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环流的一个两层模式 被引量:10
1
作者 梁湘三 苏纪兰 《东海海洋》 1994年第1期1-20,共20页
本文用一个两层原始方程数值模式,对东海的环流现象进行了机制性的探讨。从整体上来看,海区的一些主要流态特征彼此密切相关,且在动力上都是比较稳定的。黑潮在台湾东北的入侵主要表现在下层。底斜联合效应(JEBAR)、惯性效应... 本文用一个两层原始方程数值模式,对东海的环流现象进行了机制性的探讨。从整体上来看,海区的一些主要流态特征彼此密切相关,且在动力上都是比较稳定的。黑潮在台湾东北的入侵主要表现在下层。底斜联合效应(JEBAR)、惯性效应、摩擦效应都是这支入侵流态的发生机制,而底形与行星β效应则使它表现出向岛强化的特征。下层黑潮入侵后,大部分作反气旋回转,成为台湾暖流(TWC)下层的外海分支。TWC下层沿岸分支能否形成,则取决于黑潮入流上下流速比γ的大小,以及上层海峡入流是否北上。TWC上层流动的形成是海峡水入侵后在β效应作用下的结果,它在温州外海也将分出一支向外海流去。文章指出,台湾东北的冷水块不是“尾涡”所致,而是下层黑潮舌状入侵的具体表征;台湾北部的暖涡则是上层TWC北上时与冷水块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本文对钓鱼岛以北的锋涡与逆流现象也作了一些初步的分析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台湾暖流 冷涡 东海 环流
下载PDF
2008年1月中国南方低温雨雪期间异常阻塞高压事件的多尺度动力过程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刚 马继望 梁湘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2,共15页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了罕见的低温雨雪灾害,造成这次灾害的关键系统之一是乌拉尔山以东地区的异常阻塞高压(阻高).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新发展的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和重构分析了这一期间阻高的多尺度特征,发现其源头来自欧洲地区,... 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发生了罕见的低温雨雪灾害,造成这次灾害的关键系统之一是乌拉尔山以东地区的异常阻塞高压(阻高).基于NCEP再分析资料,利用新发展的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和重构分析了这一期间阻高的多尺度特征,发现其源头来自欧洲地区,强度减弱后东移,在乌拉尔山-贝加尔湖地区重新增强并得以维持相当长的时间.结果表明,两次阻高过程本质上是同一过程在不同阶段的表现.为探讨上述过程的动力学机制,利用基于多尺度子空间变换的局地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以及正则传输理论对其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异常阻高过程源自32d以下尺度系统的动能强迫,具体地说,能量来自32d以下尺度系统向32-128d低频尺度系统的正压正则传输,而且这种正则传输在阻高环流的东、西两侧不对称,西侧在强度上远大于东侧.分析表明,上述非对称的强迫作用由动能空间输运来平衡,平流将西侧获得的32-128d低频尺度动能向东侧输运,以此来维持阻高环流的整体稳定和均一.上述两种内部的物理过程是高压环流在东移的过程中得以重新增强并长时间维持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高压 多尺度子空间变换 多尺度能量 正则传输 动能强迫
下载PDF
东海高密水环流的演变及其对长江口外混合水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潘玉球 梁湘三 黄树生 《东海海洋》 1997年第2期15-24,共10页
本文依据多年的东海水文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东海高密水核心及其上层环流的形成、演变特点和它对长江口外混合水扩散的影响。获得如下结果:1.东海高密水的形成是具有高温、高盐特性的台湾暖流水北上降温的必然结果。增密方程可以... 本文依据多年的东海水文观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东海高密水核心及其上层环流的形成、演变特点和它对长江口外混合水扩散的影响。获得如下结果:1.东海高密水的形成是具有高温、高盐特性的台湾暖流水北上降温的必然结果。增密方程可以反映这一特点。2.东海高密水核心及其上层环流的形成与由台湾暖流发展引起的水团挤压有关。3.在春、夏季,东海高密水核心区上层环流的发展可对长江口外混合水(盐度为23~33)的扩散产生很大影响。这个环流可导致近岸盐度锋松弛,长江口外混合水沿具有低密特性的台湾暖流水和东海高密水之间的密度锋向外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高密水 环流 长江口 混合水
下载PDF
寒潮过程中风浪对黄海海气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影响研究(英文)
4
作者 王坚红 史嘉琳 +4 位作者 梁湘三 彭模 李志锦 盛建明 苗春生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19年第2期16-35,共20页
