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元型钠通道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梁砚薷 李晶洁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期43-46,共4页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原因,其发生机制与心室肌细胞离子电流紊乱有密切关系。近期研究发现,神经元型钠通道也表达于心脏,是介导晚钠电流的重要通道,可通过以下机制触发室性心律失常:(1)神经元型钠通道活性异常增高引起...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脏性猝死最重要的原因,其发生机制与心室肌细胞离子电流紊乱有密切关系。近期研究发现,神经元型钠通道也表达于心脏,是介导晚钠电流的重要通道,可通过以下机制触发室性心律失常:(1)神经元型钠通道活性异常增高引起内向电流增大,破坏动作电位平台期电位平衡,直接引起细胞膜去极化,发生早后除极。(2)神经元型钠通道与钙调控蛋白在T管微域内共定位,其介导的Na+内流通过增强钙调控蛋白功能引起舒张期Ca2+释放,发生迟后除极。(3)晚钠电流具有速率依赖性和分布异质性,可增大复极离散,构成功能性折返的发生基质。现就神经元型钠通道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型钠通道 晚钠电流 室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甲基苯丙胺相关性心肌病一例
2
作者 梁砚薷 王欢欢 +2 位作者 陶瑾 熊长明 于丽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5-537,共3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4年”入院。患者于2017年11月开始出现胸闷、气促,多于活动后明显,伴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于2017年12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速、腹腔积液”,予利尿等对症治疗...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6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4年”入院。患者于2017年11月开始出现胸闷、气促,多于活动后明显,伴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于2017年12月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速、腹腔积液”,予利尿等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症状缓解。出院后病情平稳,日常体力活动仅轻度受限,遂自行停药。2021年6月患者于感冒后再发胸闷、气促、心悸、端坐呼吸,再次就诊,诊断为“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予呋塞米20 mg qd、氯化钾缓释片0.5 g tid、沙库巴曲缬沙坦钠50 mg bid、酒石酸美托洛尔6.25 mg bid、螺内酯20 mg qd、华法林1.5 mg q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毒 高血压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甲基苯丙胺相关性心肌病
下载PDF
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抗栓治疗——2021美国心脏病学会抗栓决策路径专家共识解读 被引量:6
3
作者 梁砚薷 熊长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3-297,共5页
抗血小板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抗栓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和心房颤动抗栓治疗的必由之路。在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常联合应用,然而联合抗栓治疗的出血发生风险显著增加,需仔细平衡... 抗血小板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抗栓治疗的主要手段,而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和心房颤动抗栓治疗的必由之路。在临床上,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常联合应用,然而联合抗栓治疗的出血发生风险显著增加,需仔细平衡出血与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目前,ASCVD合并心房颤动的抗栓治疗方案已得到深入研究并不断更新完善。目前仍然缺乏ASCVD合并VTE抗栓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202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发布了抗栓决策路径专家共识,针对ASCVD合并VTE的抗栓治疗路径和方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抗血小板 抗凝
下载PDF
改良版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梁砚薷 杨逸成 +8 位作者 杨倍蓝 曾绮娴 刘冰洋 赵青 罗勤 赵智慧 杨涛 柳志红 熊长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48-553,共6页
目的:分析排除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改良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XI)评分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731例PAH患者,根据MELD-XI评分将患者分为高评... 目的:分析排除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改良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XI)评分与动脉型肺动脉高压(PAH)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1年8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731例PAH患者,根据MELD-XI评分将患者分为高评分(≥9.94分)组(n=113)和低评分(<9.94分)组(n=618)。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运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MELD-XI评分与PAH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731例PAH患者中,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PAH 334例(45.7%),特发性PAH 287例(39.3%),结缔组织疾病相关性PAH 75例(10.3%),遗传性PAH 19例(2.6%),肺静脉闭塞病13例(1.8%),药物和毒物相关性PAH 3例(0.4%)。平均年龄(37.3±14.2)岁,女性547例(74.8%)。患者出院后随访中位时间18(9,28)个月,53例发生全因死亡,全因死亡率为7.2%。高评分组与低评分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5.9%(18/113)和5.7%(35/61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评分组生存率低于低评分组(P<0.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ELD-XI评分是PAH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3.630,95%CI:1.527~8.631,P=0.004)。结论:MELD-XI评分是评估PAH患者预后的简易且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 改良版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全因死亡 危险分层
下载PDF
COMPERA 2.0评分模型在中国动脉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梁砚薷 杨逸成 +8 位作者 杨倍蓝 曾绮娴 刘冰洋 赵青 罗勤 赵智慧 杨涛 柳志红 熊长明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410-1416,共7页
目的研究COMPERA 2.0评分模型在中国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初诊PAH患者,根据COMPERA 2.0评分模型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 目的研究COMPERA 2.0评分模型在中国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的初诊PAH患者,根据COMPERA 2.0评分模型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通过门诊或电话进行随访,主要研究终点定义为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和临床症状加重组合成的复合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用log-rank趋势检验分析不同组别的预后差异,运用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分析COMPERA 2.0评分与PAH患者预后的关联。结果共纳入951例PAH患者,年龄[M(Q_(1),Q_(3))]为35(28,47)岁,女性706例(74.2%)。低危组328例(34.5%),中低危组264例(27.8%),中高危组193例(20.3%),高危组166例(17.5%)。随访时间[M(Q_(1),Q_(3))]为1.8(1.0,2.8)年。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PAH患者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12.8%(42/328)、21.2%(56/264)、28.5%(55/193)、42.8%(71/166),随危险分层上升呈升高趋势(P<0.001)。多因素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COMPERA 2.0评分与PAH患者主要终点的风险增加关联有统计学意义(HR=1.801,95%CI:1.254~2.588,P=0.001)。结论COMPERA 2.0评分模型是一个评估中国PAH初诊患者预后的简易且有效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 动脉性肺动脉高压 COMPERA 2.0评分模型 风险预测 回顾性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肥厚型心肌病伴发并指并趾畸形1例
6
作者 梁砚薷 许连军 +3 位作者 王东 蒋文 宋雷 康连鸣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5109-5112,共4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0岁,因“间断胸闷、气促5年,加重伴下肢水肿半年”入院。患者于2017年2月开始出现胸闷、气促,多于劳累及情绪激动后明显,伴头晕、心悸、乏力,休息可缓解,日常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患者未重视。2021年11月,患者于受凉...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0岁,因“间断胸闷、气促5年,加重伴下肢水肿半年”入院。患者于2017年2月开始出现胸闷、气促,多于劳累及情绪激动后明显,伴头晕、心悸、乏力,休息可缓解,日常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患者未重视。2021年11月,患者于受凉后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加重,伴双侧脚踝部水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并指并趾畸形 MYBPC3基因 BHLHA9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