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规制视角下长三角地区碳排放的时空效应 被引量:7
1
作者 梁归 林跃胜 方凤满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48-856,共9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环境规制与CO_(2)排放的关系逐渐成为学界热点.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41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CO_(2)排放系数法、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对长三角41城市2006—2019年的CO_(2)排放、环境规制强度进行定量测度,通过核密度...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环境规制与CO_(2)排放的关系逐渐成为学界热点.本文基于长三角地区41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CO_(2)排放系数法、环境规制强度综合指数对长三角41城市2006—2019年的CO_(2)排放、环境规制强度进行定量测度,通过核密度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揭示长三角地区41城市环境规制强度和CO_(2)排放水平的时空格局,并运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探讨环境规制对CO_(2)排放的时空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环境规制强度指数呈增强态势,由2006年的0.15升至2019年的1.25.核密度曲线显示,环境规制强度存在空间极化现象,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南向西北转移的演变态势.②2006—2019年长三角地区CO_(2)排放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2006—2013年CO_(2)排放增幅为65.07%,2013—2019年增幅仅为4.20%.CO_(2)排放在空间上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006年在沪苏地区形成CO_(2)排放高值集聚区,随后空间范围扩大并向西北方向蔓延,2013—2019年呈中心城市向外围扩散的格局.③从短期效应看,环境规制强度每提升1%,将抑制本城市0.152%的CO_(2)排放量,但促进邻近城市0.062%的CO_(2)排放量;从长期效应看,环境规制强度每提升1%,将抑制本城市0.254%的CO_(2)排放量,并促进邻近城市0.110%的CO_(2)排放量,即环境规制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④长三角各城市要充分考虑自身特质,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和差异化的低碳减排策略,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CO_(2)排放的增速整体变缓,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对CO_(2)排放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CO_(2)排放 时空效应 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
下载PDF
阜阳市旅游城市化特征及机理分析
2
作者 曾承 梁归 《经济视野》 2020年第11期115-116,共2页
从性质功能、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分析了阜阳市旅游城市化特征,指出优质的资源、政府的推动、民营经济的参与,以及旅游消费是推动阜阳市旅游城市化的主要动因。
关键词 旅游城市化 特征 机理 阜阳市
下载PDF
珠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6
3
作者 梁归 方凤满 李俊峰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73-1981,共9页
“双碳”目标背景下,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话题。基于2011—2019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对城市生态效率进行定量测度,结合核密度估计、趋势面分析法揭示其时空格局演变,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 “双碳”目标背景下,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话题。基于2011—2019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对城市生态效率进行定量测度,结合核密度估计、趋势面分析法揭示其时空格局演变,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时间、空间两大维度探讨其驱动因素的影响效应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珠三角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2011—2014年珠三角生态效率均值从0.61降至0.44,增长率为-27.93%;2015—2019年生态效率均值从0.57升至0.71,增长率为23.18%。核密度曲线显示存在低效率城市向高效率城市的“追赶效应”。(2)珠三角各市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以珠江口一带为核心的中间高、两翼低的空间格局。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呈现“倒U”型特征,随时间演化减弱并呈现中部>东部>西部、北部>南部的趋势分异。(3)珠三角各市生态效率驱动因素具有时空异质性。时间维度上,城市化对生态效率的正向驱动效应随时间波动下降,环境规制的抑制效应逐渐弱化,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随时间演化由正转负;空间维度上,城市化的影响系数呈现自西南向东北增长的格局,环境规制的抑制效应主要作用于中山、广州等中部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系数呈现西正东负的格局。研究结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空间决策支持,并为其他大城市群的生态系统管理与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Super-SBM模型 时空演变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