使用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对黄海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对典型寒潮过程中风浪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通量受海表大风、海气温差及海洋环流等因子影响,秋... 使用大气和海洋再分析资料对黄海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对典型寒潮过程中风浪的影响效果进行模拟研究与对比分析。统计结果显示,通量受海表大风、海气温差及海洋环流等因子影响,秋冬季节强烈,春夏季节相对较弱,在寒潮活跃的冷季该海域的海流处于弱流期,风浪对海面通量的作用明显增强。海温特征也显示冷季的不稳定性显著强于暖季,因此该海域冷季具有更强的海气热量通量。沿岸站点的比较显示,南部吕泗站面向更开阔的东海海域,其平均波高高出北部20%左右。这与沿海南部通量强于北部特征对应。数值模拟显示,在寒潮过程中,海气界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输送比多年月平均状态显著增强,动量通量增大1~5倍,热量通量增大1~6倍。寒潮过程入海冷锋走向、强度、移动方向显著影响海面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大值区的分布。偏北路寒潮纬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东部大于西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东北部,而偏西路寒潮经向型冷锋入海,其强度南部大于北部,造成通量大值区形成在黄海南部。同时偏北路径寒潮强度大于偏西路径,海气动量通量响应较偏西路径强约25%,热量通量强约50%。耦合风浪作用的模拟显示,海气间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明显增大,对不同强度风浪,浪高增加1.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增大约2倍,热量通量增大10~160 W/m^2;浪高减弱至0.5倍,动量通量最大值则减弱约40%,热量通量减小10~55 W/m^2。冷锋及其驱动的风浪强烈影响区域海气通量时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海气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 寒潮过程 海面波动 FVCOM-SWAVE浪流耦合模式
下载PDF
东亚地区南北两个风暴源地中风暴的结构和动力学差异 被引量:4
5
作者 赵远冰 梁湘三 朱伟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3-679,共17页
基于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再分析资料(ERA-40),使用涡旋追踪和合成技术、多尺度子空间变换以及局地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地区南北两个风暴源地中风暴的差异。结果发现,南、北两个源地风暴在结构上和内部动力过程上均存在着显著... 基于欧洲中心中期天气预报再分析资料(ERA-40),使用涡旋追踪和合成技术、多尺度子空间变换以及局地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地区南北两个风暴源地中风暴的差异。结果发现,南、北两个源地风暴在结构上和内部动力过程上均存在着显著不同。南支源地(40°N以南)风暴底层比高层强,与线性斜压模式中的最不稳定模态结构相似;而北支源地(40°N以北)风暴则正好相反,与下游发展理论所描述的斜压波结构相似。并且发现,南支源地风暴的非地转风场比北支源地风暴的强。能量学诊断结果显示,南支源地风暴的能量源除了斜压不稳定外,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正压不稳定,而北支源地风暴中则是存在弱的动能逆尺度传输。此外,南支源地风暴的浮力转换和非绝热做功均比北支源地风暴的强,其主要原因是南支源地风暴的垂直运动更强,风暴中的水汽更加充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纬度气旋 风暴轴 特征追踪 多尺度能量学 斜压/正压不稳定
下载PDF
台风“布拉万”过境黄海时的异常增温事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柴霞 梁湘三 +2 位作者 赵远冰 吴辉 王一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1-50,共10页
海洋对台风的响应通常表现为海表温度的降低,然而,出现在2012年8月的台风“布拉万”在经过黄海时却引起朝鲜半岛木浦沿岸海域海表的增温(而非降温),且增温幅度达4.2℃。本研究详细分析了此次异常事件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成因。... 海洋对台风的响应通常表现为海表温度的降低,然而,出现在2012年8月的台风“布拉万”在经过黄海时却引起朝鲜半岛木浦沿岸海域海表的增温(而非降温),且增温幅度达4.2℃。本研究详细分析了此次异常事件的时空特征,并探讨了其可能的成因。结果发现,此次事件的产生和黄海表层冷水斑块(Surface Cold Patch,SCP)存在密切关系,并恰好出现在木浦SCP所在位置。上升流和潮混合是木浦SCP的两大形成机制,此次增温事件主要是台风“布拉万”通过抑制其生成机制之一的上升流而导致降温不足之故。具体而言,台风“布拉万”过境时位于木浦SCP的左侧,其上的北向风应力带来向岸的Ekman输运,造成外围暖水在木浦SCP地区堆积,从而抑制了该地区原本的上升流(甚至变为下降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表层冷水斑块 黄海 海洋响应 上升流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局地多尺度能量涡度分析法(MS-EVA)的北半球夏季西太平洋MJO动能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卢慧超 梁湘三 容逸能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4-232,共9页
