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活动与2003年江淮流域梅雨的关系 被引量:22
1
作者 梅士龙 管兆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33-134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动的传播情况。结果发现,斜压波组织成波包向下游传播且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波动起源于巴尔喀什湖西北侧,沿着西北-东南向的路径向东南...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3年淮河流域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动的传播情况。结果发现,斜压波组织成波包向下游传播且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波动起源于巴尔喀什湖西北侧,沿着西北-东南向的路径向东南传播,传至江淮流域大约需要3天。斜压波包所带来的扰动能量为江淮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积聚。通过与1998和1997年这两个梅雨年份的比较,发现1998年异常强梅雨年的斜压波包的活动特征与2003年的相似,但在梅雨降水非常偏少的1997年,未发现有明显的斜压波包向下游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波包 江淮流域梅雨 下游发展效应 2003年
下载PDF
1998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的传播 被引量:20
2
作者 梅士龙 管兆勇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0-306,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98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的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周期≤7天)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在其东传过程中常组织成局地波包向下游传播。波动起...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对1998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对流层上层斜压波的活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周期≤7天)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在其东传过程中常组织成局地波包向下游传播。波动起源于里海附近,沿着副热带急流带向下游传播,3天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所带来的扰动能量为长江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能量积聚。对低频扰动场的合成表明梅雨期间有准定常波列的存在,为高频斜压波动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最后通过与1997年的比较,发现在梅雨降水偏少的1997年没有明显的斜压波动向下游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波动 长江中下游梅雨 下游频散效应 西风急流
下载PDF
黑潮SSTA与赤道太平洋风场及ENSO关系初探 被引量:8
3
作者 梅士龙 闵锦忠 孙照渤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5-389,共5页
利用NCEP/NCAR的1950—1998年海表温度场和1958—1997年海表风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黑潮区域SSTA(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与太平洋风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从SSTA滞后风场3月起,与其关系密切的经向风... 利用NCEP/NCAR的1950—1998年海表温度场和1958—1997年海表风场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合成等分析方法,研究了黑潮区域SSTA(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与太平洋风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从SSTA滞后风场3月起,与其关系密切的经向风关键区位于赤道西太平洋(140~160°E,5°S^5°N),纬向风关键区位于赤道中太平洋(160°E^150°W,5°S^5°N),两者对SSTA的影响均可持续6月左右;纬向风关键区的强度和范围均大于经向风。进一步研究表明,黑潮SS-TA与ENSO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E l N ino(La N ina)事件当年11月—次年12月期间黑潮海温多为正(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SSTA 赤道太平洋风场 ENSO
下载PDF
MEIC排放清单在空气质量模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何斌 梅士龙 +3 位作者 陆琛莉 李海军 周秋林 宋刘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58-3668,共11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清华大学MEIC 2012基准年0.25°×0.25°排放清单应用于WRF-CHEM模式所需的主要处理技术,包括: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质量(或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经纬度格点浓度到中尺度格点浓度的转换,使用模式地表类型数据... 本文主要研究了清华大学MEIC 2012基准年0.25°×0.25°排放清单应用于WRF-CHEM模式所需的主要处理技术,包括: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质量(或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经纬度格点浓度到中尺度格点浓度的转换,使用模式地表类型数据对排放清单进行细化处理,各部门小时排放数据的确定以及PM_(2.5)组成成分比例的区域分配等.通过重污染个例的预报和模拟试验分析了清单处理技术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污染物局地累积和水平输送的变化趋势,但高污染中心的浓度预报值要低于实际观测值,这与气象场的预报偏差有较大关系.清单细化处理技术可以改变模式格点上污染物的模拟浓度,但在不同气象条件下,改变量有所不同,静稳天气下,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改变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C WRF-CHEM 排放清单处理技术
