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寄主饲养草地贪夜蛾的遗传分析
1
作者 贾文珍 罗莲 +6 位作者 马春虎 姜秀萍 巴红国 梁越洋 李平 李双成 王世全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鉴定入侵四川省草地贪夜蛾的亚型,使用不同寄主饲养,初步探索其遗传特征。【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Ⅰ,COⅠ),以及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 【目的】鉴定入侵四川省草地贪夜蛾的亚型,使用不同寄主饲养,初步探索其遗传特征。【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Ⅰ,COⅠ),以及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甘油醛异构酶基因(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pi)2个分子标记对采集自中国四川省的草地贪夜蛾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基于COⅠ基因的鉴定结果显示50份采集自四川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均为“玉米型”;后续使用人工饲料、玉米和水稻幼苗3种寄主植物分别连续喂养至第三代发现,人工饲料和玉米幼苗喂养的草地贪夜蛾均为“玉米型”,取自水稻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则部分出现“水稻型”;而基于Tpi基因的分析表明所有样品均为“玉米型”。第6代样品鉴定结果显示,水稻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中基于COⅠ基因鉴定出的“水稻型”增多,并且部分样品的Tpi基因鉴定为“水稻型”,而取自人工饲料和玉米幼苗的草地贪夜蛾样品均为“玉米型”。【结论】采集的入侵四川省的草地贪夜蛾可能并不是单一的亚型,部分存在“杂合型”。草地贪夜蛾的主要寄主植物玉米、水稻等在四川省均有种植,厘清该虫的遗传特征,可为农业部门制定针对性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不同寄主 分子标记 亚型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微环境中的相互调节 被引量:3
2
作者 梁越洋 吴诚义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71-173,共3页
目的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微环境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方法阅读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造血干细胞微环境的组成,以及参与调控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及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造血干细胞的活动... 目的对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微环境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方法阅读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造血干细胞微环境的组成,以及参与调控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细胞因子及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造血干细胞的活动通过与周围细胞构成的微环境(即干细胞微环境)来控制的,其调控不可能通过一种信号通路来完成,当然也不可能仅仅通过成骨细胞来单独完成对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调节。结论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通过多环节起作用,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可以使我们对干细胞的性质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且对以干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微环境 成骨细胞
下载PDF
农杆菌介导的转高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水稻T4代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李科 王世全 +5 位作者 吴发强 李双成 邓其明 王玲霞 梁越洋 李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136,共6页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用富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转化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了独立的10个转化株系,对转化株系进行连续自交,通过筛选得到9个纯合的T4代转化株系。Southern blotting分析发现,整合位点是随机的,并为低拷贝(1~3个)...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用富赖氨酸蛋白基因(sb401)转化粳稻品种日本晴,获得了独立的10个转化株系,对转化株系进行连续自交,通过筛选得到9个纯合的T4代转化株系。Southern blotting分析发现,整合位点是随机的,并为低拷贝(1~3个)。TAIL-PCR扩增得到8个T—DNA侧翼序列,并定位于日本晴的7条染色体上。蛋白质和氨基酸测定分析发现,sb401基因对各株系的蛋白质、赖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组分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将杂交结果与T-DNA插入位置结合分析发现,在低拷贝的情况下,表达量的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位置效应 富赖氨酸蛋白基因 热不对称交错聚合酶链式反应 赖氨酸含量 蛋白质含量
下载PDF
环境胁迫及相关植物激素在水稻根毛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李斌 黄进 +3 位作者 王丽 李瑾 梁越洋 陈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87-299,共13页
根毛作为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结构,其生长发育同时受到外界环境与遗传因子的调控,也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元素缺乏等环境胁迫、遗传因子及脱落酸、乙烯和生长素为核心的激素调控网络在水稻根毛发育中的作... 根毛作为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结构,其生长发育同时受到外界环境与遗传因子的调控,也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元素缺乏等环境胁迫、遗传因子及脱落酸、乙烯和生长素为核心的激素调控网络在水稻根毛发育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就目前该研究领域内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激素 环境胁迫 水稻根毛 遗传因子
下载PDF
转Cry30Fa1基因抗褐飞虱水稻的获得及鉴定 被引量:5
5
作者 王海鹏 黄晓西 +10 位作者 梁越洋 朱军 张翠霞 王秀梅 贡常委 郑爱萍 邓其明 李双成 王玲霞 李平 王世全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6-264,共9页
将编码高效杀褐飞虱蛋白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Cry30Fa1密码子改造后,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蜀恢818(R818),并最终获得46个转基因植株。通过定量PCR及Western Blot鉴定了Cry30Fa1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通过分子检测固定稳定表达... 将编码高效杀褐飞虱蛋白的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Cry30Fa1密码子改造后,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入蜀恢818(R818),并最终获得46个转基因植株。通过定量PCR及Western Blot鉴定了Cry30Fa1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通过分子检测固定稳定表达的抗性基因,并结合传统育种系谱法选择具有优良农艺性状株系。对选育的株系在室内和大田环境下进行了抗虫性鉴定,选育的R818-Cry30Fal株系抗性明显优于亲本材料并达到抗的水平;在单株抗虫试验中,观察到了转基因株系对褐飞虱具有致死作用。说明转入Cry30Fa1基因使水稻产生了对褐飞虱抗性。培育出了具有抗褐飞虱蛋白的新型恢复系R818-Cry30Fal,为三系杂交育种提供了新的抗性材料并丰富了抗褐飞虱水稻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农杆菌介导法 抗虫性 Cry30Fa1
