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与临床及实验室生物标志物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梁高澎 宋志强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17-320,共4页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是自发性风团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目前临床诊断主要是基于皮疹的特点,尚缺乏可用于预测疾病严重程度、治疗反应以及预后的客观指标。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对临床诊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慢性自发性荨麻...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是自发性风团伴或不伴血管性水肿。目前临床诊断主要是基于皮疹的特点,尚缺乏可用于预测疾病严重程度、治疗反应以及预后的客观指标。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对临床诊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相关的临床及实验室生物标志物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荨麻疹 慢性 自发性 自体血清皮肤试验 特应性 免疫球蛋白E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下载PDF
29例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欢 王春又 +5 位作者 梁高澎 张恋 邓思思 张静 邓向芬 翟志芳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785-789,共5页
目的:分析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常见诱因、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方法:分析29例患者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在NTM感染诊断中的价值。结果:29例患者中,外伤诱发者8例,美容、注射诱发者6例。皮损主要以结节为主(19... 目的:分析皮肤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常见诱因、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方法:分析29例患者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在NTM感染诊断中的价值。结果:29例患者中,外伤诱发者8例,美容、注射诱发者6例。皮损主要以结节为主(19例),其中伴溃疡者7例;病变单发者18例,多发者11例,以四肢的创伤部位为主。病理以肉芽肿性炎症为主(17例)。mNGS阳性率(4/4,100%),PCR-RDB(13/15,86.7%),C-基因芯片杂交法1例阳性(1/5,20%),组织培养阳性率最低(1/12,8%)。临床采用抗生素治疗,15例临床治愈(51.7%),4例好转(13.8%),3例无效(1例死亡),7例失访。结论:皮肤NTM感染中外伤或美容手术、注射为近年来不可忽视的诱因,组织病理改变无致病菌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及宏基因组学检测有助于尽早明确NTM的病原学依据,早期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核分枝杆菌 临床表现 组织病理学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检测
下载PDF
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3
作者 王文稳 陈奇权 +1 位作者 梁高澎 宋志强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672-676,共5页
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液。通过IgE高亲和力受体(high-affinity receptor for immunoglobulin E,FcεRI)激活的嗜碱性粒细胞在各种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如哮喘、花... 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起源于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后进入血液。通过IgE高亲和力受体(high-affinity receptor for immunoglobulin E,FcεRI)激活的嗜碱性粒细胞在各种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如哮喘、花粉症、食物过敏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嗜碱性粒细胞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 嗜碱性粒细胞 奥马珠单抗 IgE高亲和力受体
下载PDF
胆碱能性荨麻疹临床评估工具的开发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奇权 杨显杰 +2 位作者 王文稳 梁高澎 宋志强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3-566,共4页
本文全面梳理目前已经开发和验证的胆碱能性荨麻疹(CholU)临床评估工具,涉及诊断、疾病状态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疾病控制情况评估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
关键词 荨麻疹 诊断 疾病管理 评估工具 胆碱能性荨麻疹
原文传递
射频微针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改善面部光老化的效果
5
作者 蒋兰兰 葛兰 +2 位作者 李垚莹 梁高澎 宋志强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射频微针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改善面部光老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接受治疗的中度面部皮肤光老化女性患者30例,年龄30~50(39.4±4.1)岁。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射... 目的探讨射频微针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改善面部光老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接受治疗的中度面部皮肤光老化女性患者30例,年龄30~50(39.4±4.1)岁。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射频微针组各15例,联合治疗组用射频微针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射频微针组仅用射频微针治疗,并于治疗后3、7、14、28 d和3个月进行随访。用VISIA、皮肤生理相关指标及患者满意度等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结果治疗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皮肤毛孔(11.98±2.14比15.54±1.52)、棕色斑(12.40±1.85比15.84±1.42)、紫质(6.74±0.87比11.20±1.70)、皮肤生理状态[经表皮失水量(11.84±1.80比13.09±1.96)g/(h·m)^(2),角质层含水量(84.91±2.86比80.29±3.58)%,黑素指数(110.07±15.02比122.30±9.97),红斑指数(220.43±19.69比236.30±16.55)]、弹性(75.98±3.94比69.89±3.58)、表皮厚度(1401.33±178.43比1217.13±139.77)、肤色改善程度(有效率86.7%比40.0%)及患者满意度(93.3%比67.0%)均显著优于射频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中重度红斑(40.0%比86.7%)及水肿反应(26.7%比80.0%)明显低于射频微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均无色素沉着。结论射频微针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面部光老化的效果肯定、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老化 射频微针 超分子水杨酸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急性荨麻疹住院患者437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梁高澎 宋志强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24-429,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的诱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以及其转归为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诊治的437例AU住院患... 目的分析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AU)的诱因、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反应,以及其转归为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0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诊治的437例AU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37例患者平均年龄约(32.54±16.71)岁,男女比例约为1:2.26。288例(65.90%)能够准确告知诱因,203例(46.45%)为感染或感染后用药诱发。437例中220例(50.34%)感染性荨麻疹与217例(49.66%)非感染性荨麻疹比较,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以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转归为CU的可能危险因素有过敏史、血管性水肿以及既往罹患代谢性疾病与过敏性疾病(P<0.05)。结论AU住院患者常见的诱因主要是感染,除临床表现外,实验室检查中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对判断AU患者有无感染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AU进展为CU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过敏史、血管性水肿以及既往罹患代谢性疾病与过敏性疾病,在临床中对于判断患者病情会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荨麻疹 住院患者 感染 临床分析 抗组胺药 糖皮质激素 慢性荨麻疹
下载PDF
免疫球蛋白E型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相关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梁高澎 宋志强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3-556,共4页
大量研究显示,免疫球蛋白E(IgE)不但参与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还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和加重自身免疫反应。IgE型自身抗体已证实可在多种自身免疫相关皮肤病中出现,可能通过与自身抗原结合影响树突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免疫... 大量研究显示,免疫球蛋白E(IgE)不但参与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还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和加重自身免疫反应。IgE型自身抗体已证实可在多种自身免疫相关皮肤病中出现,可能通过与自身抗原结合影响树突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多种免疫机制参与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Ig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大疱性类天疱疮以及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等自身免疫相关皮肤病的诱发和加重中所起的作用和可能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E 自身免疫性疾病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类天疱疮 大疱性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IgE型自身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