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网膜母细胞瘤并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梁庭溢 季迅达 赵培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07-1709,共3页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RB的治疗目标转变为保住眼球(保眼)甚至是保住视力。在RB的保眼治疗过程中,并发性白内障的问题逐渐凸显。白内障严重影响RB的随访和治疗,及时并安全地进行白内...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RB的治疗目标转变为保住眼球(保眼)甚至是保住视力。在RB的保眼治疗过程中,并发性白内障的问题逐渐凸显。白内障严重影响RB的随访和治疗,及时并安全地进行白内障手术显得尤为重要。该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并发性白内障 手术
下载PDF
单中心157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综合治疗回顾性临床研究
2
作者 邹弋华 季迅达 +3 位作者 李家恺 梁庭溢 华续明 赵培泉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810-816,共7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行综合治疗的RB患儿157例20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6例,女性81例;单眼111例,双眼46例。...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儿综合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检查确诊且行综合治疗的RB患儿157例20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6例,女性81例;单眼111例,双眼46例。诊断月龄中位数20.1个月。均为初次接受治疗者。肿瘤局限于眼内者依据国际眼内RB分期标准分为A~E期以及眼外期、远处转移期。中位随访时间37.4个月。记录患儿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预后及眼部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7例203只眼中,眼内期137例180只眼,其中A~E期分别为6、14、10、98、52只眼;眼外期12例12只眼;远处转移期8例11只眼。全身转移死亡8例;生存149例(94.9%,149/157)。眼球摘除48只眼,其中初始治疗眼球摘除34只眼,经保眼治疗后眼球摘除14只眼;未行眼球摘除155只眼(76.4%,155/203)。保眼治疗后保眼率为91.7%(155/169)。双眼患者取分期更严重眼进行统计分析,初始保眼治疗120例120只眼,其中经静脉化学药物治疗(IVC)、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IAC)分别为36、84只眼。两种治疗方案的眼球摘除分别为7(19.4%,7/36)、7(8.3%,7/84)只眼;接受二次治疗分别为33(91.7%,33/36)、33(39.3%,33/84)只眼。两种治疗方案的眼球摘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37,P=0.154);接受二次治疗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37,P<0.001)。初始治疗后瘤体消退并稳定54只眼(45.0%,54/120);因治疗反应差、肿瘤复发等原因接受二次治疗66只眼(55.0%,66/120)。行二次治疗的66只眼中,眼球摘除、IAC、玻璃体腔注射化学药物治疗(IVitC)、IAC联合IVitC、单纯局部治疗分别为6、18、12、13、17只眼;IAC、IVitC、IAC联合IVitC治疗眼中眼球摘除分别为5(27.8%,5/18)、1(9.3%,1/12)、2(15.4%,2/13)只眼,三者眼球摘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1,P=0.368)。末次随访有视力记录者148只眼(72.9%,148/203)。其中,无光感、光感~数指、20/400、≥20/200者分别为41、53、16、38只眼。203只眼中,行IAC治疗121只眼,治疗后出现视神经萎缩、玻璃体积血、严重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分别为2、4、1只眼;行IVitC治疗60只眼,治疗后出现玻璃体积血、黄斑出血性坏死各1只眼。结论本组RB患儿经综合治疗后总体生存率为94.9%;保眼治疗后保眼率为91.7%。RB综合治疗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综合治疗 经静脉化学药物治疗 经眼动脉灌注化学药物治疗 玻璃体腔注射化学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继发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季迅达 李家恺 +3 位作者 梁庭溢 朱修宇 崔雪皓 赵培泉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综合治疗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进行保眼综合治疗的RB患儿456例573只眼,其中治疗期间出现RRD的20例20只... 目的观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综合治疗后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3年7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进行保眼综合治疗的RB患儿456例573只眼,其中治疗期间出现RRD的20例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1例11只眼,女性9例9只眼。双眼RB 13例,单眼RB 7例。RB平均诊断年龄为25个月。RB分期中,C、D、E期分别为1、17、2只眼。既往接受眼动脉介入化学药物治疗(化疗)17只眼,全身静脉化疗11只眼,玻璃体腔化疗8只眼,激光光凝治疗14只眼,冷冻治疗5只眼。行手术治疗12只眼,其中玻璃体切割手术6只眼,外加压手术7只眼。保眼综合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39个月。综合治疗和随访期间全身麻醉状态下行眼底检查。眼底检查间隔时间视瘤体稳定情况1~ 6个月不等。结果573只眼中,出现RRD 20只眼,发生率为3.5%。20只眼中,发现明确裂孔15只眼(75%);未见明确裂孔5只眼(25%),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后1个月出现RRD。发生RRD原因中,化疗后钙化瘤体内出现萎缩性裂孔6只眼(30%),其中多发萎缩性裂孔3只眼;冷冻、激光光凝治疗相关分别为5 (25%)、9只眼(45%)。裂孔直径<2 DD 8只眼(53%);>2 DD 7只眼(47%),其中钙化瘤体内萎缩性裂孔5只眼。裂孔位于后极部3只眼,赤道部2只眼,周边部10只眼。明显玻璃体视网膜增生1只眼。未见马蹄形裂孔,亦未发生视网膜球形脱离和脉络膜脱离。行手术治疗的12只眼中,手术后视网膜复位9只眼(75%)。所有患眼未发生肿瘤转移。结论瘤体呈钙化消退以及冷冻、激光光凝治疗是RB患眼发生RRD的主要原因;多数裂孔直径较小且位于周边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脱离 化学疗法 肿瘤 局部灌注 激光凝固术 冷冻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