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与世界历史意义
1
作者 梁德友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0,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谱系的“中国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文明品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华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和身处新方位承担新使命的超越性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属性,而规... 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谱系的“中国篇章”,具有自身独特的文明品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华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和身处新方位承担新使命的超越性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属性,而规模性、共享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非暴力性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特性。作为“文明共性”与“独特优越性”辩证统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承担着破解“现代性困境”世纪难题的特殊使命,其独特的发展道路和优越的文明品格使其早已超出地域范围而呈现出“文明超越”“道路示范”和“方向引领”的世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形态 文明属性 文明特性
下载PDF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三个向度 被引量:14
2
作者 梁德友 周沛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0-75,共6页
国际化、本土化和人本化是中国特色残疾人发展事业的三个向度。国际化向度要求中国残疾人事业应密切关注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先进经验,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模式和制度设计,实现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现代化超越;本土化... 国际化、本土化和人本化是中国特色残疾人发展事业的三个向度。国际化向度要求中国残疾人事业应密切关注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先进经验,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模式和制度设计,实现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现代化超越;本土化向度要求中国残疾人事业在借鉴国际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本国情,主动完善理论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人本化向度要求中国残疾人事业必须以残疾人为本,加强制度理论建设,构建"平等、参与、共享"理念下的我国残疾人伦理关怀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国际化 本土化 人本化
下载PDF
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功能、困境与政策调适 被引量:9
3
作者 梁德友 刘志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6-142,共7页
作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发挥着"资讯—预警""协商—对话""治理—服务"以及"修复—善后"的功能,是群体性事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实践中,社会组织却面... 作为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发挥着"资讯—预警""协商—对话""治理—服务"以及"修复—善后"的功能,是群体性事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实践中,社会组织却面临着参与空间受限、参与意愿不强、参与水平不高、参与深度不够以及自身公信力较低的困境,严重阻碍了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功能的发挥。为此,必须从完善立法、拓展制度空间,构建评估、激励机制,提高专业化水平以及强化社会组织自律等方面进行政策调适,优化社会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确保社会组织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社会组织 群体性事件 乌坎事件
下载PDF
论弱势群体的伦理救助 被引量:8
4
作者 梁德友 李俊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4-58,共5页
伦理救助是指运用伦理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心理与生理、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道德关怀和帮助,并积极开发救助对象自身的道德资源,提高其自主、自立能力,培养其自尊、自强的伦理精神,最终使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的一种社会救助。... 伦理救助是指运用伦理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心理与生理、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道德关怀和帮助,并积极开发救助对象自身的道德资源,提高其自主、自立能力,培养其自尊、自强的伦理精神,最终使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的一种社会救助。伦理救助有两个层面:一是救助手段和方式的伦理化,二是救助内容的伦理化。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中伦理救助缺失,应从构建伦理制度、规范救助行为、加强教育支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四个方面加强弱势群体的伦理救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伦理救助 思想道德教育
下载PDF
浅论当代大学生的性教育 被引量:4
5
作者 梁德友 傅瑞林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0期66-68,共3页
性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重视。文章阐述了当前大学生性教育的意义和内容,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性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性教育 素质教育 高校 教育内容
下载PDF
论弱势群体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几个理论问题——概念、结构与社会学分类 被引量:14
6
作者 梁德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4-139,共6页
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是指弱势群体绕开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试图以非制度化的方式和手段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的决策,进而维护其自身权益的社会行为。按照利益表达的"组织—结构"理论模式,弱势群体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内容及方式... 非制度化利益表达是指弱势群体绕开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试图以非制度化的方式和手段影响和推动政治系统的决策,进而维护其自身权益的社会行为。按照利益表达的"组织—结构"理论模式,弱势群体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内容及方式无法与政治系统的既定结构有机对接,属于"无结构"表达。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的无效性和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相对有效性是弱势群体非制度化利益表达发生的逻辑起点。根据表达的方式和手段,弱势群体非制度化利益表达主要有舆论表达、身体表达和暴力表达三种社会学类型。作为一种政治过程,弱势群体非制度化利益表达的结构既包括由弱势群体个人、群体以及弱势群体社会组织构成的表达主体,也包括由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对象权威性接受机构、协调性接受机构和导致弱势群体利益受损的利益攸关方构成的表达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非制度化利益表达 概念 结构 分类
下载PDF
在“沉默”与“失范”之间——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底层方式 被引量:15
