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肾梗死的早期诊断与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9
1
作者 尹太 郭伟 +3 位作者 刘小平 贾鑫 梁法启 张国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7期666-667,共2页
目的讨论急性肾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以来6例急性肾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成功治疗病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肾区疼痛,经过CT增强扫描和肾血管造影确诊为肾梗死。结论肾区疼的患者应考虑到... 目的讨论急性肾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总结我院2004年以来6例急性肾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成功治疗病例,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肾区疼痛,经过CT增强扫描和肾血管造影确诊为肾梗死。结论肾区疼的患者应考虑到肾梗死,CT增强扫描有助于肾梗死灶的发现,动脉造影对于进一步明确肾血管病变部位和动脉阻塞程度及明确病因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梗死 计算机断层(CT) 血管造影 诊断
下载PDF
近肾动脉腹主动脉瘤腔内搭桥治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伟 张国华 +3 位作者 梁法启 尹太 张艳君 徐文通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研制可跨过肾动脉开口的国产带膜支架并检验其腔内治疗近肾动脉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以镍钛记忆合金 ( nitinol)及国产人造血管为材料制作上端裸露的带膜支架 ,通过输送器在透视下将支架放置在动脉瘤模型的恰当位置 ,裸露... 目的 :研制可跨过肾动脉开口的国产带膜支架并检验其腔内治疗近肾动脉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以镍钛记忆合金 ( nitinol)及国产人造血管为材料制作上端裸露的带膜支架 ,通过输送器在透视下将支架放置在动脉瘤模型的恰当位置 ,裸露部分跨过肾动脉 ,使动脉瘤完全得到旷置。随访 1~ 12月观察支架放置后病理变化。结果 :7例近肾动脉腹主动脉瘤 5例治疗效果满意 ;1例支架放置过高致一侧肾动脉阻塞 ;1例支架放置过低支架上端发生漏血。尸检 :5例支架上端裸露部分均跨过肾动脉 ,其中 3例支架合金丝跨过肾动脉开口未引起肾动脉栓塞。 1例支架膜部覆盖左肾动脉开口 ,左肾萎缩 ,1例瘤体近端发生漏血。结论 :术中经颈动脉插管造影观察支架放置状况更有利于精确定位 ;较小直径的记忆合金线跨过肾动脉不引起该动脉堵塞 ,但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肾动脉 腹主动脉瘤 腔内搭桥 带膜支架
下载PDF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
3
作者 梁法启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1987年第2期181-184,共4页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IDH)为十二指肠壁内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形成血肿。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引起十二指肠梗阻。一、病因:创伤:IDH 多由外伤引起。十二指肠大部分位于腹膜后脊柱右侧,水平部横过脊柱前方向左上延伸为升部与空肠连接。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IDH)为十二指肠壁内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形成血肿。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引起十二指肠梗阻。一、病因:创伤:IDH 多由外伤引起。十二指肠大部分位于腹膜后脊柱右侧,水平部横过脊柱前方向左上延伸为升部与空肠连接。十二指肠近端为幽门,在正常情况下1/3的时间呈关闭状态;远端为屈氏韧带,在此处十二指肠曲形成急转弯。因此,十二指肠常处于闭襻状态,加之十二指肠系膜短活动受限,血运丰富,肌层组织较韧。基于以上特点,当腹肌松弛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 外伤 非手术治疗 IDH 近端 胰腺损伤 合并伤 钝性损伤 十二指肠粘膜
下载PDF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
4
作者 梁法启 张国华 《中华创伤杂志》 CAS 1987年第3期161-163,共3页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IDH)是十二指肠内血管破裂,血液积聚形成血肿,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引起十二指肠梗阻。
关键词 十二指肠壁内血肿 十二指肠梗阻 主要临床表现 血管破裂
原文传递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178例术后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60
5