下载PDF
基于灰色预测理论的DTC模糊控制器优化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承志 梁越洋 +2 位作者 伞宏力 由颖 史尔维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2008年第5期587-590,共4页
针对常规模糊控制器在直接转矩控制过程中因电机模型参数不变、滞后所带来的超调量大、响应慢和不稳定性等问题,采用预测模糊控制的方法,通过电机参数预测模型得出下一状态磁链、转矩和磁链位置角,经过模糊推理给出相应的最佳或次最佳... 针对常规模糊控制器在直接转矩控制过程中因电机模型参数不变、滞后所带来的超调量大、响应慢和不稳定性等问题,采用预测模糊控制的方法,通过电机参数预测模型得出下一状态磁链、转矩和磁链位置角,经过模糊推理给出相应的最佳或次最佳控制方案.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灰色预测模糊控制方法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能够克服滞后效应对系统的影响,使调节过程平稳.在动态响应、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控制精度及动态品质均优于常规的模糊控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预测 模糊控制 直接转矩 MATLAB仿真 电机
下载PDF
TAM在非乳腺癌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邓长弓 梁越洋 《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0-52,共3页
关键词 晚期乳腺癌 TAM 绝经后妇女 抗雌激素药物 妇女乳腺癌 非甾体类 三苯氧胺 危险率
下载PDF
供水管道检漏智能数据采集记录器的设计
8
作者 冯英荐 李延吉 梁越洋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9-41,共3页
设计了一种用于检测供水管道泄漏的智能数据采集记录器。进行了敏感元件的选型、硬件电路和传感器工艺结构的设计,并编写了记录器系统应用程序及传感器接口程序。该记录器能够实现对管道泄漏音频信号的采集、存储和传输,并能够根据测量... 设计了一种用于检测供水管道泄漏的智能数据采集记录器。进行了敏感元件的选型、硬件电路和传感器工艺结构的设计,并编写了记录器系统应用程序及传感器接口程序。该记录器能够实现对管道泄漏音频信号的采集、存储和传输,并能够根据测量现场环境噪声的变化对采集信号进行自适应处理,以提高采集信号的信噪比。将设计的数据采集记录器用于供水管道泄漏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记录器可很好地应用于管道泄漏信号检测,并具有较好信噪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水泄漏 管道检测 加速度传感器 PGA DSP 程控滤波
下载PDF
OsMAX1a,OsMAX1e通过参与独角金内酯的合成调控水稻分蘖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秀梅 梁越洋 +9 位作者 李玲 贡常委 王海鹏 黄晓西 李双成 邓其明 朱军 郑爱萍 李平 王世全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3-231,共9页
独角金内酯是调控水稻分蘖的重要激素,在拟南芥中AtMAX1编码细胞色素P450蛋白,是独角金内酯合成途径的重要基因。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发现在水稻中有5个MAX1同源基因,包括OsMAX1a、OsMAX1b、OsMAX1c、OsMAX1d和OsMAX1e。分析5个OsMAX1基... 独角金内酯是调控水稻分蘖的重要激素,在拟南芥中AtMAX1编码细胞色素P450蛋白,是独角金内酯合成途径的重要基因。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发现在水稻中有5个MAX1同源基因,包括OsMAX1a、OsMAX1b、OsMAX1c、OsMAX1d和OsMAX1e。分析5个OsMAX1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OsMAX1a和OsMAX1e基因能够在水稻组织中稳定高效表达。对OsMAX1a和OsMAX1e的基因功能进行了验证,在拟南芥中过量表达OsMAX1a和OsMAX1e基因能够使max1突变体多分支表型恢复正常;在水稻中干涉OsMAX1a和OsMAX1e基因的表达能够增加水稻分蘖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外施GR24能够抑制OsMAX1a和OsMAX1e基因的表达,磷饥饿条件能够提高两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独角金内酯的合成。另外,外施生长素和激动素能够显著影响OsMAX1a和OsMAX1e的表达。因此,OsMAX1a和OsMAX1e基因参与了独角金内酯的合成,并且在水稻生长发育中响应植物激素信号的诱导,是调控水稻分蘖的重要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角金内酯 OsMAX1a OsMAX1e 分蘖
下载PDF
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10
作者 梁越洋 《当代医学》 2019年第7期16-18,共3页
目的讨论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的86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而后以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将这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予以传统手术)与研究组(予以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 目的讨论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的86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而后以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将这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予以传统手术)与研究组(予以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评判标准:各项治疗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美容效果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美容效果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过程中实施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可显著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提高患者的美容效果满意度、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值得本院妇科进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 乳腺良性肿块 传统手术
下载PDF
翻转课堂对甲状腺手术教学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梁越洋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6期11-13,共3页
目的探究翻转课堂对甲状腺手术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西南医院42例甲状腺手术主治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培训方式,将所有医师分为两组;其中,2016年3月—2017年2月接受常规培训的医生共21例,记为对照组,2017年3... 目的探究翻转课堂对甲状腺手术教学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西南医院42例甲状腺手术主治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培训方式,将所有医师分为两组;其中,2016年3月—2017年2月接受常规培训的医生共21例,记为对照组,2017年3月—2018年2月接受翻转课堂培训的医生共21例,记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医生的手术考核成绩、培训时间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结果观察组医师的考核成绩平均分为(89.59±3.18)分,最大值为96分,最小值为82分,对照组医师的考核成绩平均分为(80.44±3.52)分,最大值为89分,最小值为7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医师培训时间为(8.14±2.03)d,对照组医师培训时间为(12.33±2.1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医师学习兴趣、解决问题能力、手术配合度以及教学满意度4项手术教学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医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医师学习兴趣评分为(22.09±1.28)分,解决问题能力评分为(22.48±1.75)分,手术配合度评分为(22.81±1.36)分,教学满意度评分为(21.78±1.26)分,对照组医师学习兴趣评分为(16.26±1.14)分,解决问题能力评分为(15.27±1.66)分,手术配合度评分为(16.08±1.19)分,教学满意度评分为(15.26±5.72)分。结论翻转课堂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甲状腺手术医生的效率,提高甲状腺手术教学效果,临床上可以加以使用,提高甲状腺手术医生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甲状腺手术 主治医师 教学效果 考核成绩 培训时间
