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200a在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
作者 陈泽山 杨贻铃 +5 位作者 蓝红妮 朱文琳 王淼东 梁杏秋 文彬 邓鑫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783-788,共6页
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等多个环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200a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纤维化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本文总结了关于miRNA-2... microRNA(miRNA)是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参与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等多个环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200a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肝纤维化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本文总结了关于miRNA-200a通过靶向其不同的下游靶基因,调控相关信号通路进而在多种肝病的进展中发挥的不同的作用,为探索多种肝病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s-200a 肝脏疾病 基因表达调控
下载PDF
microRNA⁃155在肝病发生发展及诊断中的作用
2
作者 陈泽山 文彬 +7 位作者 朱文琳 邓鑫 彭佩纯 菅若含 蓝红妮 陈柏尧 吕燕 梁杏秋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6期463-468,474,共7页
microRNA(miRNA)是一类单链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相互作用,实现对靶基因的负调控进而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多个环节。目前已有证据表明miRNA‑155参与了多种肝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总结了miRN... microRNA(miRNA)是一类单链小分子非编码RNA,通过与靶基因的3'非翻译区相互作用,实现对靶基因的负调控进而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多个环节。目前已有证据表明miRNA‑155参与了多种肝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本文总结了miRNA‑155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肝衰竭、肝纤维化和肝癌等多种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miRNA‑155作为一种无创生物学标志物的潜能,为探索肝脏疾病的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微RNAS 诊断
下载PDF
茶叶籽油组成分析及其抗氧化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3
作者 梁杏秋 王晓琴 黄兵兵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3-128,共6页
茶叶籽油是我国卫生部认定的新资源食品。茶叶籽油含有20种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油酸含量最高,同时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茶多酚、生育酚等。另外,研究表明茶叶籽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耐储藏,其氧化稳定性可... 茶叶籽油是我国卫生部认定的新资源食品。茶叶籽油含有20种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油酸含量最高,同时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茶多酚、生育酚等。另外,研究表明茶叶籽油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耐储藏,其氧化稳定性可与橄榄油相近,高于其他食用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茶叶籽油组成分析以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进展,并对茶叶籽油抗氧化作用机理进行探讨,旨在为深入研究茶叶籽油及其营养保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组成分析 脂肪酸组成 活性成分 抗氧化机理
下载PDF
茶树品种及提取工艺对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兵兵 王晓琴 梁杏秋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0,75,共7页
本试验对不同茶树品种茶叶籽油及不同工艺条件提取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茶叶籽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约为1.0∶2.4∶1.3,其中棕榈酸质量分数为14.11% ~16.99%、油酸为46.3... 本试验对不同茶树品种茶叶籽油及不同工艺条件提取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茶叶籽油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约为1.0∶2.4∶1.3,其中棕榈酸质量分数为14.11% ~16.99%、油酸为46.33%~55.48%、亚油酸为23.17% ~ 29.40%,3种脂肪酸质量分数在90%以上,且品种对其质量分数影响较小;28个品种茶叶籽油中均检测到17种脂肪酸,主成分分析显示硬脂酸、异油酸、十七碳酸、棕榈油酸为特征脂肪酸,其质量分数可用于品种鉴别;茶叶籽油4种提取工艺对质量分数1%以上的棕榈酸、油酸、异油酸、亚油酸无明显差异,变异系数均小于10%,对质量分数低于1%的脂肪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亚麻酸、花生酸、二十二碳一烯酸、二十二碳二烯酸、山嵛酸、二十四碳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相对质量分数影响较大,变异系数均在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脂肪酸 提油工艺 茶树品种
下载PDF
RP-HPLC-DAD法测定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 被引量:3
5
作者 曾秋梅 梁杏秋 +1 位作者 王晓琴 卢鹤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41-146,共6页