作者 郭伟 盖鲁粤 +3 位作者 刘小平 张国华 梁法启 李荣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4期921-925,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问题。方法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对17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急性期76例,慢性期102例;StanfordA型19例,SatnfordB型159例。局部或全身麻醉,在X线透视条件...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问题。方法1998年6月至2004年12月,共对17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急性期76例,慢性期102例;StanfordA型19例,SatnfordB型159例。局部或全身麻醉,在X线透视条件下将支架型人工血管经股动脉放置在主动脉夹层第1裂口位置,实现腔内修复。修复后观察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10例分别同期进行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或肝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旁路术。36例支架型人工血管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而未做血管旁路手术,术后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1.6±23.7)mmHg(1mmHg=0.133kPa)。移植物位于第8胸椎椎体水平以上159例,以下19例。围手术期死亡率3.4%(6/178)。即刻内漏发生率12.9%(23/178)。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1.5h(0.5~4.3h),平均出血量140ml(30~500ml),平均恢复活动时间1.8d(0.5~21.0d),平均恢复饮食时间1.5d(0.5~9.0d),平均住院时间5.3d(3~18d)。所有受破坏的分支血管修复后真腔供血均得到明显改善或无变化。随访1~76个月,术后1个月内漏发生率为6.4%(11/172)。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疗效分析 术后早期 支架型人工血管 Stanford 左锁骨下动脉 血液动力学变化 围手术期死亡率 肠系膜上动脉 平均手术时间 2004年 1998年 平均收缩压 平均出血量 全身麻醉 经股动脉 X线透视 动脉供血
原文传递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内脏动脉供血形式的变化 被引量:16
6
作者 郭伟 盖鲁粤 +3 位作者 刘小平 张国华 梁法启 李荣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24-927,共4页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供血形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腔内修复术的 5 2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主动脉血管造影观察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内脏动脉供血形式的...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供血形式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腔内修复术的 5 2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主动脉血管造影观察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内脏动脉供血形式的改变。 结果 修复后内脏动脉供血改变 :完全真腔供血但狭窄的 7条血管中 ,6条修复后狭窄消失 ,1例修复后狭窄无变化 ;真假腔同时供血的 2 2条血管中 ,2 1条修复后完全恢复真腔供血或恢复真腔供血为主 ,1例供血形式无变化 ;完全假腔供血的 2条血管修复后 ,1条恢复真腔供血为主 ,1条供血形式无变化 ;无供血的 5条血管中 ,4条恢复真腔供血为主 ,1条无变化。 36条被破坏的内脏动脉中修复后真腔供血改善 88 9% ,真腔供血无变化 11 1% ,无真腔供血减少。 结论 腔内修复前被夹层破坏的内脏动脉供血形式以真假腔同时供血为主 ;腔内修复技术有利于被破坏内脏动脉恢复真腔供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术 内脏动脉 供血形式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并发症内漏的诊治 被引量:14
7
作者 郭伟 刘小平 +4 位作者 孔庆龙 李荣 盖鲁粤 梁法启 张国华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86-589,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时特有并发症内漏的诊断与处理方法。方法对已施行腔内治疗的 3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讨论部分患者并发内漏的原因、诊断、处理、结果及预后。 结果  37例支架型血管放置完成后 ,13...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时特有并发症内漏的诊断与处理方法。方法对已施行腔内治疗的 3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讨论部分患者并发内漏的原因、诊断、处理、结果及预后。 结果  37例支架型血管放置完成后 ,13例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漏 ,其中Ⅰ型 6例 ,Ⅱ型 3例 ,Ⅲ型 2例 ,Ⅳ型 1例 ,不明原因 1例。一期经相关技术处理后Ⅰ型、Ⅲ型内漏完全消失。手术结束时原发性内漏发生率 13 5 % (5 / 37)。随诊发现原发性内漏 3例自愈 ,2例转化为持续性内漏 ;另发现 2例继发性内漏。本组患者晚期内漏发生率 10 8% (4 / 37)。 结论 引起漏血的原因可能与瘤颈形态、长度、成角、钙化、移植物选择、分支血管血液倒流等因素有关。强调术中发现并一期处理 ,术后应密切随访。增强CT、血管超声和MRA检查是术后检测内漏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手术后并发症 人工血管 腔内治疗 内漏
