核转录因子κB的结合位点。②研究表明,核转录因子κB异常活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针对核转录因子信号通路的各个环节抑制其活化的研究,是近年来抗炎、抗风湿治疗的热点。③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被引入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是近年来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取得的重要进展,干扰核转录因子κB基因治疗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应用尚处于研究阶段。结论:以核转录因子κB为靶点,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将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带来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F-ΚB 关节炎 类风湿 治疗 综述文献 组织构建
下载PDF
SLE患者PBMCs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ax、p53、C-myc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华 王吉波 +2 位作者 姚媛 辛苗苗 梁宏达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25,共2页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ax、p53、C-myc蛋白表达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20例活动期SLE患者(SLE组)及20例健康者(对照组)PBMCs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Bax、p53、C-myc蛋白表达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20例活动期SLE患者(SLE组)及20例健康者(对照组)PBMCs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基因Bax、p53、C-myc蛋白表达阳性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3水平,并分析SLE组PBMCs细胞凋亡率与C3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PBMCs细胞凋亡率及Bax、p53、C-myc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SLE组血清补体C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SLE组PBMCs细胞凋亡率与血清补体C3水平呈高度负相关(P均<0.01)。结论 Bax、p53、C-myc蛋白表达在SLE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机制为诱发PBMCs细胞凋亡失衡及反馈性降低血清补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细胞凋亡 凋亡基因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与渭河地堑地电结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韩江涛 刘国兴 +3 位作者 韩松 高锐 王海燕 梁宏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6-85,共10页
秦岭造山带作为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与北部的渭河地堑形成独具特色的盆山构造体系,目前其深部结构状态与盆山耦合响应缺乏深层动力学过程的理解,为此以跨越秦岭造山带、渭河地堑布设一条170km的大地电磁测... 秦岭造山带作为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与北部的渭河地堑形成独具特色的盆山构造体系,目前其深部结构状态与盆山耦合响应缺乏深层动力学过程的理解,为此以跨越秦岭造山带、渭河地堑布设一条170km的大地电磁测深剖面,通过宽频带和长周期大地电磁观测,构建秦岭造山带和渭河地堑深部地电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造山带存在多重叠置的巨厚岩石圈,南秦岭与北秦岭地壳尺度存在明显的结构化差异;2)扬子地块向北楔入到南秦岭岩石圈地幔中,南、北秦岭之间在上地幔存在低阻条带痕迹表明了楔入作用的前缘位置;3)渭河地堑存在巨厚的沉积盖层,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减薄,由南侧的7~8km减到北侧的3—4km。渭河地堑下地壳至上地幔区域分布的两个低阻块体表明其岩石圈存在明显的电性差异,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表征了华北地块南向挤压作用背景下软流圈上涌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渭河地堑 大地电磁测深 岩石圈 深部地电结构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丽芹 王吉波 +1 位作者 梁宏达 董静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1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SLE组)血清BAFF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3、C4水平;计算疾病活动性(SLAM)和损伤指数(SLICC/ACR);对BAFF水平与补体C3和C4... 目的探讨血清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SLE组)血清BAFF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3、C4水平;计算疾病活动性(SLAM)和损伤指数(SLICC/ACR);对BAFF水平与补体C3和C4、SLAM、SLICC/ACR进行相关性分析。对照组为45例查体健康者。结果 SLE组血清BAF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抗dsDNA抗体阳性者(13例)BAFF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P均<0.001。BAFF水平与补体C3呈显著负相关(r=-0.298,P=0.047),与补体C4无明显相关性,与SLAM呈显著正相关(r=0.450,P=0.002);与SLICC/ACR呈显著正相关(r=0.388,P=0.009)。结论 BAFF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与发展,检测血清BAFF水平有助于判断SLE活动性及预后;应用BAFF拮抗剂有望改善SLE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
下载PDF
NaMn_3F_(10)∶Yb/(Er,Tm,Ho)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光谱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帅 梁宏达 +2 位作者 王广盛 宋军 屈军乐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3,共5页