建立同时分离、检测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组分和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流动相组成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乙酸加入量,建立最优梯度洗脱条件。结果表明,14种酚类物质在该条件下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各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 建立同时分离、检测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组分和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了流动相组成的影响,选择合适的乙酸加入量,建立最优梯度洗脱条件。结果表明,14种酚类物质在该条件下能够得到较好的分离,各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运用该方法从茶叶籽油中共检测到13种酚类化合物,包括5种酚酸、3种黄酮类和5种儿茶素类,含量分别为46.8、21.72、40.16μg/g;其酚酸类主要为肉桂酸和咖啡酸,黄酮类主要为山奈酚、槲皮素和芦丁,儿茶素类主要为儿茶素。该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茶叶籽油中酚类化合物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酚类化合物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玫瑰花颗粒对抑郁小鼠行为学及血清5-HT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梁明坤 韦宇婷 +2 位作者 梁杏秋 覃辉 钟静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0-74,共5页
观察玫瑰花颗粒抗抑郁行为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治疗抑郁症可能的作用机制.选用健康、雄性成年ICR小鼠60只,采用21 d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方法造模;分别在给药7 d、14 d、28 d通过体重变化、悬尾实验(TST)、强迫游泳实验(FST)... 观察玫瑰花颗粒抗抑郁行为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治疗抑郁症可能的作用机制.选用健康、雄性成年ICR小鼠60只,采用21 d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方法造模;分别在给药7 d、14 d、28 d通过体重变化、悬尾实验(TST)、强迫游泳实验(FST)和旷场实验(OFT)观察小鼠抑郁行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的变化.结果发现,用药前后各组小鼠体重均无明显变化;玫瑰花颗粒高、中剂量组能明显缩短小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玫瑰花颗粒高剂量组能显著减少小鼠悬尾不动时间;玫瑰花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增加小鼠旷场实验的总运动距离;给药7 d,玫瑰花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明显增加小鼠进入中心方格的次数;且玫瑰花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升高小鼠血清5-HT含量.玫瑰花颗粒可以改善抑郁模型小鼠的行为,且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5-HT的含量,提示玫瑰花颗粒可能是通过影响5-HT水平改善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玫瑰花颗粒 抑郁行为 5-HT
下载PDF
茶叶籽油酚类化合物分离纯化组分分析及HepG2细胞增殖活性抑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俐娟 梁杏秋 王晓琴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01-106,共6页
以茶叶籽油为材料,采用60%甲醇溶液提取酚类化合物,经硅胶柱层析后,选取Sephadex LH-20柱对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分析纯化后酚类化合物的组分。以HepG2细胞为供试细胞,结合主成分分析,初... 以茶叶籽油为材料,采用60%甲醇溶液提取酚类化合物,经硅胶柱层析后,选取Sephadex LH-20柱对酚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技术分析纯化后酚类化合物的组分。以HepG2细胞为供试细胞,结合主成分分析,初步确定茶叶籽油中具有抑制癌细胞活性的酚类化合物。结果表明,Sephadex LH-20柱分离的3个组分中,Fr1组分所含5种化合物主要为儿茶素类或黄酮类,其中儿茶素类占62.60%;Fr2组分主要含酚酸类及黄酮类;Fr3组分中黄酮类占78.70%。Fr1、Fr2、Fr3组分抑制HepG2细胞增殖的IC50值分别为1.76%、16.24%及12.35%。对Fr1、Fr2、Fr3组分中酚类化合物及各组分IC50值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茶叶籽油中儿茶素、芦丁为主要HepG2细胞增殖活性抑制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油 酚类化合物 分离纯化 HepG2 抗增殖
下载PDF
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赵晓芳 梁健 +3 位作者 朱朝阳 梁杏秋 文彬 邓鑫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12期5-9,共5页
目的探讨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形细胞(HSC-T6),将其分成空白对照组、天然牛磺酸组、中药组、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秋水仙碱组,按各组要求往细胞孔内加入相应的含药血清,培养孵育48 h后,用四氮... 目的探讨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形细胞(HSC-T6),将其分成空白对照组、天然牛磺酸组、中药组、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秋水仙碱组,按各组要求往细胞孔内加入相应的含药血清,培养孵育48 h后,用四氮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的吸光度值,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周期细胞的DNA含量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秋水仙碱组、天然牛磺酸组、中药组、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HSC-T6细胞光密度值(OD)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P<0.05);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天然牛磺酸组和中药组(P<0.05);天然牛磺酸组和中药组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率与秋水仙碱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与秋水仙碱组对HSC-T6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秋水仙碱组、天然牛磺酸组、中药组、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HSC-T6细胞G0/G1期DNA百分比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天然牛磺酸组、中药组、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和秋水仙碱组HSC-T6细胞S期、G2/M期DNA百分比