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咳”——《石钟山记》词语小札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杞林 《枣庄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108-,96,共2页
苏轼《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中的“咳”字,高中《语文》第二册未加注释,有的选本把它释为“咳嗽”①,音ke②,或音ka③。不少选本的译文,把“咳且笑”译作“一边咳嗽一边笑”④或“咳嗽并且笑”⑤。我个人认为“咳... 苏轼《石钟山记》“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中的“咳”字,高中《语文》第二册未加注释,有的选本把它释为“咳嗽”①,音ke②,或音ka③。不少选本的译文,把“咳且笑”译作“一边咳嗽一边笑”④或“咳嗽并且笑”⑤。我个人认为“咳且笑”的“咳”字,不读ke或kai,不译作“咳嗽”,而应读作hai,是笑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口部:“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孩,古文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钟山记 《语文》 口部 孔颖达疏 童孩 赵岐 扁鹊仓公列传 《经典释文》 景德传灯录 释玄应
下载PDF
释《少则能逃之》
2
作者 梁杞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6期116-116,共1页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中的“逃”字,部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注为“退却,避开”。如果孤立地作解释,这样注还是可以的。若是联系上下文来考察的话,它跟下文的“避”字重复,这恐怕不符合《孙子》的... 《孙子·谋攻》“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中的“逃”字,部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注为“退却,避开”。如果孤立地作解释,这样注还是可以的。若是联系上下文来考察的话,它跟下文的“避”字重复,这恐怕不符合《孙子》的原意。我个人认为这个“逃”字可以读为“挑”字。据《说文》,“逃”是“从定,兆声”,“挑”是“从手,兆声”;又查丁声树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逃”是徒刀切,属豪韵,定母,“挑”是徒了切,属筱韵,定母。同声例可通假,故“逃”可借为“挑”。《说文》:“挑,挠也。”“挠”是什么意思呢?《一切经音义》十四引《字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古今字 联系上下文 孙子 语文 解释 不符合 通假 重复 手册
下载PDF
“望”字别解
3
作者 梁杞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5期85-86,共2页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的“望”字,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编者也许认为它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熟字,所以未加注释。一般选本都把这个字释为“远望”、“望见”、“看见”。从词义上说,我不否认“望”字有“远望”、“...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的“望”字,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编者也许认为它是一个人所共知的熟字,所以未加注释。一般选本都把这个字释为“远望”、“望见”、“看见”。从词义上说,我不否认“望”字有“远望”、“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鹊 韩非子 望诊 初中语文课本 诊断方法 四诊 史记 写形 越人 词义
下载PDF
古文释义二则
4
作者 梁杞林 陈殿玺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81-82,共2页
“取”字别解《诗经·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取”,课本及各家选本都不注,也许是因为它是个常见而通俗的字,毋须解释。一般都把这个字解释成“拿取”或是“夺取”。但仔细推敲一下,还可以有别的解释。《伐檀》是... “取”字别解《诗经·魏风·伐檀》:“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取”,课本及各家选本都不注,也许是因为它是个常见而通俗的字,毋须解释。一般都把这个字解释成“拿取”或是“夺取”。但仔细推敲一下,还可以有别的解释。《伐檀》是魏国的民歌,魏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所以,《伐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 公元前 晋献公 别解 魏国 魏风 诗经 奴隶主贵族 民歌 说文解字
下载PDF
“当”字小议
5
作者 梁杞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87-88,共2页
《陈涉世家》“失期当斩”中的“当”字,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未加注释,不少《史记》选本也不解释,也许因为这个词是习见的,用不着注释吧。有人把上述句子译成:“延误了期限就要斩首”“赶不上限期,大家都得砍脑袋”或“误了期限,应... 《陈涉世家》“失期当斩”中的“当”字,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未加注释,不少《史记》选本也不解释,也许因为这个词是习见的,用不着注释吧。有人把上述句子译成:“延误了期限就要斩首”“赶不上限期,大家都得砍脑袋”或“误了期限,应当杀头”③前两种译文中的“就要”、“都得”可以说是意译,都不能算是“当”字的解释;最末一种译文则把“当”字译为“应当”。正因为许多书籍都未把“当”字注释出来,所以不少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把“当”字解释为“应当”。这样一来,“当”在句子中的成份是助动词,“斩”是动词。把”当”训为“应当”,虽说可以勉强讲得通,但我总感到有些扦隔,不够准确。然则“当”字又作什么解释才妥贴呢?我的看法是:“当”字是个动词,不是助动词,作判罪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动词 解释 注释 初中语文课本 史记 译文 句子 意译 杀头 期限