由于具有毒性低、稳定性好、发光强度高等优点,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在细胞成像和标记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了常规的热分解法,制备了粒径均一、均匀分散的NaMn_3F_(10)∶Yb/(Er,Tm,Ho)上转换纳米颗粒。研究表明,制备的纳... 由于具有毒性低、稳定性好、发光强度高等优点,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在细胞成像和标记方面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了常规的热分解法,制备了粒径均一、均匀分散的NaMn_3F_(10)∶Yb/(Er,Tm,Ho)上转换纳米颗粒。研究表明,制备的纳米颗粒的粒径都在10nm以下。NaMn_3F_(10)∶Yb/Er和NaMn_3F_(10)∶Yb/Tm纳米颗粒在980nm连续激光的激发下分别发射660nm和800nm的单色光,这主要归因于Mn2+离子4T1能级可以作为中间过渡能级,将Er^(3+)离子2H11/2能级和4S3/2能级上的光电子通过非辐射的方式转移到2F9/2能级上,降低2H11/2能级和4S3/2能级上的光电子数同时增加2F9/2能级上的光电子数,使2F9/2与4I15/2基态能级产生较大的粒子数反转,以产生较强的波长为660nm光辐射。通过对NaYF4∶Yb^(3+)20%,Er^(3+)2%纳米颗粒中掺杂Mn2+离子的研究发现,随着Mn2+离子掺杂浓度的提高,该纳米颗粒的发光颜色从绿色逐渐向红色转变,光谱中红绿光的强度比逐渐升高,在Mn掺杂浓度为58%时即可得到纯红光发射的上转换纳米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纳米颗粒 NaMn3F10 热分解法 单色发光
下载PDF
血液灌流及机械通气治疗百草枯中毒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梁宏达 尤培聪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45-47,共3页
百草枯是1962年由英国首先开发的除草剂,喷洒后能很快发挥作用,接触土壤后迅速失活,一般在土壤中无残留。正常使用情况下对野生动物和环境少有危害,正确的使用对喷洒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也不大。但百草枯经消化道和黏膜吸收时,对人畜有... 百草枯是1962年由英国首先开发的除草剂,喷洒后能很快发挥作用,接触土壤后迅速失活,一般在土壤中无残留。正常使用情况下对野生动物和环境少有危害,正确的使用对喷洒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也不大。但百草枯经消化道和黏膜吸收时,对人畜有较强毒性,可造成急性中毒。口服百草枯可引起消化道黏膜糜烂出血、肺间质纤维化、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心脏损害等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中毒后因无特效解毒剂,治疗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草枯中毒 临床分析 通气治疗 血液灌流 急性肾功能衰竭 多器官功能衰竭 机械 肺间质纤维化
下载PDF
急诊ICU高钠血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宏达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4期3654-3655,共2页
目的探究急诊ICU高钠血症患者的病因以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急诊ICU于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了35名高血钠症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病因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进入ICU以及出现高血钠时35名患者的血钠水平以... 目的探究急诊ICU高钠血症患者的病因以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急诊ICU于2011年2月至2013年3月共收治了35名高血钠症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病因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进入ICU以及出现高血钠时35名患者的血钠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后2天以及治疗结束后患者血钠水平以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接受治疗以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的高血钠症患者,在治疗时应该针对患者的原发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制定出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纠正患者的酸碱紊乱,进而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ICU 高血钠 临床分析
下载PDF
血清聚集素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探讨
20
作者 辛苗苗 谢荣爱 +1 位作者 梁宏达 王吉波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3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聚集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SLE患者(观察组)与30例正常患者(对照组)血清聚集素水平,对血清聚集素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及临床特征进... 目的探讨血清聚集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SLE患者(观察组)与30例正常患者(对照组)血清聚集素水平,对血清聚集素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及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聚集素水平为(29.84±4.47)p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4.47±4.58)pg/ml(t=12.524,P〈0.001);血清聚集素水平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805,P〈0.001);与SLE补体C3、C4水平无相关性(r=0.263、0.272,P均〉0.05),与脱发、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炎、尿蛋白、自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特征相关(t=2.922~4.600,P〈0.01),与淋巴细胞减少无相关性(t=1.690,P〉0.05)。结论血清聚集素在SLE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聚集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