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HSC-T6细胞G0/G1期DNA百分比高于天然牛磺酸组和中药组(P<0.05);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HSC-T6细胞S期、G2/M期百分比均低于天然牛磺酸组和中药组(P<0.05);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HSC-T6细胞G0/G1期DNA百分比高于秋水仙碱组(P<0.05);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HSC-T6细胞S期和G2/M期DNA百分比均低于秋水仙碱组(P<0.05);空白对照组HSC-T6细胞晚期凋亡率为(7.346±0.836)%,低于秋水仙碱组、天然牛磺酸组、中药组、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的(19.647±1.009)%、(24.178±0.996)%、(23.882±1.105)%和(31.533±1.002)%(P<0.05);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HSC-T6细胞晚期凋亡率高于天然牛磺酸组和中药组(P<0.05);天然牛磺酸组、中药组HSC-T6细胞晚期凋亡率均高于秋水仙碱组(P<0.05);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HSC-T6细胞晚期凋亡率明显高于秋水仙碱组(P<0.01)。结论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具有抑制HSC-T6细胞增殖而对肝纤维化进程有干预作用,促进HSC-T6细胞凋亡的作用,且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的干预能力强于天然牛磺酸、中药及秋水仙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牛磺酸
下载PDF
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晓芳 梁杏秋 +3 位作者 朱朝阳 梁健 付蕾 邓鑫 《内科》 2016年第6期819-822,共4页
目的观察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120只,180~220 g。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天然牛磺酸组、中药组、秋水仙碱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正常喂养;其... 目的观察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对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120只,180~220 g。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天然牛磺酸组、中药组、秋水仙碱组,每组20只。正常对照组给予正常喂养;其余5组制作肝纤维化模型。给予6组大鼠生理盐水或药物干预,4周后处死大鼠取腹主动脉血及肝组织进行检测比较。结果 (1)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大鼠肝纤维化程度显著轻于模型对照组(P〈0.05),脂质空泡少,肝细胞坏死程度轻、变性不明显,肝细胞索放射状排列,肝小叶结构基本完整。(2)6组大鼠肝组织肝纤维化分期、分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肝纤维化程度明显轻于中药组和天然牛磺酸组(P〈0.05)。(3)6组大鼠血清HA、LN、PCⅢ、ⅣC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大鼠血清LN、PCⅢ含量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天然牛磺酸和中药组(P〈0.05)。(4)6组大鼠血清ALT、AST、Al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天然牛磺酸组及中药组,Alb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天然牛磺酸组及中药组(P〈0.05)。结论天然牛磺酸联合中药在抗肝纤维化方面优于天然牛磺酸或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天然牛磺酸 中药
下载PDF
天然牛磺酸联合肝宁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晓芳 邓鑫 +4 位作者 胡晓宁 付蕾 梁杏秋 周晓潇 文彬 《大众科技》 2017年第1期47-48,共2页
目的:探究天然牛磺酸联合肝宁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天然牛磺酸联合肝宁方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究天然牛磺酸联合肝宁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天然牛磺酸联合肝宁方的方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1)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高达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0%(P<0.05);(2)治疗后观察组ALB(44.72±2.09)g/L、ALT(57.25±21.09)U/L、TBLL(41.72±7.09)μmol/L,均优于对照组(40.18±1.06)g/L、(82.58±42.35)U/L、(47.18±15.06)μmol/L(P<0.05)。结论:天然牛磺酸联合肝宁方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显著,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腹水 天然牛磺酸联合肝宁方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表观遗传学调控的中医药防治胃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明坤 梁杏秋 +1 位作者 钟静 梁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33期3757-3762,共6页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约95.1万例,因胃癌死亡病例约72.3万例,分别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位、病死率第3位[1]。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为... 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统计,2012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约95.1万例,因胃癌死亡病例约72.3万例,分别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位、病死率第3位[1]。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为10.6%,致死率为13.5%,分别排名第3位和第2位[2]。早期胃癌的诊治和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可有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但目前对胃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仍然是当今医学亟待攻克的难题之一。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改善胃癌的诊治,研发有效防治胃癌的手段已成当今的热门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学 中西医结合 胃癌
