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李东霞 梁直厚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电图QTc间期延长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6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符合要求长期住院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以QTc间期>440 ms为延长的标准,将患者分为QTc延长组... 目的:探讨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电图QTc间期延长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0年6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符合要求长期住院的患者,收集临床资料,以QTc间期>440 ms为延长的标准,将患者分为QTc延长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的基本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分析QTc间期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111例,22例患者QTc间期延长,QTc间期延长检出率19.82%;QTc间期延长组和正常组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血钾(K)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FPG、K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QTc间期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QTc间期延长检出率较高,性别、年龄、FPG、K是其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应予以重视,防止发生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长期住院 QTC间期延长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梁直厚 王涛 +3 位作者 孙圣刚 童萼塘 彭海 刘红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研究 Parkin基因缺失在早发性和晚发性帕金森病 (P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探讨其在不同亚型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 6 3例 PD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D组。以提取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 ,扩增 Parkin基因 2~ 5号外显... 目的 研究 Parkin基因缺失在早发性和晚发性帕金森病 (PD)患者中的分布情况 ,探讨其在不同亚型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对 6 3例 PD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D组。以提取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 ,扩增 Parkin基因 2~ 5号外显子 ,然后行琼脂糖电泳 ,观察外显子的缺失分布。结果  6 3例 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 2、4缺失各 1例 ,外显子 3缺失 2例 ,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 PD组。结论  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可能是我国早发性 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PARKIN基因 缺失突变
下载PDF
异动症大鼠直接通路中DARPP-32蛋白变化的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梁直厚 管强 +3 位作者 曹学兵 徐岩 王岚 孙圣刚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63-966,共4页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模型行为学特点及DARPP-3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的变化,探讨LID的发生机制。方法:复制成功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应用左旋多巴治疗28d诱发LID大鼠模型,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in...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模型行为学特点及DARPP-32蛋白的磷酸化状态的变化,探讨LID的发生机制。方法:复制成功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大鼠应用左旋多巴治疗28d诱发LID大鼠模型,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involuntarymovement,AIM)评分,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免疫印迹技术检测LID大鼠纹状体内总DARPP-32的mRNA与蛋白表达及其Thr-34位点磷酸化水平。结果:LID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出现了与人类LID相似的对侧前肢、躯干和口面部AIM,并随左旋多巴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加重。LID大鼠Thr-34位点磷酸化的DARPP-32水平较对照组及左旋多巴治疗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长期间断性给PD大鼠左旋多巴能复制出LID大鼠模型,DARPP-32的Thr-34位点的磷酸化水平的改变是LID时多巴胺D1受体介导的直接通路异常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多巴 异动症 DARPP-32蛋白 帕金森病
下载PDF
应用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筛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梁直厚 管强 +1 位作者 谈跃 聂志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9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并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择2003-02/2004-04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三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2型糖尿病67例,1型糖尿病1... 目的:探讨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并与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择2003-02/2004-04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三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0例,男38例,女42例;2型糖尿病67例,1型糖尿病13例。