原文传递
血管腔内移植物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的探讨 被引量:14
8
作者 郭伟 盖鲁粤 +4 位作者 刘小平 张国华 梁法启 王春喜 李荣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 探讨微创血管腔内技术治疗StanfordB型夹层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应用CTA ,MRA ,DSA等影像学手段对 14例入选对象进行术前评估 ,选择合理移植物通过微创血管腔内技术对病人第一裂口进行封堵 ,观察治疗后... 目的 探讨微创血管腔内技术治疗StanfordB型夹层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应用CTA ,MRA ,DSA等影像学手段对 14例入选对象进行术前评估 ,选择合理移植物通过微创血管腔内技术对病人第一裂口进行封堵 ,观察治疗后裂口、假腔血栓状况、移植物状况、脏器供血状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14例病人腔内操作技术成功率 10 0 % ,无围手术期死亡、中转手术、截瘫、脏器及肢体缺血、移植物移位等并发症。早期内漏 3例。随诊 1个月至 3年 ,2例内漏自愈 ,1例内漏仍在随访中。 12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 ,1例血栓部分形成 ,1例无血栓形成。无迟发性内漏、移植物移位及死亡等。结论 血管腔内移植物封堵第一裂口治疗Stan fordB型夹层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但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潜在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腔内移植物 治疗 STANFORD B型夹层主动脉瘤 适应证
原文传递
主动脉弓部病变腔内修复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郭伟 刘小平 +3 位作者 尹太 贾鑫 梁法启 张国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讨进行腔内修复术(EVAR)时头、臂动脉的处理方案。方法1998年9月至2006年2月,共63例EVAR涉及到头、臂动脉的处理。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一期部分或全部覆盖;不行重建;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完全腔内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先... 目的探讨进行腔内修复术(EVAR)时头、臂动脉的处理方案。方法1998年9月至2006年2月,共63例EVAR涉及到头、臂动脉的处理。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一期部分或全部覆盖;不行重建;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完全腔内重建。左颈总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然后腔内覆盖;腔内覆盖大部分,然后腔内重建。无名动脉的处理:先外科重建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然后应用分叉支架型血管完全重建主动脉弓。结果54例仅须处理左锁骨下动脉,8例须处理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1例须处理弓上3分支血管。所有辅助技术均取得成功。左锁骨下动脉未进行重建者术后左肱动脉平均收缩压(62.6±24.2)mmHg(1mmHg=0.133kPa)。EVAR后30d内漏发生率17.5%。结论对有选择的病人,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安全的。通过辅助技术,可以扩大EVAR的手术适应证。长期结果须行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 支架型血管
原文传递
孤立性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宏鹏 郭伟 +5 位作者 刘小平 张国华 梁法启 尹太 贾鑫 杨代华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自1997年5月至2006年1月,对15例孤立性髂动脉瘤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真性动脉瘤12例(80%),假性动脉瘤3例(20%);髂总动脉瘤9例(60%),髂内动脉... 目的探讨利用血管腔内技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自1997年5月至2006年1月,对15例孤立性髂动脉瘤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真性动脉瘤12例(80%),假性动脉瘤3例(20%);髂总动脉瘤9例(60%),髂内动脉瘤3例(20%),髂外动脉瘤3例(20%)。瘤径3.5-9.0 cm,平均(5.97±1.49)cm。髂内动脉瘤采用直接栓塞技术;髂总以及髂外动脉瘤采用支架型血管腔内修复技术或结合外科手术方法及栓塞技术进行治疗。术后观察瘤腔内血液动力学改变、髂内动脉以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变。结果术后仅1例保留双侧髂内动脉,其余仅保留单侧。术后2例发生内漏(13%)。无围手术期死亡,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以及由于覆盖单侧髂内动脉而引起的肠道缺血、性功能改变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出现一侧臀肌酸痛症状。手术时间0.5-4.0 h,平均(1.9±1.1)h;出血量30-300 ml,平均(126.7±70.1) ml;恢复活动时间0.5-4 d,平均(2.1±1.1)d;住院时间3-12 d,平均(5.5±4.7)d。结论腔内技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法。髂内动脉的处理以及内漏防治仍是困难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外科手术 支架 血管内修复术
