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思政教育的微空间改造与思政满意度调查——以广州大学红色长廊建设为例
1
作者 吴大放 万思琪 +1 位作者 梁逸璇 徐云鹏 《品位·经典》 2024年第6期7-10,共4页
本文以广州大学红色长廊微改造为例,在空间改造方面,红色长廊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升级改造。在思政教育方面,通过实景化、生活化嵌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拉近学生与党史知识的距离。并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其中基本满... 本文以广州大学红色长廊微改造为例,在空间改造方面,红色长廊在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升级改造。在思政教育方面,通过实景化、生活化嵌入学生日常生活中,拉近学生与党史知识的距离。并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其中基本满意度达到95.631%,满意度达到70.874%,说明红色长廊的思政微改造的成果颇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渠道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 微改造 满意度 红色长廊
下载PDF
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吴大放 林添华 +4 位作者 李淑君 何惠慧 李致毅 郁万敏 梁逸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153-163,共11页
【目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刻不容缓。广州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分析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探究非粮化过程的驱动力,提出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建议,可为广州市耕地非粮化... 【目的】耕地非粮化问题给粮食安全带来风险,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刻不容缓。广州市作为国内一线城市,耕地非粮化现象普遍。分析广州市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探究非粮化过程的驱动力,提出防止耕地非粮化的相关建议,可为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管控提供参考。【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研究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5—2016年广州市耕地非粮化率由60.46%小幅升高至67.17%,2016—2018年耕地非粮化率由67.17%大幅上升至87.53%,2018—2020年耕地非粮化率由87.53%降低至86.91%,耕地非粮化问题严峻。(2)从区域来看,中心城区耕地非粮化水平普遍高于外围城区。2020年,北部从化区非粮化水平较低,耕地非粮化率为58%,荔湾区、海珠区和天河区非粮化水平最高,耕地非粮化率均为100%。(3)广州市耕地非粮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影响因子间大多表现出双因子增强关系,少数表现出非线性增强关系。各单因子中城镇化率、人均消费水平、地均GDP平均影响力最高,分别为0.9176、0.7059和0.6674,自然资源禀赋维度的因子影响力相对较小。【结论】广州市整体耕地非粮化水平高,内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深刻影响着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应更加重视耕地保护,加强耕地保护制度建设,落实各方责任;要深入完善惠农政策、建立高标准永久基本农田,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助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要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产业融合升级,提高粮食生产的附加收益。从多方面入手防范对耕地的非法侵占,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防止耕地的非粮化用途,保障粮食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时空演变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广州市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因子探测——以珠海市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大放 马佩芳 +2 位作者 李龙 李昭铖 梁逸璇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61,共12页
为探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模式,文章以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基于珠海市1973、1988、1998、2008、2018年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型幅度和速度模型、空间转移矩阵以及核密度模型等方法分析珠海市近45年... 为探究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模式,文章以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基于珠海市1973、1988、1998、2008、2018年5期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型幅度和速度模型、空间转移矩阵以及核密度模型等方法分析珠海市近45年间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近45年来,珠海市的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动态度达19.42%,耕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的最主要来源;耕地、林地等地类面积减少。(2)珠海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土地利用转型热点区域呈现从位于东部的香洲区逐渐蔓延至位于西部的斗门区和金湾区的整体趋势。(3)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交通区位因素是珠海市土地利用转型的主导驱动因素,人口密度对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作用最大,表示该因子对土地利用转型的解释程度的q值为0.2956,坡度、高程、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的q值在0.2~0.3之间;多种因子共同驱动作用大于单因子驱动作用,其中,坡度和第二产业产值的交互作用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最强,q值达0.3768,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交互探测q值基本在0.3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时空演变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珠海市
下载PDF
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评价与预测研究
4
作者 赖焕明 吴大放 +4 位作者 黎怡姗 刘艳艳 马佩芳 李昭铖 梁逸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164-176,共13页
【目的】开展市域耕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与预测,是有效揭示区域性耕地利用格局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的重要途径,以期服务于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基于相对风险模型,构建“问题形成-分析阶段-风险表征-分区防控”风险路径的耕地生态... 【目的】开展市域耕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与预测,是有效揭示区域性耕地利用格局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的重要途径,以期服务于广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方法】基于相对风险模型,构建“问题形成-分析阶段-风险表征-分区防控”风险路径的耕地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8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以广州市2000—2015年每隔5年的各指标数据为初始值,预测2020—2025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提出相应的调控与优化措施。