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志伟 刘殿奎 +2 位作者 常德勇 梁振星 杨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21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54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华北医疗健康集团峰峰总医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54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单隧道单束重建术,观察组采用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两组术后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24个月的关节功能、膝关节稳定性差异,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负重、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个月,两组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Lysholm评分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个月,两组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阳性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轴移试验阳性率低于本组术前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轴移试验阳性率与本组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能够更好地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和旋转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隧道单束重建 三隧道Femoral-Intrafix固定双束重建 膝关节 前交叉韧带损伤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索海军 王娜 +4 位作者 索木森 刘世军 连霄飞 梁振星 李治国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8期857-859,共3页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06—2018-12诊治的674例踝关节骨折,统计术前DVT例数。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其危险因素。方法纳入自2014-06—2018-12诊治的674例踝关节骨折,统计术前DVT例数。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心脏病、高能量损伤、骨折类型、术前空腹血糖、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前血细胞压积、术前D-二聚体方面的差异。结果674例术前共检测出58例下肢DVT,发生率为8.6%。DVT发生部位:股总静脉1例,股浅静脉4例,股深静脉2例,腘静脉9例,胫后静脉16例,腓总静脉26例。骨折后2天内确诊的DVT达到48例(82.8%)。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年龄(每增加10岁)、男性、术前白蛋白水平<35g/L、术前D-二聚体水平>0.3 mg/L是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DVT大多于伤后48 h内确诊,周围(胫后静脉和腓总静脉)DVT占绝大多数,同时需要警惕和预防年龄较大、男性、术前白蛋白水平降低、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术前发生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D-二聚体 白蛋白水平
原文传递
专家型髓内钉微创治疗踝关节Volkmann骨折合并胫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索海军 索木森 +6 位作者 连霄飞 王娜 索亚琪 刘世军 梁振星 王利君 娄宏亮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1年第2期198-199,共2页
目的探讨专家型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踝关节Volkmann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3—2019-04诊治的49例踝关节Volkmann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干骨折,首先胫骨干骨折采用专家型髓内钉内固定,经皮钳夹复位并... 目的探讨专家型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踝关节Volkmann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3—2019-04诊治的49例踝关节Volkmann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干骨折,首先胫骨干骨折采用专家型髓内钉内固定,经皮钳夹复位并临时固定踝关节Volkmann骨折块,通过髓内钉远端由内向外置入螺钉固定Volkmann骨折块。结果 4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8(12~20)个月。1例切口边缘坏死,2例切口浅表感染,对症治疗后切口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足踝功能AOFAS评分为(90.1±8.4)分,其中优36例,良8例,可5例。术后4个月所有患者患侧膝关节活动度达到健侧的94%,踝关节活动度达到健侧的90%。结论专家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Volkmann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干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微创、骨折愈合率高、术后感染发生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Volkmann骨折 胫骨干骨折 专家型髓内钉 微创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保留跟腓韧带完整性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维持踝关节稳定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治国 冯志伟 +1 位作者 刘世军 梁振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7期779-780,共2页
目的探讨保留跟腓韧带完整性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自2010-06—2016-06诊治的46例跟骨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3例采用改良经跟骨外侧壁入路,保留腓骨肌腱鞘及跟腓韧带完整性... 目的探讨保留跟腓韧带完整性对于跟骨骨折术后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自2010-06—2016-06诊治的46例跟骨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3例采用改良经跟骨外侧壁入路,保留腓骨肌腱鞘及跟腓韧带完整性;对照组23例采用传统外侧L形切口,切断跟腓韧带及腓骨肌腱鞘。结果观察组获得随访6~36个月,平均14.5个月;对照组获得随访8~27个月,平均16.9个月。观察组跟骨外侧疼痛例数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跑步时主观稳定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行走时主观稳定性与客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跖屈位、背伸位距骨倾斜角>5°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跟腓韧带完整性在跟骨骨折术后可有效减轻患者足跟外侧疼痛及增强运动时主观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跟腓韧带 踝关节稳定性 改良经跟骨外侧壁入路
原文传递
漂浮体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Danis-Weber B型踝关节Volkmann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梁振星 索海军 +4 位作者 王娜 索亚琪 索木森 王利君 连霄飞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2年第6期644-646,共3页
目的观察漂浮体位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Danis-Weber B型踝关节Volkman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10-2021-03诊治的38例Danis-Weber B型踝关节Volkmann骨折,术中采用漂浮卧位,复位顺序均为外踝、后踝、内踝,选择踝关节后外... 目的观察漂浮体位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Danis-Weber B型踝关节Volkman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10-2021-03诊治的38例Danis-Weber B型踝关节Volkmann骨折,术中采用漂浮卧位,复位顺序均为外踝、后踝、内踝,选择踝关节后外侧切口显露Volkmann骨折块并用抗滑钢板固定。结果3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5(10~18)个月。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良好、无内固定失效,术后平均11.3(10~12)周患肢逐步负重,术后平均5.6(4~8)个月患肢完全负重。1例出现负重后踝关节中度疼痛,3例出现踝关节活动受限且负重后出现轻度疼痛,这4例患侧背伸、跖屈活动度较健侧小10°~15°。末次随访时采用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89.5%。结论漂浮体位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Danis-Weber B型踝关节Volkmann骨折具有骨折端显露清晰、操作方便、踝关节复位良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风险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Volkmann骨折 漂浮体位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