下载PDF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分子分型的关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越洋 唐鹏 +1 位作者 王姝姝 张毅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562-566,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TE)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至少接受过3周期TE方案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239例,其各项临床指标均完整。根据免疫组织化学... 目的探讨乳腺癌分子分型与表柔比星联合多西他赛(TE)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至少接受过3周期TE方案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239例,其各项临床指标均完整。根据免疫组织化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4种亚型,分别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和三阴型。分析不同亚型乳腺癌患者的各项相关指标,如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年龄、月经状态等。结果 239例患者中,luminal A型67例(28.03%),luminal B型84例(35.15%),HER-2阳性型21例(8.79%),三阴型67例(28.03%)。4型乳腺癌患者的年龄、月经状态、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等临床病理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阴型对TE方案的新辅助化疗的pCR率(14.93%)最高,其次依次为luminal B型(7.14%)、HER-2阳性型(4.76%)及luminal A型(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三阴型相对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和HER-2阳性型对TE方案的新辅助化疗治疗更敏感,pCR率最高,治疗时需根据患者不同的分子亚型来选用特定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分型 新辅助化疗
原文传递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v6分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梁越洋 吴诚义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605-608,621,共5页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v6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对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意义以及新辅助化疗对CD44v6分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化疗前后及1...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44v6分子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对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意义以及新辅助化疗对CD44v6分子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化疗前后及10例癌旁非肿瘤乳腺组织中CD44v6的表达,并对所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率为81.1%(73/90),明显高于癌旁非肿瘤乳腺组织(0/10);CD44v6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转移个数呈正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ER、PR、CerBb-2、P53之间无显著相关性;CD44v6阴性组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CD44v6阳性组,且CD44v6阳性表达越强,患者总生存率越低;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CD44v6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介入化疗组和静脉化疗组化疗前后CD44v6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44v6分子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CD44v6分子可作为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指标之一,但不能作为判断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CD44V6 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法 病理特征 预后 新辅助化疗
原文传递
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差异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姝姝 胡保全 +2 位作者 齐晓伟 梁越洋 张毅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8年第4期229-233,共5页
目的对比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后的预后差异。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共214例,其中,行新辅助化疗114例,行辅助化疗100例。患者中位随访... 目的对比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后的预后差异。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共214例,其中,行新辅助化疗114例,行辅助化疗100例。患者中位随访78.0个月(52.0~89.0个月),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辅助化疗组患者的DFS为65.8个月(40.6~91.9个月),新辅助化疗组为62.1个月(35.2~89.1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7,P=0.476);辅助化疗组患者的OS为70.5个月(45.1~96.0个月),新辅助化疗组为67.3个月(43.9~91.1个月),2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1.587,P=0.208)。在新辅助化疗组的114例患者中,达到p CR的人数为21例(18.4%),未达到p CR的人数为93例(81.6%)。p CR组与非p CR组的年龄、淋巴结阳性数目、手术方式、T分期和临床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0.137、0.037;Z=0.528、0.468,P均>0.050)。p CR组患者的DFS为69.4个月(50.4~88.3个月),高于非p CR组的54.7个月(21.6~87.8个月)(χ~2=3.915,P=0.048);p CR组患者的中位OS为69.4个月(53.1~95.7个月),也高于非p CR组的63.8个月(37.7~89.9个月)(χ~2=4.632,P=0.031)。结论在三阴性乳腺癌中,新辅助化疗的预后可能与辅助化疗相似,新辅助化疗后达到p CR的患者预后比未达到p CR患者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化学疗法 辅助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