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戏中的建筑学 为影响力而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博(译) +2 位作者 徐唯钰(校) 董舒堃(校) 梁幸仪(校) 《时代建筑》 2021年第2期48-54,共7页
文章介绍了作者所参与的The Witness游戏的开发工作并综述了游戏设计中建筑师的角色。文章主要部分结合大量实例,简述了游戏世界中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作者综述了游戏开发者与建筑师团队的合作关系,并展望了数字世界中建筑设计对... 文章介绍了作者所参与的The Witness游戏的开发工作并综述了游戏设计中建筑师的角色。文章主要部分结合大量实例,简述了游戏世界中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最后,作者综述了游戏开发者与建筑师团队的合作关系,并展望了数字世界中建筑设计对提升社会福祉和图像素养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游戏设计 电子游戏开发 游戏与建筑 游戏世界的建筑叙事 图像素养
下载PDF
冥想的政治——重访90年代行为艺术
2
作者 亨泰尔·雅普 梁幸仪 《艺术界》 2013年第3期102-109,14,共8页
1994年,张洹《十二平方米》所留下的图像,已成为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象征——艺术家存各种复杂的张力与情绪当中,默然静坐。他裸体坐在北京郊外的一个公厕里,整个身体的重心前倾,头颅似乎在弯曲的脊柱上寻找着平衡。蹲坐的姿势既有上升... 1994年,张洹《十二平方米》所留下的图像,已成为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象征——艺术家存各种复杂的张力与情绪当中,默然静坐。他裸体坐在北京郊外的一个公厕里,整个身体的重心前倾,头颅似乎在弯曲的脊柱上寻找着平衡。蹲坐的姿势既有上升感又显得沉重,而他,又闭合着双眼,加强了那种相互对抗的胶着感。对于正飞向和已附着在涂满蜂蜜的身体上的、那些成群结对的苍蝇,张洹表现出漠视,似乎在向人传达着一种当下的存在感,又似乎处于内省之中。这些密密麻麻的苍蝇仿佛让人已闻到公厕的恶臭,而这一刻,在这里,似乎充满了平静。在摄影照片中,还能看到厕纸散落于地,让人更真切地体会到苍蝇爬在皮肤上的感觉,以及夏日的炎热,甚至屎尿的骚臭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艺术 90年代 重访 政治 冥想 中国当代 摄影照片 艺术家
原文传递
古埃及画师的循古与灵性——尼巴蒙墓室壁画探访
3
作者 梁幸仪 《艺术与设计》 2011年第4期44-49,共6页
每一幅来自昔日的图像,都是对某种视知觉活动的记录。解读它们必须经过学习,就像我们需要学习才能读懂别国的典籍一样,即使我们在狭隘的意义上懂得该国的语言。我们需明白,无论文字或是图像,都是一种规范化活动。
关键词 古埃及 壁画 墓室 视知觉 图像 学习
原文传递
姚璐:新山水 被引量:1
4
作者 斯蒂芬尼·贝里 梁幸仪 《艺术界》 2011年第4期204-205,共2页
无可否认,姚璐的摄影拼贴是独树一帜的。他在伊斯坦布尔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个展中展出了31幅作品,这些经过大刀阔斧加工的摄影拼贴作品以冷静的现实主义语言诉说着乡村风景的持续演变,然而这种演变并非自然之功,而是一股不可阻挡的人... 无可否认,姚璐的摄影拼贴是独树一帜的。他在伊斯坦布尔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个展中展出了31幅作品,这些经过大刀阔斧加工的摄影拼贴作品以冷静的现实主义语言诉说着乡村风景的持续演变,然而这种演变并非自然之功,而是一股不可阻挡的人为力量的结果,让观众心头久久萦绕着一种心安与不安并存的矛盾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 艺术博物馆 伊斯坦布尔 乡村风景 现实主义 拼贴 摄影 作品
原文传递
第十二届日惹双年展:“赤道#2”
5
作者 凯特·萨顿 梁幸仪 《艺术界》 2014年第1期164-167,共4页
“不是死路一条,因为人生不过是停下来喝一杯。”不管怎样。至少这条乐观的爪哇谚语启发了第十二届日惹双年展的题目“不是死路一条。”很难不把题目视为某种自我反省。在日惹双年展近30年的历史中,它经历了各种可能的结构重组和品牌... “不是死路一条,因为人生不过是停下来喝一杯。”不管怎样。至少这条乐观的爪哇谚语启发了第十二届日惹双年展的题目“不是死路一条。”很难不把题目视为某种自我反省。在日惹双年展近30年的历史中,它经历了各种可能的结构重组和品牌重塑,从最初一个只有地方画家参展的评委展,发展到如今在国际当代艺术界中占有一席之地。2008年,双年展经历了最新一波演变,与赤道艺术节合作,策划了一个跨度为+年的项目,让日惹双年展踏上一段象征性的全球旅程。连续五届,展览会在赤道附近“停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年展 赤道 自我反省 品牌重塑 结构重组 艺术界 艺术节 象征性
