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陈独秀——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的思想性基础的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日〕中屋敷宏(著) 郑子路(译) 艳萍() 《中文论坛》 2018年第1期156-175,共20页
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自幼研习经书并顺利通过县试、府试。18岁时,因目睹了乡试考生的种种堕落无能之行,决定不再参加科举。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陈独秀以革命家的姿态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创建了“藏书楼”“青年会”“岳王会”等组... 陈独秀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自幼研习经书并顺利通过县试、府试。18岁时,因目睹了乡试考生的种种堕落无能之行,决定不再参加科举。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陈独秀以革命家的姿态积极投身革命,先后创建了“藏书楼”“青年会”“岳王会”等组织,并创办了《爱国新报》《国民日日报》《安徽俗话报》等报刊。1907年以后,陈独秀开始以《新青年》为阵地,以“文化运动”为手段,积极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的创刊从本质上说,是陈独秀革命运动的继续,即完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改造”。用陈独秀的话来说,则是发扬对“民主”与“科学”的主张。但是,由于受到启蒙思想内在逻辑的制约,陈独秀缺乏对中国现状的认识及理解,其自我意识的完结性,又从主体一侧封杀了他作为中国的思想家超越西欧近代启蒙思想局限的可能。虽然,陈独秀很快就“转向”为“马克思主义者”,但他在启蒙思想的逻辑下形成的自我构造仍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所要变革的对象,就是陈独秀所显示出来的这种意识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独秀 新文化运动 启蒙思想 革命
下载PDF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与女性的地位
2
作者 黄凤琴(译) 艳萍() 《中文论坛》 2018年第2期240-254,共15页
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历史背景,探讨这一时期的妇女在婚姻制度中的地位与妇女解放进程。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清朝末期(1911)基于中国传统的儒教伦理的婚姻制度以及女性的从属地位,认为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现代进... 本文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历史背景,探讨这一时期的妇女在婚姻制度中的地位与妇女解放进程。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清朝末期(1911)基于中国传统的儒教伦理的婚姻制度以及女性的从属地位,认为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现代进程之后,已经出现了对于儒教思想的批评以及反对性别歧视的活动;第二部分考察辛亥革命后军人政权下的婚姻制度依然是维持妇女低下地位的保守性制度;第三部分审视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新青年》杂志出版的时间阶段,对于儒教的批判与女性解放的历史实存;第四部分重点考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妇女在婚姻制度中的地位,发现大城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运动的影响下开始选择爱情婚姻,而在农村偏远地区,传统的婚姻制度仍然继续维持,基于儒家伦理的妇女地位依然非常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婚姻制度 女性地位
下载PDF
曹禺戏剧的舞台指示——从《日出》到《北京人》
3
作者 白井啓介〔日〕(著) 李木子(译) 艳萍() 《中文论坛》 2018年第1期220-247,共28页
作者对曹禺戏剧作品《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中的舞台指示进行了考察,指出舞台指示并不局限于道具准备,其内容还涉及状况说明、背景介绍以及各种暗喻与象征性描写。曹禺的戏剧不仅是用于演绎的剧本,更是为了“阅读”写作而... 作者对曹禺戏剧作品《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中的舞台指示进行了考察,指出舞台指示并不局限于道具准备,其内容还涉及状况说明、背景介绍以及各种暗喻与象征性描写。曹禺的戏剧不仅是用于演绎的剧本,更是为了“阅读”写作而成的。此外,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曹禺戏剧舞台指示的影响来源,并指出剧中的舞台指示与萧伯纳、奥尼尔等人的舞台指示之间没有显著的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指示 《日出》 《原野》 《蜕变》 《北京人》
下载PDF
手的诗学——艺术与技术
4
作者 西村清和 崔莉(译) 艳萍() 《外国美学》 CSSCI 2018年第2期151-164,共14页
一、技与技术时至今日,我们时常听到以下论题:既然艺术创造与享受都是美的经验,那么,从其自身来看,就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同质活动。的确,这是将工匠艺术家与'趣味教养人'①一视同仁的近代思维。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决定性的差异... 一、技与技术时至今日,我们时常听到以下论题:既然艺术创造与享受都是美的经验,那么,从其自身来看,就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同质活动。的确,这是将工匠艺术家与'趣味教养人'①一视同仁的近代思维。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决定性的差异,那就是,只有制作者才拥有的手及其技艺②。而且,艺术中的手与技的问题,至今仿佛仍是近代美学的一个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索性
原文传递
场所的记忆与废墟 被引量:1
5
作者 青(译) 艳萍() 《外国美学》 2016年第1期24-38,共15页
所谓废墟,无论是枯朽建筑物残骸留下的遗迹,还是作为'词语的遗物'仅存其名的名胜古迹与歌枕,它首先是一个沉淀着历史的浓密记忆的场所。因此要谈论废墟这一美的现象,必须先弄清楚场所是什么,进入这个场所是怎样的一种行为,以及... 所谓废墟,无论是枯朽建筑物残骸留下的遗迹,还是作为'词语的遗物'仅存其名的名胜古迹与歌枕,它首先是一个沉淀着历史的浓密记忆的场所。因此要谈论废墟这一美的现象,必须先弄清楚场所是什么,进入这个场所是怎样的一种行为,以及与这个场所发生纠葛的亡灵——场所精神(genius loci)的记忆究竟是什么。本文参照米歇尔·德赛都(Michel de Certeau)的场所论与詹姆斯·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的知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亡灵 场所 记忆 建筑物 德赛 废墟 歌枕
原文传递
自动词性的诗学
6
作者 佐佐木健一 大山洁(译) 艳萍() 《外国美学》 CSSCI 2018年第2期131-150,共20页
引言长期以来,笔者注意到,自己对美学的思考方法具有某种倾向性,究竟是为什么却不太清楚。例如,对尼采关于灵感的以下论述我会无条件地赞同,以前如此,现在还是如此。——关于往昔英勇强悍时代的诗人们称之为灵感的东西,在19世纪末的今... 引言长期以来,笔者注意到,自己对美学的思考方法具有某种倾向性,究竟是为什么却不太清楚。例如,对尼采关于灵感的以下论述我会无条件地赞同,以前如此,现在还是如此。——关于往昔英勇强悍时代的诗人们称之为灵感的东西,在19世纪末的今天还有谁明确知晓?倘若谁都不知道,那么就让我来叙述一下吧。——如果我有一丝一毫的迷信观念,大概不会抵御这样的想法:我不过是某种绝对威力的化身、喉舌和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词
原文传递
高山樗牛“审美生活”论的逻辑与影响——20世纪日德美学交涉史研究
7
作者 郑子路(译) 艳萍() 《东方丛刊》 2019年第2期84-98,共15页
"审美生活论争"是日本明治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美学论争之一,源起于1901年高山樗牛在《太阳》上发表的《论审美生活》一文。虽然该文通常被认作是尼采主义的,但实际上其中的许多论述都具有新康德主义的色彩。这些论述在冈仓天心... "审美生活论争"是日本明治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美学论争之一,源起于1901年高山樗牛在《太阳》上发表的《论审美生活》一文。虽然该文通常被认作是尼采主义的,但实际上其中的许多论述都具有新康德主义的色彩。这些论述在冈仓天心、柳宗悦、鼓常良、大西克礼、木村素卫、三木清等思想家身上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继承,代表了20世纪前半日本的前沿美学思考,体现了近代日本美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生活 日本美学 高山樗牛 新康德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