下载PDF
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性年(代)际变异及其与环流和Rossby波活动的联系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明刚 管兆勇 梅士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9-1214,共16页
旱涝异常不仅与降水的频次和强度有关,在多种时间尺度上,其与降水的持续性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基于1979~2013年6~7月中国东部249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及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5年降水持续性的长期变化及其... 旱涝异常不仅与降水的频次和强度有关,在多种时间尺度上,其与降水的持续性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基于1979~2013年6~7月中国东部249站点逐日降水资料及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5年降水持续性的长期变化及其相联系的大尺度环流型和Rossby波能量频散特征。结果表明:近3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时段平均持续时间变短而无雨时段变长,体现出了降水持续性的减弱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趋势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1980和1990年代持续性降水事件偏多,而在2000年以后偏少的年代际变化有关。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特征变异相联系的异常环流型在我国东南部及南海地区分布较为类似,而在偏高纬度和偏低纬度地区存在较大差异。相似之处在于:在两个时间尺度上,在对流层中高层均存在显著的反气旋性环流控制我国东南部地区,而在中低层均存在由海洋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流辐合,并在高层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海洋辐合。不同之处是:年代际尺度上,自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在乌拉尔山以东及蒙古地区分别存在反气旋性环流和气旋性环流,且赤道印度洋地区的对流层中低层存在显著的气旋性环流;而在年际尺度上,由低层到高层位于贝加尔湖东、西侧均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但海洋性大陆的东北部,低层出现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辐合的气流的源,高层则为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低纬度地区辐合的气流的汇。Rossby波扰动能量频散特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年代际尺度上,中纬度地区自大西洋至蒙古地区存在一个正—负—正—负的Rossby波列,波能东传,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影响,而在中低层,自低纬地区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波能传播相对较弱;在年际尺度上,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Rossby波活动的局地性特征更为明显。在低层,波扰能量经由南海向长江中下游地区传播更明显,而在对流层高层源于贝加尔湖西侧的波扰能量传播相对较强。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刻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异常持续及与之相联系的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降水持续性 Rossby波活动
下载PDF
基于自动站资料的灰霾观测判据研讨 被引量:9
6
作者 宋文英 梅士龙 孙华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4-79,共6页
针对当前有较大争议的灰霾观测中两个判据(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阈值选取问题,对嘉兴市2007—2009年人工观测灰霾记录,观测站能见度自动仪及相对湿度等资料以及2007—2009年环保部门空气污染指数、周边地市霾日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人工观... 针对当前有较大争议的灰霾观测中两个判据(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阈值选取问题,对嘉兴市2007—2009年人工观测灰霾记录,观测站能见度自动仪及相对湿度等资料以及2007—2009年环保部门空气污染指数、周边地市霾日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人工观测灰霾日数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根据同年份能见度自动仪资料及相对湿度自动站资料,调试不同的阈值,将得出的灰霾天数与人工观测值再次进行对比,最终提出一个适用于本地实际的灰霾日观测判据,并指出经过订正后的自动站资料可替代人工观测值用于霾雾的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自动站资料 人工观测 判据
下载PDF
浙北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等熵位涡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周秋林 闵锦忠 梅士龙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5-480,共6页
利用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浙北地区2008年6月9—11日大暴雨过程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等熵面上的位涡(IζP)演变反映了暴雨区的移动及西南急流的发展。暴雨区主要位于位涡高值中心的东南侧,对应西南气流发展最强处,而位涡... 利用NCAR/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浙北地区2008年6月9—11日大暴雨过程进行等熵位涡分析。结果表明:等熵面上的位涡(IζP)演变反映了暴雨区的移动及西南急流的发展。暴雨区主要位于位涡高值中心的东南侧,对应西南气流发展最强处,而位涡中心降水却不明显。当高位涡中心区南压影响后,强降水结束。通过垂直剖面图可看到,等熵面上的西北急流将高层的高等熵位涡向东向下输送,当浙北地区处于正IζP平流控制下时,强降水发生,当其处于负IζP平流控制时,强降水结束。同时,逆向的Ferrel环流圈的形成,为30°N附近强降水的产生与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等熵位涡 IPV平流