原文传递
林延:空-气&镇纸
6
作者 罗伯特·C·摩根 梁幸仪 《艺术界》 2014年第2期212-213,共2页
在北京、纽约布鲁克林两地居住生活的艺术家林延的两个同期举办的纸上水墨作品展给了观众一个机会:从某个独特的视角审视目前正在大都会举办的“水墨:当代中国的古与今”大展。尽管该展因为在美国缺乏先例而具有某种重要性,但它还是... 在北京、纽约布鲁克林两地居住生活的艺术家林延的两个同期举办的纸上水墨作品展给了观众一个机会:从某个独特的视角审视目前正在大都会举办的“水墨:当代中国的古与今”大展。尽管该展因为在美国缺乏先例而具有某种重要性,但它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近年来正在崛起的从事概念水墨实验的女性艺术家群体。我在此强调“概念”,是因为我深明“水墨”展策展人所声明的意图其重心与标准。根据我与林延的对话,我毫不怀疑她对于创作的概念基础无论从传统中国的角度还是现代的角度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当代中国 布鲁克林 传统中国 水墨 大都会 作品展
原文传递
观念/语境/论争:东南亚艺术与集体
7
作者 巴蒂·拉瓦尼 梁幸仪 《艺术界》 2014年第2期202-203,共2页
甜圈形状的乒乓球桌,23张儿童书桌以及一堆可以吃的手枪。这是最近在曼谷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中的一幕。该展览展出了来自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以及柬埔寨的重要作品或委托创作作品,由来自新加坡的东... 甜圈形状的乒乓球桌,23张儿童书桌以及一堆可以吃的手枪。这是最近在曼谷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中的一幕。该展览展出了来自泰国、印尼、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以及柬埔寨的重要作品或委托创作作品,由来自新加坡的东南亚艺术专家兰奇牵头,与印尼的阿功·胡雅特尼卡珍农以及泰国的维帕什·普利夏农联合策划,以老中青三代超过40名艺术家的近50件作品审视了置身于独特历史语境下的东南亚当代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艺术中心 历史语境 东南亚 集体 创作作品 马来西亚 当代艺术 新加坡
原文传递
水墨:水墨艺术在当代中国
8
作者 奥里特.加特 梁幸仪 《艺术界》 2014年第1期172-175,共4页
从未举办过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的大都会博物馆这次雄心勃勃地迈出了探讨非西方当代艺术品如何在百科全书式美术博物馆中展出的第一步。通过在该馆的大型中国艺术展厅中展出“水墨”一展,大都会抓住了一个一度错过的机会,不仅借此反思... 从未举办过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的大都会博物馆这次雄心勃勃地迈出了探讨非西方当代艺术品如何在百科全书式美术博物馆中展出的第一步。通过在该馆的大型中国艺术展厅中展出“水墨”一展,大都会抓住了一个一度错过的机会,不仅借此反思何为展览制作,更要重新检视自身永久陈列的有效性与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墨艺术 当代中国 大都会博物馆 美术博物馆 百科全书 中国当代 中国艺术 艺术品
原文传递
东京1955-1970:新前卫
9
作者 凯特·萨顿 梁幸仪 《艺术界》 2013年第1期172-175,共4页
在1953年的《另一个世界》中.新受核洗礼的人们后悔没有早点意识到“应该对上帝赐予的核能抱持更多的怀疑。”日本实验工坊的梦想家北代省三与作曲家汤浅让二合作的九分钟“自动幻灯片放映”.以投影和磁带录音机同步的方式动态呈现了... 在1953年的《另一个世界》中.新受核洗礼的人们后悔没有早点意识到“应该对上帝赐予的核能抱持更多的怀疑。”日本实验工坊的梦想家北代省三与作曲家汤浅让二合作的九分钟“自动幻灯片放映”.以投影和磁带录音机同步的方式动态呈现了北代省三的新构成主义作品。故事的高潮是核电厂轰轰烈烈的爆炸。不仅毁了整座城市,还有整个星球、太阳。乃至附近的星系。至于上帝?这位孤独的神祗“无聊得很”,不得不想如何再造下一个世界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另一个世界 前卫 东京 磁带录音机 构成主义 幻灯片 作曲家 梦想家
原文传递
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焦虑时代的选择悖论
10
作者 白慧怡 梁幸仪 《艺术界》 2013年第2期204-205,共2页