下载PDF
以DNA甲基化为靶标的中药治疗胃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明坤 梁杏秋 +2 位作者 钟静 黄钲凯 梁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7-54,共8页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异常导致抑癌基因的失活。与化学药物相比较,中医药治疗胃癌具有多途径、多方式及多靶点的作用优势,且其有效性已得到广泛的证实,如...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其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异常导致抑癌基因的失活。与化学药物相比较,中医药治疗胃癌具有多途径、多方式及多靶点的作用优势,且其有效性已得到广泛的证实,如通过影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影响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以及调节关键靶标的甲基化等。为了从DNA甲基化水平更加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阐明治病机理,为挖掘治疗胃癌的中医药提供合理设计和筛选依据,就近年来以DNA甲基化为靶标,中药治疗胃癌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化 中医药治疗 胃癌
下载PDF
黄芪甲甙预处理对异氟醚麻醉的影响
13
作者 梁杏秋 梁明坤 《大众科技》 2017年第6期107-110,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预处理能否减少异氟醚麻醉下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大鼠:A组:未麻醉组,亦即空白组,用0.9%生理盐水处理;B组:异氟醚组;C、D、E组:黄芪甲甙预处理后异氟醚麻醉组。C、D... 目的:探讨黄芪甲甙预处理能否减少异氟醚麻醉下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大鼠:A组:未麻醉组,亦即空白组,用0.9%生理盐水处理;B组:异氟醚组;C、D、E组:黄芪甲甙预处理后异氟醚麻醉组。C、D、E组的处理方法为:异氟醚麻醉前,将大鼠分别灌胃黄芪甲甙溶解液20mg/kg,50 mg/kg,80mg/kg,每隔4h一次,共处理72h。接着,通过采用ELISA与Western blot技术测定血清促炎性因子、NF-κB,caspase-3及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考察黄芪甲甙预处理对异氟醚麻醉的影响。结果:与B组相比较,C、D、E组的神经元细胞死亡数量明显减少;在对照组,血清和海马CA1的丙二醛(MDA)水平相对较低。异氟醚B组则显著抑制SOD、活性水平,但促进凋亡的iNOS、NO和MDA的水平增高。相比较,C、D、E组显著地抑制了异氟醚引起的MDA、iNOS和NO的产生,而提高了SOD的活性水平;在对照组,促炎性因子的水平,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and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相对较低。在B组,这些因子的水平明显增高。相对的,在,而B、D组(低剂量和高剂量组),显著降低了这些促炎性因子的释放(P<0.01)。与B组相比,C、D、E组的NF-κB及促凋亡标记蛋白Caspase-3水平降低,而抗凋亡标记蛋白BCL-2升高。结论:黄芪甲甙对异氟醚麻醉导致的神经元的凋亡有保护作用,可能与黄芪甲甙的抗氧化应激和抗炎性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甲甙 麻醉 神经毒性 氧化应激 炎性作用
下载PDF
真武汤防治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杏秋 《大众科技》 2017年第7期86-88,102,共4页
心力衰竭(CHF)是一种进行性病变,可不断发展,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结果。纵观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其临床上疗效确切,作用靶点多,毒副作用低,在延缓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 心力衰竭(CHF)是一种进行性病变,可不断发展,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是各种心脏疾病的最终结果。纵观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现状,其临床上疗效确切,作用靶点多,毒副作用低,在延缓病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同时应该看到中医药治疗心衰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证候诊断标准,疗效标准不统一,报道病例样本量过小,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心衰机制的研究缺乏客观证据,对其理论研究深度不够;对治疗机理的探讨缺乏现代药理、客观指标等现代化科技方法和手段支持。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中医药治疗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重视中医药研究和研究中医药两方面的发展。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日趋深入,做到扬长避短,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衰的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理论,进行严格合理的科研设计,为中医药对慢性心力衰竭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真武汤 中西医结合 中医药
下载PDF
探索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大一新生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梁明坤 汪国翔 +3 位作者 赵晓芳 梁杏秋 王潇晗 钟静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29期195-196,共2页
因学生受益更多使得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西方国家深受学生欢迎。我国开展PBL教学还处于探索的初步阶段,虽有一定成效,还需加以分析和总结。因此,在医学院校大一新生开展PBL教学改革是一次教学模式的... 因学生受益更多使得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在西方国家深受学生欢迎。我国开展PBL教学还处于探索的初步阶段,虽有一定成效,还需加以分析和总结。因此,在医学院校大一新生开展PBL教学改革是一次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我校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在临床专业大一新生开展PBL教学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发现的问题和收获进行分享,以期对PBL教学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L教学 临床医学 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