下载PDF
释“五六月”和“锱铢”
6
作者 梁杞林 《天津师大学报》 1986年第2期97-97,共1页
庄子《佝偻承蜩》:“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此句的解释有两个疑点。一是“五六月”,现在不少注本释为“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时节”,主要依据可能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引司马云:“五六月,粘蝉时也。”(见郭庆藩《庄子集释... 庄子《佝偻承蜩》:“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此句的解释有两个疑点。一是“五六月”,现在不少注本释为“夏季五六月正是捕蝉时节”,主要依据可能是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引司马云:“五六月,粘蝉时也。”(见郭庆藩《庄子集释》)《逍遥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释文 主要依据 庄子 逍遥游 注本 夏季 集释 解释 夏历 注疏
下载PDF
释“抚”和“炀”
7
作者 梁杞林 《天津师大学报》 1984年第5期81-82,共2页
一、“妇抚儿乳”的“抚”林嗣环《口技》中“妇抚儿乳”的“抚”字,初中第二册《语文》课本的注释是“抚摸,安慰”。这个注释值得商榷。
关键词 妇人 辞海 注释 语文 孔安国传 经典释文 口技 初中 段玉裁 梦溪笔谈
下载PDF
“正”字小议
8
作者 梁杞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83-83,共1页
《世说新语·自新》中的《周处》一文,内有“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的句子。其中的“正”字,编者大概以为是个常用词,中学课本里未作注释。“正”字,一般选本有两种注释:一为“恰恰”、“恰好”;一为“止”,即“只”、... 《世说新语·自新》中的《周处》一文,内有“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的句子。其中的“正”字,编者大概以为是个常用词,中学课本里未作注释。“正”字,一般选本有两种注释:一为“恰恰”、“恰好”;一为“止”,即“只”、“仅”。若把“正”释为“恰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常用词 注释 中学 小议 句子 平原 编者 课本 陆云
下载PDF
释“织”——《乐羊子妻》词语小札
9
作者 梁杞林 《天津师大学报》 1983年第5期96-96,共1页
《乐羊子妻》“此织生自蚕茧”、“今若断斯织也”和“何异断斯织乎”中的“织”字,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未加注释,也许是因为这个词人人都认识,个个会解释吧。现在,我们一般都把“织”字作动词用,已经习以为常,不足为怪了。正由于此。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本 习以为常 词语 动词 注释 蚕茧 解释 备课 名词 认识
下载PDF
“钩党”考释
10
作者 梁杞林 《天津师大学报》 1982年第6期96-97,共2页
《五人墓碑记》“钩党之捕”,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注:“搜求逮捕党人。指魏忠贤大捕东林党人。钩,牵引,有搜求之意。”按:课本注把“钩”释为“牵引”是准确的。《后汉书》卷八《孝灵本纪》:“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览讽有司奏前司空... 《五人墓碑记》“钩党之捕”,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注:“搜求逮捕党人。指魏忠贤大捕东林党人。钩,牵引,有搜求之意。”按:课本注把“钩”释为“牵引”是准确的。《后汉书》卷八《孝灵本纪》:“冬十月丁亥,中常侍侯览讽有司奏前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寓、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昱、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皆为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李贤注:“钩谓相牵引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林党人 魏忠贤 后汉书 司隶校尉 李膺 资治通鉴 周顺昌 本纪 颍川 河内
下载PDF
文言文疑难词句例解(八)
11
作者 梁杞林 《天津师院学报》 1982年第4期95-96,共2页
攻城之法,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谋攻》) 课本注:“橹,大盾。”按:课本及不少选本把“橹”注为“大盾”是有据可稽的。《说文》及《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等人都是这样解释的。但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来考察,却使人产生怀疑。《... 攻城之法,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谋攻》) 课本注:“橹,大盾。”按:课本及不少选本把“橹”注为“大盾”是有据可稽的。《说文》及《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等人都是这样解释的。但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来考察,却使人产生怀疑。《谋攻》说的是“攻城之法”,先要修治攻城用的“橹轒辒”,再“具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文言文 疑难词 后汉书 文字 句例 袁绍 说文 器械 课本