下载PDF
北半球对流层气候异常对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的响应及动力机制解释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娜 周秋林 +1 位作者 管兆勇 梅士龙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8-673,共6页
利用诊断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Indian Ocean Dipole,IOD)和北半球对流层气候异常之间的遥相关模态及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北半球对流层位势高度异常场存在和IOD变化密切联系的遥相关作用中心,该作用中心呈... 利用诊断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探讨了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Indian Ocean Dipole,IOD)和北半球对流层气候异常之间的遥相关模态及动力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北半球对流层位势高度异常场存在和IOD变化密切联系的遥相关作用中心,该作用中心呈正负相间的Rossby波列形状分布,该Rossby波列从印度东北部出发,向东北方向发展,进入北半球中高纬度和北极地区.在北极地区该遥相关的特征最为明显.研究结果还进一步显示了大气行星波的能量传播是IOD和北半球对流层气候异常之间遥相关的一种可能的联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 北半球 对流层气候异常 遥相关
下载PDF
南半球对流层大气对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的响应及其机制解释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秋林 梅士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9-349,共11页
利用NOAA SST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和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的遥相关模态并对其进行了机制解释。首先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给出了遥相关的空间模态,结果表明:北半球秋、冬季,在南半球对流层大... 利用NOAA SST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和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的遥相关模态并对其进行了机制解释。首先通过相关和合成分析,给出了遥相关的空间模态,结果表明:北半球秋、冬季,在南半球对流层大气存在和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密切联系的遥相关作用中心,该中心的分布构成一列明显的从赤道中太平洋出发,最终到达非洲中南部及赤道印度洋的Rossby波列,将赤道太平洋、印度洋与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连接起来,起到了类似"大气桥"的作用。而单纯IOD和单纯EN-SO均难以在南半球对流层激发出遥相关波列,进一步证实了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其次,利用行星波能量传播理论对两者之间的遥相关进行了机制分析,发现纬向波数为1~3的大气行星波的能量传播是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与南半球对流层大气之间遥相关的一种可能的联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 南半球对流层 遥相关 行星波能量传播
下载PDF
基于等熵位涡的浙北地区一次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智 周秋林 梅士龙 《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57,共7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 利用NCEP/NCAR再分析高度、温度、风场资料及Micaps实况降水、积雪资料,对2010年2月13~14日浙北地区出现的暴雪过程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上西南气流的加强及北部冷空气的渗透导致的冷暖空气交汇是产生暴雪天气的主要环流形势,低层发展东移的低涡与地面倒槽的北上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天气系统,对流层中低层逆温层的出现,为暴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云顶亮温和雷达回波的分布则反映了降雪区的移动。等熵位涡分析表明,降水区域集中在高低位涡区域的交界处。随着位涡高低中心的东移,降水区相应东移,当高位涡区一旦加强南压,降水将趋于减弱直至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低涡 等熵位涡
下载PDF
能见度自动仪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朱补全 梅士龙 《浙江气象》 2010年第2期25-28,共4页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制定的《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2008年嘉兴气象观测站能见度仪资料与人工观测能见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仪资料与人工观测值在低能见度多发季节(秋、冬、春季)相关较好,而夏季(能见度总体较高... 根据国家气象中心制定的《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2008年嘉兴气象观测站能见度仪资料与人工观测能见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仪资料与人工观测值在低能见度多发季节(秋、冬、春季)相关较好,而夏季(能见度总体较高)则相反。对能见度进行分级后的比较得出,低能见度(<2km)时能见度仪观测效果较好,和人工观测值之间的对比差值及粗差率低、一致率高,具有很好的代替作用,而随着能见度的逐渐升高(2~5 km,>5 km),两者之间的差距加大,能见度仪的可替代性降低。最后通过比较两种数据的各项统计指标发现,能见度仪数据序列离散度较低,精密度及精确度都要高于人工观测值,通过订正后未来有望取代人工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仪 人工观测 对比
下载PDF
Seasonality of Interannual 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s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 被引量:12
12
作者 管兆勇 卢楚翰 +1 位作者 梅士龙 丛菁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043-1050,共8页