香港的都市景观总能令人想起菲利普·K·迪克1968年的科幻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所勾勒的反乌托邦未来景象——在一个消费欲饱和的城市里。赏金猎人里克·戴卡德如何追踪那些会思考的杀手机器人。也许这就是策... 香港的都市景观总能令人想起菲利普·K·迪克1968年的科幻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所勾勒的反乌托邦未来景象——在一个消费欲饱和的城市里。赏金猎人里克·戴卡德如何追踪那些会思考的杀手机器人。也许这就是策展人林沁怡以这部小说来命名群展的原因,配合副标题:“焦虑时代的选择悖论”,以探讨选择问题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由选择带来的关于自由的错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电子 悖论 焦虑 科幻小说 1968年 都市景观
原文传递
2013青年艺术家总统奖
11
作者 辛友仁 梁幸仪 《艺术界》 2013年第2期218-219,共2页
由新加坡美术馆(SAM)及新加坡总统府于2001年联合发起的青年艺术家总统奖(PYT)旨在“为35岁以下,从事新锐当代艺术实践的新加坡艺术家培育一个发展平台。”PYT自2009年起采取了一种新的模式。与以往的公开征集参赛作品的方式不同... 由新加坡美术馆(SAM)及新加坡总统府于2001年联合发起的青年艺术家总统奖(PYT)旨在“为35岁以下,从事新锐当代艺术实践的新加坡艺术家培育一个发展平台。”PYT自2009年起采取了一种新的模式。与以往的公开征集参赛作品的方式不同,策展委员会成员不仅提名并最终选出获奖艺术家,还要在过程中指导提名人为竞赛创作新的委托作品。这对比以往是一大转变。艺术家与评委的关系也凸显为一种富有意义的批判性参与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艺术家 总统府 2001年 2009年 新加坡 艺术实践 参赛作品 委托作品
原文传递
方璐:恋人和艺术家
12
作者 贺潇 梁幸仪 《艺术界》 2013年第4期184-185,共2页
“恋人和艺术家”展示的是三件似乎互不相千的作品:《自动发生》记录的是一场有计划但未经彩排的行为;《恋爱的人就是艺术家》(第二部)是一部没有明显叙事性的戏剧。《在海上》是艺术家在LED屏上书写的片言只语。三件作品的共同特... “恋人和艺术家”展示的是三件似乎互不相千的作品:《自动发生》记录的是一场有计划但未经彩排的行为;《恋爱的人就是艺术家》(第二部)是一部没有明显叙事性的戏剧。《在海上》是艺术家在LED屏上书写的片言只语。三件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叙事的缺席,因而也就找不到任何可以勾起情感的场景。尽管情感常常是我们行动的动机。它却也经常阻碍我们对真理的揭晓。艺术家运用了这一系列的历时行动,集中指向内在寻找个人真理的意识活动。这种找寻,通过录像艺术的可塑性,延展成为诱导观众自己去找寻真理的邀请,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自说自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家 人和 意识活动 录像艺术 叙事性 LED 真理 可塑性
原文传递
唐宋:挽歌——纪念戴汉志
13
作者 贺潇 梁幸仪 《艺术界》 2013年第3期184-185,共2页
北京博而励画廊BOERS-LI GALLERY,BEIJING 2013.03.23~2013.04.20展览从两张摄影作品开始,艺术家唐宋被警方带走,踩在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不可掉头"标志上。据唐宋刚出狱后写给已故荷兰行动主义者戴汉志(... 北京博而励画廊BOERS-LI GALLERY,BEIJING 2013.03.23~2013.04.20展览从两张摄影作品开始,艺术家唐宋被警方带走,踩在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不可掉头"标志上。据唐宋刚出狱后写给已故荷兰行动主义者戴汉志(Hans van Dilk)的一封书信——他那次被捕是为他的搭档肖鲁在他们合作装置《对话》中的枪击行为顶罪——但是叛变了的艺术家否认将枪击事件视为一次单纯的破坏性行为艺术的通常说法,他认为那是"一种对媒体的煽动,对观众视觉与听觉经验的颠覆,对法律的挑战,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反叛,也是受‘八五新潮'驱动的一个冲动的决定。"毕业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唐宋如今的创作似乎远离了对社会政治的讨论,而转向绘画的禁欲主义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汉志 纪念 挽歌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现代 行为艺术 枪击事件
原文传递
第十三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妈妈,我是野人吗?