采用局地多尺度能量涡度分析法(MS-EVA)和基于MS-EVA的局地正则传输与不稳定性理论对北半球夏季MJO的动能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引起对流层上层和下层MJO动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有效位能转换和气压梯度力做功,其中有效位能... 采用局地多尺度能量涡度分析法(MS-EVA)和基于MS-EVA的局地正则传输与不稳定性理论对北半球夏季MJO的动能变化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引起对流层上层和下层MJO动能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有效位能转换和气压梯度力做功,其中有效位能转换在对流中心以北有明显的正的大值带,是MJO的主要动能源;气压梯度力做功则主要是将从有效位能转换而来的动能在空间重新分布。2)引起对流层中下层MJO动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动能跨尺度传输作用,其中大尺度向MJO尺度的跨尺度传输在对流中心附近表现为明显的正值,因此是该高度上MJO的动能源,并受5~15°N区域上空正压不稳定制约。3)MJO与天气尺度系统间的动能传输则主要表现为MJO的动能汇,其与MJO环流场分布以及MJO对天气尺度波动动量通量的平流输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多尺度能量涡度分析(MS-EVA) 多尺度子空间变换 正则传输 MJO动能 西太平洋
下载PDF
南极海冰、冰穴和冰川冰及其对水团形成和变性的作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董兆乾 梁湘三 《南极研究》 CSCD 1993年第3期1-16,共16页
本文利用前人的成果及笔者1992/1993年的南极海冰观测和收集的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数据阐述了南极海冰的特性,特别是南极海冰过程、冰穴以及冰川冰对南极水团(南极表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以及南极冰架水)的形成和... 本文利用前人的成果及笔者1992/1993年的南极海冰观测和收集的资料以及水文观测资料数据阐述了南极海冰的特性,特别是南极海冰过程、冰穴以及冰川冰对南极水团(南极表层水、南极底层水、南极陆架水、南极中层水以及南极冰架水)的形成和变性所起的特殊作用。 南极海冰覆盖面积的年际变化,夏季最大年份是最小年份的2倍多,冬季年间变化较小,最大仅为20%;但其季节变化非常大,冬季平均覆盖面积通常是夏季的5倍。南极海冰对大气-海洋间相互作用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深海洋区中冬季的结冰和发育造成的垂向对流、夏季的融化是形成南极表层水(含南极冬季水和南极夏季表层水),进而形成南极中层水的主要原因;南极陆架区的的海冰兴衰过程是形成南极陆架水的直接原因,它与变性南极绕极深层水混合并受到冰川冰的进一步冷却作用,成为形成南极底层水的主要水团;南极冰架底部的冷却、融化和冰架以下水体的结冰作用形成的高盐对流过程产生的南极冰架水,亦是形成南极底层水的贡献者。 冰穴是70年代以来卫星观测的重大发现。对其形成和对大气、海洋的影响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初步的研究成果表明,冰穴中产生的热盐对流对南极水团的形成、变性、大洋深层的翻转以及海洋-大气间的热量传输和气体交换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海冰 冰穴 冰川冰 水团
下载PDF
MJO特征的多尺度子空间重构 被引量:1
9
作者 游佳慧 梁湘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35,共11页
通过构造两种不同类型的理想序列,将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ultiscale Window Transform,MWT)与传统使用最多的带通滤波方法(Butterw orth)进行比较发现:MWT滤波的结果在整体上与原序列几乎完全吻合,而Butterworth的滤波结果在振幅上总是偏... 通过构造两种不同类型的理想序列,将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ultiscale Window Transform,MWT)与传统使用最多的带通滤波方法(Butterw orth)进行比较发现:MWT滤波的结果在整体上与原序列几乎完全吻合,而Butterworth的滤波结果在振幅上总是偏小;同时MWT对边界的处理也比Butterworth要好。为此使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MJO进行重构,并比较两种方法下MJO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经向(meridional)传播上,两种方法得出的MJO基本类似;但在纬向(zonal)传播及其季节变化上,两种方法的结果无论在强度还是分布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西太平洋地区。本文发现:MJO波列从年初到夏季由南向北传播,从夏季到岁末传播方向却逆转成由北向南(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这一点与前人的结果迥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大气季节 内振荡(MJO) 多尺度子空间 变换(MWT) Butterworth滤波
下载PDF
MWT方法在分离台风环流中初步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华睿 吴立广 梁湘三 《气象科技进展》 2015年第6期31-36,共6页
由于越来越多研究需要从观测或者再分析资料中分离台风环流和环境气流,尝试将多尺度窗口变换(multiscale window transform,MWT)方法应用于分离台风环流,并与空间分离法和Lanczos滤波法进行了比较。理想化试验表明,MWT方法在用于对台风... 由于越来越多研究需要从观测或者再分析资料中分离台风环流和环境气流,尝试将多尺度窗口变换(multiscale window transform,MWT)方法应用于分离台风环流,并与空间分离法和Lanczos滤波法进行了比较。理想化试验表明,MWT方法在用于对台风环流的分离时,比另外两种方法误差小。当再分析资料中台风强度较强时,单一分离方法都存在较大的误差。为了减小台风环流分离中的误差,可以先利用空间分离法初步滤去台风环流,然后再利用MWT方法或Lanczos滤波法进一步分离台风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环流 空间分离法 多时间尺度环流 时间滤波