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在入院时对80例患者进行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足部外观:正常为0分,异常为1分,异常包括包括足部畸形、皮肤干燥、裂开、感染;踝反射:足跖屈为阳性(1分),无反应为阴性(0分),两者之间为可疑(0.5分);大拇趾振动觉:如患者完全感受不到音叉振动则为振动觉缺失(1分)。左右两侧合计总分>2分为阳性。③采用五通道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80例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敏感性=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阳性患者中经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患者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患者总数×100%。特异性=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阴性患者中无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数/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无神经病变患者总数×100%。④结果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测中,足背振动觉异常率最高(包括振动觉减退与缺失),达55%(44/80);足部外观异常及有溃疡者共约占11%(9/80),而且一般伴有足背振动觉或踝反射的异常。②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中腓肠神经与腓总神经病变率最高,分别达59%(41/80),38%(30/80)。③80例糖尿病患者中,在41例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阳性的患者中,37例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2条或2条以上神经病变),4例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有1条或无神经病变)。39例评分阴性的患者中,9例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正常。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8%。结论:①足部外观的异常和足部溃疡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渐趋严重的表现。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时下肢神经最易受累。③孟菲斯神经功能评分检查诊断糖尿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分别为80%和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传导
下载PDF
鱼藤酮对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梁直厚 冯媛 +3 位作者 王涛 乔娴 刘红进 孙圣刚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82-484,共3页
[目的]探讨环境毒素鱼藤酮对人多巴胺能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以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ATP-sensitivepotassiumchannel,mKATPchannel)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先用0、5、20、100nmol/L浓度的鱼藤酮... [目的]探讨环境毒素鱼藤酮对人多巴胺能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以及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chondrialATP-sensitivepotassiumchannel,mKATPchannel)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先用0、5、20、100nmol/L浓度的鱼藤酮单独处理SH-SY5Y细胞,观察鱼藤酮与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的量效关系;然后在此4组中分别按加和不加mKATP通道抑制剂5-羟葵酸(5-Hydroxydecanoate,5-HD)0.5mmol/L和(或)激活剂二氮嗪(Diazoxide,DZX)1.0mmol/L与不同浓度鱼藤酮共同作用,观察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采用罗丹明绿色荧光负载、流式细胞仪测量荧光强度的方法。[结果]5、20和100nmol/L鱼藤酮作用24h分别导致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至对照组的91.76%、71.21%和49.65%,膜电位下降程度与鱼藤酮剂量相关;DZX单独作用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了13.45%,DZX与5和20nmol/L鱼藤酮共同作用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75.32%和66.06%,比同浓度鱼藤酮单独作用更加明显;5-HD可抵消DZX的上述作用,5-HD与5nmol/L鱼藤酮共同作用时可减轻鱼藤酮引起的细胞膜电位下降。[结论]鱼藤酮可以引起SH-SY5Y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小剂量鱼藤酮(5和20nmol/L)能开放mKATP通道,该作用可被5-HD逆转;与DZX相比,小剂量鱼藤酮只能激活某一类型的mKATP通道,这是它导致线粒体膜电位下降的机制之一。大剂量鱼藤酮降低线粒体膜电位的机制中mKATP通道的作用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藤酮 线粒体膜电位 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下载PDF
大鼠脑局部缺血后高血糖对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梁直厚 孙圣刚 梅元武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1年第3期141-143,共3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轻度高血糖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 ,随机分为 110 %葡萄糖溶液组。 2复方氯化钠溶液组。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应用图象分析仪测量梗塞面积、光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 目的 :探讨脑缺血后轻度高血糖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模型 ,随机分为 110 %葡萄糖溶液组。 2复方氯化钠溶液组。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应用图象分析仪测量梗塞面积、光镜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10 %葡萄糖溶液组与复方氯化钠溶液组的梗塞面积、病理变化、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缺血后轻度高血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高血糖
下载PDF
3-硝基丙酸预处理保护多巴胺神经元机制研究
7
作者 梁直厚 邓学军 +2 位作者 孙圣刚 曹学兵 李红戈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1期1255-1258,共4页