7
作者 梁德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52,共4页
作为现代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利益表达是利益博弈的基础和社会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由于资源的匮乏和外部支持的缺失,底层表达成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主要方式。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的道路上要么做沉默的羔羊,要么被迫采取非常... 作为现代政治民主的重要内容,利益表达是利益博弈的基础和社会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由于资源的匮乏和外部支持的缺失,底层表达成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主要方式。弱势群体在利益表达的道路上要么做沉默的羔羊,要么被迫采取非常规形式,成为冲撞红线的失范者。在和谐社会的今天,政府应加强立法,注重制度建设,完善弱势群体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加快公民社会建设,培育弱势群体自身的利益表达团体,发挥民间组织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益表达 底层表达 弱势群体 实现机制
下载PDF
伦理救助:农民工思想道德教育新路向 被引量:3
8
作者 梁德友 李俊奎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25,共4页
伦理救助是指在救助中关注救助对象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开发救助对象自身的道德资源,唤起救助对象心中的道德意识,使救助对象在主流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统摄下,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维护心灵纯洁,消除道德贫困,根治人格异化,最终实现自身和谐、... 伦理救助是指在救助中关注救助对象自身的能动性,积极开发救助对象自身的道德资源,唤起救助对象心中的道德意识,使救助对象在主流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统摄下,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维护心灵纯洁,消除道德贫困,根治人格异化,最终实现自身和谐、全面发展的一种实践活动。"意义生存"是农民工伦理救助的道德必然,而改变"去道德化生存"现状则是农民工伦理救助的现实诉求。在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关注农民工的伦理生态,强化伦理救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伦理救助 道德教育
下载PDF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共治的合法性困境及其政策调适 被引量:13
9
作者 梁德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4-190,共7页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共治是社会组织以独立、专业、平等的主体身份协同其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从而实现治理效果"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治理模式。但由于传统治理格局的束缚和治理文化、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共治在实践...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共治是社会组织以独立、专业、平等的主体身份协同其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从而实现治理效果"帕累托最优"的一种治理模式。但由于传统治理格局的束缚和治理文化、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共治在实践中面临来自结构、制度、能力以及伦理等方面的合法性困境。应对这种合法性困境,不仅是破解当下社会治理难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打造新时代我国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由之路。为此,应采取"顶层设计"和"具体制度变革"相结合的制度安排,保障社会组织共治主体资格,拓展社会组织共治制度空间,提升社会组织共治能力,规范社会组织共治行为,破解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共治的合法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共治 合法性 政策
下载PDF
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被引量:21
10
作者 梁德友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192-195,共4页
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个前沿课题。围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特征、实现模式以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文章就近年来学界关于主体间性... 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个前沿课题。围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特征、实现模式以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文章就近年来学界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 综述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的思考 被引量:19
11
作者 梁德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2期98-100,共3页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总体状况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 ,有社会、学校的客观影响 ,也有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本文着重从学校的角度提... 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总体状况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根源 ,有社会、学校的客观影响 ,也有家庭及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本文着重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了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诚信 道德教育 对策
下载PDF
主体间性德育:理论图景与价值启示 被引量:9
12
作者 梁德友 《教育探索》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9-110,共2页
"主体间性"被称为"消除现代主体性"困惑与局限的"一把颇能奏效的手术刀"。"主体间性"的提出,不仅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时效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 "主体间性"被称为"消除现代主体性"困惑与局限的"一把颇能奏效的手术刀"。"主体间性"的提出,不仅对创新德育思维、拓展德育模式、提高德育时效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德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其方法论价值具体表现为它为德育实践指明了对话教育的方法、理解教育的方法、互动教育的方法和活动教育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理论 德育 方法论
下载PDF
职业性与伦理性:高职校园文化开展的两个向度 被引量:5
13
作者 梁德友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33-35,共3页
高职校园文化应把培养“职业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坚持职业维度,彰显高职校园文化个性的同时,把伦理性作为高职校园文化使命的向标。基于这种认识,文章提出职业性和伦理性应是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开展始终... 高职校园文化应把培养“职业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坚持职业维度,彰显高职校园文化个性的同时,把伦理性作为高职校园文化使命的向标。基于这种认识,文章提出职业性和伦理性应是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开展始终坚持的两个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校园文化 职业性 伦理性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人性论视角 被引量:6
14
