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证护理模式在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22
1
作者 梅丽容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年第1期150-151,共2页
目的观察在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运用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110例耳鼻喉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耳鼻喉科护理,实验组予以循证护理模式。结果在心理情绪、健康知识普及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满意度方面比较实验组显... 目的观察在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运用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110例耳鼻喉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耳鼻喉科护理,实验组予以循证护理模式。结果在心理情绪、健康知识普及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满意度方面比较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耳鼻喉科护理工作中应用循证护理模式收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模式 耳鼻喉 内窥镜检查 护理
下载PDF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和积液中炎性介质PAF含量的微观辨证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文凤妮 张继平 +3 位作者 许育英 吴正治 陈舒华 梅丽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和积液(MEF)中炎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与SOM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SOM不同辨证分型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测定SOM各证型MEF和血清中PAF含量。结果:SOM湿热型血清和MEF中PAF含量显著...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和积液(MEF)中炎性介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与SOM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SOM不同辨证分型并与正常对照组对照,测定SOM各证型MEF和血清中PAF含量。结果:SOM湿热型血清和MEF中PAF含量显著高于风热型、痰瘀型和正常组(P=0.000),而风热型则显著低于湿热型却高于痰瘀型(P=0.000),痰瘀型显著低于风热型和湿热型(P=0.000),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SOM风热型和湿热型MEF中PAF含量均显著高于血清(P=0.000),但痰瘀型MEF与血清中PAF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5)。结论:SOM患者各证型血清和积液中PAF含量变化特征一致,PAF的高表达是湿热型的特征,而中表达则是风热型的特点,痰瘀型以低表达为主;SOM患者湿热型和风热型MEF中PAF含量将比血清中PAF含量变化更具有微观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微观辨证 血小板活化因子
下载PDF
分泌性中耳炎辨证分型与血清中PAF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文凤妮 吴正治 +6 位作者 张继平 梅丽容 杨彩霞 陈立燕 陈舒华 王富森 周少雄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分泌性中耳炎(SOM)发病中的作用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26例患者辨证分为风热上壅型组13例。痰瘀交阻型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中PAF含量,并与14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结...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分泌性中耳炎(SOM)发病中的作用及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26例患者辨证分为风热上壅型组13例。痰瘀交阻型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浆中PAF含量,并与14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SOM患者血清中的PAF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风热上壅型组患者血清中PAF含量明显高于痰瘀交阻型组(P<0.05)。结论:PAF与SOM的发病密切相关;血清中的PAF含量对SOM患者微观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辨证分型 血小板活化因子
下载PDF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2微观辨证价值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文凤妮 陈高华 +4 位作者 罗雪梅 许育英 张继平 陈舒华 梅丽容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5-647,651,共4页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与其辨证分型的关系,为其微观辨证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方法】收集SOM患者94例,其中风热型36例,湿热型38例,痰瘀型20例,正常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与其辨证分型的关系,为其微观辨证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方法】收集SOM患者94例,其中风热型36例,湿热型38例,痰瘀型20例,正常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SOM各证型血清中IL-2含量,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风热型、湿热型SOM患者血清中IL-2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湿热型升高明显,与风热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痰瘀型血清中IL-2含量正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风热型、湿热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OM患者血清中IL-2含量可以作为证型辨证的微观依据,SOM患者血清IL-2的高表达是SOM湿热型的特征,而中表达则是风热型的特点,痰瘀型则以低表达为主,血清中IL-2含量对SOM患者微观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微观辨证 白介素-2