目的研究3-硝基丙酸(3-NPA)多次预处理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MPP+在分泌多巴胺的人神经纤维瘤细胞SH-SY5Y上制作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在模型制作前分别1或5次加入3-NPA(0.2 mmol.L-1)进行预处理,分别应用液闪烁仪检... 目的研究3-硝基丙酸(3-NPA)多次预处理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使用MPP+在分泌多巴胺的人神经纤维瘤细胞SH-SY5Y上制作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在模型制作前分别1或5次加入3-NPA(0.2 mmol.L-1)进行预处理,分别应用液闪烁仪检测[3H]DA摄取率,双波长分光光度仪检测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浓度的改变,观察3-NPA预处理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的作用。结果MPP+可降低[3H]DA摄取率,升高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3-NPA预处理可提高[3H]DA摄取率,降低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3-NPA多次预处理较3-NPA单次预处理的作用更好。结论3-NPA预处理对多巴胺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硝基丙酸 帕金森病 预处理 神经保护
下载PDF
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机制(英文)
8
作者 梁直厚 邓学军 +3 位作者 孙圣刚 梅元武 曹学兵 李红戈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4期180-183,共4页
背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在于中脑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不可逆转的变性减少,而氧化应激反应在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硝基丙酸为线粒体复合体-I抑制剂,它可抑制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抑制能量代谢,但德国Riepe教授... 背景: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在于中脑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不可逆转的变性减少,而氧化应激反应在帕金森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硝基丙酸为线粒体复合体-I抑制剂,它可抑制氧化磷酸化作用从而抑制能量代谢,但德国Riepe教授发现小剂量的3-硝基丙酸可以提高神经元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它是否可以增强多巴胺神经元对神经毒素的耐受性尚不得而知。目的:认识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对帕金森病的预防及可能的机制。设计:对照观察动物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材料:实验于2004-03/07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科实验室进行。C57BL小鼠48只,体质量18~20g,鼠龄二三个月,雌雄不限。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①空白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②单次3-硝基丙酸组:仅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1次。③多次3-硝基丙酸组:每隔5d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共5次。④神经毒素组:腹腔注射神经毒素,1次/d,共5次。⑤3-硝基丙酸单次预处理组: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1次,3d后腹腔注射神经毒素,1次/d,共5次。⑥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组: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每隔5d重复注射,共5次;3d后再腹腔注射神经毒素,1次/d,共5次。3-硝基丙酸和神经毒素腹腔注射剂量分别为20mg/kg及30mg/kg。方法:各组小鼠实验前及最后一次注射神经毒素后3d,分别应用爬杆实验及悬挂实验对小鼠进行运动协调评分。各组小鼠在全部药物注射完毕后3d,迅速处死,测定中脑黑质丙二醛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小鼠动作行为评分比较。②各组小鼠中脑黑质组织丙二醛含量的比较。③各组小鼠中脑黑质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的比较。结果:48只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经腹腔注射神经毒素后,小鼠爬杆实验,悬挂实验较对照组评分降低(P<0.01);经过3-硝基丙酸单/多次预处理后,其评分明显上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多次预处理组与单次预处理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腹腔注射神经毒素后丙二醛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3-硝基丙酸单次预处理后,丙二醛含量明显下降,与神经毒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后,丙二醛含量下降更为明显,与神经毒素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多次预处理组与单次预处理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在单次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后,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多次腹腔注射3-硝基丙酸后,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明显升高(P<0.05)。在神经毒素组,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3-硝基丙酸单次预处理后,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与神经毒素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后,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次预处理组与单次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可通过减少丙二醛生成,激发还原型谷胱甘肽合成,保护多巴胺神经元,达到预防帕金森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丙二醛/分析 神经毒素类
下载PDF
散发性早发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的突变研究
9
作者 梁直厚 王涛 +4 位作者 孙圣刚 曹学兵 彭海 刘红进 童萼塘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年第5期277-280,共4页