14
作者 白慧怡 梁幸仪 《艺术界》 2013年第6期180-183,共4页
时至今日还有公共空间这回事吗?仅仅是回顾21世纪针对公共空间的决定性战役。就会理解第十三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所提出的“妈妈,我是野人吗?”这一问题是及时的,尽管本次双年展饱受批评。2013年1月,当宣布本次双年展将把公共领域... 时至今日还有公共空间这回事吗?仅仅是回顾21世纪针对公共空间的决定性战役。就会理解第十三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所提出的“妈妈,我是野人吗?”这一问题是及时的,尽管本次双年展饱受批评。2013年1月,当宣布本次双年展将把公共领域定位为政治论坛——该倡议很快就被盖齐公园的政治抗议事件给淹没了,抗议在五月爆发,反对伊斯坦布尔塔克西姆广场重建计划,并且为了抗议警方的暴力镇压,运动蔓延至全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斯坦布尔 双年展 妈妈 野人 公共空间 21世纪 决定性 政治
原文传递
革命时期的中国艺术:傅抱石
15
作者 戴维·卡里尔 梁幸仪 《艺术界》 2012年第2期210-211,共2页
想象一下,法国大革命直到1949年才发生。在此之前,17世纪末确立下来的学院传统一直统治着艺术教育。再设想,当政治变革终于来临时,一位长期接受古典大师传统训练的艺术家,突然要应对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气候。他不能再像普桑那样描绘《... 想象一下,法国大革命直到1949年才发生。在此之前,17世纪末确立下来的学院传统一直统治着艺术教育。再设想,当政治变革终于来临时,一位长期接受古典大师传统训练的艺术家,突然要应对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气候。他不能再像普桑那样描绘《旧约》或《奥维德》,而被号召去表现工厂和机械化的军队,这样一位艺术家的回顾展看起来将会多么离奇,多么的前后不一,而他的艺术生涯又将是多么让人费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艺术 革命时期 傅抱石 1949年 法国大革命 艺术教育 17世纪 政治变革
原文传递
没顶遇见LUCKYPDF:社会与公司
16
作者 丽贝卡·霍尔博恩 梁幸仪 《艺术界》 2012年第4期48-51,共4页
在澳大利亚艺术节"新浪潮2012"中,来自伦敦的艺术家组合Lucky PDF的项目"全球艺术学校"在一周的时间里以行为表演、演讲及对话的形式,探讨了全球化交流以及科技对人类身份认同的影响等话题。受LuckyPDF之邀,策展人丽贝卡·霍尔... 在澳大利亚艺术节"新浪潮2012"中,来自伦敦的艺术家组合Lucky PDF的项目"全球艺术学校"在一周的时间里以行为表演、演讲及对话的形式,探讨了全球化交流以及科技对人类身份认同的影响等话题。受LuckyPDF之邀,策展人丽贝卡·霍尔博恩组织了一场视频直播对话,使得LuckvPDF与另一个国际知名当代艺术组合——来自上海的没顶公司进行了一场讨论。没顶公司创作总监徐震反客为主,一一盘诘LuckvPDF合作模式之优劣、起源以及他们对艺术界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司 社会 澳大利亚 艺术学校 身份认同 视频直播 艺术组合 反客为主
原文传递
梁志和:我们必须构建以及毁灭
17
作者 斯蒂芬妮·贝里 梁幸仪 《艺术界》 2012年第2期192-193,共2页
为梁志和在伦敦的第一个个展"我们必须构建以及毁灭"提供上下文的是建筑师阿斯顿·韦伯,该展览名字来源于这位建筑师在《未来的伦敦》(1921年)一书中发表的文字。在《阿斯顿韦伯的预言》(2011年)中,由韦伯设计的香港立法会大... 为梁志和在伦敦的第一个个展"我们必须构建以及毁灭"提供上下文的是建筑师阿斯顿·韦伯,该展览名字来源于这位建筑师在《未来的伦敦》(1921年)一书中发表的文字。在《阿斯顿韦伯的预言》(2011年)中,由韦伯设计的香港立法会大厦的照片被展示在一个灯箱上,这个灯箱上还蚀刻有韦伯对于未来伦敦的想象:一座新城,所有曾经晦暗的街道都被打开,阴郁的房屋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光、空气和美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灭 1921年 名字来源 建筑师 韦伯 上下文 伦敦 立法会
