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其诱致性 被引量:3
1
作者 梁常安 杜国明 郝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7-677,共11页
利用2000—2018年农业专利申请数据刻画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挖掘其诱致性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时空演化趋势与施莫克勒假说的路线较为吻合。农业专利申请量呈现出指数型增长... 利用2000—2018年农业专利申请数据刻画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挖掘其诱致性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时空演化趋势与施莫克勒假说的路线较为吻合。农业专利申请量呈现出指数型增长;高高集聚区从东北地区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低低集聚区稳定在西部地区并有扩大趋势。(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受到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和施莫克勒假说的复合影响,市场需求诱致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技术类型不同,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受差异化的诱致性影响。联合作业机械技术创新产出在空间上的集聚与要素价格诱致性相关性较强,而农作物防治、畜牧养殖、渔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产出则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需求诱致性。研究结果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参考,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创新 诱致性 技术特征 空间格局 中国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多维发展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以湖南省县域为例
2
作者 李登辉 梁常安 《城市学刊》 2023年第2期51-58,共8页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在县域内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空间统计方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对湖南省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多维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发现2016... 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在县域内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空间统计方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对湖南省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多维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发现2016—2020年湖南省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多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时空分异上,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整体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离散特征,使用深度具有先散后聚的特点,数字化程度整体呈现集聚态势;影响因素方面,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化、产业结构对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传统金融发展水平仅对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具有显著影响,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镇化对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产业结构对数字化程度具有U型影响,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对覆盖广度具有倒U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时空分异 非线性影响
下载PDF
建立国家耕地战略储备制度的思考 被引量:9
3
作者 杜国明 梁常安 李宁宁 《农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7,共8页
中国粮食安全及耕地资源安全形势受到国际贸易、气候波动、城乡建设等因素影响呈现波动性紧迫态势,迫切需要通过构建新的制度来增强耕地资源及粮食供给的弹性。在剖析耕地战略储备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挑战、战略要求、现实需求等方面概... 中国粮食安全及耕地资源安全形势受到国际贸易、气候波动、城乡建设等因素影响呈现波动性紧迫态势,迫切需要通过构建新的制度来增强耕地资源及粮食供给的弹性。在剖析耕地战略储备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挑战、战略要求、现实需求等方面概括了耕地战略储备制度的必要性,从物质基础、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等方面论证了制度可行性,从划定原则、用途管制、生态保护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对制度框架进行了初步设计,最后阐述了耕地战略储备制度同耕地保护、用途管制和生态文明等相关制度如何有效衔接。耕地战略储备制度融合了弹性土地利用规划与战略储备制度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藏粮于地内涵,是解决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战略储备制度 粮食安全 藏粮于地 耕地利用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典型县域种植模式遥感识别与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杜国明 张瑞 +1 位作者 梁常安 胡明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133-141,共9页
种植模式对黑土地的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有显著影响,建立合理的种植模式是养好用好黑土地的重要措施。目前,黑土区种植模式的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仍缺乏系统分析,遥感技术结合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是监测黑土区种植模式的有效手段,但应用较少。... 种植模式对黑土地的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有显著影响,建立合理的种植模式是养好用好黑土地的重要措施。目前,黑土区种植模式的类型及其空间格局仍缺乏系统分析,遥感技术结合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是监测黑土区种植模式的有效手段,但应用较少。该研究基于2012-2017年遥感反演作物分类数据,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识别种植模式,并使用核密度分析方法测度各类种植模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克东县可识别出5类种植模式,其中,主要的种植模式为无序种植模式、大豆连作模式和两年轮作模式,三者面积总和占比为83.90%。2)县域西部和北部以大豆连作模式为主,县域中部、东部和南部以无序种植模式为主,玉米连作模式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三年轮作模式和两年轮作模式呈“局部集聚、全局分散”的分布形态。3)行政村尺度的种植模式结构大体可以分为5种类型,总体呈现以“无序种植-大豆连作-两年轮作”类型为主并以其他类型为辅的空间结构特征,属于主要类型的行政村数量占比为3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作物 种植模式 地学信息图谱 空间格局
下载PDF
黑土地保护的对象特性、面临形势与应对策略 被引量:12
5
作者 杜国明 梁常安 +2 位作者 张树文 郭玥 何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87-899,共13页
【目的】黑土地保护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黑土地保护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亟待进一步提升。【方法】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综合归纳了黑土地的自然特性、生产特性和生态特性,系统、分层次... 【目的】黑土地保护工作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黑土地保护的认识深度、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亟待进一步提升。【方法】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综合归纳了黑土地的自然特性、生产特性和生态特性,系统、分层次地梳理了黑土地保护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应对策略。【结果】研究发现:(1)黑土地具有特殊的成土条件,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脆弱的生态特性;(2)黑土地保护工作形势复杂,在微观的要素结构、中观的人地关系和宏观的区域发展中均有体现,可以概括为土地利用过度、土壤退化多发、人口问题严重和经济发展滞后等4个主要问题。(3)黑土地保护策略也应当从微观技术体系、中观农业体系和宏观政策体系着手,采取自然、社会多学科相交叉,技术、经济、制度多手段相结合的方法,确保黑土地保护工作的有效、有力、可持续。【结论】黑土地兼具自然与人文特性,应当综合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地关系系统的要求,统筹开展黑土地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保护 粮食安全 生态文明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建伟 梁常安 +2 位作者 胡正玉 马慧丹 苗长虹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69,共12页
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强度空间极化现象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 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强度空间极化现象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等省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西部省区;②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技术转入空间集聚格局与技术转出空间集聚格局具有相似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四川德阳与山东东部一些地市,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省市;③区域内部视角下,成都、西安、郑州等省会城市是内部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凸显,内部整体网络密度较外部小;④区域内部技术转移地理邻近性特点明显,技术转移以向邻近城市与城市内部转移为主,且城市内技术转移占技术转移总量的比重较大;⑤外部视角下,2010-2018年无论是黄河流域对区域外技术转移,还是区域外对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数量和强度都明显增大,济南、青岛、西安、郑州、成都向区域外技术转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是外部向黄河流域技术转移的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转移 创新网络 空间演化 黄河流域 专利交易 地理邻近性 核心-边缘
原文传递
中部地区创新产出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建伟 梁常安 +1 位作者 黄蕊琦 李萌萌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9-167,共9页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6年中部地区创新产出的时空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在2006年前增加缓慢,其后开始明显拉大,2010年后急剧增... 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对1986—2016年中部地区创新产出的时空差异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在2006年前增加缓慢,其后开始明显拉大,2010年后急剧增大,相对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下降、缓慢上升、波动上升三个阶段;2)1986—2016年中部地区创新产出空间格局大致稳定,创新产出表现突出的区域主要是省会城市;3)在1990年、1998年和2006年中部地区的创新产出空间集聚性不显著,在2016年中部地区创新产出开始呈现出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基本形成以安徽省部分地市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地带;4)空间关联、集聚效应、创新联系等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中部地区地市创新产出差异较大;5)经济状况、传统基础设施及FDI对创新产出作用较大,通讯基础设施和集聚互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一般,而教育水平对产业的需求因素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产出 中部地区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