下载PDF
释“干里足”
12
作者 梁杞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69-69,共1页
《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部编语文初中第二册注:“希望骑上千里马。”按:“千里足”是可以解释为“千里马”的,如《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无千里之手矣”和《庄子·秋水》:“騏骥、骅骝一日而驰千... 《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部编语文初中第二册注:“希望骑上千里马。”按:“千里足”是可以解释为“千里马”的,如《韩诗外传》卷七:“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造父亦无千里之手矣”和《庄子·秋水》:“騏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中的“千里之足”和“驰千里”就是。但如果把“千里足”仅仅解释为“千里马”,这样的解释未免过于狭隘,不够完整,似乎只有马才能日行千里,排斥其它牲口有疾行快走、日行千里的技能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诗 可解释 韩诗 语文 庄子 代步 初中 技能 伯乐 排斥
下载PDF
释“谁之永号”的“之”
13
作者 梁杞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1期91-92,共2页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 《诗经·魏风·硕鼠》:“谁之永号!”部编教材的注释是:“谁还(会)长长地哭泣呢?之,尚、还。永,长。号,哭。”其中把“之”字解释为“尚,还”。“尚、还”是副词,“之”作副词用,极为罕见。查旧《辞海》得:“其之二字古多通用,今有别。”《吕氏春秋·音初篇》高诱注:“之,其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释 解释 魏风 诗经 疑问代词 强化语 高诱注 吕氏春秋 辞海 副词
下载PDF
辨释“蹄之”的“蹄”
14
作者 梁杞林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蹄” “蹄之” 《黔之驴》 古汉语 释义
下载PDF
《木兰诗》词句辨释
15
作者 梁杞林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66-67,共2页
《木兰诗》是我国民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典文学府库中的瑰宝。由于这首诗歌流传于民间很久,又经过不少文人的加工润饰,因此诗中的名物、词句的诠释,一向众说纷纭。现结合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对诗中的词语作简单的考释。
关键词 《木兰诗》 骑都尉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 谢惠连 杜预注 魏本纪 七兵郎 饮至策勋 注家
下载PDF
“苛政”新解
16
作者 梁杞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70-,73,共2页
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哪!”释为“苛酷的统治”,这与一些专家的解释“暴政”(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苛酷的政治”(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柳宗元诗... 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哪!”释为“苛酷的统治”,这与一些专家的解释“暴政”(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苛酷的政治”(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柳宗元诗文选注》)基本相同。这种解释已成定论。但是,细查一些字书辞典之后,我认为对“苛政”一词的解释,颇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先说“苛”字。《说文》:“苛,小草也”,则知“苛”的原义是小草。小草繁杂丛生,因此“苛”可引申为繁杂。《国语·晋语八》:“内无苛慝,诸侯不二”,韦昭注:“苛,烦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好苛礼”,司马贞《索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诗 初中语文课本 古代汉语 解释 封建统治者 注释 小草 王力 说文 从政
下载PDF
《三峡》评说
17
作者 梁杞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6期59-62,共4页
《三峡》选自《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注》中的一节。这段文字在《水经注》中没有注明出处,它的作者一般人都认为是郦道元,但经过今人的考证,系转引自南朝刘宋时盛弘之所著《荆州记》。
关键词 《三峡》 夏水 江水 江流 悬泉 《水经注》 劳动人民 柏树 祖国河山 荆州记
下载PDF
“上”字浅说
18
作者 梁杞林 《语文月刊》 1999年第6期19-19,共1页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中的"上"字,因其较为浅显易懂之故,各种选本大多数不注。此字尽管浅显易懂,但似乎不能用一般习见的常用义"上面"来解释。若把句子译为"在溪水上面...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中的"上"字,因其较为浅显易懂之故,各种选本大多数不注。此字尽管浅显易懂,但似乎不能用一般习见的常用义"上面"来解释。若把句子译为"在溪水上面长着青青的嫩草",很难被人接受,有时还会贻为笑柄。然而这个"上"字究竟作何解释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 辛弃疾 常用义 柳宗元 清平乐 句子 嫩草 史记 孔子 上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