作者 梁德友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9-31,共3页
作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和逻辑起点,否则必然流于虚妄或迷失自身的价值方向。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性的真正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性的自由、和谐、... 作为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诉求必须以人性为基础和逻辑起点,否则必然流于虚妄或迷失自身的价值方向。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人性的真正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性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下载PDF
新时代农村残疾人福利需求变化及政策调适 被引量:4
15
作者 梁德友 谢琼立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9-104,共6页
福利需求是福利主体凭借自身能力或市场手段无法满足而需要社会和政府采取特别干预才能实现的一种基本“需要”。从“需求侧”角度分析,新时代农村残疾人福利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即需求心理从“弱者心态”向“权利主张”变化;需求内容从... 福利需求是福利主体凭借自身能力或市场手段无法满足而需要社会和政府采取特别干预才能实现的一种基本“需要”。从“需求侧”角度分析,新时代农村残疾人福利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即需求心理从“弱者心态”向“权利主张”变化;需求内容从“物质福利”向“精神福利”变化;需求类型从“生存型福利”向“发展型福利”变化。为了回应这一新变化,农村残疾人福利政策在理念上应彰显权利,确立“以农村残疾人为中心”的政策理念;在内容上应强化“精神福利”,优化农村残疾人福利结构;在类型上应构建“发展型福利”,推动农村残疾人福利政策转型升级,不断满足农村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残疾人 福利需求 政策调适
下载PDF
残疾人平等权利实现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梁德友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7-122,共6页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残疾人平等权利的实现尤为重要。南京市残疾人在政治参与、物质帮助、平等就业、接受教育等平等权利的实现方面面临诸多困境,这既有理念落后、社会对残疾人平等权利重视不够等主观因素;也有政府责任缺失、法律保...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残疾人平等权利的实现尤为重要。南京市残疾人在政治参与、物质帮助、平等就业、接受教育等平等权利的实现方面面临诸多困境,这既有理念落后、社会对残疾人平等权利重视不够等主观因素;也有政府责任缺失、法律保障不足和非政府组织不健全等客观原因。推进南京市残疾人平等权利的实现迫在眉睫。为此,社会要摒弃陈旧的残疾理念,树立以人权以核心的新残疾观,提高社会融合度;政府要积极作为,在政策设计、法规建设等方面完善残疾人平等权利实现机制;部门要有所作为,积极发展,不断提高残疾人社会服务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人 平等权 困境 对策
下载PDF
论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政府责任 被引量:3
17
作者 梁德友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70,共5页
转型社会我国弱势群体关怀中,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责任主体。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来说,政府关怀弱势群体是其主体角色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从主体的责任边界来说,公共性则是政府作为弱势群体关怀主体自身的一种职能诉求。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 转型社会我国弱势群体关怀中,政府是起主导作用的责任主体。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来说,政府关怀弱势群体是其主体角色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从主体的责任边界来说,公共性则是政府作为弱势群体关怀主体自身的一种职能诉求。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政府在关怀弱势群体方面尚存在着理念落后、决策滞后、主体责任不明等诸多问题。为此,应围绕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以公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结构重塑,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制度伦理建设和以关怀弱者为主流的社会道德方向引领等目标,通过政府善治,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关怀 政府责任
下载PDF
论“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我国残疾人政策的时代转向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德友 徐璐璐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2-98,共7页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为适应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国残疾人政策必须实现全面转向:在理念上,从"他者"转向"以残疾人为中心";在目标上,从"物质生活"转向"美好生活&... 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为适应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中国残疾人政策必须实现全面转向:在理念上,从"他者"转向"以残疾人为中心";在目标上,从"物质生活"转向"美好生活";在水平上,从"保基本"转向"适度保障";在重心上,从"就业"转向"康复";在体系上,从"碎片化"转向"系统化";在评估上,从"技治主义"转向"获得感";在供给上,从"单一政府"转向"社会化";在定位上,从"国际模式"转向"中国方案",进而构建"以残疾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可持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残疾人政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一百年” 残疾人政策 政策转向
下载PDF
伦理学视角下的弱势群体关怀问题探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梁德友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3,共4页
作为人的基本道德需要,关怀是人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道德情感,它体现了主体间的一种伦理关系。弱势群体关怀的核心是伦理问题,即"如何关怀"的问题。当前,在弱势群体关怀实践中,从理念设计到制度安排,从主体关系到组织程序都不... 作为人的基本道德需要,关怀是人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道德情感,它体现了主体间的一种伦理关系。弱势群体关怀的核心是伦理问题,即"如何关怀"的问题。当前,在弱势群体关怀实践中,从理念设计到制度安排,从主体关系到组织程序都不同程度存在伦理失范现象,值得伦理审视与反思。在我国推进和谐社会发展建设的实践中,必须通过物质帮助、制度伦理保障以及教育支持等策略实现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关怀 伦理审视
下载PDF
主体间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向 被引量:3
20
作者 梁德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第2期50-52,共3页
作为以人为活动指向和归宿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开展必须建立在"人对人理解"的基础上。但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主体对客体改造的传统观点和方法,从而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的缺失。基于此,笔者认为,应把主体间的理解... 作为以人为活动指向和归宿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开展必须建立在"人对人理解"的基础上。但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主体对客体改造的传统观点和方法,从而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的缺失。基于此,笔者认为,应把主体间的理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间性 理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