Air mass is inter-hemispherically redistributed, leading to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 (IHO). In the present article, the seasonality of the interannual IHO has been examine... Air mass is inter-hemispherically redistributed, leading to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 (IHO). In the present article, the seasonality of the interannual IHO has been examined by employing monthly mean reanalyses from NCEP/NCAR, EAR40, and JRA25 for the period of 1958–2006. It is found that the IHO indices as calculated from different reanalyse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A distinct seesaw structure in all four seasons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is observed as the IHO signature in both the surface air pressure anomalies (SAPAs) and the leading EOF component of the anomalous zonal mean quantities. When the SAPAs are positive (negativ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y are negative (positive)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Large values of SAPAs are usually observed in mid- and high-latitude areas in all but the solstice seasons. In boreal summer and winter, relatively stronger perturbations of IHO-related SAPA are found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which shows a large difference from the status in boreal spring and fall. This suggests that seasonal mean monsoon activity is globally linked via air mass redistribution globally on interannual timescales, showing a very interesting linkage between monsoons and the IHO in the global domain. In all seasons, large values of SAPA always exist over the Antarctic and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implying a close relation with Antarctic oscill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 SEASONALITY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urface air pressure anomaly
下载PDF
大气质量南北涛动的季节循环 被引量:9
13
作者 卢楚翰 管兆勇 +1 位作者 梅士龙 秦育婧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2638-2645,共8页
利用1979~2006年NCEP/NCAR逐日、月平均地表气压、经向风、辐射及水汽再分析资料,对大气质量南北涛动(IHO)季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由地表气压计算的大气质量IHO季节循环明显,两半球大气质量呈一波型反位相变化,且两... 利用1979~2006年NCEP/NCAR逐日、月平均地表气压、经向风、辐射及水汽再分析资料,对大气质量南北涛动(IHO)季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由地表气压计算的大气质量IHO季节循环明显,两半球大气质量呈一波型反位相变化,且两半球年变程相当;(2)半球水汽质量在南北半球呈现反相变化的季节循环特征,其年变程与IHO的季节循环相当,但位相相反;(3)季节变化中,越赤道气流的形成与大气中水汽质量的变化有关(E-P);(4)辐射加热为IHO的主要外强迫因子,其中半球地表净短波和净长波辐射,分别与水汽质量及越赤道质量流季节变化相对应;(5)IHO季节变化主要与中纬度大气质量变动有关.全球范围大气质量的重新分布,在不同季节间有显著的海陆分布差异,在北半球主要表现为纬向型分布,而南半球则以经向型分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涛动(IHO) 大气质量 季节循环 越赤道质量流
原文传递
2015年12月下旬嘉兴地区持续性雾-霾污染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斌 盛文斌 +2 位作者 梁亮 梅士龙 范晓红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34-1344,共11页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和环境监测站的小时观测数据及基于WRF-CHEM化学模式的排放源敏感性对比试验和高分辨率输出结果对2015年12月21—25日影响嘉兴地区的一次持续性雾-霾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期间对流层中高层维持...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和环境监测站的小时观测数据及基于WRF-CHEM化学模式的排放源敏感性对比试验和高分辨率输出结果对2015年12月21—25日影响嘉兴地区的一次持续性雾-霾污染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期间对流层中高层维持较强的西南急流,南支锋区发展明显,北支槽位置偏高,冷空气势力较弱,大尺度环流形势有利于维持稳定的大气层结结构.PM_(2.5)浓度明显上升时,地面均为西北气流所控制,而浓度下降与地面东北风回流有关.此次雾-霾污染过程期间,本地污染平均贡献率为42%,江苏地区次之约占23%.大气层结稳定时本地污染物的贡献率可达60%左右.两次冷空气过程中外来污染物的输送通量和浓度平流的强度明显不同.近地面不同高度上PM_(2.5)浓度差变化与平流累积贡献量的变化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高层垂直平流较低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污染 污染贡献率 污染输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