下载PDF
一次典型的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中的局地多尺度洛伦兹循环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芬 梁湘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6-346,共11页
利用一种新的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以及基于MWT的局地多尺度能量与涡度分析(MS-EVA)与Lorenz循环诊断方法,对2009年1月中下旬平流层发生的一次强爆发性增温(SSW)事件的内在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用MWT将各个场重构于三个尺... 利用一种新的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以及基于MWT的局地多尺度能量与涡度分析(MS-EVA)与Lorenz循环诊断方法,对2009年1月中下旬平流层发生的一次强爆发性增温(SSW)事件的内在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用MWT将各个场重构于三个尺度子空间,即平均尺度、爆发性增温尺度(或SSW尺度)和天气尺度子空间上。结果表明,极地迅速增长的温度主要是由于SSW尺度子空间上极区内的斜压不稳定引起的正则传输(有效位能从平均尺度子空间传输到SSW尺度子空间)造成的,显著增加的有效位能(APE)转换到了SSW尺度子空间的动能(KE)中,加之快速增温前极区内正压不稳定引起的正则传输(动能从平均尺度子空间传输到SSW尺度子空间)的作用,共同导致了极夜急流的反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 极夜急流 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 局地多尺度能量与涡度分析(MS-EVA) 正则传输
下载PDF
大西洋阻塞高压上层冷中心的成因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继望 梁湘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9-480,共12页
基于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和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大西洋阻塞高压平流层底部冷中心的形成机制,发现该冷中心形成的根本原因为16 d以下(高频尺度)和64 d以上过程(基本气流)向阻高尺度有效位能的正则传输,所获得有... 基于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和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探讨了大西洋阻塞高压平流层底部冷中心的形成机制,发现该冷中心形成的根本原因为16 d以下(高频尺度)和64 d以上过程(基本气流)向阻高尺度有效位能的正则传输,所获得有效位能在阻高尺度内被输运到西北和东南侧,并转换成动能,起到使阻高强度增加或者维持的作用。这种过程在西北侧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可能是阻高形态不断向西北侧扩展的原因。在传统的认知中,大气有效位能从大尺度向小尺度传输,但本研究发现,阻高发生时,有效位能在平流层底部的传输方向表现为从高频尺度和基本气流尺度同时向阻高尺度传输。此外,前人的研究表明,阻高发展加强之后对流层中阻高动能向有效位能转化使得阻高消亡,而本文的分析表明两种能量的转换方向在平流层底部完全相反——由有效位能向动能转换,起到了使阻高加强或维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对流层顶附近的动力学对于阻高的发展和维持非常重要,上述发现增进了对这些动力学深层的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高压 冷中心 多尺度过程 多尺度子空间变换 正则传输
下载PDF
一次闽南暖区暴雨的多尺度动力过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美玲 梁湘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67-480,共14页
作为气象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暖区暴雨的动力学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基于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以及基于MWT的局地多尺度能量学分析和正则传输理论,对2018年5月7日的一次闽南暖区暴雨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多尺度动力过程。首先将原始物理量... 作为气象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暖区暴雨的动力学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基于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以及基于MWT的局地多尺度能量学分析和正则传输理论,对2018年5月7日的一次闽南暖区暴雨进行研究以了解其多尺度动力过程。首先将原始物理量场重建到三个尺度子空间:背景流子空间、天气尺度子空间和暴雨子空间。重构场上可以很好地看出背景环流尺度的高低空急流,以及暴雨尺度上的垂直环流。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暖区暴雨的动力过程具有弱斜压性这一特征,而就此次事件而言,正压失稳和斜压失稳都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暴雨主要落区内既发生了正压失稳,也发生了斜压失稳。研究表明,对流层不同高度上的动力学存在差异,低层主要表现为正压失稳,天气尺度子空间与背景流子空间向暴雨子空间传输的动能相当;中层主要是混合失稳,除正压失稳外,斜压正则传输也将有效位能从背景流子空间传输到了暴雨子空间,再通过浮力转换将有效位能转为动能,从而维持暴雨在中层的动力过程;高层则与低层相似,但只存在背景流子空间向暴雨子空间的能量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正则传输 正压失稳 斜压失稳