【结果】2000—2005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处于较低风险状态,其中2000、2005年耕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分别为0.3327和0.3272;2010—2018年,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处于低风险状态,其中2010、2015、2018年耕地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的平均指数分别为0.3296、0.3016和0.3078。综合评价表明,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以低风险等级和较低风险等级占主导地位,较高生态风险区(Ⅳ区)主要分布在天河区、黄埔区,高生态风险区(Ⅴ区)主要分布在白云区东北部和黄埔区西北部。预测广州市2025年前耕地生态风险等级均处于低风险,2025年耕地生态风险预测值为0.2836。【结论】研究期内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状况呈现转好趋势,从2000—2005年的较低风险状态转为2010—2018年的低风险状态;未来短中期内,广州市耕地生态风险状况将保持低风险等级,应持续协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态 耕地风险 相对生态风险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 广州市
下载PDF
乡村振兴水平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为例
5
作者 吴钊骏 吴大放 +4 位作者 李升发 梁逸璇 高子雅 黄思喻 黄思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69-379,共11页
[目的]综合评测广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探究其在2017—2021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构建测... [目的]综合评测广东省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及其子系统发展水平,探究其在2017—2021年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机制,为乡村振兴工程的持续推进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5个子系统构建测算体系,运用TOPSIS法测评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运用冷热点分析法探究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各因子交互作用规律。[结果](1)研究时序内,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小幅度上升,同时研究单元的演变类型以等级跃升为主,珠三角地区始终为高值单元聚集区。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变化相对一致,但研究单元的类型演变存在明显差异。(2)研究时序内,研究单元的各类属性整体上均以热点聚集为主要联系类型,且各属性的高值聚集区始终是珠三角地区。(3)2017—2021年,广东省乡村振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财政支撑、产业优度和经济基础,各因子的交互类型在两个研究年均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结论]研究时段内广东省乡村振兴水平呈现小幅提升,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则具有不同的演变态势,但均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同时乡村振兴是多元要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广东省
下载PDF
多功能视角下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湖南省华容县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兆华 梁逸璇 +2 位作者 吴大放 林添华 张小月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2年第8期47-53,共7页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一定负担。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本文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资源四个方面构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环洞庭湖地区开展双评价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有地理信息系统(G...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给资源环境带来一定负担。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本文从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资源四个方面构建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环洞庭湖地区开展双评价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有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法和熵值法。研究结果表明,2016—2018年华容县总体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呈现上升态势,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资源四个方面承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变化幅度分别为0.357~0.379、0.429~0.452、0.286~0.452、0.286~0.571;从空间格局上看,华容县南北沿边乡镇的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水平较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承载力水平为南北强、腹地弱,生态环境承载力则呈现出圈层结构;操军镇在各方面资源承载力皆有所提升,其他乡镇在四个方面都有所升降。当前,华容县总体土地资源保护较好,环境保护得当,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水资源承载力变化幅度较大,各乡镇之间有一定差距,需要加强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视角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 华容县
下载PDF
粤北山区耕地非粮化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7
7
作者 吴大放 吴钊骏 +4 位作者 李升发 梁逸璇 马佩芳 李昭铖 林添华 《经济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4-153,共10页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构建兼顾“种植结构”和“产出结构”因素的非粮化测算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综合分析粤北山区2010-2020年耕地非...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构建兼顾“种植结构”和“产出结构”因素的非粮化测算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综合分析粤北山区2010-2020年耕地非粮化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分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2010-2020年期间,在非粮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同时增加的影响下,粤北山区非粮化率从0.521增加至0.587。②非粮化率分布呈现“中部低、两侧高”的空间格局,且该格局在十年内持续强化,Global Moran′s I从0.359增加至0.422。③近十年,粤北耕地非粮化聚类特征均以“低-低聚集”为主,聚集中心为粤北中部地区。④随着非粮化发展,粤北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断变化,其中年光照时长、年均降雨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始终是主要影响因素。⑤非粮化各影响因素交互后的解释程度均呈现增加态势,且主要类型为双因子增加和非线性增加,其中主要影响因子的交互增强最为明显。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非粮化的定量测度方式,识别了不同时期山区耕地非粮化的空间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对于山区耕地非粮化测算与调控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粮食作物 地理气候 地理探测器 粤北山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