目的:观察我国散发性早发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中是否存在parkin基因的突变以及突变的形式和分布,探讨parkin基因突变在PD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病例组由35例散发性早发PD患者组成,7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以... 目的:观察我国散发性早发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中是否存在parkin基因的突变以及突变的形式和分布,探讨parkin基因突变在PD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病例组由35例散发性早发PD患者组成,7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的全部12个外显子,然后分别采用琼脂糖电泳法观察外显子的大片段缺失及其分布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DNA序列测定法确定外显子中点突变的存在和分布。结果:(1)在35例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2、4缺失各1例,外显子3缺失2例;(2)4例SSCP泳动异常,测序证实1例患者的外显子7存在1个未曾报道过的新的点突变位点Gly284Arg。结论: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和parkin基因点突变也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发性早发帕金森病 PARKIN基因 基因突变 发病机理 琼脂糖电泳法 SSCP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点的突变(英文)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涛 梁直厚 +5 位作者 孙圣刚 曹学兵 彭海 曹非 刘红进 童萼塘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13期1892-1893,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是否存在parkin基因新的突变以及突变的分布,探讨parkin基因在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70例患者被分为早发性PD和晚发性PD,7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以提取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的全... 目的观察不同亚型帕金森病(PD)患者中是否存在parkin基因新的突变以及突变的分布,探讨parkin基因在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70例患者被分为早发性PD和晚发性PD,7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以提取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parkin基因的全部12个外显子,然后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电泳观察,对泳动异常者进行DNA序列测定,以确定外显子中突变的存在及其分布。结果70例患者中发现4例SSCP泳动异常,测序证实在1例早发性PD患者的外显子7中存在一个未曾报道过的新的点突变位点Gly284Arg。结论parkin基因点突变也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PARKIN基因 基因突变 点突变 早发性PD 晚发性PD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一家系致病基因排除性定位 被引量:4
11
作者 任翔 梁直厚 +1 位作者 姚淇 刘木根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24-127,共4页
为了定位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ADLGMD),采用13个荧光微卫星标记对收集到的一个包括4代33人的ADLGMD家系进行连锁分析,所选择的标记覆盖了3个已知ADL-GMD致病基因位点和4个已报道的致病基因定位区段.通过... 为了定位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肢带型肌营养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ADLGMD),采用13个荧光微卫星标记对收集到的一个包括4代33人的ADLGMD家系进行连锁分析,所选择的标记覆盖了3个已知ADL-GMD致病基因位点和4个已报道的致病基因定位区段.通过Linkage 5.1软件包计算连锁概率,各位点连锁分析所得的LOD值均小于-3,显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与这7个位点均不连锁.该家系的肌营养不良症致病基因不在已知的位点内,很可能是一个新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常染色体显性 连锁分析 荧光微卫星
下载PDF
丁苯酞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昭文 熊念 +5 位作者 张振涛 贾敏 梁直厚 曹学兵 孙圣刚 王涛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8-41,共4页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中脑氧化应激水平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鱼藤酮立体定向注射方法制作偏侧P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按体质量丁苯酞20、40、80mg/kg3个治疗...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帕金森病(PD)大鼠行为学、中脑氧化应激水平及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鱼藤酮立体定向注射方法制作偏侧PD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按体质量丁苯酞20、40、80mg/kg3个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各组大鼠经丁苯酞干预前后旋转行为情况,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中脑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另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按体质量丁苯酞80mg/kg治疗组治疗后旋转圈数明显减少(P〈0.05);(2)与对照组损毁侧相比,各治疗组损毁侧中脑GSH水平增高,MDA水平降低,SOD活性增强(P〈0.05,P〈0.01);(3)与对照组损毁侧相比,按体质量丁苯酞80mg/kg治疗组损毁侧黑质TH阳性细胞计数增多(P〈0.05)。结论丁苯酞可显著改善PD大鼠旋转行为,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残存率,提示其可能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帕金森病 大鼠 神经保护
下载PDF
C反应蛋白在缺血性卒中病情以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艳 梁直厚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CRP)与初次缺血性卒中的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时间≤72 h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CT或核磁共振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水平(CRP)与初次缺血性卒中的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性纳入2013年10月-2014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时间≤72 h的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CT或核磁共振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病至入院时间在24 h、48 h、72 h之内将患者分组,进行CRP测定,同时在入院时及住院第10天分别进行NIHSS评分,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03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24 h、48 h和72 h内入院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2 h内所有入院患者,CRP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严重程度正相关(r=0.683,P<0.001);其中CRP≥6 mg/L患者的CRP值与NIHSS评分正相关(r=0.661,P<0.001),而CRP<6 mg/L患者的CRP值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r=-0.117,P=0.322)。