原文传递
肠系膜上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一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伟 盖鲁粤 +3 位作者 王茂强 刘小平 张国华 梁法启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2期1408-1408,共1页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胰十二指肠 腔内修复术 胃十二指肠 右肾 中动脉 腹主动脉 起源 变异 结肠
原文传递
累及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手术处理经验(附20例报告) 被引量:21
12
作者 宋少柏 王平 +1 位作者 梁法启 蒋彦永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42-344,共3页
作者报告了20例累及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处理经验。所累及的血管包括门静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骼血管、肾血管、肠系膜上血管。着重讨论术前对肿瘤的判断,术中处理及术后处理。强调肿瘤的完整切除及受累血管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微创血管腔内技术治疗老年人腹主动脉瘤18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伟 张国华 +4 位作者 梁法启 李荣 盖鲁粤 赵绍宏 蔡剑鸣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42-344,共3页
目的 探讨老年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微创治疗方法。 方法  18例应用腔内搭桥技术治疗的老年腹主动脉瘤患者 ,动脉瘤分型 :A型 1例 ,B型 11例 ,C型 6例。术前以CT、MR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并测量相关数据 ;设计并选择... 目的 探讨老年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微创治疗方法。 方法  18例应用腔内搭桥技术治疗的老年腹主动脉瘤患者 ,动脉瘤分型 :A型 1例 ,B型 11例 ,C型 6例。术前以CT、MR及血管造影检查评估腔内治疗的可行性并测量相关数据 ;设计并选择合理带膜支架 ;取双侧腹股沟小切口 ,在X线透视下将支架通过股动脉放置在腹主动脉瘤的恰当位置上 ,实现动脉瘤腔内搭桥。 结果 18例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搭桥患者成功率 10 0 %。手术时间 1~ 6h ,平均 (3 40± 0 34 )h。出血量5 0~ 6 2 0ml,平均 (35 0± 10 4)ml。并发症 :内漏血 2例 ,截瘫 1例 ,腹股沟血肿 1例。 结论 动脉瘤腔内搭桥是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技术操作可行、近期效果肯定的优点 ,尤其适合全身状况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老年患者。但该技术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微创血管腔内技术 治疗 老年人
原文传递
经食管超声在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术中的应用
14
作者 刘小平 郭伟 +4 位作者 盖鲁粤 李越 张国华 梁法启 李荣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07-708,共2页
关键词 经食管超声 StanfordB型 夹层动脉瘤 腔内治疗
原文传递
腔内修复术治疗破裂性主动脉瘤
15
作者 郭伟 盖鲁粤 +3 位作者 刘小平 张国华 梁法启 李荣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EVR)治疗破裂性主动脉瘤(RAA)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术前应用CT、磁共振成像对14例RAA患者进行诊断,评估病变近、远端血管锚定区条件。对存在休克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抗休克治疗。支架型人工血管...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术(EVR)治疗破裂性主动脉瘤(RAA)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方法术前应用CT、磁共振成像对14例RAA患者进行诊断,评估病变近、远端血管锚定区条件。对存在休克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抗休克治疗。支架型人工血管在X线透视下经股动脉被释放在RAA的预定位置。结果瘤体破裂距实施EVR时间50min^21d;3例存在大量左侧胸腔积血,2例患者在出血性休克的状态下进行手术。5例应用分叉形支架型人工血管,9例应用直筒形支架型人工血管。随访1~38个月,1例破裂性胸主动脉瘤术后第4个小时死亡,1例创伤后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术后9个月因左侧脓胸死亡,其余患者均生存,无并发症。结论EVR治疗RAA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可能成为治疗RAA的有效方法。但对近、远端锚定区条件差的病变和不能熟练完成常规主动脉瘤EVR的单位应慎重进行RAA的腔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破裂 人工血管 血管假体置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