下载PDF
一次自上向下发展的高原涡的多尺度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容逸能 马继望 +1 位作者 李瑶婷 梁湘三 《气象科技进展》 2021年第1期7-18,共12页
高原涡作为经常给我国带来暴雨等灾害的天气系统,其形成一般认为是通过感热和潜热自下而上激发的,然而,2013年5月下旬发生的一次引发其下游灾害性强降水的高原涡却是由对流层高层天气尺度低涡诱发的。为此,基于新发展的多尺度子空间变... 高原涡作为经常给我国带来暴雨等灾害的天气系统,其形成一般认为是通过感热和潜热自下而上激发的,然而,2013年5月下旬发生的一次引发其下游灾害性强降水的高原涡却是由对流层高层天气尺度低涡诱发的。为此,基于新发展的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和多尺度能量涡度方法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其动力学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先将原始场重构到三个尺度子空间,即背景环流尺度子空间、天气尺度子空间和高频尺度子空间,重构场上首次显示此次过程生成于青藏高原西北侧,其成因为对流层高层基本气流尺度向天气尺度的跨尺度动能正则传输,即正压失稳,并且表现为从高层向下。在发展阶段,其能量最终来源为基本气流向天气尺度的有效位能传输和非绝热加热,然而这些过程只发生于涡旋低层的西侧。进一步分析发现,天气尺度内存在一个能量再分配“路径”:首先,低层西侧获得的有效位能转换为动能,西侧垂直的气压梯度力做功将低层获得动能向高层分配;在高层,水平的气压梯度力做功进而将西侧获得的动能向东侧分配;东侧垂直的气压梯度力做功再将动能向低层分配;至此,低层西侧获得的能量被分配到整个涡旋空间中,使得涡旋能够均匀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涡 正则传输 多尺度子空间变换 正压不稳定 斜压不稳定
下载PDF
南海一个罗斯贝标准模态的特征与归因
15
作者 赵宇慧 马继望 梁湘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1-41,共11页
南海是一个准封闭海盆,其本征值问题是理解南海动力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从卫星观测资料中分离得到一个南海本征模态,即罗斯贝标准模态的近似场。发现该模态的周期为6个月左右、波长近250km,在深... 南海是一个准封闭海盆,其本征值问题是理解南海动力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从卫星观测资料中分离得到一个南海本征模态,即罗斯贝标准模态的近似场。发现该模态的周期为6个月左右、波长近250km,在深水海盆向西传播,这与寿命为3个月左右的南海中尺度涡群体活动特征相一致。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Liang-Kleeman信息流这一严格建立在第一性原理上的定量因果分析工具,探究南海两个最重要外部强迫,即黑潮入侵与南海季风对该罗斯贝标准模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二者与该模态均有较强因果关系,但分别影响模态的不同阶段:黑潮入侵主要影响其1/2π和3/2π位相,季风的作用则体现在3/4π位相。二者共同作用,调制该模态在近一个周期内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黑潮入侵的过渡态是影响该模态的关键,这时黑潮在南海的分支与流套强度相当,有利于吕宋海峡西部形成不同极性涡旋的排列,从而影响南海内部罗斯贝标准模态。对南海季风而言,冬季风与夏季风的成熟阶段是影响该模态的重要时期,但并非整个南海的季风都发挥作用,泰国湾是季风改变南海罗斯贝标准模态的关键区域,这表明局地的强迫对激发全局模态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罗斯贝标准模态 中尺度涡 多尺度子空间变换 Liang-Kleeman信息流 定量因果分析
下载PDF
A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Antarctic Bottom Water in Prydz Bay, Antarctica 被引量:1
16
作者 梁湘三 董兆乾 苏纪兰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4年第1期62-74,共13页