72 h内入院患者的CRP值与住院10 d的NIHSS评分相对恢复率呈负相关(r=-0.252,P=0.010);其中经调整的CRP≥6 mg/L患者的CRP值与住院10 d时NIHSS评分相对恢复率呈负相关(r=-0.449,P=0.019)。结论 C反应蛋白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判断的监控指标,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评价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缺血性卒中 NIHSS评分 病情 预后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胡丹 梁直厚 +1 位作者 王涛 孙圣刚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6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SporadicParkinson'sDisease,SP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196例健康人和85例SP...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SporadicParkinson'sDisease,SP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对196例健康人和85例SPD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利用x2检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两组间BDNF基因G196A和C270T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BDNF基因多态性与SPD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基因 多态性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U74006F对缺血前高血糖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圣刚 梁直厚 梅元武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0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目的探讨U74006F对缺血前高血糖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前30分钟注射50%葡萄糖,使之处于高血糖状态,再灌注前静注U74006F(6mg/kg)。另设枸橼酸盐组... 目的探讨U74006F对缺血前高血糖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缺血前30分钟注射50%葡萄糖,使之处于高血糖状态,再灌注前静注U74006F(6mg/kg)。另设枸橼酸盐组与对照组。然后比较3组大鼠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脑组织病理改变。结果U74006F组梗死面积较枸橼酸盐组平均缩小64%(P<0.01),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对照组损伤程度也显著轻于枸橼酸盐组(P<0.05)。结论 高血糖可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U74006F对高血糖状态下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74006F 局部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高血糖 治疗
下载PDF
3-硝基丙酸多次预处理抑制N-myc表达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学军 孙圣刚 +2 位作者 曹学兵 李红戈 梁直厚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4期300-305,共6页
目的  研究 3 硝基丙酸 (3 NPA)多次预处理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及即早基因N myc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C5 7BL小鼠 ,应用 1 甲基 4 苯基 1,2 ,3,6 四氢吡啶 (1 methy 4 phenyl 1,2 ,3,6 tetrahydropyridine,MPTP)制造帕金... 目的  研究 3 硝基丙酸 (3 NPA)多次预处理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及即早基因N myc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C5 7BL小鼠 ,应用 1 甲基 4 苯基 1,2 ,3,6 四氢吡啶 (1 methy 4 phenyl 1,2 ,3,6 tetrahydropyridine,MPTP)制造帕金森病小鼠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3 NPA单次与多次预处理后小鼠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 (TH)阳性细胞数量的改变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蛋白印迹 (WesternBlot)方法观察即早基因N myc在中脑黑质中的表达及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3 NPA单次预处理后 ,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 (TH)阳性细胞数量由MPTP组的 2 7.3± 5 .6上升到 5 9.3± 11.2 (P <0 .0 5 ) ,而 3 NPA多次预处理后 ,阳性细胞数量上升至 88.6± 14 .8(P <0 .0 1) ,单次预处理与多次预处理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空白对照组 ,中脑黑质几乎看不见N myc阳性细胞 (4 .1± 0 .5 ) ,经MPTP处理后 ,N myc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89.3± 12 .7,P <0 .0 1) ,蛋白水平增加 ;3 NPA单次预处理后 ,中脑黑质N myc阳性细胞数量与MPTP组比较无明显变化 (81.8± 13.6 ,P >0 .0 5 ) ;3 NPA多次预处理后 ,N myc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4 7.9± 11.8(P <0 .0 5 ) ,N myc蛋白水平也有相同的变化。 结论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硝基丙酸预处理 MPTP 即早基因N-myc 帕金森病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性(英文)
17
作者 胡丹 梁直厚 +3 位作者 任翔 刘木根 王涛 孙圣刚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96-197,共2页
