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司美格鲁肽治疗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1例
1
作者 陈占玲 张秀薇 梁慧迎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28-130,共3页
该文报道1例新诊断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表现为口干、多饮、多尿、肥胖、血脂异常、肝功能异常和脂肪肝。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测,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身高185 cm,体重98.5 kg,体重指数28.79 kg/m^(2),体型肥胖,采用... 该文报道1例新诊断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治经过。患者表现为口干、多饮、多尿、肥胖、血脂异常、肝功能异常和脂肪肝。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测,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身高185 cm,体重98.5 kg,体重指数28.79 kg/m^(2),体型肥胖,采用司美格鲁肽联合达格列净片治疗。半年后随访,发现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无低血糖症状,体重下降,肝功能指标正常,脂肪肝消失。因此对于初诊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若存在二甲双胍禁忌证,可以考虑首选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肥胖症 脂肪肝 司美格鲁肽
原文传递
西格列汀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袁娇 赵云娟 +3 位作者 梁慧迎 黄干 周智广 杨琳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10-715,共6页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血清细胞因子的特点和在西格列汀干预下的变化情况。方法(1)细胞因子基线研究:收集2010至2011年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30例LADA患者作为LADA组,30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者纳入... 目的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血清细胞因子的特点和在西格列汀干预下的变化情况。方法(1)细胞因子基线研究:收集2010至2011年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30例LADA患者作为LADA组,30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者纳入健康对照组,采集空腹血清标本。(2)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LADA组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格列汀+胰岛素(100 mg/d)(15例)及胰岛素组(15例),分别于0、6、12个月进行随访,采集各随访时点的一般资料、空腹和餐后2 h血浆和血清标本。(3)采用多因子检测技术测定LADA组和健康对照组各随访时点的血糖、C肽、脂联素、白介素-1受体拮抗体(IL-1RA)、瘦素、白介素-6(IL-6)和炎性蛋白-10(IP-10)等指标。各组内时间点及两组间各个时间点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LADA患者的血清脂联素浓度为1.11(0.99,1.28)ng/ml,IL-1RA的浓度为865.63(682.04,1044.55)pg/ml,比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ADA患者的血清瘦素为4832.72(1751.39,9084.29)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血清IL-6、IP-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DA的Leptin浓度与BMI呈正相关(r=0.535,P=0.002),与GADA滴度成负相关(r=-0.551,P=0.002)。在随访12个月时,西格列汀+胰岛素组以及胰岛素组LADA患者的IL-1RA浓度分别为602.13(527.82,768.57)、618.68(502.40,966.84)pg/ml,均较基线值的818.34(658.04,1028.12)、851.56(720.05,1239.26)pg/m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3和0.027);而余细胞因子在两组随访各时点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LADA存在脂肪细胞因子和抗炎因子谱的异常,但暂未发现西格列汀治疗可改善LADA的炎症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西格列汀 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酶联免疫斑点直接法与预孵育法检测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唐维 梁慧迎 +4 位作者 袁娇 超晨 黄干 周智广 杨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1856-1860,共5页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加速树突状细胞成熟的预孵育法(acDCs)和直接检测法检测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中胰岛全长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优劣。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就诊的T1DM患者16...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加速树突状细胞成熟的预孵育法(acDCs)和直接检测法检测1型糖尿病(T1DM)患者外周血中胰岛全长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优劣。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就诊的T1DM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28.5±9.4)岁,病程6.0(2.8~8.3)个月;另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12名;ELISPOT-acDCs法和直接检测法检测3种胰岛抗原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C肽、胰岛素(INS)特异性干扰素-γ(IFN-γ)分泌性CD4+T细胞反应的斑点数,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各种胰岛抗原及联合3种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阳性比例。结果ELISPOT-acDCs法检测T1DM患者GAD65特异性IFN-γ分泌性CD4+T细胞反应的阳性比例为1/16,INS反应阳性比例为6/16,C肽反应阳性比例为4/16,其中INS反应阳性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的0/12(P=0.024);联合3种抗原的T细胞阳性比例为9/16,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P=0.016)。ELISPOT直接法检测GAD65特异性T细胞反应阳性比例为2/16,INS反应阳性比例为1/16,C肽反应阳性比例7/16,其中C肽反应阳性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联合3种抗原检测T细胞反应阳性比例8/16,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12(P=0.039);与直接法比较,仅acDCs法检测下的INS特异性T细胞反应阳性比例较高(P=0.041);两种方法在余各抗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多种全长胰岛抗原ELISPOT-acDCs法及直接法检测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均可为T1DM患者提供细胞免疫学分型诊断价值;ELISPOT-acDCs法检测INS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灵敏度优于ELISPOT直接检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 T细胞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