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碎补总黄酮调控H型血管影响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的骨重建
1
作者 曾志奎 熊伟 +8 位作者 梁卫东 钱国文 梁超轶 潘斌 郭灵 魏文强 邱勋祥 邓文芳 袁灵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5130-5135,共6页
背景:多项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诱导膜中血管新生、改善诱导膜生物性能、加速诱导膜技术骨重建,但相关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通过调控H型血管对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 背景:多项研究发现,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诱导膜中血管新生、改善诱导膜生物性能、加速诱导膜技术骨重建,但相关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的:观察骨碎补总黄酮通过调控H型血管对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骨重建的影响。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每组12只,3组均建立4 mm右后肢股骨骨缺损模型,模型组与中药组骨缺损处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造模后6周,空白组骨缺损处填充大鼠自体尾骨,模型组与中药组取出诱导膜内的骨水泥后植入大鼠自体尾骨。植骨第3天开始,中药组灌胃给予骨碎补总黄酮157.5 mg/(kg·d),其余两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给药至植骨后8周。植骨后8周取材进行相关检测。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片显示,空白组缺损区骨折线清晰,仅有少量骨痂形成;模型组缺损区可见不连续皮质骨,骨缺损区仍存在;中药组缺损区充满新生骨组织,骨髓腔与部分皮质骨形成,骨折线消失。②Micro-CT扫描显示,空白组缺损区新生骨量较少,模型组缺损区骨小梁数量明显增多,中药组大量新生骨组织填充于骨缺损区。③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空白组缺损区仅见少量新骨形成,成骨质量较差;模型组缺损区有较多的新骨形成,但骨组织内夹杂有部分纤维结缔组织;中药组缺损区可见大量新骨形成,成骨质量最佳。④CD31/Emc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显示,空白组骨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内H型血管数量稀少、分布稀疏;相比空白组,模型组骨缺损区骨组织内含更多H型血管,血管呈相对规则的条状分布;中药组骨缺损区H型血管数量最多,并且血管分布密集。⑤结果表明,骨碎补总黄酮可通过上调H型血管表达增强成血管-成骨作用,提高大鼠股骨Masquelet诱导膜模型成骨效能、促进骨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squelet技术 骨碎补总黄酮 H型血管 诱导膜 骨缺损 骨重建
下载PDF
改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
2
作者 王照刚 江摩 +3 位作者 余兆仲 郭列飞 梁超轶 况君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1-64,67,共5页
目的:分析改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1年6月收治的L4/L5或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选用改良单侧... 目的:分析改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2021年6月收治的L4/L5或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选用改良单侧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ULIF)治疗,对照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记录2组手术及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植骨融合率情况等。手术效果按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ODI)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均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天观察组VAS评分及ODI指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2组VAS评分及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ULIF是一种具有脊柱微创属性并在手术操作方式上加以创新的新技术,相较于MIS-TLIF视野更清晰、安全性较高、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可以作为治疗单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选择方案,值得进一步拓展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技术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下载PDF
髌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翻修治疗体会 被引量:1
3
作者 戴喜安 梁卫东 +2 位作者 曾志奎 康剑 梁超轶 《中医正骨》 2020年第3期56-58,62,共4页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翻修治疗方法。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对7例髌骨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进行翻修治疗。男4例,女3例。年龄17~78岁,中位数5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左侧4例、右侧3例。骨折按照AO分型标准,A1型1例、C1型... 目的:探讨髌骨骨折内固定失效的翻修治疗方法。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对7例髌骨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进行翻修治疗。男4例,女3例。年龄17~78岁,中位数52岁。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左侧4例、右侧3例。骨折按照AO分型标准,A1型1例、C1型3例、C2型2例、C3型1例。初次手术采用克氏针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5例、髌骨环固定2例。初次手术至本次翻修手术时间2~11个月,中位数6个月。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测量膝关节活动度,采用Bostman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7例患者均采用克氏针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其中4例辅助应用"8"字钢丝减张固定,3例采用髂骨植骨。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30个月,中位数2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8周,中位数14周。Bostman膝关节评分,翻修术前13~17分,中位数15分;翻修术后1年25~28分,中位数27分。膝关节活动度,翻修术前90°~110°,中位数95°;翻修术后1年110°~135°,中位数125°。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深部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髌骨骨折内固定失效患者,可根据其骨折类型采用克氏针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必要时行髂骨植骨、辅助应用"8"字钢丝减张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膝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肢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骨折固定术 骨固定钢丝 翻修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辅助下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 被引量:2