背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特殊保护作用,而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和丢失。帕金森病的发生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有关。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 背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特殊保护作用,而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和丢失。帕金森病的发生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有关。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性,以期为该病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遗传学数据。设计:以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DNA 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健康人群DNA 为对照,探索性基础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对象:以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提供85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研究组,均为汉族,居在华中地区长期居住)DNA 和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提供的健康人(对照组,均为汉族,居在华中地区长期居住)DNA 为研究对象。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健康人和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主要观察指标:检测两组G 196A 和C270T 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G 196A 多态性位点均以G /A 基因型为主,频率分别为50.6%和52.0%;C270T 多态性位点均为C /C 基因型。两组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G 196A 和C270T 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中国华中地区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遗传学 等位基因 多态现象/遗传学 基因频率:基因型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遗传学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缺失突变的初步研究
18
作者 王涛 梁直厚 +3 位作者 孙圣刚 彭海 刘红进 童萼塘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9-261,265,共4页
为观察中国不同亚型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 parkin基因外显子 2~ 10的缺失分布 ,并探讨 parkin基因在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对 6 3例 PD患者进行了观察。根据起病年龄将 6 3例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 为观察中国不同亚型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 parkin基因外显子 2~ 10的缺失分布 ,并探讨 parkin基因在 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 ,对 6 3例 PD患者进行了观察。根据起病年龄将 6 3例患者分为早发性 PD组和晚发性 PD组。以提取的基因组 DNA为模板 ,扩增 parkin基因 2~ 10号外显子 ,然后行琼脂糖凝胶电泳 ,观察外显子缺失分布。在 6 3例 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 2、 4缺失各 1例 ,外显子 3缺失 2例 ,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 PD组。结果表明 :parkin基因外显子缺失是我国早发性 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PARKIN基因 缺失突变 研究
下载PDF
鱼藤酮致大鼠脑内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分布变化
19
作者 冯媛 梁直厚 +3 位作者 王涛 乔娴 刘红进 孙圣刚 《Neuroscience Bulleti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288-293,共6页
目的研究鱼藤酮所致的帕金森病大鼠的脑内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ASN)分布。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鱼藤酮和/ 或溶剂(对照组)皮下注射,4 周后取脑组织,对黑质部位HE 染色,光镜下观察Lewy小体形态;对黑质、海马、... 目的研究鱼藤酮所致的帕金森病大鼠的脑内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ASN)分布。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鱼藤酮和/ 或溶剂(对照组)皮下注射,4 周后取脑组织,对黑质部位HE 染色,光镜下观察Lewy小体形态;对黑质、海马、纹状体等脑区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ASN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在对照组大鼠脑内,ASN 广泛分布于各脑区,尤其在皮质、纹状体、海马等纤维投射丰富的区域。鱼藤酮处理的大鼠脑中,黑质TH阳性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减少、纹状体区TH阳性纤维脱失,黑质部位可见Lewy小体样结构;ASN阳性染色在各个脑区均有增强但各个脑区增强程度不一,黑质部位神经元胞浆和胞核内均有ASN明显聚集,纹状体可见ASN聚集围绕在细胞周围。海马部位偶见ASN在胞浆中点状聚集,胞核中无明显改变。结论在鱼藤酮皮下注射导致的帕金森病大鼠的脑内,ASN在多个脑区中表达增加,而在黑质纹状体部位聚集最为明显,蛋白分布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突触末端向胞浆和胞核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突触核蛋白 鱼藤酮 帕金森病 黑质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parkin基因外显子纯合性缺失及其功能学的意义
20
作者 王涛 梁直厚 +3 位作者 孙圣刚 彭海 刘红进 童萼塘 《中国康复》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观察不同亚型帕金森病 (PD)患者中 parkin基因外显子 2~ 10的缺失分布 ,探讨parkin基因在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6 3例患者被分为早发性PD和晚发性PD。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 ,扩增parkin基因第 2~ 10号外显子 ,然后... 目的 :观察不同亚型帕金森病 (PD)患者中 parkin基因外显子 2~ 10的缺失分布 ,探讨parkin基因在P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6 3例患者被分为早发性PD和晚发性PD。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 ,扩增parkin基因第 2~ 10号外显子 ,然后行琼脂糖电泳 ,观察外显子纯合性缺失的分布。结果 :6 3例PD患者中发现外显子 2、4纯合性缺失各 1例 ,外显子 3纯合性缺失 2例 ,这些缺失均出现于早发性PD组。结论 :parkin基因外显子 2~ 4的纯合性缺失是我国早发性PD患者的致病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PARKIN基因 外显子 纯合性缺失 基因突变 功能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