Through Pseudoinverse inference of the circulation in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open ocean during January to March 1981, and comaing the results with that of 1991, we find that when the polar easterly hence the east ... Through Pseudoinverse inference of the circulation in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open ocean during January to March 1981, and comaing the results with that of 1991, we find that when the polar easterly hence the east wind drift is strong and extends its influence north of the slope, it is difficult for the Circumpolar Deep Water(CDW) to upweu onto the shelf, and congruently the Antarctic botom Water(AABW) cannot form in the bay by way of mixing scheme Of Forter and Carmack(1976). However, when the East Wind Drift weakens and confines itself over the shelf, the weSterly current will press on the slope and revolve anticyclonically so long as it is fairly strong. Such an anticyclonical Pattern manifests itseir mainly in the lower layer, and as a result, it will make the CDW upwell onto the shelf, providing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AABW. We have analyzed this phenomenon from a dynamical view,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law of heat conduction accounts for its formation, in which the planetary and topographical beta effeCts play major ro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ABW pseudoinverse inference beta effect upweiling heat conduction
下载PDF
PSEUDOINVERSE DETERMIN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IN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OPEN OCEAN, ANTARCTICA
17
作者 梁湘三 苏纪兰 董兆乾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1993年第2期42-61,共20页
An inverse model is used to infer the circulation in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open ocean using hydrographic data obtained by the cruise of the 7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7), 1990/91.... An inverse model is used to infer the circulation in Prydz Bay and its adjacent open ocean using hydrographic data obtained by the cruise of the 7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CHINARE-7), 1990/91. Barotropic components are found to be strong in the study area, esp. at the Antarctic Divergence, and from a whole view, the velocity is rather small. In the open ocean, the flow is quasizonal, but outside the bay it shows a tendency of pressing onto the shelf from surface to bottom, and a feature of intensification just east of Fram Bank. We suggest here be the most important place to detec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Antarctic Bottom Water formation. The meridional profiles of the distribution indicate a strong (relative to the ambient) core and a slope-trapped part into the bargain.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bay, there seems to exist a strong coastal current flowing westward. The computed upwelling centers are mainly situated in the west of the study region, as agrees quite well with the early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s and the areas of high krill biom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ydz Bay PSEUDOINVERSE barotropicity
下载PDF