原文传递
一人·行·里
18
作者 刘淑庄 梁幸仪 《艺术界》 2012年第2期194-195,共2页
当刁德谦在1949年登机逃离中国时,他看到公告上写着"一人一件"。后来他创作了一幅包含这些字的作品,从而启发了本次展览的名字"一人·行·里"。这句简单的话唤起了对旅行、行李和个人的思考。策展人李国瑜以研究华侨为起点... 当刁德谦在1949年登机逃离中国时,他看到公告上写着"一人一件"。后来他创作了一幅包含这些字的作品,从而启发了本次展览的名字"一人·行·里"。这句简单的话唤起了对旅行、行李和个人的思考。策展人李国瑜以研究华侨为起点进一步深入当代艺术探索,2009年她策划了英国艺术家李迪诺的香港个展"关于我母亲的一切",这个展览首先受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委托策划展出,以家族历史为题,讲述了一个关于记忆和移民的故事。展览"一人·行·里"的参展艺术家是刁德谦、林荫庭及杜子卿三位不同时代的华裔艺术家,三人均是在海外奠定了艺术地位,作品均指涉到个人的和政治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展艺术家 1949年 2009年 艺术探索 维多利亚 家族历史 艺术地位 展览
原文传递
真相部
19
作者 贝安吉 梁幸仪 《艺术界》 2012年第2期214-215,共2页
博而励画廊在新群展"真相部"中展开了对于意识形态霸权话语及其传播的探索,以一个并不庞大的作品群,试图挑战那些维护政治及个人权力结构的叙事,参展艺术家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如果说展览是为了批判政治领域内的知识,那么"真相部... 博而励画廊在新群展"真相部"中展开了对于意识形态霸权话语及其传播的探索,以一个并不庞大的作品群,试图挑战那些维护政治及个人权力结构的叙事,参展艺术家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如果说展览是为了批判政治领域内的知识,那么"真相部"这个名字就和《1984》以房间号1984来命名一样,也是一种用词不当。正如"真相部"从字面理解,其职责并非对真相的保护,而是传播和混淆历史。展览"真相部"与其说是一场权力叙事批判,不如说是一种自创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相 《1984》 权力结构 政治领域 参展艺术家 霸权话语 意识形态 用词不当
原文传递
局部回忆 香港国际艺术展与全球艺术,元年
20
作者 郑大卫 梁幸仪 《艺术界》 2011年第4期84-87,共4页
在香港会展中心,我们看到一种新的现实:过去在亚洲的大型展览中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延时,从展览设计、策展构想到作品本身都带着一股陈旧气息。但即便有入还没有意识到本次艺博会引人瞩目的上升(被艺术巴塞尔这艘母舰托起来的),也应... 在香港会展中心,我们看到一种新的现实:过去在亚洲的大型展览中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种延时,从展览设计、策展构想到作品本身都带着一股陈旧气息。但即便有入还没有意识到本次艺博会引人瞩目的上升(被艺术巴塞尔这艘母舰托起来的),也应该不难感受到一种全新的共时性:亚洲已经来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艺术展 香港 回忆 会展中心 大型展览 展览设计 巴塞尔 有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