下载PDF
针刺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浆内皮素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陈舒华 汪宗文 +2 位作者 梅丽容 邹艳 黄绍云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年第5期222-224,共3页
目的对3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以观察其对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①血浆ET测定: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血浆ET含量。②鼻粘膜微血管的观察:... 目的对3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刺治疗,以观察其对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①血浆ET测定: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血浆ET含量。②鼻粘膜微血管的观察:主要观察鼻粘膜微血管管径、管袢数及鼻粘膜微血管的形态。③针刺治疗:选择曲池、血海两穴进行针刺。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管径针刺后较针刺前增粗;针刺后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形态变化以灯丝状微血管增多、网络状微血管减少为特征;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管袢数针刺后较针刺前增多;变应性鼻炎患者针刺后血浆ET含量明显降低。结论变应性鼻炎针刺后鼻粘膜微循环明显改善,表现为鼻粘膜微血管管径增粗,灯丝状微血管增多、网络状微血管减少,管拌数增加,并与血浆ET存在密切关系,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浆ET的水平而起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鼻粘膜微血管 针刺治疗
下载PDF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微观辨证价值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文凤妮 张继平 +2 位作者 吴正治 陈舒华 梅丽容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含量与其辨证分型的关系,为其微观辨证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收集SOM不同辨证分型患者风热型36例、湿热型38例、痰瘀型20例,正常组40例,采用ELISA法测定SOM各证型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含量与其辨证分型的关系,为其微观辨证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收集SOM不同辨证分型患者风热型36例、湿热型38例、痰瘀型20例,正常组40例,采用ELISA法测定SOM各证型患者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含量。结果:各证型血清ET-1含量比较,正常组显著低于风热型和湿热型(P<0.01),但与痰瘀型无显著差异(P>0.05);风热型显著高于痰瘀型和正常组(P<0.05,P<0.01);湿热型均显著高于风热型、痰瘀型和正常组(P<0.05,P<0.01,P<0.01);痰瘀型显著低于风热型(P<0.01),但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各证型SOM患者血清中ET-1含量以湿热型最高,风热型次之,痰瘀型最低,3型之间差异显著,可以作为辨证分型的微观依据,提示血清中炎性介质ET-1对SOM患者微观辨证分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泌性中耳炎 微观辨证 内皮素-1
下载PDF
健康成人血浆内皮素测定与鼻粘膜微血管观察
7
作者 陈舒华 汪宗文 +2 位作者 梅丽容 邹艳 黄绍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0年第4期202-204,共3页
为了探讨健康成人血浆内皮素与鼻粘膜微血管的关系,本文对21例健康成人进行了血浆内皮素测定及鼻粘膜微血管观察,并将两者作了相关性分析。血浆内皮素测定采用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用鼻粘膜微循环显微镜观察鼻粘膜微血管管径。结果... 为了探讨健康成人血浆内皮素与鼻粘膜微血管的关系,本文对21例健康成人进行了血浆内皮素测定及鼻粘膜微血管观察,并将两者作了相关性分析。血浆内皮素测定采用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用鼻粘膜微循环显微镜观察鼻粘膜微血管管径。结果发现:健康成人血浆内皮素仿量平均为55.88±9.36pg/ml,鼻粘膜微血管管径平均为20.06±0.90μm,将两者作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直接线方程为Y=23.166-0.056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粘膜 微血管 内皮素 测定
下载PDF
组胺激发试验对变应性鼻炎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
8
作者 陈舒华 汪宗文 +2 位作者 梅丽容 邹艳 黄绍云 《中国微循环》 2001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研究组胺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变应性鼻炎组28例 ,健康人组21例 ,用人体鼻粘膜微循环显微镜观察两组组胺激发试验前后鼻粘膜微血管的管径、形态和管襻数的变化。结果变应性鼻炎组组胺激发试验后鼻粘膜微血管管... 目的研究组胺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的影响。方法变应性鼻炎组28例 ,健康人组21例 ,用人体鼻粘膜微循环显微镜观察两组组胺激发试验前后鼻粘膜微血管的管径、形态和管襻数的变化。结果变应性鼻炎组组胺激发试验后鼻粘膜微血管管径较激发前增粗 ,管襻数增加 ,鼻粘膜微血管形态以灯丝状及混合状增多。健康人组组胺激发试验前后鼻粘膜微血管管径、管襻数及形态均无变化。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血管对组胺的反应性较健康人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鼻粘膜微血管 组胺激发试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