东海黑潮上下游不同的涡动能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产生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思雯 杨洋 +2 位作者 梁湘三 赵宇慧 王长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8-294,共17页
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ultiscale window transform,MWT),得到如实的东海涡动能分布,发现东海黑潮上下游区域的涡动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根据功率谱分析,东海黑潮流系可正交地重构到背景流尺度子空间(大于... 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ultiscale window transform,MWT),得到如实的东海涡动能分布,发现东海黑潮上下游区域的涡动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季节变化特征。根据功率谱分析,东海黑潮流系可正交地重构到背景流尺度子空间(大于64 d)与涡旋尺度子空间(小于64 d),并用MWT得出相应子空间的能量,后者即为涡动能。结果表明,上游涡动能在8月达到峰值,冬季最弱;而下游涡动能在4月和9月存在两个峰值,冬季最弱。利用基于MWT的正则传输理论以及局地多尺度能量分析方法,发现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是东海黑潮涡动能的主要来源,且这两个来源决定了其上下游不同的季节变化。其中上游涡动能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正压不稳定路径(即背景流动能向涡动能的正则传输)控制,而下游涡动能在4月的峰值主要由斜压不稳定路径(即背景流有效位能向涡旋有效位能作正则传输并进一步转化为涡动能)决定,其在9月的峰值受到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 东海 多尺度子空间变换 正则传输 正压不稳定 斜压不稳定
下载PDF
孟加拉湾海域背景流–中尺度涡–高频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季页 杨洋 梁湘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3-37,共15页
基于一套涡分辨模式数据,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将孟加拉湾(BOB)海域的环流系统分解到背景流(>96 d)、中尺度(24~96 d)和高频尺度(<24 d)3个子空间,并用正则传输理论探讨了3个尺度子空间之间内在的非线性... 基于一套涡分辨模式数据,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将孟加拉湾(BOB)海域的环流系统分解到背景流(>96 d)、中尺度(24~96 d)和高频尺度(<24 d)3个子空间,并用正则传输理论探讨了3个尺度子空间之间内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OB西北部边界和斯里兰卡岛东部是BOB海域多尺度相互作用最显著的区域,中部则较弱。前两个区域的背景流大多正压、斜压不稳定,动能和有效位能正则传输主要表现为正向级串;后者则以逆尺度动能级串为主。具体来说,在BOB西北部与斯里兰卡东部,中尺度涡动能(EKE)主要来源于正压能量路径(即背景流动能向EKE传输),其次来源于斜压能量路径(即背景流有效位能向中尺度有效位能传输,并进一步转换为EKE)。通过这两个能量路径得到的EKE向更高频的扰动传输能量,起到了耗散中尺度涡的作用。不同于此二者,BOB中部海域的EKE和高频尺度动能主要通过斜压路径获得,随后通过逆尺度级串将动能返还给背景流。苏门答腊岛的西北部也是中尺度和高频尺度扰动较强的海域,正压能量路径和斜压能量路径均是该海域扰动能的来源,但以斜压能量路径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湾 多尺度子空间变换 正则传输 多尺度相互作用 正压不稳定 斜压不稳定
下载PDF
斯里兰卡以东海域涡旋偶极子的生成与维持机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蔚邦 杨洋 梁湘三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9-398,共20页
斯里兰卡岛以东海域在西南季风期间常会出现一对低频涡旋偶极子(即斯里兰卡穹顶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及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基于(1/12)°分辨率的混合坐标海洋模式(Hybrid Coordinate Oceanic Model,HYCOM)再分析... 斯里兰卡岛以东海域在西南季风期间常会出现一对低频涡旋偶极子(即斯里兰卡穹顶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及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基于(1/12)°分辨率的混合坐标海洋模式(Hybrid Coordinate Oceanic Model,HYCOM)再分析资料以及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和基于MWT的正则传输理论等方法,分析了它们的生成发展机制。结果发现这2个涡旋发展所需能量最终都来源于海表风应力做功,但具体可取3条完全不同的路径:①风应力直接驱动涡旋;②风应力驱动背景场的西南季风流,其后西南季风流发生正压不稳定以提供涡旋所需的涡动能;③西南季风流通过风应力做功获得的动能转换为有效位能,其后通过斜压不稳定给涡旋提供位能。涡旋最终衰亡的主要原因包括风应力对涡旋做功的减少、西南季风流正压不稳定的减弱、涡旋的能量频散以及低频涡向更高频扰动的正向能量级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里兰卡穹顶 西南季风流 多尺度过程 正压失稳 斜压失稳 孟加拉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