4
作者 戴喜安 梁卫东 +1 位作者 曾志奎 梁超轶 《中医正骨》 2022年第6期69-72,76,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9~77...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9~77岁,中位数56岁;左侧5例,右侧7例。骨折Mutch分型均为Ⅱ型,即劈裂型。合并肩关节脱位6例,合并肩关节脱位和臂丛神经损伤1例,合并肩袖损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6d,中位数4d。术前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打印患侧肱骨近端骨折复位前和模拟复位后的3D模型,并参照模拟复位后的3D打印模型预弯、修剪跟骨锁定钢板用于骨折的固定。观察骨折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中位数20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3周,中位数10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74~97分,中位数93分。评分最低的1例为合并肩关节脱位和臂丛神经损伤的患者。均无骨折再次移位、感染、肩峰下撞击征、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下切开复位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劈裂型肱骨大结节骨折,骨折愈合好,有利于肩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骨折 肩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三维打印
下载PDF
黄连素-柚皮苷双重载药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抗菌-成骨性能评估研究
5
作者 熊伟 袁灵梅 +8 位作者 王梁霞 钱国文 梁超轶 潘斌 郭灵 魏文强 邱勋祥 邓文芳 曾志奎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05-1513,共9页
目的研制一种可同时释放抗菌药物黄连素(berberine,BBR)与促成骨药物柚皮苷(naringin,NG)的载药复合微球,以期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方法将NG负载于介孔生物玻璃微球(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es,MBG)获得载药微球(NG-MBG),随后使用... 目的研制一种可同时释放抗菌药物黄连素(berberine,BBR)与促成骨药物柚皮苷(naringin,NG)的载药复合微球,以期用于治疗感染性骨缺损。方法将NG负载于介孔生物玻璃微球(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es,MBG)获得载药微球(NG-MBG),随后使用聚多巴胺(polydopamine,PDA)对微球进行包裹,以及使用BBR对包裹的PDA涂层进行修饰,获得双重载药复合微球(NG-MBG@PDA-BBR)。取上述制备复合微球,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及孔容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进行理化性能表征;测量NG、BBR载药率以及释放量;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共培养12 h后对菌落计数并计算抑菌率,观察其抗菌性能;与大鼠BMSCs共培养,24、72 h后通过活/死细胞荧光染色与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评估生物相容性,7、14 d后分别行ALP染色与茜素红染色评估其成骨性能。结果成功构建NG-MBG@PDA-BBR和3种对照微球(MBG、MBG@PDA及NG-MBG@PDA)。扫描电镜观察示,NG-MBG@PDA-BBR呈粗糙片层结构,而MBG微球表面光滑,MBG@PDA和NG-MBG@PDA呈包裹团聚结构;比表面积分析显示MBG存在介孔结构,具备载药潜力;小角度X线衍射示NG成功负载于MBG;而X射线衍射图谱对比示各组微球均呈现非晶态;傅里叶红外光谱示NG-MBG@PDA-BBR中存在NG和BBR特征峰。且NG-MBG@PDA-BBR具有良好药物缓释能力,NG和BBR均呈现早期突释与后期缓释表现。NG-MBG@PDA-BBR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生长,抗菌能力高于MBG、MBG@PDA及NG-MBG@PDA(P<0.05);4种微球生物相容性在72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和茜素红染色示NG-MBG@PDA-BBR的ALP阳性面积和钙结节数量高于MBG、NGMBG(P<0.05),与NG-MBG@P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MBG@PDA-BBR对NG与BBR均具有缓释作用,提示其具有理想成骨与抗菌双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生物玻璃微球 聚多巴胺 黄连素 抗菌性能 成骨性能
原文传递
外支架治疗肱骨局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导致肩关节畸形一例
6
作者 梁卫东 曾志奎 +5 位作者 张恒青 李华南 梁超轶 赖国伟 吴剑锋 魏志林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19年第3期272-274,共3页
局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focal fibro cartilaginous dysplasia,FFCD)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主要特点是引起长干骨的成角畸形。自1985年Bell等[1]首次报道以来,至今全世界现已记录了近百例FFCD患者,除国内个别学者报道了十余例FFCD外[2]... 局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focal fibro cartilaginous dysplasia,FFCD)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主要特点是引起长干骨的成角畸形。自1985年Bell等[1]首次报道以来,至今全世界现已记录了近百例FFCD患者,除国内个别学者报道了十余例FFCD外[2],其余多数为个案报道,该病好发于幼儿期儿童胫骨干骺端[3]。上肢FFCD,尤其是肱骨FFCD在全球鲜有报道。现报道1例肱骨FFCD,临床表现为上肢明显的成角和短缩畸形,行单边外固定支架牵张成骨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缩畸形 牵张成骨 成角畸形 个案报道 胫骨干骺端 局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 支架治疗 肩关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